学术投稿

不同氟制剂抗龋作用的实验研究

侯玮;李玉晶;葛丽华

关键词:人工龋, 氟制剂, 抗龋
摘要:目的:通过人工龋实验比较目前临床常用的几种不同类型的氟制剂的抗酸脱矿能力.方法:选用72颗正常前磨牙分为6组,分别经0.2%NaF漱口水,氟保护漆,双氟漆,1.23%APF氟泡沫,去离子水(空白对照)处理后放入人工龋液(0.1 M乳酸,pH=4.0)中4天后制备磨片,采用TMR软件对所形成的人工龋损的脱矿量进行定量分析、比较.结果:各种氟制剂均可显著抑制釉质脱矿量(P<0.05),各组人工龋损的脱矿量从小到大的顺序依次为:Fluor Protector组,Bilfluoride组,1.23%APF氟泡沫组,0.2%NaF漱口水累积组,0.2%NaF漱口水1分钟组,空白对照组.除Fluor Protector和Bilfluoride两组间无差异外,其余各组都有显著性差异.结论:几种氟制剂均有显著地抑制酸脱矿作用,而缓释氟制剂--氟化物涂膜作用更为显著.
北京口腔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纤维粘连蛋白在口腔肿瘤组织中的表达

    纤维粘连蛋白是一种多功能的糖蛋白,在细胞外基质中广泛分布.体内仅有单一的FN基因,可在ED-A、ED-B和ⅢCS三个位点上发生可变剪接,形成不同的成熟mRNA,产生多种形式的多肽.纤维粘连蛋白对口腔肿瘤细胞的形态变化、粘附、迁移、增殖和分化,以及免疫细胞的功能均有一定作用.对纤维粘连蛋白及其mRNA可变剪切片断的结构、表达、功能、调节的深入研究,将为口腔肿瘤的预防、诊断和治疗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作者:王鸿琳;李翠英 刊期: 2004年第01期

  • 以问题为基础教学模式及其在口腔预防医学教学中的应用

    医学模式正在从过去的纯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理-心理-社会环境模式转变.医学的服务对象是千变万化的具有社会属性的自然人群.以往的医学教学模式偏重于使医学生获得医学知识,现在的教学目标则更倾向于使医学知识成为医学生知识结构的有机组成部分并且能够灵活运用之.

    作者:郭颖;边专;台保军;樊明文;黄薇;杜民权;江汉 刊期: 2004年第01期

  • 1,25-二羟维生素D3对MDPC-23细胞增殖和碱性磷酸酶活性的影响

    目的:探讨1,25-二羟维生素D3(1,25-dihydroxyvitamin D3,1,25-(OH)2D3)对成牙本质细胞系MDPC-23细胞增殖和碱性磷酸酶(alkaline phosphatase,ALP)活性的影响.方法:细胞培养,MTT比色测定法和碱性磷酸酶活性测定法.结果:1,25-(OH)2D3明显抑制MDPC-23细胞增殖,而促进MDPC-23细胞内碱性磷酸酶活性,呈一定的剂量和时间依赖性.结论:1,25-(OH)2D3可调节成牙本质细胞增殖和ALP活性,在成牙本质细胞增殖和矿化过程中可能发挥重要的作用.

    作者:何文喜;牛忠英;赵守亮;董文波;藏晓霞 刊期: 2004年第01期

  • 刺激牙本质引起牙髓神经反应的电生理研究

    为探究各种施加在牙本质上的刺激对牙髓的影响,需要了解牙髓神经在牙本质受到刺激后的反应情况.本文介绍了相关的神经电生理研究方法:通过记录动物模型的下齿槽神经纤维上复合动作电位的变化和单束下齿槽神经纤维自发放电频率的变化,研究牙髓神经对各种外界刺激的即时反应程度.该研究方法可鉴别确定牙髓神经纤维的种类和不同种类的神经纤维对不同刺激的反应特性,并已在麻醉方法的研究、麻醉仪器的研发和激光切割等齿科疼痛研究领域得以应用.

    作者:陈溯;谢建云 刊期: 2004年第01期

  • 265例涎腺肿瘤临床分析

    目的:总结分析近10多年来涎腺肿瘤临床及发病特点的一些变化.方法:对265例涎腺肿瘤进行临床分析.结果及结论:涎腺肿瘤近10多年来发病逐渐增多,其占口腔颌面部肿瘤的构成比在增加,尤其是腮腺Warthin瘤发病增多为明显;多形性腺瘤仍是涎腺肿瘤中发病多的肿瘤,但其构成比在降低,在腮腺肿瘤中,Warthin瘤的构成比已超过多形性腺瘤而居第一位.

    作者:蔡业军;刘聪;张毅颖;戴永雨 刊期: 2004年第01期

  • 小型猪正畸牙根吸收实验动物模型的建立

    目的:初步探讨利用小型猪建立牙根吸收动物模型的可能性.方法:选用中国农业科学院提供的中国实验用小型猪,一侧用镍钛镙簧内收下前牙,另一侧作为自身对照.结果:分别进行肉眼观察、病理切片和扫描电镜均显示受力侧有牙根吸收,对照侧未见.结论:在牙根吸收的研究中,该种系的小型猪可以建立稳定可靠的牙根吸收模型,并提供进一步研究的平台和材料.

    作者:解志强;白玉兴;王邦康 刊期: 2004年第01期

  • 涎腺内窥镜诊断治疗慢性阻塞性涎腺炎的临床研究

    目的:探讨涎腺内窥镜诊治慢性阻塞性涎腺炎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30例有不明原因涎腺反复肿胀病史的患者,进行临床检查、x线平片、B超检查,对其中22例排除涎石症的患者进行涎腺造影和涎腺内窥镜检查,比较所得结果.对此22例患者应用涎腺内窥镜进行扩张狭窄导管及冲洗治疗,评价涎腺内窥镜疗效.结果:30例患者x线平片发现阳性结石8例.22例涎腺造影检查18例为慢性阻塞性涎腺炎造影表现,4例基本正常,未发现阴性结石.22例涎腺内窥镜检查导管内皆可见纤维样物质、管壁上可见充血点少数出血点、导管口及附近1cm左右较后方狭窄.22例患者导管兼有狭窄和扩张.5侧粘液栓子.1侧阴性结石.追踪观察1~8个月,平均5个月,22例患者中21例患者术后症状明显缓解(有效率95%),只有4例患者复发(复发率18%),但程度及持续时间较前明显减低.结论:涎腺内窥镜能够直接准确诊断导管内阻塞原因,是一种结合了保守疗法和手术疗法优点的有效的诊治合一的微创治疗方法.

    作者:祁森荣;王松灵;李静远 刊期: 2004年第01期

  • 快速上颌扩大前后变化的三维x线头影测量研究

    目的:探讨快速上颌扩大所引起的颅面牙NFDA1三维的变化.方法:采用三维x线头影测量系统对30例RME的患者快扩前后的头颅正、侧位片进行立体整合,空间测量分析.结果:上颌面角增加;下颌B点后移;SNB角减少;面高显著性增长;覆NFDA1变浅;上中切牙冠间出现了明显间隙,并大于根尖增宽间距;上下颌第一磨牙间距明显增宽.结论:在冠状面与水平面上左右上颌骨间骨缝呈三角形打开,上下颌均表现出向下向后的旋转趋势,上颌牙弓的增宽量中不但有骨性扩大还包括了牙槽嵴与牙齿的倾斜、移位.

    作者:吴晶;王邦康;高晓辉 刊期: 2004年第01期

  • 高精度数字化三维牙颌模型重建系统的研制

    目的:开发和研制1种具有高精度的牙颌模型数字化三维重建系统.方法:采用自行开发和研制的先进层析扫描技术,获得数字化正畸用牙颌模型的STL文件,并在此基础上开发软件建立起包含正畸所需牙颌分析诊断用信息的ODS文件,完成牙颌畸形的诊断、计算机辅助设计和矫治模拟等功能.结果:系统具有较高的精度和良好的可重复性,系统的牙颌模型分析诊断用软件可以实现基于数字化牙颌模型的模型分析、指标测量以及初步诊断等功能.结论:基于层析扫描的牙颌模型数字化技术精度高,获取信息完整,是1种可以实现过程自动化的高效率的模型分析诊断系统.

    作者:周洁珉;白玉兴;王邦康;祁鹏;高洪涛;颜永年;张剑;邓燕 刊期: 2004年第01期

  • 新形势下口腔临床实习遇到的问题和对策

    目前,随着医疗模式的转变、医疗改革的进一步深入以及新的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的实施,患者对诊疗的要求逐渐提高,医生也感到责任和压力更大.这给实践性很强的口腔临床生产实习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我们结合近几年在带教过程中获得的经验和遇到的阻碍,对这个问题进行深入探讨,以期对改革中的口腔临床教学有所启发.

    作者:孙钦峰;杨丕山;郭春晓 刊期: 2004年第01期

  • 医学课程应用计算机考试的探索--口腔正畸学的计算机考试

    考试历来被认为是评价教学效果的主要方法之一[1],传统的考试方式是以纸张为介质的书面文字试卷来传递信息.计算机的发展给教育事业带来了革命性的变化,如多媒体手段的教学等.口腔正畸教研室在全部采用多媒体手段教学的基础上,适应教学理念的转变,对口腔医学院99级学生的口腔正畸学尝试了计算机考试,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研究结果表明,口腔医学临床学科采用计算机考试不仅是切实可行的,而且是一种很好的考试方式.

    作者:赵春洋;汪小文;王琳;严斌;王林;李平;李强;李琥 刊期: 2004年第01期

  • 伴放线放线杆菌flp-1基因遗传多样性分析

    目的:分析伴放线放线杆菌(Actinobacillus actinomycetemcomitans,Aa)临床分离菌株菌毛结构基因flp-1的遗传多样性和flp-1基因与菌株表型之间的关系.方法:对从不同牙周状况患者口腔中分离的60株Aa(57株粗糙型,3株传代转变成光滑型)和6株Aa标准菌株(光滑型)进行flp-1基因扩增,并通过PCR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法分析临床分离菌株flp-1基因的遗传多样性.结果:所有57株粗糙型菌株和9株光滑型菌株都检测到flp-1基因;60株临床分离菌株检测到5种flp-1基因型,其中基因型2型占67%,共有40株.结论:Aa菌株表型的改变不伴有flp-1基因缺失;Aa临床分离菌株flp-1基因具有遗传多样性,基因型主要为2型.

    作者:刘冬宇;王者玲;王明荣;徐昕;蔡岩;杨圣辉 刊期: 2004年第01期

  • 表皮生长因子与胶原蛋白复合物对小型猪修复性牙本质形成作用的实验研究

    目的:观察表皮生长因子(Epidermal growth factor,EGF)与胶原蛋白海绵(collagen sponge,CS)复合物对小型猪修复性牙本质形成的影响.方法:选用实验用小型猪牙齿36颗,采用EGF/CS复合物为材料进行直接盖髓术,通过组织病理学方法常规制备牙-颌骨联合切片,光学显微镜下观察修复性牙本质形成情况,并与氢氧化钙糊剂直接盖髓对照.结果:小型猪牙用EGF/CS直接盖髓术后2周,穿髓孔周边可见修复性牙本质团块形成,团块周围有成牙本质细胞样细胞围绕;术后4周有完整的修复性牙本质桥形成;术后12周修复性牙本质桥增厚且结构致密,严密封闭穿髓孔,桥体近髓腔面形成明显的管样牙本质,下方为整齐排列的典型成牙本质细胞.用氢氧化钙糊剂直接盖髓,术后2周可见穿髓孔处有炎症坏死区,只有少量钙化团块形成,术后4~12周逐渐形成完整的修复性牙本质桥,但形成速度较慢且牙本质桥厚度较薄.结论:EGF与胶原蛋白复合物显著促进牙髓细胞分化和修复性牙本质形成,是一种有临床应用价值的生物活性盖髓剂.

    作者:刘俊;李玉晶;赵宝荣;刘晓勇;葛丽华;邓惠 刊期: 2004年第01期

  • 天然生物膜的细胞毒性的实验研究

    目的:研究多糖及胶原蛋白天然生物膜的细胞毒性.方法:采用MTT比色法,检测生物膜对小鼠成纤维细胞L929细胞相对增殖率的影响,评价其细胞毒性.结果:该生物膜表现出较高的细胞相对增殖率,2 d时为99.10%±0.052%,4 d时为92.20%±0.027%,7 d时为86.26%±0.026%,其细胞毒性为1级,结论:生物膜无明显细胞毒性,可作为一种安全的生物盖髓剂应用于临床.

    作者:徐爱凤;方玉;侯本祥 刊期: 2004年第01期

  • 游离端可摘局部义齿附着体及其基牙、支持组织的应力分析

    游离端缺失时远中无基牙支持,承受(牙合)力时应力的分布较特殊,是修复临床复杂但又常见的情况.附着体是由阴型和阳型两部分组成的精密嵌合体.应用附着体固位的可摘局部义齿(RPD)有良好的固位与稳定等优点.正确的选择适当类型的附着体进行RPD修复,需要分析修复体受力后基牙和剩余牙槽嵴的受力特点,以及减小应力或使其分布更为合理的方法.本文对关于游离端RPD附着体的一些相关理论和新应力研究结果加以综述,以期帮助临床工作.

    作者:肖艳;曾剑玉 刊期: 2004年第01期

  • 不同氟制剂抗龋作用的实验研究

    目的:通过人工龋实验比较目前临床常用的几种不同类型的氟制剂的抗酸脱矿能力.方法:选用72颗正常前磨牙分为6组,分别经0.2%NaF漱口水,氟保护漆,双氟漆,1.23%APF氟泡沫,去离子水(空白对照)处理后放入人工龋液(0.1 M乳酸,pH=4.0)中4天后制备磨片,采用TMR软件对所形成的人工龋损的脱矿量进行定量分析、比较.结果:各种氟制剂均可显著抑制釉质脱矿量(P<0.05),各组人工龋损的脱矿量从小到大的顺序依次为:Fluor Protector组,Bilfluoride组,1.23%APF氟泡沫组,0.2%NaF漱口水累积组,0.2%NaF漱口水1分钟组,空白对照组.除Fluor Protector和Bilfluoride两组间无差异外,其余各组都有显著性差异.结论:几种氟制剂均有显著地抑制酸脱矿作用,而缓释氟制剂--氟化物涂膜作用更为显著.

    作者:侯玮;李玉晶;葛丽华 刊期: 2004年第01期

  • 帽状期成釉器重建体外模型的建立

    目的:建立帽状期成釉器体外重建模型.方法:取胚14 d小鼠下颌第一磨牙帽状期牙胚,在体外利用胰蛋白酶解离后的混合成牙上皮细胞与间充质进行重组培养.结果:培养24 h,混合成牙上皮开始重建至蕾状期,48~72 h原发釉结节形成,96 h牙尖开始形成,144 h成釉器发育进入钟状期.结论:帽状期混合成牙上皮细胞与间充质重组培养后成釉器获得迅速重建,牙齿发育得以继续进行.

    作者:胡冰;Hervé Lesot;王松灵 刊期: 2004年第01期

北京口腔医学杂志

北京口腔医学杂志

主管:北京市卫生局

主办:首都医科大附属北京口腔医院,北京口腔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