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1例复杂染色体易位伴男性不育患者的家系核型分析及文献复习

吴桂杰;马帅;郑连文;徐影;孟繁鹤;代晓微

关键词:易位, 基因, 不育, 男性, 核型分析, 系谱
摘要:染色体复杂易位是累及3条以上染色体,有3个以上断裂点的染色体结构异常,这种异常非常罕见.染色体畸变携带者一般个体表型正常,但是在减数分裂时发生平衡易位的染色体及其同源染色体发生联会交换,生成配子时发生遗传物质变化,这类配子受精后形成的胚胎遗传物质严重不平衡,往往表现出不育、不孕、流产、死胎或者胎儿畸形等不良后果的发生,本文就1例复杂染色体易位伴男性不育患者进行病例分析.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杂志相关文献
  • 睾丸穿刺活检对特发性非梗阻性无精子症患者显微取精成功率的影响

    目的:探讨特发性非梗阻性无精子症患者中,睾丸穿刺活检对显微取精成功率的预测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了从2014年1月至2017年8月在北京大学第三医院生殖医学中心接受显微取精术的特发性非梗阻性无精子症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对是否行诊断性穿刺活检、以及不同穿刺活检结果患者的精子获得率进行分析,探讨睾丸穿刺活检结果对显微取精成功率的预测作用.结果:共237例接受显微取精术的特发性非梗阻性无精子症患者入选研究,总体的精子获得率为25.7%.未行诊断性睾丸穿刺活检的103例患者与行诊断性睾丸穿刺活检的134例患者精子获得率分别为26.2%和25.4%,两组间比较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睾丸体积和血清卵泡刺激素水平分别为(4.3±1.4) mL vs.(8.5±2.4) mL和(36.1±5.2) IU/L vs.(26.1±3.5) IU/L,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睾丸穿刺活检的患者中,术中镜检及术后病理均偶见少量精子患者的精子获得率为100.0%(7/7),术中镜检或术后病理可见精子的患者,精子获得率为47.2%(17/36),术中镜检及术后病理均未见精子的患者,精子获得率为11.0%(10/91),3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睾丸体积较小的特发性非梗阻性无精子症患者仍有一定机会通过显微取精术发现精子;睾丸穿刺活检结果(包括术中镜检及术后病理能否发现精子)对后期进行显微镜下睾丸切开取精有一定的预测作用,其中术中镜检及术后病理均未见精子的患者,显微取精术找到精子的概率较低.

    作者:毛加明;刘德风;赵连明;洪锴;张丽;马潞林;姜辉;乔杰 刊期: 2018年第04期

  • 炎症因子预处理的脂肪干细胞可明显抑制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增殖

    目的:观察炎症因子预处理脂肪干细胞(adipose derived stem cells,ASCs)模拟异常炎症环境能否增强ASCs抑制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eripheral blood mononuclear cells,PBMCs)体外增殖的能力.方法:先用酶消化法对ASCs进行分离及体外培养,流式细胞仪检测其表面CD分子表达情况,用特定培养基诱导分化并鉴定其向脂肪组织和骨组织分化的能力.将PBMCs用CFSE标记后,与炎症因子预处理后的ASCs共培养,对照组无ASCs或使用未经炎症因子处理的ASCs,同时用CD3/CD28刺激PBMCs增殖,后用流式细胞仪检测PBMC的母代细胞比例,从而判断其增殖情况.结果:ASCs形态为梭形,密集时可成鱼群状生长,可在诱导培养基培养下向脂肪组织和骨组织分化,表面CD分子表达情况与国际脂肪治疗联盟的关于ASCs的说明一致.PBMCs与ASCs体外共培养后,与无ASCs组相比,PBMCs的母代细胞比例有所增加,但效果并不显著,而将PBMCs与用炎症因子预处理后的ASCs共培养,PBMCs的母代细胞比例有明显增加(炎症因子处理后ASCs组38.7%±10%vs.无ASCs组28.4%±8.9%,P<0.05),说明炎症因子预处理的ASCs可明显抑制PBMCs的增殖.结论:炎症因子可增强ASCs的抗炎能力,该发现有助于ASCs更好地在组织修复领域发挥治疗作用.

    作者:王子成;程立;吕同德;苏黎;林健;周利群 刊期: 2018年第04期

  • 后腹腔镜下肿瘤吸除术与肾部分切除术治疗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的安全性与有效性对比

    目的:比较分析后腹腔镜下肿瘤吸除术与肾部分切除术治疗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又称肾错构瘤)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8月至2016年8月在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就诊行手术治疗的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患者,入组患者121例,能有效搜集资料并完成随访者共74例.将74例患者根据实施术式的不同分成两组:采用后腹腔镜下肿瘤吸除术治疗的共43例(A组),采用后腹腔镜肾部分切除术治疗的共31例(B组),将两组患者的围术期及术后复查数据进行统计及比较.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前各项基本数据差异无统计学意义.A组与B组相比,手术出血量(48.7 mL vs.102.9 mL)、热缺血时间(21.2min vs.28.5min)、手术时间(70.1 min vs.103.6min)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患者围术期无并发症发生,B组患者发生出血2例、漏尿1例,均经保守治疗好转,两组患者并发症的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A组患者术后平均肌酐水平1.13 mg/dL,B组患者术后平均肌酐水平1.08 mg/dL,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平均52.6个月的随访期内,A组患者复发3例(7.0%),B组患者复发2例(6.5%),两组患者无瘤复发生存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后腹腔镜下肿瘤吸除术治疗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出血量更少、手术时间更短,与传统的肾部分切除术相比,安全性方面可能具有一定的潜在优势,且肿瘤复发率低、无瘤复发生存期长,能取得与肾部分切除术相同的有效性.

    作者:徐奔;张喆楠;罗程;宋海峰;张骞 刊期: 2018年第04期

  • 全腹腔镜移植输尿管膀胱再植术处理肾移植术后输尿管狭窄

    目的:评估全腹腔镜下移植输尿管膀胱再植术处理移植肾输尿管狭窄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总结腹腔镜下寻找移植肾输尿管的操作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北京大学第三医院泌尿外科2017年11月收治的1例行腹腔镜下移植输尿管膀胱再植术治疗移植肾输尿管狭窄的病例,并复习相关文献.患者女性,54岁,主诉“肾移植术后肾积水5年”入院.查体:移植肾区略膨隆,无压痛.磁共振尿路造影(magnetic resonance urography,MRU)示移植肾及输尿管明显扩张,肾盂扩张宽处约5 cm,肾盂肾盏均明显扩张,输尿管末段可见狭窄,输尿管内未见异常充盈缺损信号,初步诊断为移植输尿管末段狭窄.既往行两次多镜联合内镜下输尿管狭窄扩张术,拔除支架后移植肾积水无改善.入院后完善术前准备,在全身麻醉下行全腹腔镜下移植输尿管膀胱再植术.首先切断脐正中韧带、脐外侧韧带及腹膜返折,向远端游离膀胱前间隙,逐步游离膀胱左侧壁与耻骨间隙、膀胱前壁与耻骨间隙;其次,膀胱右侧壁游离从头侧至尾侧,仔细辨认周围结构,避免损伤移植肾的输尿管,在膀胱右侧壁与移植肾下极之间寻找移植肾输尿管,剪开输尿管末端,确认切开处近侧输尿管管腔无狭窄,采用Lich-Gregoir法(膀胱外法)行移植肾输尿管膀胱吻合术;后,将吻合处周围表面膀胱组织与右侧盆壁固定,以减小张力.结果:手术顺利完成,手术时间210 rain,术中出血量约30 mL,无手术并发症.患者术后肌酐稳定,术后第1天肌酐68 μmol/L,较术前下降(术前血清肌酐94μmol/L),术后5d出院.术后随访3个月,KUB(kidney ureter bladder radiography)提示输尿管支架位置良好,拔除输尿管支架后移植肾功能稳定,复查肌酐79 μmol/L,无发热、腰痛等症状,复查移植肾超声示移植肾肾盂略增宽0.7 cm,较前明显改善,移植肾血流正常.结论:报道采用全腹腔镜移植输尿管膀胱再植术处理肾移植术后输尿管狭窄的病例,该术式是治疗移植肾输尿管狭窄的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与开放手术相比,腹腔镜手术对肾移植患者影响更小,具有恢复快、出血少、并发症少,术后疼痛轻,以及伤口微创、美观的优点.该术式手术难度较大,对术者腹腔镜技术要求较高,需要经验丰富的泌尿外科医生操作.

    作者:郝一昌;侯小飞;赵磊;肖春雷;刘茁;张帆;马潞林 刊期: 2018年第04期

  • 慢性病高危人群和健康人群休闲类身体活动健康信念模式的多组结构方程模型分析

    目的:探讨应用健康信念模式构建的多组结构方程模型中,健康信念各因子间的作用机制,并比较慢性病高危人群和健康人群的差异,为今后有针对性地分类指导,实施休闲类身体活动干预和相关政策的制定提供依据.方法:慢性病高危人群组和健康人群组分别有2 736人和1 514人纳入本研究,调查内容包括问卷调查、体格检查和生化检测.采用结构方程模型(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ing,SEM)构建基准模型,并分别检验模型的形态和参数一致性,比较两组模型的差异.结果:北京市通州区慢性病高危人群休闲类身体活动每日量为0.0(0.0,4.6)千步当量,健康人群为0.0(0.0,4.0)千步当量,SEM结果显示客观障碍(β=-0.245)、主观障碍(β=-0.057)、自我效能(β =0.117)和提示因素(β=-0.043)对休闲类身体活动的直接效应显著,自我效能是主要的中介变量.多组结构方程分析结果显示模型形态一致,但模型参数不同(Δx2=27.4,P<0.05).慢性病高危人群组提示因素和主观障碍到休闲类身体活动这两条路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客观障碍到主观障碍(P =0.007)在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两组人群休闲类身体活动量均不足,且健康信念的作用强度不同,路径也存在差异,因此针对不同人群需采取不同的策略进行干预,慢性病高危人群更应该着重采取措施减少主观和客观障碍,提升自我效能,以提高不同人群休闲类身体活动量,达到延缓或防止慢性病发生,提高生活质量的目的.

    作者:吴士艳;张旭熙;孙凯歌;胡康;刘思佳;孙昕霙 刊期: 2018年第04期

  • 上前牙即刻种植即刻修复负载3年后软、硬组织变化的临床观察

    目的:观察上前牙区即刻种植即刻修复负载3年后软、硬组织的临床变化情况.方法:选择2008年10月至2012年10月期间就诊于北京大学口腔医院第二门诊部并拟在前牙区进行种植治疗的健康患者.观察即刻种植即刻修复及常规种植修复这两种方式的患者在修复即刻及3年后近远中牙龈乳头、唇侧龈缘水平高度以及种植体近远中侧骨水平的变化.结果:即刻种植组和常规种植组分别完成20例和24例,植入种植体分别为22颗和29颗.两组病例在永久修复时种植体稳定系数(implant stability quotient,ISQ)分别为76.32±3.20和76.93±3.36(P>0.05).即刻种植组和常规种植组在修复3年后近中龈乳头高度变化分别为(0.34±0.54) mm和(0.05±0.39) mm (P=0.07),远中龈乳头高度变化分别为(0.43 ±0.42) mm和(0.36±0.48) mm (P=0.13),唇侧龈缘水平变化分别为(0.70±0.40) mm和(0.62 ±0.34) mm (P=0.23),种植体骨吸收量在近中侧分别为(1.02±0.50) mm和(0.88 ±0.46) mm (P=0.53),远中侧分别为(1.05 ±0.34) mm和(0.95 ±0.47) mm (P=0.21),两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在修复即刻,两组间牙龈乳头指数的分布情况不论是近中还是远中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上前牙即刻种植即刻修复3年后的软、硬组织的变化与常规种植修复基本相当,但前者在缩短疗程、获得理想的种植体周围软组织形态方面要优于后者.

    作者:吴敏节;邹立东;梁峰 刊期: 2018年第04期

  • 先天性肾动静脉瘘伴肾动脉多支畸形病例分析

    肾多支动脉并发先天性肾动静脉瘘是一种罕见疾病,其出血速度快、出血量大,早期诊断困难,栓塞后并发症严重.疾病可通过B超、增强CT或肾动脉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确诊,膀胱镜、输尿管镜检查可明确出血位置、除外肿瘤、清除凝血块造成的输尿管梗阻.本文报告1例肾多支动脉并发先天性肾动静脉瘘患者,以探讨先天性肾动静脉瘘伴肾动脉多支畸形的发病情况、临床特点、诊断及治疗.患者为36岁女性,入院前5d无诱因出现无痛性全程肉眼血尿,伴血块,血压90/70 mmHg,血红蛋白60 g/L.泌尿系统CT提示右侧输尿管下段占位性病变可能性大,近端输尿管及肾积水;膀胱高密度影,考虑出血可能性大.入院后膀胱镜检查见膀胱内大量陈旧性凝血块,右侧输尿管口喷血,输尿管镜检查见右侧输尿管及肾盂内陈旧性凝血块,未见肿瘤,输尿管黏膜未见出血点,肾盂可见喷血,清除输尿管内凝血块并留置输尿管支架管.术后考虑右侧肾血管畸形所致出血可能,急诊行肾的动脉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显示右侧肾动脉双支畸形,右肾中部见团状迂曲杂乱血管,选择性插管提示两支肾动脉二级和三级分支均存在破裂出血,考虑“肾动静脉瘘”.用微导管分别超选择造影置管至右肾病变供血动脉,以微弹簧栓子进行栓塞,栓塞后造影,示原迂曲杂乱血管消失,肾静脉提前显影征象消失.患者术后4d血尿缓解,术后5d贫血改善,并恢复良好出院,随访4个月未出现血尿症状,复查B超右肾积水消失,肾动态显像提示右肾功能正常.因此,肾动脉DSA是诊断肾多支动脉并发先天性肾动静脉瘘的金标准,DSA时有必要先行腹主动脉造影明确肾动脉数目,避免漏诊,肾动脉栓塞治疗肾动静脉瘘安全、有效.

    作者:于路平;赵卫红;刘士军;李清;徐涛 刊期: 2018年第04期

  • 伴多发淋巴结肿大的乏脂型血管平滑肌脂肪瘤并发术后顽固性淋巴瘘1例报道及文献回顾

    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angiomyolipoma,AML)是泌尿系统常见的良性肿瘤,主要由脂肪组织、血管及肌肉组织构成.肾AML可同时合并结节性硬化症,但多数为散发,好发于中年女性,无明显临床症状,可由影像学检查检出.典型AML在CT平扫上具有特征性的脂肪密度,易与其他肾肿瘤相鉴别,但少部分AML含有极少量或不含有脂肪成分,平扫CT难以发现负值成分,称为乏脂型血管平滑肌瘤,其确诊依赖组织病理检查结果.另外,部分AML具有恶性表象,可累及肾周、肾窦、淋巴结、其他内脏器官及下腔静脉,进一步增加了鉴别诊断的难度.目前国内尚未见乏脂型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伴发淋巴结肿大的相关报道.本文报道1例27岁女性患者,无结节性硬化症家族史,初因CT发现左肾旁团块状高密度影及颈部、腋窝、腹股沟、腹腔及腹膜后多发淋巴结肿大就诊于血液科,考虑淋巴瘤可能,为明确诊断而转入泌尿外科行腹腔镜下左肾周肿物、腹膜后淋巴结切除术和活体组织检查,术后组织病理结果提示AML.患者术后并发持续性淋巴瘘,腹膜后引流乳糜液100 ~ 200 mL/d,持续12周,予禁食、补液等保守治疗措施后成功闭瘘.本文回顾了国内外的相关病例及文献,并对伴多发淋巴结肿大的肾AML诊断、治疗和术后顽固性淋巴瘘的处理进行总结和探讨.

    作者:张苏杰;赵卫红;于路平;殷华奇;张晓威;李清;刘士军;徐涛 刊期: 2018年第04期

  • 经会阴三步法手术策略治疗单纯性男性骨盆骨折后尿道离断

    目的:总结经会阴三步法手术策略治疗男性单纯性骨盆骨折后尿道离断(pelvic fracture urethral distraction defect,PFUDD)的临床效果及体会.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5年10月收治的男性单纯性PFUDD患者162例,均无会阴瘘和直肠瘘等并发症,为单纯性PFUDD.既往行经会阴尿道吻合术30例(18.5%),尿道会师术17例(10.5%),尿道内切开17例(10.5%),余均为伤后急诊行膀胱造瘘,未行其他处理措施.按照经会阴三步法策略行后尿道吻合成形:第一步,游离尿道海绵体球部并切除瘢痕,行远近端尿道吻合成形;如果远近端尿道无法吻合或吻合口张力较大,则依次行以下第二步和第三步;第二步,向远端适当游离尿道海绵体,劈开尿道海绵体纵膈以缩短吻合口远近端距离;第三步,耻骨部分或整块切除,进一步缩短吻合口距离并充分暴露近端尿道.结果:本组患者年龄平均36.3(16 ~74)岁,创伤性尿道损伤病史平均13.5(3 ~124)个月,患者尿道狭窄长度平均2.7(0.5~6.5) cm,手术时间平均92(45~ 240) min,术中平均估计失血量120(60~800) mL,术后或术中输血3例(1.9%).162例患者采用经会阴三步法手术策略均达到无张力吻合(162/162,100%),其中第一步完成吻合50例(30.9%);第一步结合第二步完成74例(45.7%);使用三个步骤完成38例(23.5%),其中耻骨整块切除4例(2.5%).患者平均随访19.5(11 ~45)个月,18例患者术后狭窄复发,手术成功率为88.9% (144/162).结论:采用经会阴三步法手术策略治疗男性单纯创伤性后尿道狭窄效果明确,均能够达到无张力吻合效果,手术成功率为88.9%.

    作者:王建伟;满立波;黄广林;王海;徐啸;朱晓斐;李玮;刘振华 刊期: 2018年第04期

  • 1例复杂染色体易位伴男性不育患者的家系核型分析及文献复习

    染色体复杂易位是累及3条以上染色体,有3个以上断裂点的染色体结构异常,这种异常非常罕见.染色体畸变携带者一般个体表型正常,但是在减数分裂时发生平衡易位的染色体及其同源染色体发生联会交换,生成配子时发生遗传物质变化,这类配子受精后形成的胚胎遗传物质严重不平衡,往往表现出不育、不孕、流产、死胎或者胎儿畸形等不良后果的发生,本文就1例复杂染色体易位伴男性不育患者进行病例分析.

    作者:吴桂杰;马帅;郑连文;徐影;孟繁鹤;代晓微 刊期: 2018年第04期

  • 显微镜下睾丸切开取精术在非梗阻性无精子症治疗中的临床应用新进展

    非梗阻性无精子症(non-obstructive azoospermia,NOA)约占无精子症人群的60%,是由于各种不同原因导致的睾丸生精功能障碍,约有一半的患者无法明确病因,是男性生殖医学临床中的常见病和疑难病.得益于体外受精-胚胎移植技术的发展,尤其是卵泡内单精子注射技术的出现,理论上只需要一颗成熟的精子,胚胎试验室专家便可以通过卵泡内单精子注射技术进行体外受精,实现NOA患者孕育具有自己生物学后代的愿望.对NOA成功治疗的关键,即在于药物促进睾丸生成精子以及通过外科手术从生精功能障碍的睾丸中获取成熟的精子.

    作者:洪锴;毛加明 刊期: 2018年第04期

  • 血液病/肿瘤患儿并发可逆性后部白质脑病综合征

    目的:探讨血液病/肿瘤患儿并发可逆性后部白质脑病综合征(reversible posterior leukoen-eephalopathy syndrome,RPLS)惊厥前后的临床特点,加深对RPLS的理解.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3月至2017年3月在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儿科血液/肿瘤病房发生RPLS的5例患儿的临床资料,包括年龄、性别、基础疾病、有否肾受累、体重指数、是否有高血压家族史等基本临床资料,同时检测其发生惊厥前后的血红蛋白水平、血压及血清钠水平,并随访记录患儿预后,包括原发病情况及神经系统症状体征的恢复状况.结果:患儿均为学龄期或学龄前期女童,所患基础疾病4例为伴有肾受累或一侧肾切除的恶性肿瘤,1例为难治性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所有患儿都存在轻、中度贫血.RPLS发生前一天应用环磷酰胺、长春新碱和放线菌素D化疗,或者应用环孢素A和糖皮质激素治疗.患儿发生RPLS惊厥时表现为晨起或午睡起突发的无热惊厥,之后即刻检查,发现与自身相比,其血压较发作前明显升高,同时血清钠降低,经用地西泮、呋噻米和氨氯地平等治疗后很快恢复.4例未遗留后遗症,1例遗留有情感及行为水平变幼稚,康复2年后逐渐恢复.复习文献中主要是报道血压的升高.结论:并发RPLS的血液病/肿瘤患儿可能多有肾受累和贫血,血压升高同时伴血清钠降低可能在RPLS发病中起一定作用,同时保持血压稳定和电解质平衡有可能减少RPLS的发生或减轻其严重程度.

    作者:吴鹏辉;谢瑶;赵卫红;华瑛;孙青;李硕;吴晔;卢新天 刊期: 2018年第04期

  • 单中心16年青年膀胱尿路上皮癌患者的诊治

    目的:研究40岁及以下青年膀胱尿路上皮癌患者的临床表现、临床分期、病理分级、治疗及预后等情况.方法:选择2001年1月至2016年12月北京大学第三医院泌尿外科收治的43例40岁及以下的膀胱癌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病例占同期科室收治的膀胱癌患者的2.2%,男性35例,女性8例,平均年龄33岁(23 ~40岁).初诊时以无痛性肉眼血尿为主要症状者27例(62.8%),体检发现异常者9例(20.9%),以膀胱刺激症状或排尿异常起病者7例(16.3%).肿瘤单发者34例(79.1%),多发者9例(20.9%),且多发者均在31 ~40岁亚组.根据患者临床分期采用相应的手术方式治疗.术后病理分级:低级别乳头状尿路上皮癌29例(67.4%),高级别乳头状尿路上皮癌14例(32.6%).Ta期31例(72.1%),T1期7例(16.3%),T3期1例(2.3%),T4期3例(7.0%),T1期合并Tis 1例(2.3%).术后3例失访,另40例随访5~ 165个月,随访患者中有5例复发,复发率12.5% (5/40),平均复发时间39个月(3~105个月),2例患者进展,进展率5% (2/40).多发患者组复发率33%(3/9),单发患者组复发率5.9% (2/34),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00 3).结论:青年膀胱癌的发病比例呈增长趋势,无痛性肉眼血尿是青年膀胱癌的主要临床表现,但青年患者的下尿路刺激症状同样需警惕肿瘤的发生,术后的复发情况可能与多发病变有关.

    作者:唐兴国;颜野;邱敏;卢剑;陆敏;侯小飞;黄毅;马潞林 刊期: 2018年第04期

  • 肾黏液性小管和梭形细胞癌合并骨转移1例及文献回顾

    黏液性小管和梭形细胞癌(mucinous tubular and spindle cell carcinoma,MTSCC)是肾细胞癌中一种十分罕见的病理亚型.一般认为该亚型的恶性肿瘤具有高分化/低级别、侵袭能力较弱、预后较好等“惰性”肿瘤行为.本例MTSCC展现出了较为特异的临床表现,现报告如下.

    作者:黄子雄;张晓鹏;董森;刘士军;杨荣利;周宇石;马伟国 刊期: 2018年第04期

  • γδT细胞对膀胱癌细胞的细胞毒活性及MICA/B蛋白在膀胱癌中的表达

    目的:初步探索γδT细胞在抗膀胱癌过程中的作用及其识别的应激蛋白MICA/B在膀胱癌中的表达情况.方法:经帕米磷酸二钠体外扩增培养膀胱癌患者外周血来源的γδT细胞,利用流式细胞术检测γδT细胞的纯度、扩增效率和经佛波酯/离子霉素(PMA/ionomycin)刺激后CD107a的表达,通过细胞毒实验检测其对膀胱癌细胞株的细胞毒作用;采用流式细胞术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分别检测膀胱癌细胞株表面和膀胱癌组织中MICA/B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成功扩增6例膀胱癌患者外周血γδT细胞,纯度达75%~94%,γδT细胞绝对数达到初始的109 ~371倍.经PMA/ionomycin刺激后,表达CD107a的γδT细胞比例明显增加,可达40% ~ 82%,膀胱癌患者的γδT细胞对3株膀胱癌细胞株都有显著的细胞毒作用,且随效靶比增高而增强.3株膀胱癌细胞株表面和26例膀胱癌组织中均不同程度地表达MICA/B,浸润性膀胱癌中MICA/B的染色评分略高于非浸润性膀胱癌,高级别膀胱癌中MICA/B的染色评分要高于低级别膀胱癌,但统计学分析显示组织中MICA/B的染色评分与肿瘤分期、分级没有显著相关性.结论:膀胱癌患者外周血γδT细胞可在体外成功扩增,并显示出显著的抗膀胱癌作用,膀胱癌细胞和组织中都不同程度表达MICA/B,但统计学分析显示MICA/B在膀胱癌组织中的染色评分与肿瘤分期、分级没有相关性.

    作者:周建华;王地;王焕瑞;侯晓利;郁卫东;许克新;胡浩 刊期: 2018年第04期

  • 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制作的一体化氧化锆全瓷桩核5年临床观察

    目的:观察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制作一体化氧化锆全瓷桩核修复牙体缺损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47例患者,72颗牙体缺损的患牙接受了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制作的一体化氧化锆全瓷桩核及全瓷冠的修复.临床分为2组,A组:3壁或4壁牙体缺损患牙39颗,B组:2壁或1壁牙体缺损患牙33颗.临床观察修复后桩核的稳定性、有无桩核脱落、牙体组织折裂和桩核的折断,同时采用美国公共健康协会(United States Public Health Service,USPHS)的修订标准,观察修复体的颜色匹配性和边缘密合性.结果:47例患者,平均观察约(65.0±4.8)月.在观察期间,通过临床和X线检查,两组均未发现有桩核的脱落、折断和牙体组织的折裂,修复体完整.配对t检验,P>0.05,A、B两组修复效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修复体与邻牙颜色匹配性:A级67颗,B级5颗,颜色匹配率为93.06%;边缘密合性检查:A级64颗,B级8颗,边缘密合度率为88.89%.结论: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制作的一体化氧化锆全瓷桩核修复牙体缺损有良好临床效果,可以作为牙体缺损患牙桩核冠修复的一种较好的临床选择.

    作者:周团锋;王新知 刊期: 2018年第04期

  • 综合止血措施下自体血回输装置对全膝关节置换术失血控制的有效性分析

    目的:分析在围手术期综合性止血措施下,初次全膝关节置换术(total knee arthroplasty,TKA)使用自体血回输(autologous blood transfusion,ABT)装置引流和非负压引流球引流对于术后失血和输血控制的有效性.方法:回顾性收集2014年6月至2015年6月在北京大学第三医院诊断为重度骨性关节炎,并经同一手术医师完成的单侧、初次TKA患者共131例.按照临床中是否在术后使用ABT装置分为两组,其中ABT组于术后应用ABT装置进行引流和自体血回输,对照组于术后应用非负压引流球进行引流.比较两组患者术后的引流量、血红蛋白下降值、总失血量、隐性失血量及输血率的差异.结果:ABT组术后引流量显著高于对照组[515 mL (80~1 610 mL)vs.260 mL (40~670 mL),P<0.001],ABT组术后自体血回输量的中位数为245 mL (60~1 070 mL).两组患者在术后1d血红蛋白下降值(P =0.340)、术后3d血红蛋白下降值(P =0.524)、术后3d的总失血量(P =0.101)和隐性失血量(P =0.062)上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131例患者中共9例接受了异体输血(ABT组5/64,7.8%;对照组4/67,6.0%),两组患者的输血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943).结论:在围手术期综合性止血措施的常规应用下,ABT装置对于控制单侧、初次TKA患者术后失血的效果并不明显,也未能有效降低异体血输血率,然而却加大了术后引流量,增加了患者的住院费用,因此,在单侧、初次TKA术后并无必要常规应用ABT装置.

    作者:李杨;李邦国;赵然;田华;张克 刊期: 2018年第04期

  • 麦氏点斜切口在全腹腔镜下肾输尿管全长切除术中的应用

    肾输尿管全长及膀胱袖状切除术目前被认为是上尿路尿路上皮癌(upper urinary tract urothelial carcinoma,UTUC)的标准治疗术式,无论采用开放手术还是腹腔镜手术治疗,均能够实现较好的肿瘤控制效果[1-2].国内多采用后腹腔镜处理患侧肾及上段输尿管后,改平卧位取下腹部弧形切口(Gibson切口)腹膜外途径处理输尿管末端[3],但该术式存在一些问题:变换体位增加了手术及麻醉时间;虽然Gibson切口较大,但暴露输尿管壁内段仍存在空间受限.本研究采用全腹腔镜下肾输尿管全长切除术治疗UTUC,利用麦氏点斜切口取出标本,手术效果良好,现报告如下.

    作者:叶雄俊;刘军;安立哲;熊六林;徐涛;黄晓波 刊期: 2018年第04期

  • 富血小板纤维蛋白应用于年轻恒牙牙髓血运重建术的临床研究

    目的:比较富血小板纤维蛋白(platelet-rich fibrin,PRF)牙髓血运重建术和经典牙髓血运重建术对患儿年轻恒牙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选择16例患儿的18颗牙髓坏死伴或不伴根尖病变的年轻恒牙,行PRF牙髓血运重建术,选择同期行经典牙髓血运重建术的20例患儿的22颗患牙作为对照组.所有观察患儿/患牙均符合纳入标准,术后定期复查,对其临床表现及X线片进行评估及测量.通过治疗前后的临床记录及影像学资料评价治疗的成功率,并测量和比较治疗前后X线片上患牙的牙根长度、根管壁厚度及根尖孔大小的变化.结果:复查时间6~ 16个月,两组患儿的大部分患牙症状消失,根尖周病变得到控制或愈合(研究组17/18,对照组21/22),研究组患牙治愈率(83.3%)和对照组患牙治愈率(68.2%)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446).影像学结果显示,两组患儿年轻恒牙牙根均有一定程度发育,表现为牙根继续增长,根管壁增厚,根尖孔缩小(研究组15/18,对照组15/22).研究组患牙根管壁增厚程度较对照组明显(P =0.039),两组的牙根长度增加(P =0.411)及根尖孔大小缩小(P =0.737)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牙髓活力恢复(P=0.517)、根管内钙化(P =0.324)及牙冠变色(P=0.386)方面,两组间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结论:PRF牙髓血运重建术和经典牙髓血运重建术对患儿年轻恒牙的治疗效果均较好,但PRF牙髓血运重建术促进患儿年轻恒牙根管壁增厚的效果优于经典牙髓血运重建术.

    作者:陆瑾慧;钱军;刘鹤;朱俊霞 刊期: 2018年第04期

  • 胸椎管狭窄症术后脑脊液漏继发皮下积液的治疗

    目的:探讨胸椎管狭窄症术后脑脊液漏继发皮下积液的治疗方法.方法:回顾分析2005年1月至2014年12月北京大学第三医院骨科脊柱组完成手术的胸椎管狭窄症患者,其中术中、术后发生脑脊液漏者186例,选取其中继发皮下积液且规律随访的1 1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治疗方法依据患者脑脊液漏严重程度以及胸脊髓病恢复情况决定.采取日本骨科协会(Japanese Orthopedic Association,JOA)改良11分评分评价患者术前及术后的脊髓功能,将手术前后的JOA评分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1例患者均获得随访,其中后纵韧带骨化合并黄韧带骨化者6例,均接受椎管后壁切除及“涵洞塌陷法”360°脊髓环形减压术,单纯黄韧带骨化行椎管后壁切除术者5例.随访时间30 ~131个月,平均(85±34)个月.术前症状持续时间3个月至8年,中位数18个月;术后引流管拔出时间2~6d,平均(4.2±1.1)d;围手术期出现发热患者10例,高体温(37.3 ~39.7)℃,其中高热患者2例,延长抗生素使用时间.10例患者采取保守治疗,随访发现脑脊液漏全部吸收,其中拔出引流管后加压包扎伤口者8例,局部穿刺抽液后加压包扎伤口者2例;1例患者因保守治疗无效,继发脑脊液假性囊肿而接受再次手术治疗.11例患者的JOA评分从术前的(3.8±1.6)分升高到末次随访时的(8.9±1.2)分,神经功能改善率为70.8%.没有患者出现切口感染、切口不愈合及颅内感染等并发症.结论:胸椎管狭窄症术后脑脊液漏继发皮下积液者多数可以采取保守治疗,只有出现脑脊液假性囊肿压迫脊髓时需要采取手术治疗.

    作者:王永强;刘晓光;姜亮;韦峰;于淼;吴奉梁;党礌;周华;刘忠军 刊期: 2018年第04期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杂志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北京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