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晖
婴幼儿是指从出生28 d~3周岁的小儿,这个时期小儿虽然已较新生儿显著成熟,但从其解剖生理特点来看,发育依然尚未完全,必须掌握小儿用药特点 .1 抗生素、磺胺类、喹诺酮类 1.1 青霉素类常用的有青霉素、氯唑西林钠、哌拉西林钠等.青霉素类对人体细胞毒性很低,有效抗菌浓度的青霉素对人体几乎无影响.临床青霉素较多出现过敏反应,阳性者禁用 .
作者:李岩;孟静;郭莹 刊期: 2009年第13期
临床实习是每一个卫校护理专业学生由学生转变为一名合格的临床护士的过渡阶段,是将学校的理论知识与临床的基本技能进行有机结合的重要时期.在多年的临床带教实践中,我发现实习生在从理论到实践的学习过程中,出现了知识结构的断层.例如:讲解为昏迷患者鼻饲时需经鼻插胃管的操作时,判断插管部位是否正确以及出现异常时患者的表现及应对措施等,使学生感到内容空洞抽象、难以掌握.但应用多媒体技术,利用Authorware制成课件,形象地将这一过程表现为动画形式后,极大地提高了实习生临床实际操作能力.
作者:刘慧;徐丽华 刊期: 2009年第13期
目的 观察比较健择联合卡铂、长春瑞滨(GCN方案)与健择联合长春瑞滨(GN方案)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的疗效和毒副反应.方法 68例晚期NSCLC患者随机分成GCN方案组38例及GN方案组30例.每例至少治疗两个周期.结果 GCN组及GN组有效率分别为52.6%及26.7%(P<0.05),中位疾病进度时间分别为9个月及4个月.中位生存期分别为15个月及9个月.毒副反应以骨髓抑制为主,GCN组略高(P>0.05),胃肠道反应轻微.结论 GCN方案治疗NSCLC近期疗效略高于GN方案,毒性反应可耐受.
作者:彭蕻琳;徐轶;陈小可 刊期: 2009年第13期
1 病例报告患者男性、80岁,因反复咳嗽、咯痰30年,加重4 d入院.入院症见:咳嗽、咯黄色脓痰.偶有胸闷、气喘、活动后加重.精神尚可,纳眠可、二便调.诊断为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遵医嘱静滴美洛西林舒巴坦及左氧氟沙星抗感染;盐酸氨溴索、痰热清止咳化痰等治疗.下午2时当患者用5%葡萄糖200 ml+痰热清注射液30 ml静滴每分钟30滴,滴入约3~5 min时,患者出现手脚麻木、恶心、口吐痰延、头晕等症,继之浅昏迷.
作者:周静;汪皇琴;罗心一 刊期: 2009年第13期
目的 初步探究内科老年住院患者的自身特点及相应的护理方式.方法 选取125例内科老年住院患者,依据内科老年住院患者的心理和生理特点,在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的基础上,进行全面护理.结果 所有患者均得到了比较满意的治疗效果,据问卷调查的结果 显示患者和家属对护理绝大多数表示满意.结论 在临床护理中采用综合护理措施可产生满意的效果.
作者:王文平;王艳秋;袁喜凤 刊期: 2009年第13期
静脉输液是临床治疗的主要手段之一,也是护士基础护理操作的重要内容.护士在拔针时由于按压不当常导致皮下出血,曾有护士对拔针按压方法进行探讨,笔者借鉴了这些经验,探讨棉签与血管平行直压法的止血效果.现介绍如下.
作者:张桂清;李轶惠 刊期: 2009年第13期
目的 通过观察以阿霉素为主要药物化疗的癌症患者化疗过程中心电图改变,了解阿霉素对心脏的毒性作用.方法 分析64例癌症化疗患者心电图资料.结果 64例癌症化疗患者中,出现心电图异常20例,阳性率为31%.其中窦性心动过速3例,心肌缺血7例,室性早搏3例,房性早搏4例,急性心肌梗死1例,左心室肥大伴心肌缺血1例,1度房室传导阻滞1例.其中2例二项以上.结论 化疗过程中心电图变化可作为阿霉素引起的心脏毒性的监测指标.
作者:高俊勇 刊期: 2009年第13期
2年来, 我院成功的对老年患者行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术69例,并且,通过有效护理配合,术前健康教育、心理护理、充分用物准备、术中准确配合,使老年患者均安全地度过了手术期,效果满意.
作者:梁彬 刊期: 2009年第13期
目的 探讨早期护理干预对社区高血压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及其血压控制效果评价.方法 对136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采用答卷方式调查其生活质量指标,并检测其动态血压指标.实施社区早期护理干预后复查并比较实施前、后动态血压变化及生活质量的变化.结果 实施前后其动态血压各指标,患者的健康感觉、躯体症状、工作能力、性生活状况、认识功能、社会参与能力、生活满足感等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睡眠状态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社区早期护理干预管理对高血压患者实施的行为干预,在改善高血压患者行为变化即生活方式、提高生活质量、降低其血压水平、提高其血压控制率等方面有积极作用.
作者:黄文艳 刊期: 2009年第13期
通过对10例11~14岁恒牙早期前牙反颌伴拥挤Ⅰ°~Ⅱ°病例,采用前方牵引矫治器,固定矫治器等方法,不拔牙矫治均取得满意效果.对矫治前后的模型测量分析,结果表明,上颌牙弓弧形长度明显增长,牙弓中段增宽,拥挤消失.这类错颌病例,11~14岁正是生长快速期,在适当矫治力的刺激下,可使发育不足的上颌骨加速增长,同时限制下颌骨过度发育;不仅呆以排齐牙齿,解除反咬合,而且获得更和谐的软硬组织面貌.因此,对看似拥挤严重且有前牙反咬合的早期病例不要轻易拔牙.
作者:李建华 刊期: 2009年第13期
针刺伤(含锐器)是护理人员常见的职业事故,如不慎被污染的针刺伤可引起20余种血缘性疾病的传播.因此,护理人员应该认识到针刺伤的危害,加强自身防护.
作者:李晓薇 刊期: 2009年第13期
目的 观察复方甘草酸苷治疗慢性湿疹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将56例临床确诊为慢性湿疹患者随机分为两组,用双盲法作治疗,对照组给予咪唑斯汀片口服,外用复方氟米松软膏.治疗组在对照组给药的基础上加用复方甘草酸苷片口服.两组均连续治疗4周.分别于治疗前及用药后停药4周,观察两组患者的皮损变化按同一标准进行评分,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6.43%,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5.71%,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期间未发现不良反应.结论 复方甘草酸苷治疗慢性湿疹安全有效.
作者:吴学敬 刊期: 2009年第13期
肺结核是由结核杆菌侵入人体引起的肺部慢性感染性疾病.可累及全身多个脏器,起病缓慢,病程较长临床症状轻,易于忽略特别是老年患者长期以慢性支气管炎的症状掩盖了肺结核的临床表现.多以高热,或呼吸衰竭而就诊,病程长,并发症多,护理较困难,为提高疗效,降低死亡率,提高生活质量,精心护理对其愈后有重要意义,现将工作中肺结核患者常见诱因、预防及其护理各述如下.
作者:尹艳环 刊期: 2009年第13期
目的 探讨细胞因子sIL-2R在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后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 (aGVHD)发病机理中的作用.方法 观察20例Allo-HSCT患者aGVHD的发病情况,移植前后定期采集20例患者的外周血,采用双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其细胞因子sIL-2R的浓度.结果 ①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后20例患者全部获得造血功能重建,中性粒细胞恢复到0.5×109/L及血小板恢复到20×109/L的中位时间分别为移植后13.5 d及18 d;②发生aGVHD的患者,sIL-2R浓度较移植前明显升高,sIL-2R 浓度在aGVHD阳性组明显高于aGVHD阴性组(P<0.01).结论 ①细胞因子sIL-2R在aGVHD的发病中起重要的正向调节作用,检测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后患者血清的sIL-2R水平有助于预测aGVHD的发生;②sIL-2R与感染无相关性.
作者:姜晓萍;邵秀茹;王志国;邱林;展昭民;张伯龙;马军 刊期: 2009年第13期
我国是HBV感染的高发区,人群中HBsAg阳性率约占10%,在孕妇中的携带率为5~10%,HBsAg阳性孕妇所生婴儿中40~70%将成为HBsAg携带者.HBV母婴传播是我国慢性乙肝病毒感染形成主要的原因之一,孕妇体内乙肝病毒高复制状态是母婴传播的危险因素,子宫内传播、生产时传播和产后传播是乙肝病毒母婴传播的三大基本途径.
作者:赵芬 刊期: 2009年第13期
目的 探讨人体解剖学实验室标本建设中,多渠道收集人体解剖教学标本的途径和影响因素.方法 通过到民政部门、医院、福利院、殡仪馆、施工工地、遗体捐献等途径获得人体尸体及骨骼标本的来源.结果 通过多渠道收集尸体及骨骼标本,基本可以满足教学需要.结论 充足的尸体标本极大的丰富了实验教学的内容,提高了实验课开出率和实验教学的质量,减少了实验经费的投入.
作者:刘荣志;程田志 刊期: 2009年第13期
对于吸毒者人格障碍的治疗与治疗其他精神障碍有些共病问题,心理治疗和行为治疗适用于各种类型的共病问题.而在女子监狱这样的特殊环境下,更应该提出更好的护理与治疗方法 ,改善女犯们的人格障碍状况,以尽力保障女犯们出狱后的生活.
作者:瞿红 刊期: 2009年第13期
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是通过竞争性地抑制血管紧张素转换酶(ACEI)而发挥作用的一类药物.不仅能降低血压,而对改善心力衰竭患者的症状,对肾脏的保护,降低肺动脉压,以及降血脂改善大动脉功能,逆转血管内膜肥厚等方面均有一定作用.
作者:贾岩;孙继华 刊期: 2009年第13期
目的 观察联用乳酸杆菌和丁酸梭菌对小鼠急性溃疡性结肠炎的疗效并探讨其治疗机制.方法 建立DSS诱导的小鼠急性UC模型,观察给予乳酸杆菌和丁酸梭菌治疗后,小鼠结肠黏膜的病理改变和Caspase-1和 PCNA表达的变化.结果 乳酸杆菌和丁酸梭菌可明显减轻小鼠结肠黏膜的损伤;可明显抑制Caspase-1的表达,同时,促进PCNA的表达,两菌合用组对Caspase-1和 PCNA表达的影响作用强.结论 联用乳酸杆菌和丁酸梭菌对DSS诱导的UC有协同治疗作用,抑制结肠黏膜上皮细胞凋亡促进其增殖可能是它们发挥协同治疗作用的部分分子机制.
作者:刘凌云;杨伟峰 刊期: 2009年第13期
目的 观察莫西沙星治疗呼吸系统感染的安全性与有效性.方法 对70例呼吸道感染患者,分为莫西沙星400 mg/d的治疗组和左氧氟沙星300 mg/d的对照组,疗程5~10 d后进行治疗前后两组间的比较.结果 治疗组与对照组的临床总有效率分别为93.3%和92.5%,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无显著性;不良反应发生率治疗组和对照组分别为6.6%和6.1%,无统计学意义;但3 d症状缓解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且总疗程治疗组较对照组缩短.结论 莫西沙星治疗呼吸道感染疗效好,副作用较少,不良反应较少,是治疗轻、中、重度呼吸系统感染较理想的药物.
作者:宋丽晓 刊期: 2009年第1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