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丽铿;陈霞;陈晓丽;苏焕
目的总结急性有机磷农药中毒的急救治疗经验.方法对我院2004年2月~2005年12月收治的68例急性有机磷农药中毒病人进行回顾性总结.结果 68例中毒病人临床治愈率显著提高,达97.06%(66/68),死亡2例(2.94%).结论对有机磷农药中毒患者,通过有效急救,对重症患者进行血液灌流,并加强护理,可有效提高临床治愈率,降低死亡率.
作者:梁宇 刊期: 2006年第06期
本文试通过高压氧疗法探讨毒鼠强中毒恢复期患者的疗效,32例病人常规高压氧治疗4个疗程,结果相关症状均有好转,结论提示该疗法对毒鼠强中毒恢复期患者有较好的疗效,而且对血液毒鼠强成分亦有促进排泄的作用.
作者:江军亮;房泽生 刊期: 2006年第06期
先天性主动脉瓣狭窄在临床上少见,母子同患该病的则更为少见,现将临床上遇到的1例母子同患该病的病例报告如下.
作者:门利友 刊期: 2006年第06期
所谓品牌资产,是由品牌形象所驱动的资产,它形成的关键在于消费者看待品牌的方式而产生出来的消费行为.品牌资产有别于有形的实物资产,它是一个系统概念,由一系列因素构成:品牌名称和品牌标识物是品牌资产的物质载体,品牌知名度、品牌美誉度、品质认知、品牌联想、品牌忠诚度和附着在品牌上的其他资产是品牌资产的有机构成,为消费者和企业提供附加利益是品牌资产的实质内容.
作者:周和毅 刊期: 2006年第06期
在结核病控制工作中,我们习惯于用传统的x线检查为主要诊断依据,对检验科痰液中检菌不很重视,根据现代结核病控制工作的概念和做法以及检验技术的发展,痰液检菌应是诊断肺结核和肺结核治疗效果的主要依据,要把此项工作放到十分重要的地位,且必须认真做好,痰液检菌工作的临床价值在于:
作者:杨润霞 刊期: 2006年第06期
过敏性休克是由于抗原(致敏原)与相应的抗体相互作用引起的一种全身性立即反应,严重者可危及生命.可能引起过敏性休克的致敏原物质很多,有药物性的、动物性的和植物性的,但在临床上以药物引起的为多见.
作者:王伟娜;袁飞雁;刘建湘 刊期: 2006年第06期
假劣药品是农村医药市场的痼疾,北京市昌平区也不例外.2005年初,北京市药监局昌平分局在对农村卫生院、卫生室的抽检中就发现了14个品种、34个批次的假劣药品,所涉及品种全部为常用药.而价格虚高同样普遍,如市场零售价仅2元多的复方丹参片,村卫生室的进货价就达到了8.8元.
作者:王薇薇 刊期: 2006年第06期
结核病是一个病因明确,防有措施,治有办法的疾病,但是当前在我国结核病的防治措施落实的不够,基层结防所的医务人员对防治结核病知识掌握的不多,结核病人对防治知识了解的更少,在改革开放的今天,人口流动性大,增加了结核病的传播条件.
作者:李四清;冯菊梅 刊期: 2006年第06期
外科急腹症在非妊娠期诊断并不困难,但妊娠后期及产后由于子宫增大及腹腔脏器解剖位置的生理性改变,使急腹症的临床表现不典型而容易造成误诊.我院自1998年~2004年间误诊产后并发外科急腹症4例,现报告如下.
作者:任爱兰 刊期: 2006年第06期
目的提高对氨基苄青霉素药疹的认识,指导临床用药.方法对1237例应用氨基苄青霉素治疗患儿确定为氨基苄青霉素所至药疹的69例患儿进行临床分析.结果发疹率为5.58%.疹型为斑丘疹,红斑疹,荀麻疹,接触性皮炎,甚至为剥脱性皮炎.出疹时间3-19天,平均9.53天.皮疹与过敏体质、稀释本药所用的溶剂、年龄有关,与剂量无关.结论氨基苄青霉素所至药疹与过敏体质、稀释本药所用溶剂、年龄有关,与剂量大小无关.
作者:赵黎光;李婷婷;尚云晓 刊期: 2006年第06期
目的探讨可吸收棒治疗手足部管状骨骨折的手术疗效.方法应用可吸收棒治疗37例手足部管状骨骨折.结果所有病例均随访4-18个月,平均8个月,均未发生感染或骨不愈合.35例关节功能恢复良好,2例稍差,X线结果显示多数病例在8-10月后痊愈.结论应用可吸收棒治疗手足部骨折,手术操作简便,固定牢靠,缩短骨折愈合时间,提高骨折愈合率,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手足部管状骨骨折的方法.
作者:王国胜;石卫星;吴明;刘为民 刊期: 2006年第06期
在脊柱骨折中,胸腰段是好发部位,临床发生率较高,对日常生活和工作影响较大.如何提高治愈率,减少腰背痛等后遗症的发生,成为胸腰椎骨折治疗中的关键问题.我科病房自1999年以来收治70例胸腰椎压缩性骨者患者,经中医证治获得良好疗效.现分析报道如下.
作者:汪强;陆念祖 刊期: 2006年第06期
氟哌利多(又名:氟哌啶)具有强效镇静,镇吐作用,其主要是阻断多巴胺受体和a-肾上腺腺能受体起作用,常用围麻醉期利用其强效镇静作用作为麻醉前用药、全麻诱导药或神经组滞的辅助药,术后镇痛的PAC液中加入氟哌利多可预防吗啡所致的恶心,呕吐,剂应用较大时,偶尔可发生椎体外系症状.
作者:刘红梅 刊期: 2006年第06期
目的通过TCD与DSA对50例颅内缺血性脑血管病检查结果的对照研究,探讨TCD对颅内缺血性脑血管病的诊断价值.方法应用TCD仪检出颅内动脉狭窄或闭塞的患者,再行DSA检查,分析两种检查结果对诊断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一致性和差异性.结果 TCD对颅内动脉狭窄或闭塞的检出率与DSA的检出率明显相关.结论通过TCD与DSA比较,极大提高了TCD对颅内缺血性病变检测的准确性,TCD检查是一种无创且行之有效的方法,可用于DSA检查前的筛选.
作者:温永枝;寇志平 刊期: 2006年第06期
目的探讨瑞芬太尼复合丙泊酚全凭静脉麻醉用于小儿OSAS行扁桃体切除手术的可控性及安全性方法 40例择期手术患儿,ASA Ⅰ-Ⅱ级,术前30分钟口服咪达唑仑0.5mg/kg,入室后在各项常规监测下开放外周静脉.静注瑞芬太尼3 mg/kg(推注时间1min以上),丙泊酚2 mg/kg诱导麻醉诱导,以1~1.5ug/kg.min-1的瑞芬太尼和6mg/kg.h-1的丙泊酚持续输注麻醉维持.所有患儿术中均采用PCV模式控制通气.术中根据手术情况调整静脉麻醉药用量,手术结束停止输注瑞芬太尼、丙泊酚.停药后给予地塞米松0.1 mg/kg(大剂量为5mg)以减轻术后咽喉部组织水肿,并给予对乙酰氨基酚1~2 mg/kg肛塞术后镇痛.结果1、所有患儿的术中血流动力学稳定.2、自主呼吸恢复时间为5.20±0.78min,拔管时间5.85±1.12min,睁眼时间6.58±1.76min,PACU逗留时间为19.04±2.47min.3、术后无一例烦躁不安,哭闹不止,均能合作.术后VAS评分显示疼痛剧烈者3例(7.8%),中等疼痛者11例(27%),稍疼痛者23例(57%),几乎不痛者3例(7.8%).术后有一例病人呕吐,恶心、呕吐发生率低.结论丙泊酚、瑞芬太尼全凭静脉麻醉能很好地满足该手术要求,麻醉深度可控性强,术中循环平稳,术毕苏醒迅速、完全,病人均无术中知晓,术后恶心、呕吐的发生率低,术后疼痛控制较满意,同时又不影响苏醒,病人满意度高.
作者:庄少惠;陈瑞华 刊期: 2006年第06期
目的探讨腺性膀胱炎的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经膀胱镜检查结合组织活检确诊30例腺性膀胱炎,均经尿道电切以及保留膀胱灌注之治疗.结果30例患者随诊6~48个月,2例复发,无一例癌变.结论膀胱镜检查结合组织活检对早期诊断腺性膀胱炎具有重要意义;经尿道电切加膀胱药物灌注是治疗腺性膀胱炎的主要方法.
作者:刘晨波;昌建明;陈林 刊期: 2006年第06期
目的观察消炎痛栓、利多卡因和米索前列醇在宫腔镜检查和手术时的镇痛效果.方法将200例门诊宫腔镜检查的患者随机分为4组:对照组30例,术前不用任何药物;消炎痛栓组50例,术前30分钟肛管给药100mg;利多卡因组90例,扩宫前用1%利多卡因8ml于宫颈旁1、4、8、11点浸润麻醉各2ml;米索前列醇组30例,术前2小时阴道穹隆放药400μg.操作过程中按照一定的标准观察各组病人疼痛程度,并检测血压和脉搏.结果各用药组的镇痛效果和对照组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利多卡因组和米索前列醇组与消炎痛栓组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但该两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宫腔镜检查及手术前合理应用镇痛药,选择理想的麻醉方法,可缓解病人的疼痛,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吕秀萍;张旭艳;陈相英;邵明霞;张丽芹 刊期: 2006年第06期
目的对比观察单纯应用氯胺酮与氯胺酮复合咪达唑仑进行小儿中小型手术麻醉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方法:选择4 0例A SI ⅠⅡ级中小型小儿手术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氯胺酮和咪达唑仑联合应用(组Ⅰ),对照组单纯使用氯胺酮(组Ⅱ).观察麻醉前及麻醉后5min、10min、15min各时点患儿心率(HR)、呼吸频率(RR)、平均动脉压(MAP)、血氧饱和度(SpO2)、呼吸末二氧化碳分压(PETCO2)以及清醒时间、不良反应等.结果:对照组麻醉后AMP升高、HR增快升高,与麻醉前相比P<0.01.观察组AMp升高、HR增快,与麻醉前比较,但差异无显著性,P>0.05.两组呼吸频率均减慢.两组PETCO2与麻醉前相比,P<0.05.SpO2虽然有变化,但在临床允许的安全范围内,麻醉前后相比无显著差异.术后不良反应烦燥、哭闹,对照组与观察组比较,P<0.05,差异显著.结论,氯胺酮和咪达唑仑联合应用于小儿中小手术的麻醉对小儿血流动力学和呼吸影响较小,是方便而安全的小儿麻醉方法,且较单纯应用氯胺酮更具优势.
作者:庄少惠;陈瑞华 刊期: 2006年第06期
目的探讨单纯性肥胖儿童的饮食营养状况及其血脂变化.方法选择郑州市二七区两所小学二~四年级学生,筛查出肥胖儿童42名,随机选择对照儿童60名,进行膳食调查、体格检测及血脂测定.结果肥胖组儿童体重、体质指数(BMI)明显高于非肥胖组(P<0.05);饮食习惯,50%以上的肥胖儿童喜食肉类、油炸食品及含气饮料,喜欢吃蔬菜者为26.65%.每天膳食中摄入的能量、蛋白质、脂肪和碳水化合物明显高于非肥胖组(P<0.05),而膳食中摄入的铁、锌、维生素A、B2和维生素C显著低于非肥胖组(P<0.05).能量来源,脂肪所占比例为32.06%,三餐能量失衡,早餐占11.52%,晚餐占54.10%;肥胖组男、女和儿童血清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 C)和血脂综合指数(LCL)明显升高(P<0.05),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显著降低(P<0.05).结论肥胖儿童营养不良和营养不平衡同时存在,伴有血脂异常改变.在今后的工作中,应加强儿童膳食的健康教育.
作者:付三仙;许颖玲 刊期: 2006年第06期
作者: 刊期: 2006年第0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