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慧霞;刘洪臣;李华;马军利;王东胜;鄂玲玲
目的:探讨CAD-CAM系统VITABlocs(@)多层色长石质陶瓷材料的临床修复效果.方法:选取临床47人需进行贴面、嵌体和高嵌体修复的病例,采用CAD-CAM系统VITABlocs(@)多层色长石质陶瓷修复材料进行修复,其中贴面54例,高嵌体10例,嵌体8例.进行1年半的随访,采用美国公共健康协会的修正标准进行评价分析.结果:对47人72例修复体随访观察1年半,有1例修复体发生折裂.贴面组中A级占96%,嵌体组中A级占97%.结论:对于前牙的美容修复、后牙形态的恢复以及骀龈距离低无法进行冠修复的后牙牙体组织缺损,CAD-CAM VITABlocs(@)系统多层色长石质陶瓷修复体以良好的边缘适合性、色泽稳定性和生物相容性具有很好的临床效果.
作者:裴延平;林松杉;章禾;刘宇 刊期: 2013年第04期
目的:研究颞下颌关节紊乱病在我军飞行人员中的患病情况,探讨我军飞行人员颞下颌关节紊乱病的发病因素.方法:对1835名飞行人员进行口腔检查和颞下颌关节检查,筛选出颞下颌关节紊乱病患者,评估飞行人员颞下颌关节紊乱病与年龄、飞行时间、机种、咬合关系、不良习惯之间的关系.结果:歼击机飞行人员颞下颌关节紊乱病发病率高(33.43%),运输机飞行人员发病率低(23.45%),P<0.05;颞下颌关节紊乱病发病率与飞行人员年龄、飞行时间无显著关系;心理因素、睡眠质量、夜磨牙、偏侧咀嚼习惯、第三磨牙伸长与飞行人员颞下颌关节紊乱病发病高度相关.错骀畸形是飞行人员TMD的重要发病因素,其中锁滁、开赡患者TMD发病率较高,其次是深覆盖、深覆骀及反骀患者.结论:飞行人员颞下颌关节紊乱病发病的重要因素是心理素质差、睡眠障碍、夜磨牙、偏侧咀嚼习惯及错(牙合)畸形.
作者:佟宇;孙旭东;陈小萍;张平;庞丽娇;郭天文 刊期: 2013年第04期
目的:研究不同材料及形状的基底代型对Sirona CEREC Blocs可切削陶瓷断裂强度的影响.方法:选择人第三磨牙12颗,随机分为2组.第1组垂直于牙长轴去除骀面釉质,第2组制成牙本质片.用FiltekZ250光固化复合树脂分别复制第一组和第二组试件各6颗.用Multilink9 Speed树脂粘接剂将瓷片粘接于所有基底代型试件上,粘接1h后储存于37℃蒸馏水中24h,然后测试瓷片断裂强度值,并在光学显微镜下观察粘接破坏情况.结果:树脂牙代型做基底时,瓷片的断裂载荷高,与离体牙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与树脂片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离体牙组的瓷片断裂载荷高于牙本质片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不同材料及形状的基底代型对全瓷材料的强度均有影响,光固化复合树脂做基底时无论是牙状还是片状,瓷片的断裂载荷都高于对应的离体牙组.
作者:杨瑞;张修银;韩智慧 刊期: 2013年第04期
目的:研究咬合垂直距离降低对大鼠咬肌能量代谢的影响.方法:40只雄性SD大鼠,随机平均分为实验组与操作对照组,依据处死时间每组再平均分为3、10、30、60d的四个亚组.采用人为降低大鼠牙冠高度的方法降低实验组大鼠咬合垂直距离,处死后取深层咬肌检测Ca2+-ATPase、Na+-K+-ATPase活性值改变.结果:咬合垂直距离降低后大鼠咬肌组织的Na+-K+-ATPase活性有所降低,在实验第30d时活性下降明显,但在实验第60d时与同期对照组相比差异已无显著性;Ca2+--ATPase活性则显示出与Na+-K+-ATPase活性相同的变化趋势.结论:咬合垂直距离降低可引起咬肌组织的能量代谢障碍,但随着低位咬合状态持续时间的延长,能量供应可得到恢复,过度的能量消耗得到缓解.
作者:聂嘉;姜涛;张建强;何惠明 刊期: 2013年第04期
目的:探讨锆瓷基底表面形貌对其与饰瓷结合强度的影响.方法:切削制备1 1mm×10mm×5mm锆瓷烧结瓷块40块,随机均分至4组即对照组(烤瓷面烤瓷前经过常规打磨、喷砂及抛光处理),垂直组(与对照组不同处在于剪切加载方向与切削瓷面的刀路方向垂直),平行组(与对照组不同处在于剪切加载方向与切削瓷面的刀路方向一致),突起组(与对照组不同处在于烤瓷面制备有2个直径2mm,高0.3mm的圆柱状突起).各组试件烤瓷面涂布粘接瓷,堆积4mm厚饰瓷后烧结.以万能试验机测试饰瓷与锆瓷基底间的剪切强度.结果:对照组、垂直组、平行组、突起组锆瓷与饰瓷间的剪切强度均数与标准差分别为24.1±2.64 MPa、27.9±4.53MPa、27.5±4.79MPa和37.2±7.03MPa,单因素方差分析显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突起组强度显著高于垂直组、平行组(P<0.05)及对照组(P<0.01).结论:锆瓷烤瓷面切削刀路方向对锆瓷与饰瓷间的烧结剪切强度无显著影响;锆瓷烤瓷面制备出适当的突起可显著增强饰瓷抗剥脱的能力.
作者:陈宇晖;施生根;党平;史亮;师天鹏;李丹 刊期: 2013年第04期
目的:观察牙齿缺失对昆明小鼠空间学习记忆能力的影响.方法:90只成年雄性昆明小鼠随机分为上颌拔牙组和假手术组、下颌拔牙组和假手术组.术后8w采用Morris水迷宫做行为学测试.结果:拔牙组小鼠4d平均逃避潜伏期(上颌组:38.6±14.6s;下颌组:39.0±14.0s)明显长于假手术组(上颌组:29.0±19.7s;下颌组 29.1±18.6s)(P<0.01).拔牙组小鼠的第一次穿越平台时间(上颌组:13.6±3.3s;下颌组:13.1±4.3s)明显长于假手术组(上颌组:5.8±3.9s;下颌组:5.9±2.2s)(P<0.01).结论:磨牙缺失8w后昆明小鼠空间学习记忆能力下降.
作者:庞倩;江青松;李新娅;张建军 刊期: 2013年第04期
目的:探讨羧甲基壳聚糖防粘连冲洗液在治疗颞下颌关节闭口绞锁中的临床疗效.方法:将临床检查与(magnatic resonance imaging)MRI检查符合闭口绞锁诊断的患者168例随机分为两组,采用Nitzan报告的关节灌洗治疗方法,分别对患者进行氯化钠灌洗及羧甲基壳聚糖防粘连冲洗液灌洗治疗,对患者术前、术后6个月的疼痛及张口度变化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在年龄分布,绞锁时间,关节疼痛的VAS值及张口度方面,治疗前两组患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氯化钠冲洗组成功率61.9%(52/84),羧甲基壳聚糖防粘连冲洗液冲洗组成功率72.6% (61/84),氯化钠冲洗组失败的32例患者中,30例患者平均年龄38.6岁,平均绞锁时间大于7个月,羧甲基壳聚糖防粘连冲洗液冲洗组失败的23例患者中,平均年龄39.1岁,平均绞锁时间大于8个月.虽上述两组失败患者的平均年龄与治疗成功患者的平均年龄(26.8岁及27.1岁)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年龄大及绞锁时间长的患者疗效较差,无论是VAS值还是张口度,两组在治疗前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组间比较发现,两组VAS值术后均有明显减小且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在张口度改善方面.羧甲基壳聚糖防粘连冲洗液冲洗组术后张口度增大明显大于氯化钠冲洗组(P<0.05).结论:在关节灌洗中,选用羧甲基壳聚糖防粘连冲洗液进行冲洗,可有效消除疼痛、增加张口度,从而恢复下颌功能.对于羧甲基壳聚糖防粘连冲洗液的长期疗效有待进一步研究.
作者:焦国良;吴仲寅;张楠;薛毅 刊期: 2013年第04期
目的:探讨针对单侧不完全性唇裂的修复术式,改良经典旋转推进法,并应用于临床,通过主、客观评价探讨其效果.方法:选择30例单侧不完全性唇裂患者为研究对象.应用改良法手术:7点定于患侧裂隙顶点;患侧梯形推进瓣;保留旋转推进法切除组织.对术后拆线后照片,进行主观评价WAS评分系统);客观数据以SPSS17.0统计软件包进行配对样本t检验.结果:主观评价中除鼻孔对称性及人中嵴形态外,均值接近8.0.客观评价:术后健患侧鼻翼口角距及健患侧鼻翼唇峰距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健患侧唇峰口角距、鼻底宽及鼻孔宽度对称率较术前接近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人中切迹点及鼻小柱基部中点偏离程度减小,回归率高于50%.结论:改良旋转推进法修复单侧不完全性唇裂可达到良好的美观效果,术后健患侧基本对称.
作者:王琳;刘书会;郑明;邹永巍;刘春丽 刊期: 2013年第04期
新型肌激动矫正器(OYPL 88FIN-21601LM,芬兰),即LM肌激动矫正器.属功能性矫正器,有肌激动器和牙齿正位器的特点.肌激动器的作用是将下颌诱导至前伸的位置,而附着于下颌骨的肌肉试图将下颌引导回初始位置而产生力.这种力传导到上下颌牙齿,继而传导至骨膜和骨,引起上下颌牙槽骨的改建,并抑制上颌骨向前生长,刺激下颌骨向前发育[1].牙齿正位器作用的发挥是利用矫正器硅橡胶材料的特性,将牙齿和咬合引导回正常位置.因此,新型肌激动矫正器可用于矫正安氏11类错胎畸形和轻度拥挤或少量前牙间隙错胎畸形患者,也可用于诱导恒牙萌出至正常位置[2].
作者:靳乐;刘淑萍;吴旻;崔锐;杨炼 刊期: 2013年第04期
目的:探讨牙周膜干细胞(periodontal ligament stem cells,PDLSCs)复合脱细胞真皮基质(acellular dermal matrix,ADM)对犬附着龈缺损模型再生修复效果,评估其用于附着龈缺损治疗的可行性.方法:原代培养犬PDLSCs,采用免疫磁珠法分离PDLSCs,将Brdu标记的PDLSCs与生物支架材料ADM复合,体外培养5天后植入犬附着龈缺损模型部位.8w时大体测量修复前后附着龈宽度、面积,Brdu免疫组化标记细胞的迁移、分化及转归,组织学观察PDLSCs-ADM复合物修复再生犬附着龈缺损效果.结果:PDLSCs-ADM复合体移植后8w,新生附着龈呈粉红色,与原黏膜组织形成明显界限,其宽度及面积增加量明显高于对照组.组织学结果显示ADM-PDLSCs组上皮结构类似正常附着龈,为复层鳞状上皮,但上皮钉突粗大、圆钝,无角化层.固有层血管、细胞成分较对照组明显增多,胶原纤维丰富.免疫组化显示ADM-PDLSCs组Brdu标记的阳性细胞在上皮基底层及黏膜下层表达,而ADM对照组无表达.结论:PDLSCs复合ADM较ADM单独使用能显著提高犬附着龈缺损修复效果,本实验为牙龈缺损的生物再生修复提供了有效途径.
作者:贺慧霞;刘洪臣;李华;马军利;王东胜;鄂玲玲 刊期: 2013年第04期
目的:探讨深覆胎或牙齿重度磨耗病人咬合抬高后对颞颌关节结构及症状的影响.方法:随机选取近两年在我院口腔修复科就诊的深覆胎或重度磨耗患者36例为受试对象,其中男性21例,女性15例,年龄36-53岁,治疗前后常规进行颞颌关节的临床检查,拍摄双侧颞颌关节开闭口位核磁共振并对关节情况进行分析.结果:36例患者的72个关节中,治疗前可复性盘前移21个关节,治疗后10个,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可复性盘前移14例,治疗后13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关节弹响13例,治疗后9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关节区轻度疼痛12例,治疗后4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关节区中度疼痛8例,治疗后7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关节区重度疼痛2例,治疗后2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咬合抬高对于颞颌关节可复性关节盘前移位和轻度关节区疼痛有一定治疗作用,对于不可复性盘前移,弹响及中,重度疼痛无缓解作用.
作者:隋晶;李斌 刊期: 2013年第04期
目的:评价不同牙本质肩领形态及纤维桩的长度对患牙抗折强度的影响.方法:选择80颗新近拔除的单根下颌前磨牙,经根管治疗后随机分为8组,每组10颗.A1组:牙本质肩领-无纤维桩,A2组:牙本质肩领-5mm纤维桩,A3组:牙本质肩领-7mm纤维桩,A4组:牙本质肩领-9mm纤维桩; B1组:无牙本质肩领-无纤维桩,B2组:无牙本质肩领-5mm纤维桩,B3组:无牙本质肩领-7mm纤维桩,B4组:无牙本质肩领-9mm纤维桩;所有样本经复合树脂堆核后进行烤瓷冠修复.使用万能材料测试机对样本进行抗折强度测试,并采用SPSS 13.0对测试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牙本质肩领组的患牙抗折强度显著高于无牙本质肩领组(P.<0.05),牙本质肩领组患牙抗折强度由大到小排序为A4>A3>A1>A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无牙本质肩领组患牙抗折强度由大到小排序为B4>B3>B2>b1,B1-B2组,B3-B4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各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尽量保留剩余牙体组织,来提高根管治疗后患牙的抗折强度.当无牙本质肩领存在时,可通过增加纤维桩的长度来增加修复体的固位力,并提高其抗折强度.
作者:唐昊喆;刘伟;许方文;乔蕾 刊期: 2013年第04期
目的:评估三种临床常用粘固方法对全冠边缘适合性的影响.方法:采用标准试验体制作标准代型18个,每一代型及熔模进行四点标记,进行包埋铸造,按标记点就位.将18个全冠随机分为A、B、C三组,采用玻璃离子粘接剂进行粘固,A组采用10kg直接静力加压粘固、B组采用直接动力加压粘固和C组采用分步动力加压粘固.每一个冠均采用10kg载荷加压至粘接剂完全硬固.每一个全冠在代型上粘固前后分别用奥林巴斯体视显微镜于四个标志点处对垂直边缘缝隙进行拍照,用Image-ProPlus 6.0进行测量后,计算粘固前后冠边缘缝隙的浮升量,使用SAS9.13对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粘固前后边缘浮升量:A组166±155μm,B组93±64μm,C组52±36μm,数据不符合正态性,秩和检验(x2=12.58,P=0.0019)显示三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粘固会增加全冠边缘缝隙,分步动力加压粘固具有较佳的边缘适合性.
作者:邵金龙;丁伟山;王晓慧;王兵;王大铭;汲平 刊期: 2013年第04期
目的:评价TTB视觉比色机械训练系统对受试者比色能力的影响.方法:使用TTB系统对102名受试者进行每周1次、共3周的视觉比色训练,记录每次TTB训练的成绩及时间,计算每次TTB测试的比色效率值.在训练前后均随机选29色Vita 3D-Master比色板的5个色标进行比色测试,计算比色平均色差及单项色彩因素选择正确率,做为培训前、后比色能力测试成绩.结果:TTB测试比色效率逐渐提高,三次测试效率之间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培训后比色能力测试中所选色片与目标色片的平均色差小于培训前比色平均色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经培训后受试学生对单项色彩因素选择正确率均高于培训前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视觉比色机械培训可提高受试者的色彩识别能力.
作者:程苗;贾静;张秋霞 刊期: 2013年第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