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不同炮制和煎煮时间对大黄沉降药性的影响研究

李承明

关键词:大黄, 炮制, 煎煮时间, 沉降药性
摘要:目的:探讨不同炮制方法以及煎煮时间对于大黄沉降药性的影响,为临床中医更好的辨证用药提供参考。方法80只小鼠随机分为八组,每组10只。其中煎煮实验四组,包括生理盐水组、5 min生大黄组、10 min生大黄组、30 min生大黄组。炮制实验四组,包括生理盐水组、生大黄组、醋大黄组、酒大黄组。分别采用不同的炮制方法和煎煮时间对大黄进行处理,制成水煎液。观察不同炮制方法和煎煮时间下大黄水煎液对于小鼠胃排空以及小肠推进的影响,进而探讨大黄沉降药性变化的影响因素。结果5 min水煎液对小鼠的胃残留率以及小肠推进与生理盐水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10 min以及30 min水煎液对小鼠胃残留以及小肠推进与生理盐水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醋大黄和酒大黄能够提高胃排空率以及促进小肠推进,且与生大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煎煮时间的增加能够缓和大黄的沉降药性,醋制以及酒制能够显著增强大黄的沉降药性。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杂志相关文献
  • 危重患儿转运网络实践应用1944例分析

    目的:研究郑州市儿童医院危重患儿转运网络的病例特征。方法以1944例危重患儿作为研究对象。对转运病例的年龄、疾病分布、转运半径进行回顾性研究。结果年龄分布,新生儿46.1%(897例),婴幼儿36.6%(712例)。疾病分布,新生儿疾病为46.1%(897例),呼吸系统疾病30.1%(586例)、神经系统疾病26.1%(261例)。转运半径的分布,100 km以内的53%(1031例),100~200 km的24.9%(484例),200 km以上的22.1%(429例)。结论转运中疾病构成的前三位是新生儿疾病、呼吸系统疾病、神经系统疾病。转运半径200 km以上长途转运占有较大比例。结合本区域转运特点,加强培训,提高急救医护人员运转运能力。

    作者:刘飞;陈俊松 刊期: 2015年第04期

  • 胆囊结石胆胰合并症的诱发因素分析

    目的:分析胆囊结石胆胰合并症的诱发因素。方法120例胆囊结石患者,调查统计其临床资料,通过统计数据研究胆胰合并症的相关因素。结果患者年龄≥50岁、病程≥10年、发病次数≥5次、结石直径≥2 cm、胆囊壁厚度≥0.3 cm、胆囊管直径≥0.3 cm、高脂血症等是胆囊结石胆胰合并症的诱发因素,相同因素不同项目间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分析胆囊结石胆胰合并症的诱发因素,为选择有效确切的临床治疗方法提供依据。

    作者:丁伟 刊期: 2015年第04期

  • 牙种植体的临床护理体会

    本文为了探讨牙种植手术临床护理的效果,选取口腔科行牙种植手术的210例患者调查其手术成功率、患者满意度,统计复诊情况,评价护理效果。手术成功率为100%,患者满意度为98.1%。在术后1年复诊时,仅有9颗种植体松动,5颗脱落,提示牙种植体临床护理效果显著,促进手术成功率提高。

    作者:孟令 刊期: 2015年第04期

  • 阑尾炎手术患者围手术期抗菌药物应用分析

    目的:调查本院阑尾炎手术患者围手术期抗菌药物的应用情况。方法在本院行手术治疗的48例阑尾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查阅病历的方法,统计抗菌药物种类、名称和DUI、联用情况、给药时间和术后感染情况。结果①抗菌药物种类的使用情况从大到小依次主要为:硝咪唑类,喹诺酮类和头孢菌素类。各类抗菌药物的DUI均<1。②本次单用抗菌素11.2%,二联用药86.3%,三联用药2.5%。二联用药的使用情况从大到小依次主要为:硝咪唑类+喹诺酮类,硝咪唑类+头孢菌素类,硝咪唑类+青霉素类。③本次仅术后给药百分率为44.8%;术前和术后均给药的百分率为55.6%。术后感染率为2.1%。结论本院对阑尾炎手术患者围手术期抗菌药物应用还是较为合理的,但对部分二联药物的组合情况还有待进一步提高。

    作者:黄德文 刊期: 2015年第04期

  • 基于临床荟萃分析探讨针灸在慢性头痛治疗中的应用

    目的:基于临床荟萃分析探讨针灸在慢性头痛中的治疗效果,以供参考。方法23例慢性头痛病患者,随机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12例,采用针灸治疗方式治疗慢性头痛病患者;对照组11例,采用药物治疗方式治疗慢性头痛病患者。比较两组患者在进行2个月治疗后的效果。结果实验组的总有效率83.3%明显优于对照组54.6%,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灸治疗方式在治疗慢性头痛中有明显疗效,且比药物治疗的疗效更为显著,值得在临床中推广。

    作者:刘剑芬;邱鹏程;潘略韬 刊期: 2015年第04期

  • 质控小组在骨科护理中的促进作用

    目的:探讨骨科护理质控在护理安全与质量持续改进中的作用。方法由科室全体护士参加护理质控小组,自2010~2014年,坚持每周1次的护理质控活动,对基础护理、护理安全、分级护理、文件书写、院内感染、病室管理、责护工作、药品管理等方面进行质控检查、分析整改,寻找存在问题的原因,避免出现相似护理缺点和缺陷,以达到护理工作质量不断改进的目的。结果保障了护理安全的提高,极大的调动了护士的主观能动性和积极性,护理质量得到不断提高、改进。结论科内质控小组紧紧抓住了现场管理这一关键环节,从根本上使护理工作分层级落实、人人把关、层层监控,发现问题及时整改,对护理质量持续改进起到了良好的促进作用。

    作者:陈秋菊 刊期: 2015年第04期

  • 脑出血颅内血肿微创抽吸引流术和内科治疗的疗效比较

    目的:探讨脑出血颅内血肿患者的治疗过程中应用微创抽吸引流术和内科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86例脑出血颅内血肿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43例。对照组应用传统内科保守疗法治疗,观察组应用微创抽吸引流术治疗。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95.3%显著高于对照组72.1%,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微创抽吸引流术治疗脑出血颅内血肿效果较好,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于甜甜 刊期: 2015年第04期

  • 护理标识在泌尿外科护理安全管理的应用体会

    目的:对护理标识在泌尿外科护理安全管理中的应用效果进行观察分析。方法77例泌尿外科患者,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39例)和对照组(38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给予护理标识进行护理,比较两组临床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泌尿外科治疗时间、症状消失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的不良反应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泌尿外科患者进行护理安全管理的过程中运用护理标识,能够明显缩短患者的病症消失时间和治疗时间,并提高患者护理满意度,降低不良反应率。

    作者:卢艳梅 刊期: 2015年第04期

  • 美罗培南治疗高龄重症呼吸道感染临床疗效观察

    目的:研究分析美罗培南治疗高龄重症呼吸道感染的临床效果。方法150例高龄重症呼吸道感染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75例,对照组采取常规头孢三代抗生素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美罗培南治疗,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有效率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并作对比分析。结果观察组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94.7%高于对照组的82.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8%低于对照组的21.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重症高龄呼吸道感染患者采用美罗培南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能够有效提高治疗效果,减少不良反应发生,安全可靠,值得临床大力推广。

    作者:黄雪峰 刊期: 2015年第04期

  • 白血病化疗期间的临床分析及护理分析

    目的:探讨白血病患者化疗期间的临床表现,并提出针对性护理对策。方法57例白血病化疗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29例。所有患者均进行化学药物治疗,对照组患者实施常规化疗护理,包括生命体征监测、病情观察、心理支持及对症治疗等,实验组患者在此基础上实施针对性护理。对两组患者各类并发症发生率进行比较。结果实验组患者各类并发症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白血病化疗过程中实施有效的护理干预,能够有效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减轻患者痛苦。

    作者:王银 刊期: 2015年第04期

  • 皮瓣修复治疗手及前臂皮肤烧伤瘢痕的疗效观察

    目的:研究分析皮瓣修复治疗在手及前臂皮肤烧伤瘢痕治疗中的临床效果。方法60例手及前臂皮肤烧伤瘢痕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30例患者接受股前外侧皮瓣进行瘢痕修复治疗,观察组30例患者接受腹股沟皮瓣进行瘢痕修复治疗,根据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对患者进行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皮瓣存活率比较高,患者的皮瓣断蒂时间比较短,感染率较对照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皮瓣修复治疗可以为手及前臂皮肤烧伤瘢痕患者提供良好的修复效果,在皮瓣的选择上,腹股沟处的皮瓣要比股前外侧皮瓣要好,具有更高的存活率,临床比较推荐使用该部位的皮瓣来进行治疗。

    作者:田枫 刊期: 2015年第04期

  • 改良式Bricker回肠膀胱术及经典式Bricker回肠膀胱术治疗膀胱癌的疗效评价

    目的:比较改良式Bricker回肠膀胱术及经典式Bricker回肠膀胱术治疗膀胱癌的临床效果。方法根治性全膀胱切除术联合回肠输出道治疗膀胱癌68例,根据回肠输出道手术方法分为经典组(经典式Bricker回肠膀胱术)和改良组(改良式Bricker回肠膀胱术),各34例,比较两组治疗效果。结果两组患者在手术时长、术中出血量和输血量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并发症方面,改良组术后漏尿例数(0例)及总并发症发生率(20.6%)明显低于经典组(4例、35.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改良式Bricker回肠膀胱术能够有效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有利于促进患者术后康复,值得重视。

    作者:张宏伟;翟国炜 刊期: 2015年第04期

  • 低蛋白饮食联合α-酮酸片治疗慢性肾衰竭患者的护理干预效果

    目的:探讨低蛋白饮食(LPD)联合α-酮酸片治疗慢性肾衰竭(CRF)患者的护理干预效果。方法144例慢性肾衰竭患者,均应用低蛋白饮食联合α-酮酸片治疗,随机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每组72例。对照组在治疗中采用常规护理,研究组则在对照组基础上予以合理护理干预,分析对比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及护理满意度。结果研究组总有效率80.56%明显高于对照组69.44%,研究组满意度97.22%高于对照组80.56%,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低蛋白饮食联合α-酮酸片治疗慢性肾衰竭患者实施合理护理干预能够提高临床治疗效果及满意度,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黄晓春;陈丽;朱雪咏 刊期: 2015年第04期

  • 综合干预在降低精神病患者危险性行为中的作用探讨

    目的:分析实施综合干预对于降低精神病患者危险行为的作用。方法120例有危险性行为的重度精神病患者,给予综合性护理干预,比较分析干预前后患者的病例的危险性评估情况。结果干预后患者的危险性行为发生率明显少于干预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过实施综合护理干预,可有效减少精神病患者危险性行为,同时对患者以及家属进行必要的健康宣教,提高其对疾病的认知,有利于主动配合治疗,促进精神病患者的精神早日恢复正常。

    作者:梁玉霞 刊期: 2015年第04期

  • 50例女性艾滋病生存质量的调查与分析

    目的:调查分析女性艾滋病患者的生存质量,分析影响患者生存质量的因素。方法采用世界卫生组织生存质量简表和艾滋病现相关的条目对确诊为艾滋病的50例女性患者(艾滋病组)和50例健康女性(正常组)进行调查。结果艾滋病患者的心理维度、生理维度、社会关系维度值均低于正常人,两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在婚姻状况及经济收入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艾滋病患者的生存质量较差,影响艾滋病患者生存质量的因素主要是出现症状、抗病毒治疗、CD4+T淋巴细胞计数、低收入和低水平教育等。针对艾滋病患者首先应对其进行心理干预,帮助他们首先建立积极的心态,然后加大对艾滋病患者的社会支持,以提高他们的生存质量。

    作者:石妍;刘晓丽 刊期: 2015年第04期

  • 危机管理在急诊护理中的应用分析

    目的:探讨急诊护理中应用危机管理的临床价值。方法在急诊护理中应用危机管理,对其应用过程中潜在的危机及其成因进行分析。结果提出加强急诊护理中实施危机管理的策略。结论在医院管理工作中,护理工作是一项重要的组成部分,加强危机管理意识,可有效实现对管理风险的控制和降低,减少风险造成的损失,具有重要的作用。

    作者:张玲玲 刊期: 2015年第04期

  • 冠心病患者超敏C-反应蛋白和白介素-16表达临床研究

    目的:探讨冠心病(CHD)患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和白介素-16(IL-16)的表达情况。方法80例CHD患者(CHD组),分为稳定型心绞痛组(SAP组,13例)、不稳定型心绞痛组(UAP组,17例)、急性心肌梗死组(AMI组,32例)及陈旧性心肌梗死组(OMI组,18例)四个亚组。测定血清中hs-CRP和IL-16浓度,并与正常体检者30例(对照组)进行对照。结果CHD组及其亚组hs-CRP和 IL-16浓度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均P<0.05)。CHD患者hs-CRP与IL-16呈正相关(r=0.285,P<0.05)。结论 CHD患者hs-CRP和IL-16显著高于健康人,且具有相关性,对CHD的病变程度有预测价值。

    作者:孙丹;张薇薇;辛乃冰;贺永存 刊期: 2015年第04期

  • 两种护理模式对术中唤醒脑功能区胶质瘤患者术后并发症的影响比较

    目的:观察比较不同护理模式对术中唤醒脑功能区胶质瘤患者术后并发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对104例行全身麻醉术中唤醒状态下脑功能区胶质瘤手术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2例。对照组术后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根据术后并发症的具体情况给予针对性的精心护理,观察两组的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在术后出现颅内出血、肢体功能障碍、语言功能障碍、癫痫、高热、眼部肿胀等并发症导致的病情恶化方面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手术切除脑功能区胶质瘤易造成严重的功能障碍,术后及时发现并发症并根据具体情况给予针对性的精心护理可提高手术治疗的疗效。

    作者:康艳丽 刊期: 2015年第04期

  •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介入术前应用他汀类药物强化治疗的临床观察

    目的:探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介入术前应用他汀类药物强化治疗的效果。方法120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每组60例。对照组患者术前不予以他汀类药物,研究组患者术前均予以他汀类药物,分析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两组血清C-反应蛋白、血脂水平变化。结果与手术前对比,术后第1天两组患者C-反应蛋白水平均显著提高;术后第7天,研究组血清 C-反应蛋白水平相比较对照组明显下降;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研究组总胆固醇(TC)、甘油三脂(TG)、低密度脂蛋白(LDL)水平均明显下降,而高密度脂蛋白(HDL)水平则明显提高,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在介入术前予以他汀类药物实施强化治疗,能够降低炎性反应,加强调脂效果,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黄梅芳 刊期: 2015年第04期

  • 急诊应用胺碘酮治疗冠心病快速心律失常的疗效评价

    目的:研究急诊应用胺碘酮治疗冠心病快速心律失常的疗效。方法100例急诊就诊的冠心病快速心律失常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50例。两组患者均行溶栓、降脂、抗血小板聚集、抗凝处理,对照组给予常规抗心律失常药,观察组给予胺碘酮治疗,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后的情况。结果对照组治疗后总有效率为52%,观察组总有效率为72%;对照组治疗后不良反应发生率为6%,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两组总有效率和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诊应用胺碘酮较其他常规处理治疗冠心病快速心律失常疗效好,不良反应少,安全可靠,临床应首选。

    作者:蔡卫东;邓素贞;成玲俐 刊期: 2015年第04期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杂志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杂志

主管: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主办:中国康复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