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馨月;李虹;赵一姣;王勇;孙玉春
急性心血管事件是临床治疗中的急性并发症之一.治疗前对患者心血管并发症风险的评估与综合管理是患者安全的重要保障.现就口腔疾病临床治疗前如何评估心血管并发症的风险以及心绞痛、急性心肌梗死、心律失常、心脏骤停等心血管并发症的预防、处理与急救进行阐述.
作者:米树华 刊期: 2016年第07期
目的 定量评价两种结构光口内三维扫描仪获取单冠预备体模型的数据质量和精度,为临床应用提供参考.方法 在上颌标准牙列模型上制备双侧中切牙、尖牙、第二前磨牙、第二磨牙标准单冠预备体.用两种结构光口内三维扫描仪(A:先临口内三维扫描仪;B:PlanScan口内三维扫描仪)扫描预备体,获得三维扫描数据,重复3次.用高精度牙颌模型三维扫描仪扫描预备体,获得真值组数据.分析3组数据质量指标(非流形边、自相交、高度折射边、钉状物、小组件、小孔).用3D偏差分析分别测得A、B组与真值组配准后同牙位上千个数据点间的平均距离和标准差,取每组24个标准差,计算扫描数据精密度;取每组24个平均距离的绝对值,计算扫描仪正确度;每组同牙位3次重复扫描数据间进行偏差分析,计算扫描仪精密度.独立样本Mann-Whitney U检验比较两组扫描仪正确度、精密度以及扫描数据精密度的差异.对A或B组数据质量指标与扫描仪正确度、扫描数据精密度进行Spearman相关性分析.结果 A扫描仪3次扫描共得到96个钉状物,B扫描仪3次扫描共得到5个钉状物,真值组为0个.A、B扫描仪正确度分别为8.0(8.3)和9.5(11.5) μm,精密度分别为6.4(11.1)和9.6(11.7) μm,扫描数据精密度分别为27.0(17.0)和32.0(7.5) μm,两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相关性分析显示,A组钉状物数量与该组扫描数据精密度呈正相关(r=0.46,P=0.02).结论 本项研究所用B扫描仪扫描数据质量优于A扫描仪,两种口内三维扫描仪的扫描精度(正确度和精密度)相当,A扫描仪扫描数据精密度可受扫描数据质量的干扰.
作者:张馨月;李虹;赵一姣;王勇;孙玉春 刊期: 2016年第07期
冠心病是对现代人类生命和健康危害极大的疾病.近年全球因冠心病年死亡人数超过700万,在235个单病种死因中排首位;根据预测,未来20年冠心病也将持续为人类死亡的首位原因.随着老龄化和冠心病危险因素的广泛流行,我国冠心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均呈上升趋势,冠心病患者人数不断增加.这些患者不仅在心内科就诊,也会因口腔疾患就诊于口腔科.由于有些患者并不知晓自己患有冠心病或患病的程度及正在服用的药物名称和剂量,可能增加口腔临床诊治中的意外风险.因此,口腔科医务人员应了解冠心病的基本知识及口腔治疗可能导致的风险.
作者:赵冬 刊期: 2016年第07期
目的 通过锥形束CT观测上颌单侧单颗后牙缺失患者缺牙区和对侧非缺牙区的上颌窦解剖结构,了解缺牙对上颌窦的影响,为临床提供参考.方法 分析2013年1月至2015年3月于天津医科大学口腔医院牙周科拍摄锥形束CT的上颌单侧单颗后牙缺失患者128例,对比同一患者缺牙侧与对侧(对照侧)锥形束CT上颌窦外侧壁厚度、窦底黏膜厚度、窦内骨分隔数,并分析缺牙侧窦嵴距与上颌窦外侧壁血管至窦底距离的关系.结果 缺牙侧上颌窦外侧壁厚度和窦底黏膜厚度[分别为1.59(1.22)、1.61(1.95)mm]均显著小于对照侧[分别为1.76(1.10)、1.91(2.23)mm](P<0.05);两侧上颌窦内骨分隔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缺牙区窦嵴距与上颌窦外侧壁血管至窦底距离呈负相关(r=-0.343,P<0.01).结论 上颌窦外侧壁厚度、窦底黏膜厚度受牙缺失的影响较大,上颌窦内骨分隔数的变化受牙缺失影响不明显;上颌单侧单颗后牙缺失患者的窦嵴距越大,上颌窦外侧壁血管至窦底距离可能越小.
作者:吴陈炫;秦文光;王永兰 刊期: 2016年第07期
目的 通过三维有限元方法,探讨种植体支抗滑动法关闭间隙时不同加载方式下上颌牙列的应力分布和牙位移,以期为临床提供参考.方法 锥形束CT扫描个别正常(牙合)志愿者颌骨及牙列,用Mimics软件进行三维重建,Creo软件建立托槽和弓丝实体模型,Pro/Engineer软件实体化后组装,有限元软件Abaqus进行分析.设计种植体支抗高度为8 mm,分别在牵引钩高度为0、2、4、6、8、10 mm处及弓丝上尖牙远中距离托槽远中翼2 mm、第二前磨牙近中距离托槽近中翼2 mm、第二前磨牙远中距离托槽远中翼2 mm处加载2N力,分析上颌前牙及后牙的初始位移及应力分布,以及上颌(牙合)平面旋转方向.结果 力加载于低位牵引钩(0 mm)时,上颌中切牙顺时针旋转0.021°,上颌第一磨牙向上移动0.005 mm,(牙合)平面顺时针旋转0.012°;力加载于高位牵引钩(10 mm)时,上颌中切牙逆时针旋转0.235°,上颌第一磨牙向下移动0.015 mm,(牙合)平面逆时针旋转0.075°.弓丝加载位置由牵引钩低点逐渐向后移动时,上颌中切牙顺时针旋转的趋势逐渐减小,上颌第一磨牙颊向移动的趋势逐渐增大.结论 种植体支抗滑动法关闭间隙时可通过调整牵引钩高度和弓丝加力位置,对前牙段旋转和内收、后牙段垂直向位移及(牙合)平面的旋转进行控制.
作者:张晓波;尹燕飞;姚红梅;韩耀辉;王宁;葛振林 刊期: 2016年第07期
目的 探讨牙髓干细胞(dental pulp stem cells,DPSC)与聚氧乙烯-聚氧丙烯醚嵌段共聚物(Pluronic F-127)水凝胶的生物相容性,以及DPSC在Pluronic F-127水凝胶支架内的成骨活性,以期为颌骨缺损的组织工程修复提供依据.方法 酶解组织块儿法分离DPSC,有限稀释法进行纯化,镜下观察细胞形态.制备质量浓度为20%的Pluronic F-127水凝胶,扫描电镜观察水凝胶支架材料的微形态.用Pluronic F-127水凝胶包封DPSC进行三维培养,并以普通培养皿的二维培养作为对照组,光学显微镜下观察细胞生长情况.培养第1、3、5、7天甲基噻唑基四唑(methyl thiazolyl terazolium,MTT)法检测支架对细胞增殖活性的影响.常规成骨矿化液诱导14d进行茜素红、免疫细胞化学染色,荧光定量PCR检测碱性磷酸酶、Runt相关转录因子2(Runt-related transcription factor 2,RUNX2)、Ⅰ型胶原、骨钙蛋白,以评价牙髓干细胞的成骨活性.结果 成功分离并纯化DPSC,二维及三维培养的细胞镜下观察均生长良好,扫描电镜图显示多孔管状结构.培养第1、3、5、7天时A570值:二维培养DPSC分别为0.30±0.06、0.30±0.17、0.35±0.04、0.25±0.06,三维培养的DPSC分别为0.36±0.06、0.54±0.18、0.70±0.10、0.32±0.10,三维培养DPSC的增殖率显著高于二维培养(P<0.05),DPSC的细胞活性均在培养第5天时达峰值.常规矿化液诱导14d后茜素红染色结果显示:对照组及三维培养组矿化结节计数分别为(6.8±1.3)和(7.0±1.2)个,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免疫细胞化学染色显示,对照组及三维培养组DPSC中RUNX2、Ⅰ型胶原呈强阳性,骨钙蛋白染色呈弱阳性.荧光定量PCR结果显示:三维培养组Ⅰ型胶原相对表达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5),其余基因相对表达水平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luronic F-127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可支持DPSC的成骨向分化;Pluronic F-t27可作为DPSC的生物载体,有望成为理想的骨组织工程支架材料.
作者:帕尔哈提·阿布肚热合曼;木合塔尔·霍加;多力昆·吾甫尔;麦麦提依明·哈力克;刘晓文 刊期: 2016年第07期
目的 应用锥形束CT研究Herbst双期减数矫治与单纯固定减数矫治对颞下颌关节骨性结构形态及位置关系的影响,以期为临床提供参考.方法 选取恒牙列早期安氏Ⅱ类错(牙合)下颌后缩患者30例,其中Herbst双期减数矫治组(双期矫治组)15例,单纯固定减数矫治组(固定矫治组)15例.所有患者矫治前后均拍摄锥形束CT,测量颞下颌关节各测量项目并进行Wilcoxon秩和检验.结果 双期矫治组矫治后髁突前后径[7.41 (2.55) mm]、髁突头高度[3.58(0.86) mm]均较矫治前[6.58(2.05)和2.81(0.64) mm]显著增加(P<0.05),固定矫治组颞下颌关节各骨性测量项目矫治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双期矫治组髁突头高度矫治前后变化量[0.60(0.48) mm]显著大于固定矫治组[0.02 (0.21) mm] (P<0.05),其他项目矫治前后变化量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Herbst双期减数矫治与单纯固定减数矫治相比,除髁突生长改建的变化外,对颞下颌关节其他骨性形态及位置均未产生差异性影响.
作者:陈维维;桑婷;黄臻;伍军 刊期: 2016年第07期
目的 探讨不同胚龄SD大鼠胎鼠颌突外胚间充质干细胞(ectomesenchymal stem cells,EMSC)的体外矿化能力,以及p75神经营养受体(p75 neurotrophin receptor,p75NTR)在矿化过程中的表达变化,揭示p75NTR在牙齿硬组织矿化中的调控作用与机制.方法 分离培养孕12.5 d (E12.5 d)、E15.5 d和E18.5 d的SD大鼠胎鼠颌突EMSC,通过流式检测技术对比各组细胞群的细胞表型;分别对E12.5 d、E15.5 d和E18.5 d的EMSC进行体外矿化诱导,7d后进行碱性磷酸酶(alkaline phosphatase,ALP)活性检测,21d后茜素红染色观察矿化结节形成情况,同时采用实时定量PCR和蛋白质印迹法检测0、7、14和21 d的Runt相关转录因子2(Runt-related transcription factor2,RUNX2)、Ⅰ型胶原、ALP和p75NTR的表达情况.结果 细胞表面特异性标志物CD29、CD146和p75NTR在E12.5 d、E15.5 d和E18.5 d的EMSC中均呈阳性表达,CD45为阴性表达,其中p75NTR在E18.5 d的EMSC中阳性表达率为84.04%,高于E12.5 d(22.53%)和E15.5 d(81.43%);诱导21 d后茜素红染色显示,E18.5 d的EMSC实验组矿化能力较强,ALP活性变化趋势与茜素红染色结果一致;蛋白质印迹法结果显示:RUNX2、Ⅰ型胶原表达量在E18.5d的EMSC实验组(RUNX2:1.92±0.20,Ⅰ型胶原:1.85±0.66)显著高于E12.5 d(RUNX2:0.38±0.02,Ⅰ型胶原:0.33±0.94)和E15.5 d组(RUNX2:0.72±0.22,Ⅰ型胶原:0.64±0.07)(P<0.05),p75NTR的表达在诱导21d的实验组(E12.5 d:0.79±0.23、E15.5 d:0.84±0.29、E18.5 d:1.35±0.22)均显著高于相同时间点对照组(E12.5 d:0.42±0.12、E15.5 d:0.43±0.13、E18.5 d:0.48±0.15) (P<0.05),其余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实时定量PCR结果进一步印证了蛋白质印迹法结果.结论 p75NTR参与EMSC的矿化过程,E18.5 d的EMSC矿化能力强,p75NTR表达量高,是牙组织工程较理想的种子细胞.
作者:鞠迎新;温秀杰;杨琨;李刚;刘骏宇;刘鲁川 刊期: 2016年第07期
目前我国心血管疾病的拔牙患者人数逐年增加,安全性对该类患者至关重要,国内对伴心血管疾病的拔牙患者行拔牙术围手术期的风险评估与管理尚无统一标准.本文参考国内外文献并结合作者临床经验,阐述心血管疾病患者行拔牙术围手术期的风险评估方法,给出拔牙术围手术期血压控制、心功能判定、心律失常识别、血糖管理、口服抗血小板或抗凝药物使用等方面的建议供参考.
作者:王文英 刊期: 2016年第07期
牙周牙髓联合病变在临床上并非少见,由于涉及牙髓、牙周两个专业,其临床表现和治疗方法有其自身特点,诊疗的难度和复杂性增加.北京大学口腔医学院·口腔医院牙周科收治1例由于牙髓牙周联合病变导致的患牙软硬组织严重缺损病例,经过积极的根管治疗、牙周基础治疗、牙周植骨术以及引导性组织再生术(guided tissue regeneration,GTR)、结缔组织移植术等治疗方法,获得了软、硬组织重建,疗效满意,报道如下.
作者:冯向辉;徐莉;张清 刊期: 2016年第07期
心脑血管疾病的高发使得口腔科医师接触到越来越多的抗栓治疗患者.受专业所限,许多口腔医师对这部分患者罹患的疾病并不熟悉,尤其纠结于拔牙、种植牙及牙周治疗等常见的口腔有创诊疗前是否应停止抗栓治疗.停药可能引发血栓风险,而不停药则可能引发出血风险.笔者通过相关文献回顾并结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口腔科多年来对心血管疾病患者的口腔诊疗经验,探讨抗栓治疗患者口腔有创诊疗过程中血栓风险与出血风险的防范措施,为促进抗栓治疗患者口腔诊疗的规范化提供参考.
作者:吕亚林 刊期: 2016年第07期
慢性牙周炎是一种由口腔常驻菌群失调引起的牙周组织慢性破坏性疾病.病原微生物是破坏牙周组织的始动因子,而机体免疫炎症反应也起到了重要作用.炎症状态下,牙周组织细胞产生过量的活性氧物质,超出机体代偿能力,形成氧化应激,通过促进炎症因子及破坏性酶等分泌的间接方式,或直接作用于生物大分子导致牙周组织损伤.抗氧化剂能够拮抗这一损伤作用,因此对慢性牙周炎具有潜在的治疗作用.本文将就过量活性氧物质对慢性牙周炎的作用以及抗氧化剂对牙周炎治疗效果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作者:沈妍欣;郭淑娟;吴亚菲 刊期: 2016年第07期
目的 总结下颌骨缺损行重建板修复术后并发症,分析术后并发症的影响因素,探讨重建板修复下颌骨缺损临床应用的适应证.方法 收集青岛大学附属医院口腔颌面外科2003年1月至2012年12月因各种原因所致下颌骨缺损行重建板修复且影像学资料完整的病例共111例,回顾分析其修复术后并发症.结果 111例病例的远期并发症发生率为37%(41/111),其中重建板断裂为主要的并发症,占16%(18/111),其次为应力遮挡[9%(10/111)]、感染[8%(9/111)]及重建板外露[4%(4/111)];重建板断裂的时间多发生于术后8个月内或36个月后,单纯重建板修复者重建板断裂率高[30%(15/50)];重建板对非血管化移植骨应力遮挡作用显著强于血管化移植骨(P<0.05),具有明显的影像学特点;改用小钛板固定后,应力遮挡作用逐渐消失;保留下颌骨下缘高度≤1 cm时加用重建板固定者易出现术后并发症.结论 骨移植是修复下颌骨缺损的佳方式,单纯重建板修复仅作为一种过渡手段适用于肿瘤恶性程度高、复发倾向明显或因年龄等特殊原因不适合骨移植的患者;骨移植不宜采用重建板固定,尤其是非血管化骨移植;保留下颌骨下缘加用重建板固定术式值得商榷.
作者:贾暮云;蒋济金;初晓艺;袁荣涛;王科;卜令学 刊期: 2016年第0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