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官柏;杨茂彬;李建华;刘玉华
消化性溃疡(胃、十二指肠溃疡)为常见多发病.近年来发现消化性溃疡患者胃肠内多数存在幽门螺杆菌(H.pylori)感染,而且这种感染可能与某些宿主因素和环境因素的共同作用而发生胃癌.因此,消化性溃疡的防治受到医学界的重视.我国文献报道,H.pylori对呋喃唑酮非常敏感且不易耐药[1].临床双盲法研究表明,呋喃唑酮对胃、十二指肠溃疡有肯定的疗效[2,3].但在治疗中常因用药的剂量与疗程不当而发生严重中毒.现介绍呋喃唑酮联合用药治疗消化性溃疡,致严重周围神经炎2例典型病例,并加以讨论,以引起同道在今后的治疗中注意警惕,合理用药.
作者:苏英;罗启元 刊期: 2002年第06期
海洛因依赖者脱毒后出现腹痛、腹泻是一种常见的戒断症状.腹痛呈持续性,阵发性加重;腹泻是指每日排便次数明显增加,粪质稀薄,水份增加,排便急迫感,肛门不适,失禁等.严重者可引起脱水、水电解质代谢紊乱,甚至导致休克.笔者2000年1月至2001年6月用654-2(氢溴酸山莨菪碱注射液)足三里穴位注射治疗180例,取得显著疗效.现报告如下:
作者:陈胜荣;曹正祥 刊期: 2002年第06期
目的:了解慢性酒中毒性精神障碍的生化及B超的异常情况.方法:将1996'年1月至2000年12月收治的慢性酒中毒性精神障碍的生化报告和B超结果与职工健康检查对照分析.结果:慢性酒中毒性精神障碍的白蛋白、ALT、AST总胆红素、脂肪肝及肝硬化的阳性数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嗜酒成瘾引起的肝损害应引起嗜酒者和医务人员的高度重视.
作者:余关茂;周昭君 刊期: 2002年第06期
用药不合理将引起诸多药源性疾病,有时对患者造成一系列并发症,导致不合理用药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作者就工作中遇到的一些问题分析阐述如下:
作者:胡应伦 刊期: 2002年第06期
酒虽然被视为饮料类,未列为药物管理,但酒是大众使用多、范围广,滥用程度高的一种药物.酒有显而易见的主要有效成分,有一定的安全用量和不良反应.经济的发展使人际之间的交往越来越频繁,商业的往来,朋友之间的聚会,佳节的庆欢,越来越多.酒精饮料的消费在上升,各种各样的酒精饮料在现代人类的生活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因此近年来关于酒对人体产生的毒性作用及对人体健康正面效应的研究增加很多,研究显示:要正确认识酒对人体产生的药物效应.
作者:方忠宏;钱董文 刊期: 2002年第06期
目的:研究冷火鸡脱毒对海洛因成瘾者的心理影响.方法:采用精神症状自评量表(SCL-90)对28例冷火鸡脱毒法和16例美沙酮脱毒者进行评定,并与国内常模互比.结果:冷火鸡脱毒和美沙酮脱毒组与国内常模比较,阳性项目数、躯体化、焦虑、精神病性症状在脱毒治疗前、戒断后10天、第30天二组均高于国内常模(P<0.01或P<0.05).抑郁和焦虑分在戒断前二组均高于国内常模(P<0.01),但在戒断后10天和第30天美沙酮组与国内常模比较差异显著(P<0.05和P<0.01),而冷火鸡组与国内常模比较无差异(P>0.05).二组比较:脱毒后第30天冷火鸡组抑郁分明显低于美沙酮组(P<0.01),其它方面(躯体化、强迫性症状、焦虑、敌对、恐怖、偏执、精神病性)二组比较变化不大.结论:冷火鸡法脱毒对海洛因成瘾者早期心理康复有积极作用.
作者:张宪武;王志纲;赵金栓;何牧仁;牛治信 刊期: 2002年第06期
本文对58例酒精依赖者和62例海洛因依赖者采用艾森克个性问卷(EPQ)进行测试和对比分析,结果显示,酒精依赖组与海洛因依赖组在EPQ4个量表分中,P量表分、E量表分和L量表分,酒精依赖组均高于海洛因依赖组,E量表分海洛因依赖组高于酒精依赖组.与对照组比较,酒精依赖组P量表分和E量表分均高于对照组.海洛因依赖组P量表分,N量表分,均高于对照组,提示酒精依赖者和海洛因依赖者存在人格偏离,这种偏离并不具有特征性,是属原人格问题,还是使用酒精和海洛因后造成,尚需做更深的研究.
作者:宋志强 刊期: 2002年第06期
患者女性,58岁,因多饮、多尿2年,双下肢浮肿8个月,活动后心悸、气促半月,加重1天入院.既往患心肌梗塞,无肾疾患史,病史中曾于外院确诊糖尿病,无规律服用糖适平,血糖控制不理想(11~16mmol/L,空腹).
作者:贺颖 刊期: 2002年第06期
自身给药实验(self-administration,SA)是行为药理研究的常用方法,该实验利用药物的正性强化作用(positive reinforcement),通过一定条件控制,使动物建立起行为与奖赏之间的联系,从而模拟人类药物滥用的行为.自身给药形式有颅内、口腔、胃、肌肉、呼吸、静脉等多途径,其中静脉自身给药作为一种成熟的实验技术,具有简便、稳定、成功率高等优点被广泛应用.本文拟从原理、方法和应用三方面对静脉自身给药实验(intravenous selfadministration,IVSA)做一简单介绍.
作者:邓宏勇;胡军 刊期: 2002年第06期
目的:了解包头市吸毒者初次戒毒期间生存质量变化规律及影响因素,以利于戒毒方案的制定.方法:用QOL-DA2.0量表对戒毒人员的生存质量进行调查.结果:1.吸毒者生存质量各纬度得分及总分随戒毒时间延长而降低,且在15天内变化较大.2.戒毒一个月及以上者生存质量各纬度得分及总分与吸毒情况、吸毒原因、吸毒计量、吸毒时间、生活方式及居住地区社会风气等因素有关.其中居住地区社会风气、吸毒计量、吸毒情况对生存质量影响较大.结论:初次戒毒者生存质量随戒毒时间延长而逐渐得到改善.吸毒情况、吸毒剂量、居住地区社会风气对戒毒人员生存质量影响较大.
作者:赵若望;韦丽琴;张玉娥;任忠和 刊期: 2002年第06期
抗菌药物在临床工作中应用广泛,而由抗菌药物引起的溶血性贫血报道也较多,现主要就国内近几年有关抗菌药物性溶血性贫血作一综述,以引起医务人员注意:
作者:张谨福 刊期: 2002年第06期
我院儿科自1995年1月至2000年12月,共收治因硫酸阿米卡星与头孢拉定联合用药出现一过性血尿36例,系药源性疾病.给患儿家长造成了严重的心理负担及经济负担,现分析如下:
作者:周昕科;吴海燕;樊登峰;乙丰收 刊期: 2002年第06期
本文对6486例住院患者在使用抗精神病药治疗过程中所出现的皮疹作一回顾性调查,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作者:刘火荣;潘小娅 刊期: 2002年第06期
强制戒毒人员中有违法前科和犯罪行为的比重很大,常采用自伤、自残、伪装某些疾病以逃避法律的制裁,伪装急性胰腺炎即是其中的表现之一.为了不造成误诊、误治,提高识别诊断能力,又不使其逃避法律的制裁,是摆在从事强制戒毒工作的医务工作者面前的一项经常性工作.现就伪装急性胰腺炎发作的特征介绍如下.
作者:张雪辉;曹正祥 刊期: 2002年第06期
目的:了解苯二氮(艹卓)类药物(BZD)在精神分裂症患者中应用情况.方法:对189例住院精神分裂症病人应用BZD情况进行回顾性调查.结果:合并使用BZD者53例,占 28.04%,以应用氯硝安定为多.结论:苯二氮(艹卓)类并用抗精神病药治疗精神分裂症使用率较高,在临床使用时应予注意,合理用药,防止滥用.
作者:吴佩芳 刊期: 2002年第06期
该文介绍了一种新的戒毒治疗康复模式,它是由云南省药物依赖防治研究所与美国戴托普合作专门从事戒毒康复的医疗机构性治疗社区.在中美戴托普戒毒康复村采用了美国先进的戒毒康复模式,同时结合云南省当地的实际情况对自愿戒毒人员进行脱毒治疗;进行包括固定小组、马拉松小组、艺术感受、情感交流和个别交谈在内的心理治疗;进行包括早会、碰撞小组、男女小组和职能工作在内的行为矫正;以及在重返社区进行重返社会前的适应性培训.
作者:吴鸿飞;杨茂彬 刊期: 2002年第06期
目的:建立快速检验吸毒人员尿液中氯胺酮成分的固相萃取、GC-MS/MS方法.方法:调节尿液pH10,用GDX-403固相柱萃取,氯仿作洗脱剂,浓缩、定容后,选择m/z180离子碎片为母离子,进行GC-MS/MS分析,结合保留时间及二级质谱图定性,外标法定量.结果:尿液中氯胺酮在20.0~1000.0ng.ml-1浓度范围内呈良好的线性关系(γ=0.9998).该方法的平均回收率为90.7%,RSD=3.94%(n=5),低检测限为1.5ng.ml-1.结论:该方法快速、简便、灵敏、准确,适用于快速检验吸毒人员尿液中的氯胺酮成分.
作者:魏万里 刊期: 2002年第06期
本文从医学、心理学、社会学三个方面简要论述了预防药物滥用者复吸的一些基本对策.
作者:刘绍忠;张建军 刊期: 2002年第06期
本文为北京市大兴县93~94年精神疾病流行学调查结果之一.是在总人口300588人,总户数81240 户中逐一进行调查所获得的农村药物依赖的流行学资料.旨在了解农村药物依赖现状,探讨农村药物依赖的患病率及相关因素,以期提高农村药物依赖危害性的认识程度.本次调查共查出药物依赖患者248人,患病率为1.14‰.药物依赖多与农村药品管理混乱、农民的就医意识差及医疗知识的缺乏有关.
作者:肖秋霞 刊期: 2002年第06期
目的:评价治疗社区为降低脱失率采取的干预措施的效果.方法:采用成组设计,以干预前的居住者为对照,对比干预后居住者住院时间及脱失情况的改变.结果:通过干预,居住者平均住院时间由28.27天上升到40.86天(P<0.01);住院时间达到3个月、4个月者所占比例分别由11.9%上升到21.2%(P<0.05),5.6%上升到13.2%((P<0.05).结论:干预是有效的,除了干预措施,社区近期专门为操守者提供就业机会的举措也可能对脱失率的下降产生影响.
作者:张官柏;杨茂彬;李建华;刘玉华 刊期: 2002年第0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