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俊霞
目的探讨中性多形核白细胞(polymorphonuclear neutrophils, PMNs)表面FcγRⅢb受体遗传多态性及人类免疫球蛋白G重链遗传标记因子-G2m(23)因子与侵袭性牙周炎的关系. 方法侵袭性牙周炎患者21例,健康对照26名,提取静脉血基因组DNA及血清,分别用PCR和免疫斑点的方法测定FcγRⅢb基因型和G2m(23)因子.结果侵袭性牙周炎患者FcγRⅢB NA1/NA1基因型检出率高于健康对照(P<0.05);侵袭性牙周炎患者中FcγRⅢb基因型为 NA1/NA1,并且G2m(23)阳性的个体比率比健康对照组高(P<0.05);G2m(23)因子在侵袭性牙周炎患者与健康对照组中的分布差异无显著性.结论 FcγRⅢB NA1/NA1基因可能是中国人侵袭性牙周炎的易感基因;FcγRⅢb基因型为 NA1/NA1,G2m(23)阳性的中国人可能更容易患侵袭性牙周炎.
作者:张华湘;谢昊;任铁冠 刊期: 2003年第02期
涎腺肿瘤约80%发生于腮腺,其中良恶性肿瘤比例约为4~6∶1.良性肿瘤以多形性腺瘤居首位.近10余年来,涎腺肿瘤的治疗方式基本规范化,现将其归纳如下.
作者:马大权 刊期: 2003年第02期
细胞表面粘附分子CD44变异体CD44V的异常表达与某些恶性肿瘤细胞浸润、转移密切相关.我们对不同类型和临床期别的口腔颌面部恶性肿瘤细胞CD44v6表达进行了定量测定.
作者:陈德建;昌桂英;尹格平;朱国雄 刊期: 2003年第02期
目的评价毫米波治疗灼口综合征的疗效,探求灼口综合征信息治疗新途径.方法采用随机对照研究,对4组各20例灼口综合征患者分别进行如下治疗:1组:毫米波治疗+常规治疗;2组:毫米波治疗;3组:毫米波安慰性照射+常规治疗;4组:常规治疗.比较各组治疗前后及4组间疼痛程度、淤血程度及自主神经功能的改善情况.结果各组治疗前后疼痛程度、1组及2组治疗前后淤血程度和自主神经功能明显改善,差异均有显著性.4组间两两比较,1组与4组、2组与4组之间疼痛改善差异具有显著性.1组与3组及4组,2组与3组及4组之间淤血程度的改善差异有显著性.结论毫米波照射手第二掌骨侧全息穴位能促进灼口综合征患者疼痛、淤血程度和自主神经功能的改善,是具有前景的信息治疗新途径.
作者:何园;林梅;李秉琦;夏娟;曾光明 刊期: 2003年第02期
目的研制用于牙科计算机辅助设计与辅助制作磨牙冠、可提供多种颜色选择的可切削四硅酸氟云母微晶玻璃.方法采用正交设计技术,对影响微晶玻璃颜色的基础配方、色料组成及热处理制度进行筛选. 结果从基础配方中选择出影响呈色的2个主要因素:晶核剂F含量、Mg2+/K+比例;从多种色料中选择出主要色料CeO2;从热处理制度中选择出成核制度:650℃保持1 h和晶化制度:1 000℃或1 050℃保持3h~4h. 结论所研制的云母微晶玻璃,可提供4~5种牙科颜色,其切削性能良好,完全可以满足计算机辅助设计-辅助制作(CAD/CAM )系统的要求.
作者:孙颖;王忠义;田杰谟;曹小刚 刊期: 2003年第02期
p16基因是细胞周期的调控者,与许多肿瘤的形成和发展关系密切.我们利用计算机图像处理系统,对p16基因在腮腺多形性腺瘤中的蛋白表达相对定量,探讨其在腮腺多形性腺瘤发生、发展中的作用.
作者:李志刚;王佩玉;孙亚夫 刊期: 2003年第02期
目的探索白榴石微晶化的热处理温度制度.方法根据白榴石的化学式和K2O-Na2O-Al2O3-SiO2系统相图制定原材料配比,在预设的熔融、成核、析晶温度中选择佳温度;利用偏振光显微镜和X射线衍射分析仪观察样品的形态及显微结构特性.结果玻璃融熔温度为 1 600℃,成核温度为 1 200℃, 晶化温度为 1 500℃ ;微晶化后的白榴石晶粒约 0. 8μm,在玻璃基质中分布均匀.结论按照一定的热处理温度制度,白榴石可以在玻璃中微晶化.
作者:张飚;钱法汤;段兴龙;吴伯麟 刊期: 2003年第02期
作者:中华口腔医学会口腔颌面外科专业委员会涎腺疾病学组 刊期: 2003年第02期
目的研究上颌磨牙近中颊根第二根管口(second mesiobuccal canal, MB2)与近中颊根管口(mesiobuccal canal, MB)、腭侧根管口(palatal,P)的相对位置关系;探讨根管显微镜在上颌磨牙MB2治疗中的作用.方法选取113颗上颌磨牙,截去牙冠后肉眼寻找并扩通MB2根管,然后将未找到MB2或不能扩通的标本利用根管显微镜重复上述操作.对找到MB2根管的标本进行扫描,利用Image-Proplus 4.0图像分析软件分析MB2根管口与MB、P根管口的关系.结果 MB-MB2距离为(1.47±0.54) mm,MB-P距离为(5.77±0.66) mm,MB2根管口与MB-P连线的垂直距离为(0.53±0.28)mm, MB-P连线与MB-MB2连线的夹角(α)为23.07°±13.08°.肉眼下有70颗找到MB2根管口(61.9%),其中53颗通畅(46.9%);在根管显微镜下又有6颗找到MB2,其中4颗MB2根管通畅,MB2根管发现率提高5.4%;原MB2不通畅的根管又有2颗通畅,MB2根管通畅率提高5.4%.结论 MB2根管位于MB舌侧2 mm以内及MB-P连线近中1 mm以内;上颌磨牙MB2发现率为67.3%,其中52.2%通畅;根管显微镜可以提高MB2的发现率及扩通率.
作者:张成飞;丁瑞宇;尹兴喆;赵宝红;林琼光 刊期: 2003年第02期
我们自1975~1998年治疗舌癌105例,其中50例采用术前动脉区域诱导化疗+手术,取得了较为满意的效果.
作者:揭克家;孙学华 刊期: 2003年第02期
目的应用野生型p53及p21组成融合基因,为口腔鳞癌的基因治疗提供一种新的候选融合基因.方法用反转录PCR从健康人胚肺细胞(WI-38)中获得p21基因cDNA,将其与p53融合,构建成重组质粒pcDNA-p53/p21,并将其转染至口腔鳞癌细胞Tca8113, 采用RT-PCR和Western blot证实融合基因的表达,通过集落形成实验及3H-TdR摄入法检测p53/p21融合基因对口腔鳞癌细胞的抑制作用.结果 WI-38细胞中获得一条长约为500 bp的条带,经测序证实其为p21全长编码序列,将其与p53构建成融合基因,获得融合蛋白p53/p21的表达.集落形成实验及3H-TdR摄入法观察到p53/p21融合基因对口腔鳞癌细胞的生长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经RT-PCR和Western blot证实这是p53/p21融合表达的结果.结论 p53/p21融合基因可以抑制口腔鳞癌细胞的生长,且其抑制细胞生长程度大于p53和p21单独作用,从而为口腔鳞癌细胞的基因治疗提供了一种新的候选靶基因.
作者:余优成;顾章愉;陈万涛;张志愿 刊期: 2003年第02期
遗传性乳光牙本质又名牙本质发育不全Ⅱ型(dentinogenesis imperfecta type Ⅱ,DGI-Ⅱ或DGI1)(MIM 125490)是一种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表现为牙齿结构异常.我们拟就新发现的一个DGI-Ⅱ家系进行牙本质涎磷蛋白(dentin sialophosphoprotein,DSPP)致病基因的突变检测,以证实是否有新的突变位点,从而进一步阐明该病基因型和表型间的相互关系.
作者:吴丽更;陶玉斌;张晓海;贾智;张青松;赵军 刊期: 2003年第02期
目的总结髁颈及髁颈下骨折解剖复位、坚强内固定术后影响咬合关系的非骨源性因素.方法分析23例髁颈及髁颈下骨折经解剖复位、小型接骨板坚强内固定术后出现咬合紊乱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处理措施.结果 23例术后咬合紊乱者均经曲面断层片及瓦氏位片复查,未发现小型接骨板变形、断裂以及骨折片再移位,但伴其他并发症(一过性面瘫2例;一过性下颌缘支损伤3例;感染2例;关节区疼痛2例;关节弹响及杂音1例). 结论髁颈及髁颈下骨折虽经解剖复位、小型接骨板坚强内固定,且术后并无导致咬合紊乱的骨源性因素,仍有发生咬合紊乱的可能性.其原因为肌源性和关节源性.这时,不需再次手术复位,只需颌间弹性牵引及功能锻炼,个别情况下调治疗即可恢复正常咬合关系.
作者:景捷;程莉莉;金卫桥;武才 刊期: 2003年第02期
目的 观察信号分子Sonic Hedgeho g(Shh)及其受体P tc1、Ptc2在小鼠下颌第一磨牙帽状期的基因表达,以探讨Shh信号路径在牙胚形态发育早期 的作用。方法 制备昆明小鼠磨牙形态发育早期标本(E 10.5~E 15 .5),常规HE染色观察组织形态。免疫组化SP法对增殖细胞核抗原(proliferating cell nuclear antigen,PCNA)进行定位研究。原位杂交法分析Shh、Ptc1、Ptc2 mRNA在牙胚中的 表达与分布。结果 E 14.5, 内、外釉上皮,星网状层及牙乳头 细胞PCNA阳性,大部分釉结细胞PCNA阴性,少量釉结细胞PCNA阳性。Shh、Ptc1、 Ptc2 mRN A在内、外釉上皮、星网状层及釉结中均有表达。结论 在帽状期 ,信号分子Shh可能经自分泌或旁分泌途径作用于釉结以外的上皮和间充质,促进其增殖。
作者:陈智;张露;王志峰;孙志军;张旗;范兵 刊期: 2003年第02期
作者:范俊霞 刊期: 2003年第02期
特定专题学科研究的发展与深入,必定导致该学科专题文献的发展与成熟[1].利用现代化情报技术对特定专题做文献计量学研究,分析专题学科的文献发表情况,有助于及时了解该学科的研究进展状况及预测发展趋势,为专题学科的进一步研究探索提供信息导向.
作者:杨鸣良;刘树春;孙长伏 刊期: 2003年第02期
目的通过体外pH循环实验研究树脂改良型玻璃离子粘固剂(resin-modified glass ionomer cement)对托槽周围釉质脱矿的抑制作用.方法选择5对离体前磨牙,实验组用树脂改良型玻璃离子粘固剂粘接托槽,对照组用复合树脂粘接剂粘接托槽.全部样本每天进行pH循环实验,共60 d.用偏振光显微镜观察托槽周围釉质脱矿病损并测量病损体部的深度、面积以及病损边缘与粘接材料边缘的距离. 结果对照组托槽周围釉质脱矿病损的深度和面积均大于实验组,配对t检验表明2组间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0.001).实验组病损均远离玻璃离子粘固剂边缘,而对照组病损均深入复合树脂粘接剂边缘的下方.结论树脂改良型玻璃离子粘固剂是一种可以减少正畸治疗中釉质脱矿的粘接材料.
作者:胡炜;王勤;傅民魁;程绰约 刊期: 2003年第02期
口腔鳞癌的主要经淋巴道转移,且一旦出现淋巴转移将严重影响到患者的预后,是患者预后的决定性因素.我们采用RT-PCR方法检测口腔鳞癌中VEGF-CmRNA、受体VEGFR3(flt-4) mRNA及诱导型一氧化氮合成酶iNOSmRNA的表达,以期阐明癌周淋巴管增生的相关分子机制.
作者:谢志坚;吴求亮;范俊;谷志远;胡济安;张银凯 刊期: 2003年第02期
目的观察快速进展性牙周炎患牙牙骨质的表面形貌并分析其微区成分,以明确快速进展性牙周炎患牙是否存在牙骨质异常.方法用扫描电镜观察10颗快速进展性牙周炎患牙、10颗慢性牙周炎患牙及10颗牙周健康牙齿的牙骨质表面形貌,通过能谱分析测定牙骨质表面的微区成分 (Ca、P、Mg),着重对前两组患牙进行比较.结果快速进展性牙周炎患牙牙骨质的表面形貌和慢性牙周炎患牙牙骨质的表面形貌基本相似, Ca(64.60%±2.29%,63.54%±2.97%, P>0.05)、P(32.54%±1.29%,32.97%±2.40%, P>0.05)、Mg(2.86%±1.29%,3.48%±1.02%, P>0.05)含量及Ca/P(2.00±0.17,1.95±0.25, P>0.05),差异均无显著性.结论部分快速进展性牙周炎患牙可能不存在牙骨质异常.
作者:朱小玲;孟焕新 刊期: 2003年第02期
目的研究无牙颌面部结构特点,探讨临床应用吞咽法确定颌位关系的理论依据.方法 57~70岁的无牙颌患者43例,新全口义齿戴用舒适后,使用德国SIRONA数字化X线口腔医疗系统,拍头颅定位侧位片,戴义齿正中位与不戴义齿吞咽位各1张.结果无牙颌患者男性垂直向面部高度比女性大,前下面高/前上面高比值在男女性均约为6/5,S-N-Po角约为78~80度.在垂直向和前后向,戴义齿正中位与不戴义齿吞咽位 2 组数据的差异无显著性.可认为戴义齿正中位与不戴义齿吞咽位是同一个位置.结论用SIRONA数字化X线口腔医疗系统进行头影测量,方法便捷, 有自身特点.证实吞咽咬合法是确定无牙颌颌位关系的准确可靠的方法之一.
作者:曾剑玉;袁玉姝;马兰 刊期: 2003年第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