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老年药物相关性急性肾衰竭临床表现及病理分析

赵翠霞;王廉一;史晓虎;李文歌;杨冠男;方静;邹古明

关键词:老年, 药物, 急性肾衰竭, 肾脏病理
摘要:目的:探讨老年药物相关性急性肾衰竭的临床表现、病理特点及相关药物.方法:回顾分析2005年1月-2010年3月在中日友好医院进行了肾穿刺的21例老年药物相关性急性肾衰竭患者的临床表现、肾脏病理、治疗与预后,以及导致急性肾衰竭的药物.结果:21例患者出现少尿6例,无尿3例,尿量正常12例;镜下血尿7例,无肉眼血尿;出现无菌性白细胞尿3例;24 h尿蛋白定量≤1.0g者5例,1.0~3.5 g者11例,≥3.5 g者5例;患病前肾功能正常9例、轻度肾衰竭3例、不详9例,入院时血清肌酐为(597.9±426.7)μmol·L -1;入院时B超检查示:肾脏大小正常17例、增大4例.肾穿刺活检肾脏病理示:急性肾小管间质肾炎10例,亚急性肾小管间质肾炎3例,慢性肾小管间质肾病2例,特发性膜性肾病合并急性肾小管间质肾炎2例、不典型膜性肾病合并急性肾小管间质肾炎1例、IgA肾病合并急性肾小管间质肾炎2例,糖尿病肾病合并急性肾小管间质肾炎1例.出院时血清肌酐为(191.7±106.8)μmol·L-1,无1例死亡.可能导致急性肾衰竭的药物包括:抗生素、中成药、非甾体抗炎药、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血管紧张素Ⅱ受体阻断剂、保健品、抗结核药等.结论:老年人是药物相关性急性肾衰竭的高危人群,易导致肾损害的药物较多,老年人在服用常用药物尤其是服用多种药物时,也可导致急性肾衰竭.若能早期发现肾损害,及时诊治,多数患者预后良好,但患病前已存在慢性肾脏病的患者,急性肾衰竭多较重,可转为慢性肾衰竭.
中国医院用药评价与分析杂志相关文献
  • 氨磺必利的药理学进展与临床应用评价

    目的:介绍抗精神病新药氨磺必利的药理学研究进展与临床应用概况,并评价其疗效,以指导临床正确、合理地个体化选择用药.方法:对近期国内外相关文献进行分析与评价.结果:氨磺必利具有较强的抗精神病作用,低剂量时缓解阴性症状,高剂量时治疗阳性症状,具有较高的临床疗效和较好的耐受性.结论:氨磺必利可作为治疗精神分裂症的一线药物应用于临床.

    作者:黄素培;张瑞岭;王来海;潘保中 刊期: 2011年第08期

  • 国家基本药物在北京地区3家基层医疗机构应用分析

    目的:调查研究2009年国家基本药物目录品种在北京市3家基层医疗机构的使用现状.方法:利用北京地区社区医院用药监测数据库,从中心城区、近郊及远郊区县各一家基层医疗机构的药品采购信息中,对国家基本药物目录品种的使用现状等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国家基本药物目录品种所占采购品种比例中,化学药平均为49.91%,中成药平均为23.16%;从采购数量与金额来看,化学药平均分别为67.14%与37.43%,中成药平均分别为44.30%与34.67%.在3家医院采购化学药与中成药总数量排序前12位品种中,国家基本药物目录品种化学药与中成药分别占9种和8种,占全部中化学药采购总金额的47.72%.结论:总体来看,国家基本药物目录品种在北京市基层医疗机构应用广泛,应加强引导和监管,使目录品种使用率进一步提高.

    作者:司延斌;赵志刚 刊期: 2011年第08期

  • HPLC法同时测定复方利血平片中苯磺酸氨氯地平和缬沙坦含量

    目的:建立复方利血平片中苯磺酸氨氯地平和缬沙坦含量的测定方法.方法:色谱柱:Agilent Eclipse Plus C18柱(5μm,4.6 mm ×250 mm),进样量:20 μL,柱温:室温;流动相:甲醇-0.2%磷酸(70:30),流速:1.0 mL·min-1;检测波长:237 nm.结果:苯磺酸氨氯地平在0.01734~0.173 4μg、缬沙坦在0.401 5~4.015μg范围内,对照品色谱峰面积与进样量呈良好的线性关系,相关系数r分别为0.999 94与0.99999,平均回收率分别为99.2%(RSD= 1.29%,n=6)与99.6%(RSD =0.71%,n=6).结论:该法快速、简便、重现性好,可用于复方利血平片中苯磺酸氨氯地平和缬沙坦含量的测定.

    作者:张芳 刊期: 2011年第08期

  • 汉防己甲素不同给药方式对大鼠供肝能量代谢的影响

    目的:研究汉防己甲素(TET)不同的给药方式对大鼠供肝能量代谢的影响.方法:实验选择SD大鼠,以TET溶液直接灌洗等不同的给药方式低温灌洗保存肝脏,然后应用高效液相色谱仪检测各组的高能磷酸化合物,并同时观察肝脏的超微结构变化及光镜病理改变.结果:TET溶液直接灌洗保存组,肝脏的能量代谢以及超微结构均有明显改善.结论:用TET溶液直接灌洗并保存供肝具有较好的效果,该中药有望用于临床肝供体的灌洗保存.

    作者:陈保华;黄荣;车河龙;艾玲艳;李新健;王克强 刊期: 2011年第08期

  • 氟伐他丁对各级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心功能及C反应蛋白的影响

    目的:探讨氟伐他丁对各级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心功能及C反应蛋白(CRP)的影响.方法:37例患者按美国纽约心脏学会(American New York Heart Academy,NYHA)分级分为心功能Ⅱ、Ⅲ、Ⅳ级组,所有患者在正规抗心力衰竭治疗基础上加用氟伐他丁40 mg·d-1,连续口服10个月,在加用氟伐他丁治疗前后做心脏彩超检查,并测定CRP水平.结果:治疗10个月后,各级心力衰竭患者CRP水平较加药前下降,心功能有所改善.结论:氟伐他丁能降低炎症因子CRP水平,改善心功能,尤其对NYHA Ⅳ 级心力衰竭患者心功能改善明显.

    作者:谭知零;史钰芳 刊期: 2011年第08期

  • 2008—2010年我院口服抗糖尿病药应用分析

    目的:通过对我院近3年来口服抗糖尿病药使用情况的分析,了解我院糖尿病药使用情况并进行评价,为提高临床合理用药水平提供依据.方法:调取我院药品出库记录,根据药品品种、销售金额、用药频度(DDDs)、限定日费用(DDC)等情况进行分析,并随机抽取2010年处方2 932张,分析药物联用情况.结果:我院口服抗糖尿病药的销售量呈逐年上升的趋势,其中双胍类和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的销售金额增长快,磺酰脲类使用量较大.在药物联用方面,以二联用药居多,药物使用基本合理.结论:我院口服抗糖尿病药使用量逐年上升,主要以双胍类和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类为主,其他品种销量稳中有升,药物种类齐全,用药结构合理.

    作者:李霞;吕世臣;史大丽 刊期: 2011年第08期

  • 221例抗菌药物等所致双硫仑样反应文献分析

    目的:分析由抗菌药物等所致双硫仑样反应的临床表现和因果关系,以提供防治措施和药学监护.方法:检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及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文献数据库,收集2006—2010年国内文献报道的抗菌药物等所致双硫仑样反应.结果:双硫仑样反应多发生于中年人群组(41 ~50岁),反应累及器官和(或)系统主要为中枢神经系统、呼吸系统、消化系统和心血管系统等.结论:饮酒后致双硫仑样反应是完全可以防范的,患者在用药期间及用药后5~14d应忌饮酒以及服用含有乙醇的药物制剂.

    作者:谷清 刊期: 2011年第08期

  • 2010年我院抗菌药物临床应用分析及对策

    目的:了解和分析我院抗菌药物使用现状,提出抗菌药物应用管理的对策.方法:(1)从医院HIS系统收集抗菌药物的总量和费用及临床科室抗菌药物使用率.(2)随机抽取2010年出院病历365份进行回顾性调查,记录患者基本情况和抗菌药物的使用情况,作为临床合理用药的评价依据.结果:抗菌药物费用占医院总药费的百分比为21.3%;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率为60.4%;所抽365份病历中,接受抗菌药物治疗患者的抗菌药物平均品种数为1.6个;接受抗菌药物治疗患者的抗菌药物日平均费用为197.0元;使用单种抗菌药物治疗的平均天数为8.9d;手术患者接受预防感染抗菌药物百分比为86.1%;手术患者接受预防感染抗菌药物天数为6.8d;接受抗感染治疗的患者,送病原学检查百分比为55.3%;抗菌药物不合理使用平均每份病历1.1处.结论:抗菌药物管理的指标有所好转,但仍偏高,存在不合理用药,应加大对抗菌药物应用的综合治理,降低抗菌药物费用,提高抗菌药物使用的合理性.

    作者:白敦耀;罗洁丽;吴柳婷 刊期: 2011年第08期

  • 复方苦参注射液联合顺铂治疗恶性胸腔积液的疗效观察

    目的:探讨复方苦参注射液+顺铂(PDD)胸腔内注入治疗恶性胸腔积液的疗效与不良反应.方法:经病理或胸水细胞学确诊为恶性胸腔积液的患者共60例,采用随机抽样方法分为复方苦参注射液+ PDD组(观察组)与单用PDD组(对照组)各30例.观察组胸腔内注入复方苦参注射液25 mL +0.9%氯化钠注射液40 mL+PDD 40 mg+地塞米松5mg;对照组胸腔内注入0.9%氯化钠注射液40 mL+ PDD 60 mg+地塞米松5mg,5~7d后重复注射,多重复4次,观察疗效、生活质量、不良反应.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86.7%,对照组为60% (P <0.05);且观察组不良反应较对照组轻.结论:胸腔内注入复方苦参注射液+PDD治疗恶性胸腔积液疗效优于单用PDD,且可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作者:冉凤鸣;臧爱华 刊期: 2011年第08期

  • 环脂肽类抗生素临床应用及评价

    目的:本文就环脂肽类抗生素的特性及达托霉素临床应用情况进行小结和评价.方法:对国内、外近期文献进行分析、评价.结果与结论:作为新一类抗生素,环脂肽类截然不同的作用机制,使其可能成为多重耐药菌感染的治疗药物.

    作者:沈素 刊期: 2011年第08期

  • 我院1320例次药物咨询问题分析

    目的:分析我院咨询问题,为今后更好地为临床服务提供依据.方法:对我院1 320例次患者和医务人员提出的药物咨询问题进行分析.结果:咨询问题平均每月220例;其中用法用量问题628例(47.57%);用药安全性问题共358例(27.12%),包括药理作用和适应证、药品不良反应、使用注意事项、药物相互作用.结论:通过药物咨询,提高了患者的用药依从性,从而提高了药品的疗效,降低了药品不良反应;同时加强了药师、医师、护士间的沟通,以协同提高医疗服务质量.

    作者:司宏 刊期: 2011年第08期

  • 2008-2010年我院抗糖尿病药临床应用分析

    目的:通过对我院抗糖尿病药临床应用情况的分析,了解抗糖尿病药的合理用药趋势.方法:用金额排序法和DDD分析法对我院2008-2010年的抗糖尿病药分析,由此判断、评价药物使用情况.结果:3年来,我院口服抗糖尿病药销售金额呈上升趋势,销售金额排序前3位的是格列喹酮、罗格列酮、阿卡波糖;DDDs排序前3位的是二甲双胍、格列喹酮、格列吡嗪;人胰岛素及胰岛素类似物品种和金额都有较大的增长,预混人胰岛素3年稳居第1位;胰岛素类似物增幅明显.结论:我院口服抗糖尿病药种类使用趋于平稳,应用基本合理;胰岛素及胰岛素类似物使用符合临床胰岛素早期、强化治疗趋势.

    作者:谭颖华;梁柱红;张庆兰 刊期: 2011年第08期

  • 树脂法纯化荞麦总黄酮的提取

    目的:采用HPD-100型大孔树脂,分离纯化荞麦总黄酮.方法:以荞麦中总黄酮的吸附等温线的选择、荞麦总黄酮的含量测定的标准曲线的建立,纯化养麦总黄酮.结果:在实验条件下,综合各种指标,HPD-100型树脂对荞麦总黄酮的分离纯化的效果较好.结论:HPD-100型大孔吸附树脂法能有效地纯化荞麦中的总黄酮.

    作者:蓝秀英 刊期: 2011年第08期

  • 2008—2010年我院抗肿瘤中药注射液应用分析

    目的:探讨我院抗肿瘤中药注射液的应用规律.方法:对我院2008—2010年抗肿瘤中药注射液的销售金额、用药频度(DDDs)及限定日费用(DDC)等进行统计.结果:2008—2010年抗肿瘤中药注射液销售金额分别占抗肿瘤药销售金额的13.03%、13.68%、17.44%.近年来,康艾注射液销售金额约占抗肿瘤中药注射液销售金额的1/2,艾迪注射液DDDs排序一直居前位,榄香烯注射液和康莱特注射液DDDs排序一直居末位.结论:抗肿瘤谱较广,兼有增强免疫、镇痛作用的抗肿瘤中药注射药物临床使用较多,价格低的更易受到医生和患者青睐.

    作者:彭燕;宋金春;刘环香 刊期: 2011年第08期

  • 硝酸咪康唑阴道软胶囊随机对照治疗真菌性阴道炎临床观察

    目的:观察硝酸咪康唑阴道软胶囊与保妇康栓、制霉菌素栓随机对照治疗真菌性阴道炎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将真菌性阴道炎患者120例随机分成3组,各40例.保妇康栓组:每日阴道给药1次,连用8d;制霉菌素栓组:每日阴道给药1次,连用10 d;硝酸咪康唑阴道软胶囊组:1次1粒,7d1次.3组均以以上用法为1个疗程,连用2个疗程.结果:保妇康栓组、制霉菌素栓组与硝酸咪康唑阴道软胶囊组有效率分别为77.5%、87.5%和95.0%.结论:硝酸咪康唑阴道软胶囊是治疗真菌性阴道炎有效的外用药之一,起效快、疗效高、不良反应小、复发率低,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杜佳新;马满玲 刊期: 2011年第08期

  • 中药制剂临床合理应用探讨

    目的:探讨中药制剂的应用情况,为其合理应用提供参考.方法:参考大量临床处方、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及相关文献,进行归纳、总结、分析.结果与结论:中药制剂在临床上存在不正确的应用,应引起重视,其原因包括对重要基础理论掌握不够、对中医辨证理论掌握不够、对中药气味归经的特性掌握不够、对中药制剂的整体作用掌握不够、对中药制剂的不良反应不清楚等.

    作者:黄自冲;王建武 刊期: 2011年第08期

  •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处方审查记录分析

    目的:分析北京大学第三医院药师审查处方记录的内容,为采取相应干预措施、推动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收集2007—2010年药师在调剂过程中针对处方中出现的疑问或错误填写的“药房与医生联系单”以及“药房与收费处联系单”,根据所填写的内容进行分类整理,比较年度数据变化,分析相关原因,针对常见错误采取干预措施.结果:采取相应的干预措施后,联系单中的各类疑义情况均明显降低;尤其是医院推广医师工作站后,明显减少了二次录入过程中产生的错误,显著减少了各类疑义情况的发生.结论:通过药师审方,并采取有效措施,可减少不合理处方的发生,确保合理用药.

    作者:郑宝丽;杨毅恒 刊期: 2011年第08期

  • 芬太尼透皮贴剂与口服吗啡控释片治疗转移性骨肿瘤疼痛的疗效比较

    目的:比较芬太尼透皮贴剂与口服吗啡控释片在治疗骨转移疼痛患者中的镇痛效果和不良反应.方法:将146例转移性骨肿瘤疼痛患者非随机分为2组,A组使用芬太尼透皮贴,B组口服吗啡控释片,比较2组的疗效、不良反应和对生活质量的影响.结果:2组用药后止痛效果明显,A组总缓解率为93.4% (71/76),完全缓解41例,B组总缓解率为92.9%(65/70),完全缓解37例,2组总缓解率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头晕、恶心、呕吐、排尿困难等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B组(P<0.05),便秘发生率明显低于B组(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芬太尼透皮贴剂治疗转移性骨肿瘤疼痛疗效显著,有持久稳定的镇痛作用,使用方便,不良反应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刘鹏辉;廖国清;王红梅;曲怡梅;李亮亮 刊期: 2011年第08期

  • 桂林市漓东社区老年慢性病用药调查及键康管理模式探讨

    目的:了解桂林市漓东社区老年慢性病患病情况及用药现状,为研究促进老年慢性病合理用药提供工作切入点.方法:采取整群随机抽样入户面谈的方法,对漓东社区户籍的年龄≥65岁常住老年人中慢性病患病情况及用药现状进行调查和统计分析.结果:526名老年人中患各种慢性病者249例,总患病率为47.34%;所有慢性病患者均正在服用药物治疗,同时服用药物品种数平均为4种;服用抗高血压药和心脑血管系统用药的有178例,占71.49%.结论:老年慢性病用药品种多,社区医务人员应重视老年慢性病用药,把用药安全作为老年慢性病健康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对慢性病患者开展药学服务工作,促进合理用药.

    作者:马维红;李琦;杨晓玲;刘为萍 刊期: 2011年第08期

  • 我院Ⅰ类切口手术围术期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干预管理

    目的:规范医院Ⅰ类切口手术围术期抗菌药物的预防性应用,考查、分析并探索合理的干预管理措施.方法:对我院2010年Ⅰ类切口手术围术期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的干预管理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考查干预管理效果.结果:通过12个月连续性干预管理,我院Ⅰ类切口手术围术期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术后停药时间干预初期1月份合格率为73.64%,12月份达到97.3%;术后停药时间≤24 h的比例1月份为0%,12月份达到43.92%.结论:医院制定的围术期抗菌药物使用管理规范及Ⅰ类切口手术围术期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的干预管理措施总体有效、可行,达到了预期目标.但是抗菌药物使用率较高,需引起重视,进一步加强抗菌药物使用管理,规范临床医生用药行为,提高抗菌药物应用合理性.

    作者:王学昌 刊期: 2011年第08期

中国医院用药评价与分析杂志

中国医院用药评价与分析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主办:中国医药生物技术协会,中国药房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