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70例胸腰椎压缩性骨折临床总结

汪强;陆念祖

关键词:胸腰椎压缩性骨折
摘要:在脊柱骨折中,胸腰段是好发部位,临床发生率较高,对日常生活和工作影响较大.如何提高治愈率,减少腰背痛等后遗症的发生,成为胸腰椎骨折治疗中的关键问题.我科病房自1999年以来收治70例胸腰椎压缩性骨者患者,经中医证治获得良好疗效.现分析报道如下.
医药世界杂志相关文献
  • 产后并发外科急腹症误诊4例报告

    外科急腹症在非妊娠期诊断并不困难,但妊娠后期及产后由于子宫增大及腹腔脏器解剖位置的生理性改变,使急腹症的临床表现不典型而容易造成误诊.我院自1998年~2004年间误诊产后并发外科急腹症4例,现报告如下.

    作者:任爱兰 刊期: 2006年第06期

  • 护理带教老师的角色认识

    护生实习阶段,是课堂教和学的延续与深化,临床护理带教老师是护生从事护理职业的引导者,下面对教师老师的角色认识状况和差距进行分析.

    作者:陈淑卿 刊期: 2006年第06期

  • 脑出血病人的观察及护理

    脑出血又称脑溢血,它是原发非外伤性脑实质出血性病变.此病多发生于中老年高血压及动脉硬化病人.本病的病因主要是在动脉壁病变的基础上,由于用力或情绪激动为诱因,使血压突然升高而导致血管破裂.此种疾病又是神经内科一种常见的疾病,它发病急,病程长,疗效慢,死亡率高,后遗症重.因此,对病人针对性的治疗及护理是十分重要的.

    作者:杨洪真 刊期: 2006年第06期

  • 健康教育有效干预银屑病患者的疗效

    银屑病是一种常见的慢性复发性炎症性皮肤病,自然人群发病率为0.1%-3%[1].患者反复发病就诊住院治疗,带来了很大的精神压力和经济负担,严重影响了病人生活质量.通过临床观察发现大多数银屑病患者缺乏对本病正确认识,即使了解,也只是一只半解.为此,我院在2002年1月-2003年12月收治银屑病82例患者中,对42例患者进行了健康教育,大胆探索健康教育理论和方法,收到了良好效果,现报道如下.

    作者:周家梅;韩杰;孙月娥 刊期: 2006年第06期

  • 镍钛记忆合金带膜食道内支架置入术的相关护理

    脑卒中后的护理,提出及时的康复训练,制定相应的健康教育,针对性的心理辅导,实施身心整体,能大限度的发挥病人的残存功能,提高生活质量,减少病情的恶化.

    作者:田春英;刘艳茹;赵勤俭 刊期: 2006年第06期

  • 脑出血的治疗现状与展望

    脑血管疾病是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常见病、多发病,是人类三大致死疾病之一.脑出血是脑血管病中死亡率高的疾病.在CT应用于临床后,内科保守治疗的死亡率高达70%~80%.因此,百年来人们不断在探索治疗脑出血的办法.

    作者:赵林 刊期: 2006年第06期

  • 浅谈儿童护理咨询

    目的探讨儿童护理咨询的方法和效果.方法:设立咨询电话,定期举行大型咨询活动,发放资料和健康课堂.结果:通过多种咨询方法,满足了儿童健康护理的需求,也使儿童护理咨询成为医院服务品牌的重要内容之一,并取得了良好的效益.结论:强调儿童护理咨询是在新的医学模式下向人们提供的一个护理服务产品,拓展了护理服务范围,界定了护理概念.

    作者:杨月 刊期: 2006年第06期

  • 米索前列醇在中期妊娠人工流产中的应用

    随着我国计划生育工作的深入开展,特别是有效避孕措施在育龄妇女中的广泛实施,近年来人工终止妊娠的比例相对下降,但仍有相当数量的因避孕失败或未避孕而致意外妊娠,需行人工终止妊娠者.我科2002年元月~2006年4月对364例中期妊娠妇女施行人工终止妊娠手术,采用米索前列醇与乳酸依沙吖啶注射液(利凡诺)联合用药及单一应用利凡诺两种方法,现总结如下:

    作者:杨琴 刊期: 2006年第06期

  • 氨基苄青霉素所至药疹临床分析

    目的提高对氨基苄青霉素药疹的认识,指导临床用药.方法对1237例应用氨基苄青霉素治疗患儿确定为氨基苄青霉素所至药疹的69例患儿进行临床分析.结果发疹率为5.58%.疹型为斑丘疹,红斑疹,荀麻疹,接触性皮炎,甚至为剥脱性皮炎.出疹时间3-19天,平均9.53天.皮疹与过敏体质、稀释本药所用的溶剂、年龄有关,与剂量无关.结论氨基苄青霉素所至药疹与过敏体质、稀释本药所用溶剂、年龄有关,与剂量大小无关.

    作者:赵黎光;李婷婷;尚云晓 刊期: 2006年第06期

  • 浅谈减少阑尾手术后切口感染的几点体会

    急性阑尾炎是基层医院普外科常见疾病,切口感染是阑尾切除术后常见的并发症.如何预防阑尾切除术后切口的感染,我们将采取综合性防治措施的几点体会介绍如下,供同行参考.

    作者:柴凤奎 刊期: 2006年第06期

  • 改良置管法提高置管成功率

    洗胃是抢救中毒患者必不可少的急救措施,而能否在短时间内顺利置入胃管,妥善的将插入的胃内的胃管固定,是确保洗胃过程顺利进行及时有效排除毒物的关键环节.一次插管成功率低胃肠道刺激症的发生较普遍.为提置管成功率,减少并发症,我们使用口含液体置管法,经鼻插管法取良好效果.

    作者:刘瑞华 刊期: 2006年第06期

  • 结核性脑膜炎30例治疗体会

    结核性脑膜炎(简称结脑)是肺外结核病中的重症结核,常是全身血行播散性结核的脑部表现.由于近年来全球结核病的蔓延,使结脑的发病率有所回升.现将我院在1997~2004年间收治的30例结脑患者总结分析如下.

    作者:王仕凯 刊期: 2006年第06期

  • 几种镇痛药物在宫腔镜检查中的应用

    目的观察消炎痛栓、利多卡因和米索前列醇在宫腔镜检查和手术时的镇痛效果.方法将200例门诊宫腔镜检查的患者随机分为4组:对照组30例,术前不用任何药物;消炎痛栓组50例,术前30分钟肛管给药100mg;利多卡因组90例,扩宫前用1%利多卡因8ml于宫颈旁1、4、8、11点浸润麻醉各2ml;米索前列醇组30例,术前2小时阴道穹隆放药400μg.操作过程中按照一定的标准观察各组病人疼痛程度,并检测血压和脉搏.结果各用药组的镇痛效果和对照组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利多卡因组和米索前列醇组与消炎痛栓组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但该两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宫腔镜检查及手术前合理应用镇痛药,选择理想的麻醉方法,可缓解病人的疼痛,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吕秀萍;张旭艳;陈相英;邵明霞;张丽芹 刊期: 2006年第06期

  • 微创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临床护理体会

    高血压脑出血具有发病急骤.死亡率及致残率高的特点,内科保守治疗仅限于脱水和防治并发症,对血肿形成的占位效应.颅内压升高及脑疝作用有限,而开颅手术可迅速清除血肿,但脑组织损伤严重,且适应症要求严格,因此尽快清除血肿,消除占位效应是治疗成功的关键[1].

    作者:刘红;黄咏梅;钱爱丽 刊期: 2006年第06期

  • 米非司酮配伍米索前列醇终止10~18周妊娠分析

    我站自2005年10月~2006年1月间将米非司酮配伍米索应用于10~18周终止妊娠的妇女,并进行临床观察,现报道如下.

    作者:佟秋菊 刊期: 2006年第06期

  • 阿斯匹林及低分子肝素钙联合治疗急性脑梗塞临床观察

    目的临床观察阿斯匹林及低分子肝素钙联合治疗急性脑梗塞的疗效.方法:通过对98例在48小时内急性脑梗塞病例随机分为治疗组(给予肠溶阿斯匹林及低分子肝素钙治疗)及对照组(只给肠溶阿斯匹林,不给予低分子肝素钙治疗)进行疗效对比观察4周.结果: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总有效率(P<0.05)有显著提高,副作用小,两组无差异.结论:使用肠溶阿斯匹林及低分子肝素钙联合治疗急性脑梗塞,疗效好,使用简便、安全、经济,可在临床予推广应用.

    作者:赖颂辉;邹蓉 刊期: 2006年第06期

  • 新形势下临床外科见习带教的体会

    就近几年临床外科见习带教工作,从如何提高教师的自身综合素质,改革和完善教学内容和方法,正确处理好医患双方和临床教学的关系等三方面进行了论述,总结经验,便于指导今后工作.

    作者:陈柏庆;王欣 刊期: 2006年第06期

  • 中西医成功治疗过敏性休克87例

    过敏性休克是由于抗原(致敏原)与相应的抗体相互作用引起的一种全身性立即反应,严重者可危及生命.可能引起过敏性休克的致敏原物质很多,有药物性的、动物性的和植物性的,但在临床上以药物引起的为多见.

    作者:王伟娜;袁飞雁;刘建湘 刊期: 2006年第06期

  • 某区饮食摊点卫生状况调查报告

    近几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人口流动频繁,一些街头饮食早点、夜市逐渐增多.早晚饮食摊点的卫生状况直接关系到广大消费者的身体健康.为了掌握街头食品卫生状况,并制定切实可行的卫生管理办法与措施,并逐渐将街头饮食摊点纳入法制管理轨道,促进并改善街头食品卫生状况,我们卫生防疫站与2002年8月上旬对我们辖区的街头食品早点、夜市进行了调查,现将调查结果报告如下.

    作者:陈斌 刊期: 2006年第06期

  • 创必复治疗重度皮肤缺损创面的疗效观察

    重度外伤后皮肤及软组织缺损的患者,常采用自体或异体皮片移植、皮瓣转移或游离移植的办法闭合创面[1~2].但在临床工作中,常会遇到因心理、经济等因素而坚决拒绝手术治疗的病人,让临床医生在治疗中左右为难,探求一种非手术治疗皮肤及软组织缺损创面的方法,具有十分重要的临床意义[3~4].

    作者:王强;刘铁宏;孙夕元 刊期: 2006年第06期

医药世界杂志

医药世界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主办:中华预防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