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药师在3种Ⅰ类切口手术围术期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干预中的作用及体会

张建玲;张瑞麟;李忠东

关键词:Ⅰ类切口手术, 抗菌药物, 临床药师
摘要:目的:介绍药师在Ⅰ类切口手术(甲状腺手术、乳腺手术和疝修补术)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干预中的作用及体会.方法:采用描述性统计方法和构成比方法回顾性调查某三甲医院2008年全年或2009年6~11月3种I类手术患者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的情况.通过分管副院长在医院有关会议上点评、药师到临床科室讲课和实施监控,对其进行干预.结果:药师干预后,2009年6~11月76例3种Ⅰ类手术均采用单一用药方案;65例甲状腺手术均在术前0.5~2 h使用了抗菌药物,术中没有1例使用抗菌药物,61例在手术后第2天停用抗菌药物,占93.8%(61/65);这3类共76例手术中,第1代头孢菌素使用例次为37例,构成比为48.7%;第2代头孢菌素28例,占36.8%;青霉素类11例,占14.5%.结论:药师参与干预围术期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的效果显著,本文介绍的干预方法值得推广.
中国医院用药评价与分析杂志相关文献
  • 吉非替尼一线治疗局部晚期或转移性非小细胞肺癌的临床观察

    目的:评价吉非替尼一线治疗局部晚期或转移性非小细胞肺癌(NSCLC)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40例局部晚期或转移性NSCLC一线应用吉非替尼250 mg·d-1,直至出现肿瘤进展或不可耐受的毒副反应.结果:40例可评价病例中,无完全缓解(cR),部分缓解(PR)13例,病情稳定(SD)17例,疾病进展(PD)10例.全组有效率为32.5%,疾病控制率为75.0%.疾病相关症状缓解率为72.5%,中位缓解时间为8天.中位生存期13.0个月.主要的毒副作用为皮疹24例(60.0%),腹泻17倒(42.5%),皮肤干燥脱屑10例(25.0%),皮肤瘙痒7例(17.5%),恶性呕吐6例(15.0%),转氨酶升高3例(7.5%)及口腔溃疡1例(2.5%).结论:吉非替尼一线治疗局部晚期或转移性NSCLC有较好的疗效和安全性.

    作者:曲怡梅;廖国清;王红梅;刘鹏辉;李亮亮 刊期: 2010年第03期

  • 2006~2008年我院抗抑郁药应用分析

    目的:分析我院抗抑郁药使用情况及趋势,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对我院2006~2008年抗抑郁药的品种、销售金额、用药频度(DDDs)、限定日费用(DDC)等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抗抑郁药的销售金额、DDDs呈逐年上升趋势,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SSRI)的销售金额每年都占80%以上,成为一线抗抑郁药,西酞普兰、氟西汀、舍曲林是近3年来使用多的SSRI类药物.结论:我院抗抑郁药使用基本合理,SSRI成为抗抑郁首选药物,三环类抗抑郁药应用逐年减少.

    作者:许月芳;姜玲敏 刊期: 2010年第03期

  • 表柔比星联合奥沙利铂、多西他赛治疗晚期胃癌的临床研究

    目的:探讨表柔比星联合奥沙利铂、多西他赛治疗晚期胃癌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26例晚期胃癌患者接受如下方案治疗:表柔比星50 mg·(m2)-1,静脉注射,第1天;多西他赛30 mg·(m2)-1,静脉滴注1小时,第1天,第8天;奥沙利铂85 mg·(m2)-1,静脉滴注2小时,第1天;每21天重复.中位治疗5周期.结果:26例患者cR 2例(7.69%),PR 10例(38.46%),SD 9例(34.15%),PD 5例(19.23%),RR 46.15%,DC 80.30%,中位TTP 6.1个月,1年生存率50%.结论:表柔比星联合奥沙利铂、多西他赛治疗晚期胃癌效果好,不良反应可以耐受.

    作者:姜妮;周蕾;张红梅;刘福全 刊期: 2010年第03期

  • 《中国国家处方集》脱颖而出

    为响应WHO的倡导,完善我国基本药物政策体系,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和卫生部<处方管理办法>,规范处方行为,加强用药管理,指导临床合理用药,保障患者用药安全、有效、经济和适宜,卫生部医政司于2007年9月发文委托中国医院协会组织编写首部<中国国家处方集>(下称<处方集>).

    作者:张石革 刊期: 2010年第03期

  • 2006~2008年我院抗真菌药应用分析

    目的:研究我院2006~2008年抗真菌药的应用情况,为临床提供参考.方法:利用医院HIS系统软件,统计我院2006~2008年抗真菌药的消耗金额和数量,并计算DDDs和DDC.结果:2006~2008年我院抗真菌药使用品种数量及消耗金额同时增长;氟康唑的应用品种和数量多,3年来的销售金额及各年度DDDs排序中均占首位;伏立康唑的使用上升较快.结论:我院抗真菌药使用基本合理,较多地使用了有效、经济的药物.

    作者:班立丽;谭晓笠 刊期: 2010年第03期

  • 3种方案治疗儿童原发性遗尿症的药物经济学分析

    目的:探讨3种方案药物治疗儿童原发性夜间遗尿症的经济效果.方法:152例患儿随机分为3组,分别给予醋酸去氨加压素(A组)、醋酸去氨加压素合并奥昔布宁(B组)和酸酸去氨加压素合并中药温肾止遗汤(C组)3种不同方案治疗.运用药物经济学中小成本分析法(CMA)进行评价.结果:3种方案在临床疗效、不良反应发生率等方面无显著差异(P>0.05);药物治疗费用以B方案低;而A方案复发率高,与B、C两方案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醋酸去氨加压素合并奥昔布宁治疗方案复发率较低,成本低,更具经济学优势,而醋酸去氨加压素合并中药温肾止遗汤方案虽成本较高,但复发率低,远期疗效理想.

    作者:熊一岚;万力生 刊期: 2010年第03期

  • 2006~2008年我院抗菌药物使用情况分析

    目的:对我院2006~2008年抗菌药物的使用情况进行统计,分析儿童抗菌药物使用的特点和规律变化,为临床用药提供依据.方法:对我院2006~2008年抗菌药物的品种数、使用金额等进行统计排序分析.结果及结论:我院的抗菌药物用药结构比较稳定,抗菌药物用药品种趋向集中,抗菌药物的选择较合理.

    作者:赵庚昊;王荣乐;崔峥 刊期: 2010年第03期

  • 我院抗菌药物使用情况调查分析

    目的:了解我院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情况,分析我院抗菌药物使用中存在的不合理行为,为临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提供参考.方法:采用我院住院并使用抗菌药物病例320份,其中手术病例160例,非手术病例160例,并对病例抗菌药物使用情况进行分析.结果:我院在抗菌药物选用、联合应用、用药指征等方面都存在一定的问题.结论:我院的抗菌药物使用存在较多的问题,应进一步进行干预,提高我院抗菌药物使用水平.

    作者:刘玲玲;吕世臣;李美英;史大丽 刊期: 2010年第03期

  • 我院门诊抗菌药物临床应用调查分析

    目的:了解我院门诊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情况,结合抗菌药物的相关知识,进一步加强对抗菌药物临床应用原则的认识,从而做到合理用药.方法:随机抽取我院2008年6~12月门诊处方13 162张,对其中抗菌药物的处方数、应用的抗菌药物的种类及数量、用药频度(DDDs)、相关药物的联用情况等进行归纳分析.结果:共统计处方13 162张,其中抗菌药处方4 939张,占总处方量的37.52%;单一使用抗菌药物的处方4 093张,占抗菌药物处方总量的82.87%;二联用抗菌药物的处方为812张,占抗菌药物处方总量的16.44%;三联用抗菌药物的处方为34张,占抗菌药物处方总量的0.60%.结论:我院门诊抗菌药物的使用基本合理.但仍然存在问题,需进一步改善.头孢菌素类的使用量占医院抗菌药物的首位,大环内酯类(克拉霉素)、青霉素类和氟喹诺酮类的使用量较大.为延缓细菌耐药性的产生,建议进一步规范化管理抗菌药物的临床应用.掌握医院抗菌药物的应用情况,对于促进合理用药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范义凤;严明莉;蔡健 刊期: 2010年第03期

  • 我院门诊抗菌药物合理应用调查分析

    目的:对我院抗菌药物的使用进行调查分析,为合理用药提供依据.方法:对我院门诊患者使用抗菌治疗342 491例进行调查,统计分析了抗菌药物的使用率、药物品种、用药频度、配伍方式、联用情况、平均药品费用,并进行合理性评价.结果:抗菌药物的使用率为46.85%,涉及10类40种,以单一用药为主.占60.8%.口服用药占总用药频度的79.38%,评价为合理用药的占65.66%,平均每例/次患者的药品费用为81.85元.结论:我院门诊抗菌药物使用基本合理.

    作者:鲁华;纪新和 刊期: 2010年第03期

  • 四联方案治疗幽门螺杆菌感染的药物经济学研究

    目的:探讨含左氧氟沙星的四联方案治疗幽门螺杆菌的药物经济学分析.方法:将幽门螺杆菌感染患者80例随机平分为两组.治疗组采用含左氧氟沙星的四联方案治疗,对照组采用舍胶体次枸橼酸铋钾的常规四联方案治疗.结果:两组在清除Hp与药物成本方面有显著性差异(P>0.05).不过经过成本-效果分析,两组成本-效果值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奥美拉唑+左氧氟沙星+阿莫西林+克拉霉素四联疗法可迅速缓解临床症状,根除幽门螺杆菌,其疗效明显优于常规四联疗法,虽然其成本相对高,但是也应广泛用于临床幽门螺杆菌的治疗.

    作者:耿涛 刊期: 2010年第03期

  • 抗菌药物研究进展与临床合理应用——抗感染治疗合理用药专家圆桌会议纪要

    1 王汝龙:优化抗耐药菌的治疗1.1 概述细菌的耐药机制包括产酶耐药、靶位改变耐药和渗透性障碍耐药.耐药的产生往往是由于抗菌药物如氟喹诺酮类、头孢菌素类治疗筛选了耐药菌株的结果.

    作者:程迎秋;崔德健 刊期: 2010年第03期

  • 我院267例ADR报告回顾性分析

    目的:了解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的特点、规律及影响因素,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对2008年我院已上报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ADR监察中心的267例报告,按患者的年龄和性别、怀疑药品的种类、给药途径、ADR所累及的系统、器官及主要临床表现、处置及转归等信息进行回顾性统计分析.结果:引起ADR的怀疑药品以抗感染药高居首位,共195例,占70.03%;给药途径以静脉输注为主,共241例,占90.26%;ADR所累及的系统、器官以皮肤及其附件损害为普遍,共162例,占60.62%.结论:ADR的发生与药物理化性质、用法用量及药物间的相互作用等多种因素有关,加强ADR监测工作应注意ADR高发药物的使用.

    作者:朱志忠;范红春;唐叶秋;吴璋 刊期: 2010年第03期

  • 头孢硫脒治疗急性细菌性鼻窦炎70例临床疗效观察

    目的:评价头孢硫脒治疗急性细菌性鼻窦炎(ABS)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35例住院确诊为ABS惠者,随机分为治疗组70例,对照组65例,治疗组用头孢硫脒2.0 g,1日2次肌内注射,对照组用头孢哌酮/舒巴坦,2.0 g,q12 h静脉滴注,疗程均为7~14 d,按照卫生部颁发的<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进行临床观察对比研究.结果:临床疗效分别为85.71%和89.23%;细菌学疗效分别为82.26%和85.96%,头孢硫脒与头孢哌酮/舒巴坦疗效相当.不良反应发生率头孢硫眯组为10.0%(7/70),头孢哌酮/舒巴坦组为9.23%(6/65).均未见光毒性和肝毒性不良反应.结论:头孢硫脒与头孢哌酮/舒巴坦对ABS治疗同样安全有效.

    作者:陈小梅;高春生;王欢 刊期: 2010年第03期

  • 骨科I类切口手术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调查与分析

    目的:了解我院骨科病房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情况.方法:提取2008年11月~2009年1月出院的157例骨科I类切口手术病历,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57份病历中使用至少1种抗菌药物的病历154份,使用率达98%,所用药品主要集中在头孢匹胺、拉氧头孢、头孢呋辛、头孢尼西和复方头孢克洛干混悬剂等几个品种,存在术前过早用药,术后用药时间过长,高起点等不合理现象.结论:医院应制定一套切实可行的围手术期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方案和评价标准,加大监管力度.

    作者:王晓玲;刘晶;李岚 刊期: 2010年第03期

  • 我院实施《进一步加强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的管理通知》前、后外科围术期预防用药的对比分析

    目的:评价我院<进一步加强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的管理通知>的实施情况.方法:采用回顾性调查方法,按<进一步加强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的管理通知>中我院外科常见的4种手术部位(腹外疝手术、骨科手术、阑尾手术、妇产科手术)随机抽取2008年1~6月(干预前)与2008年7~12月(干预后)出院病历资料各50份(共400份),对围术期预防用药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干预后我院外科围术期预防用药率减少4.5%,联合用药率减少28.5%,合理用药率增加55.5%.结论:我院外科围术期预防用抗菌药物渐趋合理,但仍需进一步提高合理用药水平.

    作者:陈铸;吴小玲 刊期: 2010年第03期

  • 药师在3种Ⅰ类切口手术围术期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干预中的作用及体会

    目的:介绍药师在Ⅰ类切口手术(甲状腺手术、乳腺手术和疝修补术)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干预中的作用及体会.方法:采用描述性统计方法和构成比方法回顾性调查某三甲医院2008年全年或2009年6~11月3种I类手术患者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的情况.通过分管副院长在医院有关会议上点评、药师到临床科室讲课和实施监控,对其进行干预.结果:药师干预后,2009年6~11月76例3种Ⅰ类手术均采用单一用药方案;65例甲状腺手术均在术前0.5~2 h使用了抗菌药物,术中没有1例使用抗菌药物,61例在手术后第2天停用抗菌药物,占93.8%(61/65);这3类共76例手术中,第1代头孢菌素使用例次为37例,构成比为48.7%;第2代头孢菌素28例,占36.8%;青霉素类11例,占14.5%.结论:药师参与干预围术期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的效果显著,本文介绍的干预方法值得推广.

    作者:张建玲;张瑞麟;李忠东 刊期: 2010年第03期

  • 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横断面调查

    目的:了解医院抗菌药物应用情况及合理性.方法:采用横断面调查方法,调查1日的全院住院患者抗菌药物的使用情况.结果:1 503例住院患者中,抗菌药物横断面使用率为51.1%,联合用药比例为45.7%,术科系抗菌药物使用率(68.5%)明显高于内科系(39.2%);联合用药率高的是呼吸科、综合ICU和产科,分别为89.6%、85.7%和72.7%;DDDs前的10位抗菌药物中,头孢菌素类5个、氟喹诺酮类4个、氨基糖苷类1个,限制使用类别9个,特殊使用类别1个,大部分头孢菌素类抗菌药物临床所用剂量高于限定日剂量;病原学送检率为55.3%.结论:全院尤其是术科系预防用药和联合用药构成比偏高,限制使用和特殊使用类别药物使用率过高,部分头孢菌素类用药剂量过大,需要进一步加强抗菌药物合理应用的管理.

    作者:何丽庭;李伟恩;谭丽蓉;陈敏珊 刊期: 2010年第03期

  • 2009年我院眼科门诊电子处方存在的问题与分析

    目的:分析我院眼科门诊电子处方存在的问题,探讨改善眼科门诊处方质量的措施,提高处方质量.方法:随机抽取我院2009年眼科门诊电子处方2 400张,分析处方不合理情况,统计不合理处方比例.结果:不合理处方84张.占所抽取处方的3.50%.其中年龄与诊断不符的4张,占不合理处方的4.76%;用法用量不符合要求的32张,占不合理处方的38.10%;诊断与用药不符的7张,占不合理处方的8.30%;用药周期过长的24张,占不合理处方的28.50%;无医师修改印章与日期的6张,占不合理处方的7.14%;药物配伍禁忌的2张,占不合理处方的2.38%;重复用药的10张,占不合理处方的11.90%.结论:电子处方的实行大大降低了不合理处方的发生,但仍应进一步对门诊电子处方系统功能进行完善并加强药师审核处方的水平与力度,规范医生开具处方,提高我院门诊处方的质量.

    作者:张春雨;刘子琦;付望舒 刊期: 2010年第03期

  • 我院处方评价及结果分析

    目的:完善处方评价制度,促进我院临床合理用药.方法:依据2007年5月1日实施的<处方管理办法>,随机抽取我院2007年5月~2008年12月门急诊处方2 000张,并随机抽取小儿科、老年病科、呼吸科病区出院带药处方500张,运用Excel进行统计分析,对不合理处方和专科用药进行评价.结果:我院门急诊处方合格率88.7%,小儿科病区、老年科病区、呼吸科病区处方合格率分别为98.5%、97.0%、99.0%;不合格处方中处方前记占36.7%,处方量超过7(3)天未写原因占28.8%,配伍禁忌占12.8%,相互作用占不合格处方的9.7%,禁忌用药占不合格处方的6.6%.结论:我院抗菌药物、注射剂、基本药物等使用相对比较合理,配伍禁忌和药物相互作用应该得到重视,有待临床医生和临床药师的共同努力,提高我院合理用药水平.

    作者:于秋影;石磊;孟丽霞;朱玉玲 刊期: 2010年第03期

中国医院用药评价与分析杂志

中国医院用药评价与分析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主办:中国医药生物技术协会,中国药房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