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学敬
尘肺是长期吸入粉尘所致的以肺组织纤维性病变为主的疾病还有人认为尘肺是粉尘在肺内的蓄积和引起的组织反应.前一种定义只将粉尘引起的肺反应达到组织纤维性病变程度者列入尘肺符合此条件的尘肺种类有限对患者的健康影响较大而后一定义中的肺反应不限于组织纤维性病变该定义的外延较广目前中国及世界大多数国家政府定为法定职业病的尘肺是采用前一种定义.本文对近年医院收治的56例尘肺患者进行临床分析,从中探讨尘肺的防治对策,以延长尘肺患者寿命.
作者:牛国强 刊期: 2009年第13期
目的 建立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清肺合剂中鱼腥草素的含量. 方法 色谱柱为ZORBAX Eclipse XDB-C18 (4.6 mm×250 mm,5 μm);流动相:乙腈-0.01 mol/l四丁基溴化胺- 二乙胺(435:575:0.04),检测波长:283 nm. 结果 鱼腥草素在0.24~1.20 μg范围内与峰面积呈良好的线性关系(r=0.9995 ),平均回收率为103.3%,RSD为6.2%. 结论 :该法操作简便、准确,可用于清肺合剂的质量控制.
作者:应雪;刘锐锋;李运景;陈钧茂;韦国莲;蔡栋 刊期: 2009年第13期
目前医院有许多老专家退休赋闲在家,而他们大多都愿意继续工作,只是医院缺乏相应的机制发挥他们的作用和优势.文章就发挥他们作用的重要性和途径提出一些建议,目的 是使这笔人力资源得到合理利用,更有利于医院的发展建设.
作者:岳晖 刊期: 2009年第13期
目的 观察米索前列醇用于预防产后出血的效果.方法 选择201例正常分娩的产妇,随机分为米索前列醇组和催产素组.米索前列醇组100例,在第三产程口服米索前列醇600 ug,催产素组101例,在第三产程肌注催产素20 IU,观察2 h内二组的出血量,结果 米索前列醇组为(174.34±109.89)ml,催产素组为(239.10±178.20)ml,米索前列醇组与催产素组比较,米索前列醇组出血量明显少于催产素组(P<0.01).结论 米索前列醇促进子宫收缩作用强于催产素,能较强的防止产后出血并用药安全,高效简便.
作者:赵明玲 刊期: 2009年第13期
本院对这31例34眼近绝对期青光眼行眼外引流手术治疗,取得了较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1 资料和方法1.1 病史资料本文回顾2005-2008年本院收治的各类原发性青光眼近绝对期患者31例34眼.其中男15例,女16例,年龄31~78岁,平均61.16岁.
作者:曹荣辉 刊期: 2009年第13期
慢性肾盂肾炎是常见的泌尿系统疾病,多见与中老年妇女,以尿频、尿急、尿道灼热刺痛为主要临床症状,亦有部分患者即无全身症状又无明显的尿路刺激症状,仅表现为面色萎黄、倦怠乏力、食欲不振、低热、腰痛、体质量减轻.该病的临床表现复杂多样,且由于本病易反复发作,经常大量应用抗生素,做药敏实验多数呈耐药现象.近年来通过大量临床观察证实辨证应用银花泌炎灵片治疗慢性肾盂肾炎取得了较好的临床疗效,且不产生耐药性.现报告如下.
作者:康萍;张洪波;姜国红;谢长英 刊期: 2009年第13期
慢性宫颈炎是妇科常见病,多发病,多数已婚妇女都患有不同程度的宫颈炎,宫颈炎的病理分型有:宫颈糜烂、宫颈息肉、宫颈肥大和宫颈腺体囊肿,可单发、也可合并发生.宫颈糜烂又分轻、中、重三度,其中重度宫颈糜烂若不及时彻底治疗,极易发展成宫颈癌,本院妇科自2006年12月引进美国埃尔曼国际公司生产的EMC高频射频电波刀(以下简称利普刀)治疗了200例重度宫颈糜烂患者获得了满意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作者:邵丽英 刊期: 2009年第13期
目的 探讨细胞因子sIL-2R在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后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 (aGVHD)发病机理中的作用.方法 观察20例Allo-HSCT患者aGVHD的发病情况,移植前后定期采集20例患者的外周血,采用双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其细胞因子sIL-2R的浓度.结果 ①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后20例患者全部获得造血功能重建,中性粒细胞恢复到0.5×109/L及血小板恢复到20×109/L的中位时间分别为移植后13.5 d及18 d;②发生aGVHD的患者,sIL-2R浓度较移植前明显升高,sIL-2R 浓度在aGVHD阳性组明显高于aGVHD阴性组(P<0.01).结论 ①细胞因子sIL-2R在aGVHD的发病中起重要的正向调节作用,检测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后患者血清的sIL-2R水平有助于预测aGVHD的发生;②sIL-2R与感染无相关性.
作者:姜晓萍;邵秀茹;王志国;邱林;展昭民;张伯龙;马军 刊期: 2009年第13期
目的 微血管减压术手术成功的关键是基于对面神经出脑桥区域即桥延沟解剖的精确掌握.我们研究桥延沟显微解剖. 方法 来自于15个大脑标本的30个桥小脑角部分显微镜下观察.结果 将面神经根出桥脑区域分作两部分,一部分称为周围部,另一部分称为脑干部.而后者我们又提出分为两部分,分别为基底部和斜坡部.对周围部的暴露相对容易,而脑干部分因被舌咽神经和迷走神经所掩盖,故解剖困难.结论 由尸检标本,桥延沟的解剖是面神经微血管减压术中的重点,在治疗一侧面肌痉挛中作用重大.
作者:张继志;段云平;高宝山 刊期: 2009年第13期
临床上全肺切除常用于肺癌以及外伤性主支气管断裂,全肺切除是佳治疗手段.因手术后并发症较多,因此,术后护理的质量直接影响患者的康复,本文总结了本院2004~2008年全肺切除共16例,现就其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作者:孙国芹;赵凤举;白艳梅 刊期: 2009年第13期
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是一种炎症性疾病,在我们服务对象80%为农民的县级医院,在住院患者中占有一定的比例.自2000年以来,我们共收治了62例间隙感染患者,临床分析如下.
作者:郑艳华 刊期: 2009年第13期
目的 观察莫西沙星治疗呼吸系统感染的安全性与有效性.方法 对70例呼吸道感染患者,分为莫西沙星400 mg/d的治疗组和左氧氟沙星300 mg/d的对照组,疗程5~10 d后进行治疗前后两组间的比较.结果 治疗组与对照组的临床总有效率分别为93.3%和92.5%,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无显著性;不良反应发生率治疗组和对照组分别为6.6%和6.1%,无统计学意义;但3 d症状缓解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且总疗程治疗组较对照组缩短.结论 莫西沙星治疗呼吸道感染疗效好,副作用较少,不良反应较少,是治疗轻、中、重度呼吸系统感染较理想的药物.
作者:宋丽晓 刊期: 2009年第13期
目的 探讨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并发低钠血症的临床特征及治疗体会.方法 对我院2006年1月至2008年9月30例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并发低钠血症患者的诊治过程进行分析. 结果 27例治疗后得以纠正,临床症状3~5 d明显改善.2例误诊为肺性脑病,l 例误诊为药物不良反应,皆经抢救无效死亡.结论 临床医生对肺心病并发低钠血症应提高认识,并及时纠正.
作者:李冰冰 刊期: 2009年第13期
目的 检验护理干预对冠心病患者便秘的影响.方法 将我院131例确诊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干预组和对照组,对照组给予普通心内护理,干预组在此基础上根据便秘引起的不同因素实施护理干预.观察三周.结果 三周内对照组的心脏事件发生12例,干预组发生5例.结论 对患者实施护理干预可有效减少心脏事件的发生.
作者:徐巧云 刊期: 2009年第13期
目的 探讨如何提高门诊输液室护理质量.方法 2008年通过优化输液环境、树立良好的职业形象、规范输液流程、严格执行查对制度、重视专业理论与技术培训、落实输液巡视制度、加强质量监督、增强协调作用构建和谐氛围等,把改善护理服务质量具体落实到门诊静脉输液的各个环节中.结果 缩短了患者就诊输液的时间,护理缺陷的发生率由原先的0.1%降至0.01%;患者及家属对护理工作满意率为97.5%;健康教育的覆盖率为95.0%,知晓率为87.5%.结论 门诊输液室实施下列质量管理,可提高患者满意度,降低护患纠纷发生率.是医院管理的重要举措,对提高整体护理质量有重要的影响.
作者:刘芳印 刊期: 2009年第13期
目的 总结缺血性结肠炎(IC)的临床治疗和预后情况.方法 对20例IC患者的临床表现、内镜检查、病理检查、X线钡灌肠检查资料及临床治疗进行回顾分析.结果 IC好发于中老年人,主要临床表现为突发左下腹痛及便血.内镜检查可见结肠黏膜充血、坏死糜烂及黏膜下出血,病变多位于左半结肠,钡灌肠检查阳性率低,中西结合及手术治疗均获良好效果.结论 中老年人突发左下腹痛及便血时应警惕IC,肠镜检查是确了解病变程度及预后的主要方法 .中西结合治疗效果良好,慢性型患者必要时应手术治疗.
作者:王业宝 刊期: 2009年第13期
2年来, 我院成功的对老年患者行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术69例,并且,通过有效护理配合,术前健康教育、心理护理、充分用物准备、术中准确配合,使老年患者均安全地度过了手术期,效果满意.
作者:梁彬 刊期: 2009年第13期
目的 观察疏血通注射液治疗脑梗死的临床效果.方法 将60例患者为治疗组(40例)和对照组(20例),治疗组给予疏血通注射液8 ml加入0.9%生理盐水250 ml或5%葡萄糖溶液250 ml静脉滴注,2 h内滴完,2周为1疗程;对照组给予低分子右旋糖酐500 ml加入香丹注射液20 ml,1次/d,静脉滴注,2周为1疗程,两组同时辅以脑细胞活化剂、钙拮抗剂、抗血小板聚集等治疗,以营养脑细胞和改善脑组织供血,但均未采用其它抗凝溶栓治疗等治疗.结果 治疗组显效率(基本痊愈+显著进步)75%,总有效率95%.显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45%).结论 疏血通注射液治疗脑梗死疗效确切,安全无毒,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郑艳明 刊期: 2009年第13期
目的 探讨风药在治疗中风病中疗效,并探讨其机制.方法 对本院90例中风患者采用风药进行治疗.结果 经过治疗,基本痊愈57例,显效18例,进步9例,无效6例,总有效率为93.33%;结论 风药配伍运用非常灵活其而广泛,应充分发挥风药这种双向调节作用,积极探索其证治规律,把风药治疗中风的宝贵经验继承下来,并在创新中发扬光大.
作者:罗清运 刊期: 2009年第13期
阐述了化学成分指纹图谱在中药材质量控制中的研究概况,明确指出了化学成分指纹图谱在中药材质量控制中的优势和不足.
作者:韦娟 刊期: 2009年第1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