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潇;施捷;徐莉;焦剑;路瑞芳;孟焕新
目的:以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man umbilical vein endothelial cell,HUVECs)为模型细胞,研究纯钛表面的形貌因素对种植体周围成血管效应的可能影响.方法:构建不同结构形貌的纯钛表面,包括光滑表面、纳米结构表面、微米结构表面以及微米/纳米复合结构表面,检测不同形貌纯钛表面对HUVECs的黏附和增殖能力,检测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的分泌能力和HUVECs内钙离子(calcium,Ca2)的浓度.结果:不同形貌纯钛材料在扫描电子显微镜下分别具有光滑表面、纳米结构表面、纳米结构表面和微米/纳米复合结构表面.扫描电子显微镜和细胞骨架染色结果显示,在不同形貌纯钛表面孵育24 h后,光滑表面结构组的细胞数目从(18±4)个/视野增加到(42±6)个/视野,纳米结构表面组的细胞数目从(28±6)个/视野增加到(52±10)个/视野,微米结构表面组的细胞数目从(20±4)个/视野增加到(21 ±6)个/视野,微米/纳米复合结构组表面的细胞数目从(16±4)个/视野增加到(18 ±6)个/视野,微米结构表面组和微米/纳米复合结构表面组黏附和增殖的细胞数目显著少于光滑表面结构组和纳米结构表面组(P<0.05).酶联免疫吸附定量研究显示,HUVECs在光滑结构表面、纳米结构表面、微米结构表面以及微米/纳米复合结构表面VEGF分泌量分别为(690±35) ng/L、(560±20) ng/L、(474 ±43) ng/L、(517 ±29) ng/L,与光滑结构表面相比,HUVECs在微米结构表面和微米/纳米复合结构表面分泌的VEGF量显著减少(P<0.05).Ca2+免疫荧光探针检测结果显示,HUVECs细胞内Ca2在微米结构表面和微米/纳米复合结构表面的表达显著高于在光滑结构表面和纳米结构表面.结论:HUVECs在微米结构表面和微米/纳米复合结构表面的功能受影响可能与在这些表面HUVECs内钙浓度的增加相关,因此,种植体表面的形貌因素可能通过影响内皮细胞的功能,对种植体周围的成血管效应造成影响.
作者:梁乃文;石磊;黄颖;邓旭亮 刊期: 2017年第01期
目的:探讨急性肾损伤(acute kidney injury,AKI)在不停跳冠状动脉旁路移植(coronary artery bypassgrafting,CABG)术后的发生率、相关危险因素以及比较AKI对围手术期并发症和术后3年的主要心脑血管不良事件(major adverse cardiovascular and cerebrovascular events,MACCE)的影响.方法:选择2010年1月至2012年3月连续行择期不停跳CABG的299例患者为研究对象,以是否发生AKI把患者分为AKI组和对照组,比较两组间围手术期临床资料的差异,使用Logistic后退法回归分析寻找AKI的危险因素;比较两组间术后并发症的差异,随访3年观察AKI对MACCE的影响.结果:术后37.1% (111/299)患者发生AKI,Logistic后退法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术前血肌酐升高(Wald=9.276,P=0.002,95% CI1.006 ~1.028)、合并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COPD,Wald=3.469,P=0.063,95% CI0.950~7.630)、左心室射血分数(left ventricular ejectionfraction,LVEF)降低(Wald=4.414,P=0.036,95% CI0.965 ~0.999)、术前或术中植入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ntra-aortic balloon pump,IABP,Wald=6.745,P=0.009,95% CI1.336 ~7.925)是术后AKI的危险因素.AKI组患者术后并发症较多,如使用呼吸机时间、监护室停留时间、二次气管插管、肺部感染、脑卒中、消化道出血、术后住院时间、异体输血量(血浆和红细胞)和透析替代治疗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围术期两组间死亡率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但是2例死亡患者均在AKI组.随访3年两组间MACCE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不停跳CABG术后AKI有较高的发生率(37.1%),术前血肌酐升高、合并COPD、LVEF降低、术前或术中植入IABP是术后AKI的独立的危险因素,AKI组围手术期并发症较多,随访3年两组间MACCE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
作者:李西慧;肖锋;张思宇 刊期: 2017年第01期
目的:探讨肾滤过分数(filtration fraction,FF)评价肾动脉支架植入术对动脉硬化性肾动脉狭窄治疗效果的意义.方法:对42例肾动脉狭窄患者,共52条肾动脉行肾动脉支架植入术(percutaneous transluminal renal angio-plasty and stent,PTRAS),分析患者健侧肾和患侧肾(分肾)肾小球滤过率(glomerular filtration rate,GFR)、分肾肾有效血浆流量(effective renal plasma flow,ERPF)和分肾肾滤过分数的变化,术前与术后血肌酐(serum creatinine,sCr)变化,观察患者血压(收缩压)和服用降压药种类的变化.结果:52例肾动脉支架植入手术全部成功,术前患侧GFR明显低于健侧(t=-3.989,P=0.000),ERPF明显低于健侧(t=-4.926,P=0.000).两侧总体FF值相当(t =1.273,P=0.207),术后患侧肾GFR有所增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411,P=0.164),术后患侧肾ERPF明显增高(t=-4.954,P=0.000)、FF降低(更趋近于正常值,t=3.274,P=0.002).术后健侧GFR明显降低(t =2.569,P=0.000),ERPF明显降低(t=3.889,P=0.001),FF无明显变化(t=-0.758,P=0.454).术后患侧GFR低于健侧(t=-3.283,P=0.002),ERPF低于健侧(t=-3.351,P=0.001),但两侧FF值相当(t=-0.361,P=0.719).术前FF相对正常的患肾,术后FF值变化较小(t=0.799,P=0.430);术前FF明显升高的患肾,术后FF值较术前降低(趋向正常值,t=5.299,P=0.000).患者术后总体血肌酐较前明显下降(t=2.505,P=0.016),但对于单侧肾动脉狭窄患者,其血肌酐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228,P=0.299);而对于双侧肾动脉狭窄患者,血肌酐较术前明显下降(t =2.518,P=0.030),患者术后血压(收缩压)较术前明显下降(t=8.945,P=0.000),服用降压药物种类较术前明显减少(t =5.280,P=0.000).结论:对于肾动脉狭窄患者,分肾FF是了解肾缺血病理生理进程的有益指标,术前FF显著增高或FF相对正常,应视为肾动脉支架植入术的手术指征.
作者:冯琦琛;李选;栾景源;王昌明;李天润 刊期: 2017年第01期
目的:评估在超声引导下采用平面内方法,经外侧肋间入路行胸椎旁阻滞技术的可行性和成功率.方法:选取27例择期行胸外科手术的患者,于术前进行胸椎旁阻滞.超声探头置于脊柱旁8 cm左右,平行肋骨长轴在第5肋间隙进行扫描,以肋间内肌和肋间内肌之间的间隙作为穿刺目标进针,穿刺针到达目标区域后,推注0.5%(质量分数)罗哌卡因20 mL后置管,在超声下评估导管头端位置是否良好,记录给药后10、20、30 min冷触觉阻滞平面.术后连接镇痛泵经导管持续泵注0.2%罗哌卡因6 mL/h进行镇痛,记录术后1、6、24、48 h冷触觉阻滞平面及疼痛程度评分.结果:1次置管成功率81.48%(22/27),另5例患者分别在第2次置管和第3次置管后成功.给予负荷剂量给药后10、20、30 min冷触觉阻滞平面数中位数分别为2、3、4,术后1、6、24、48 h冷触觉阻滞平面数及疼痛程度评分中位数分别为5、5、5、4以及1、1、2、2,无患者发生双侧阻滞、气胸及误穿血管等并发症.结论:采用上述外侧肋间入路技术进行胸椎旁阻滞具有良好的可行性,阻滞成功率高,并发症少.
作者:许挺;李民;田杨;宋金涛;倪诚;郭向阳 刊期: 2017年第01期
目的:评价浓缩生长因子(concentrated growth factors,CGFs)在下颌磨牙Ⅱ度根分叉病变再生治疗中的作用.方法:纳入需进行手术的15例牙周炎患者,20颗下颌磨牙,31个下颌磨牙Ⅱ度根分叉病变,随机分为2组,试验组采用CGFs+植骨术进行治疗,对照组采用单纯植骨术进行治疗.在术前和术后1年时分别对患牙进行临床检查,并拍摄锥束CT(cone beam computed tomography,CBCT).比较试验组和对照组手术前后临床和CBCT数据的变化.结果:基线时两组的探诊深度、垂直附着丧失和水平附着丧失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探诊深度分别为试验组(7.36±2.32) mm,对照组(7.53 ±2.06) mm;垂直附着丧失分别为试验组(8.69 ±1.65) mm,对照组(8.81 ±1.53) mm;水平附着丧失分别为试验组(5.24±2.01) mm,对照组(5.35 ±2.14) mm.术后1年时,两组临床指标均有显著改善(P <0.001),其中试验组垂直附着获得为(2.78 ±1.66) mm,垂直附着丧失较基线时有显著改善(P<0.001);水平附着获得为(2.10±1.89) mm,水平附着丧失较基线时有显著改善(P <0.001).对照组垂直附着获得为(1.73±1.87) mm,垂直附着丧失较基线时有显著改善(P<0.001);水平附着获得为(1.28±1.97)mm,水平附着丧失较基线时有显著改善(P <0.001).试验组垂直和水平附着获得显著高于对照组(P <0.001).基线时两组CBCT显示的垂直骨丧失和水平骨丧失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垂直骨丧失分别为试验组(5.08±2.17) mm,对照组(5.84 ±2.65) mm;水平骨丧失分别为试验组(5.85 ±2.13) mm,对照组(6.01±2.27)mm.术后1年时,CBCT显示,两组垂直骨缺损和水平骨缺损较基线时均有显著改善(P<0.001),其中试验组垂直骨缺损减少(2.20±1.98) mm,水平骨缺损减少(2.51 ±2.18) mm,垂直和水平向骨吸收程度均较基线时有显著改善(P<0.001).对照组垂直骨缺损减少(1.89±2.15) mm,水平骨缺损减少(1.30 ±2.47) mm,垂直和水平向骨吸收程度也较基线时有显著改善(P <0.001).试验组垂直和水平向骨吸收改善程度显著高于对照组(P <0.001).结论:CGFs可以促进植骨术在下颌磨牙Ⅱ度根分叉病变中的治疗效果.
作者:乔静;段晋瑜;褚祎;孙昌洲 刊期: 2017年第01期
目的:利用锥形束计算机体层摄影术(cone beam computed tomography,CBCT)观察下颌磨牙Ⅱ度和Ⅲ度根分叉病变区(furcation involvement,FI)近远中向的骨嵴形态和骨袋分布情况,并提出对骨嵴形态的分类方法.方法:在既存的CBCT资料中,选取存在根分叉区水平向骨缺损的下颌磨牙进行观察,共纳入81颗下颌磨牙,共计117处Ⅱ度或Ⅲ度根分叉病变.依据邻面牙槽嵴顶连线与根分叉顶下方的牙槽嵴的位置关系,将根分叉区近、远中向的骨嵴形态分为凹陷型、水平型和凸出型,其中凹陷型又按照邻面牙槽嵴顶的连线与根分叉顶的位置关系,分为亚型1(牙槽嵴顶连线位于根分叉顶冠方或同一水平)与亚型2(牙槽嵴顶连线位于根分叉顶的根方),统计各类型出现的比例,在CBCT的矢状面图像中观察骨袋的分布情况.结果:在117处Ⅱ度和Ⅲ度FI中,水平型骨嵴形态出现的比例高(64.10%),凸出型出现的比例低(6.84%),凹陷型亚型1和亚型2出现的比例分别为13.68%和15.38%.有利于成骨的凹陷型亚型1的骨嵴形态,在Ⅱ度FI中出现的比例为8.96%,在Ⅲ度FI中为20.00%;117处病损中,有31处合并骨下袋,其中29处骨下袋位于牙齿邻面,其余2处位于根分叉区,骨下袋出现的频率在凹陷型亚型1中高.结论:利用CBCT观察下颌磨牙根分叉区近、远中向的骨嵴形态并进行分类,有利于制定正确的治疗方案,也可用于分析骨嵴形态与再生性治疗成骨效果间的关系.
作者:朱洁;欧阳翔英 刊期: 2017年第01期
目的:针对伴有牙周软组织形态不良的复杂前牙美学缺陷病例,探索一种全程数字化修复的治疗流程,为解决复杂前牙美学诊疗问题提供新思路.方法:选取复杂前牙美学缺陷的患者12例,通过口内和面部三维扫描获取牙列和面部三维数据并进行配准,在计算机辅助设计(computer-aided design,CAD)软件中进行两种美学设计(仅考虑“白色美学”、综合考虑“粉白美学”),结合数码摄影得到相应的彩色三维数字化修复效果模拟图.以患者评分为标准评价两种美学设计,并由患者自主选择,针对选择后一种设计的患者,三维打印其诊断模型并制作导板指导牙周手术,后续采用数字化方法完成前牙美学修复.结果:患者针对基于口内和面部三维扫描及数码摄影的两种数字化美学设计进行评价,综合考虑“粉白美学”设计的患者满意度更高(P<0.05),且更多患者(66.7%)选择牙周手术改善软组织形态后再行修复;将该设计通过三维打印制作诊断模型及导板指导牙周手术,实现了数字化设计向终手术效果的转移;后续数字化方法制作终修复体,实现全程数字化.结论:通过数字化美学分析和设计,修复效果预测,三维打印诊断模型制作导板指导牙周手术,并用数字化方法完成前牙美学修复诊疗流程的方法可行,临床显著提高医生、患者、技师相互间的沟通效率,体现了多学科联合治疗复杂前牙美学诊疗问题的优势.
作者:李峥;柳玉树;叶红强;刘云松;胡文杰;周永胜 刊期: 2017年第01期
目的:探讨口腔扁平苔藓(oral lichen planus,OLP)与C型行为特征的关系,以期为临床预防、治疗和心理干预提供依据.方法:采用C型行为量表对北京大学口腔医院黏膜科已确诊的符合纳入标准的OLP患者(85例)及非OLP(85例)进行调查,量表包含焦虑(anxiety)、抑郁(depression)、愤怒(anger)、愤怒内向(anger toward inside,anger-in)、愤怒外向(anger toward outside,anger-out)、理智(reasoning)、控制(domination)、乐观(optimism)、社会支持(social support)9个分项,将OLP组与对照组之间的各项得分进行计算并进行统计学分析,并将患者的各项C型行为特征得分按照性别、病损网纹-糜烂-溃疡分型、病程长短等分组,分别进行统计、对比.结果:85例OLP患者中,女性多于男性,OLP常好发的部位为颊部,非糜烂型患者多于糜烂型患者.C型行为量表中,OLP组与对照组的焦虑、抑郁、愤怒、乐观得分分别为(43.01±7.47)与(37.94±8.70)、(44.02±7.61)与(39.58 ±7.35)、(21.56 ±5.26)与(18.12 ±5.39)、(22.15 ±4.00)与(24.05±3.2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女性患者与对照组女性在焦虑、抑郁、愤怒、理智、控制、乐观得分分别为(43.21±6.97)与(37.20±8.68)、(44.29 ±7.54)与(39.33±7.33)、(21.64±5.09)与(17.64±5.28)、(39.12 ±5.66)与(41.23±4.71)、(16.29±3.95)与(17.85±3.69)、(22.05±4.12)与(24.20 ±3.1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男性患者各项得分与对照组男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糜烂型OLP患者愤怒得分(22.94±5.26)高于非糜烂型OLP患者(20.60±5.0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病程越长,OLP患者抑郁和愤怒的倾向越明显,乐观得分越低.患病时间3年以上患者的外向愤怒得分(17.36 ±3.35)高于患病3年以内(包含3年)的患者(15.19±3.99),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OLP患者的焦虑、抑郁、愤怒、低乐观等C行行为特征明显,在OLP的诊治过程中应关注患者的心理变化,可以此为依据进一步制定相应的干预措施.
作者:郭雨思;李硕;吕鸣樾;杨迪;华红 刊期: 2017年第01期
目的:探索一种基于牙周膜生理影像特征快速提取活体牙根三维形态的新方法,并对该方法的提取精度进行评价.方法:收集口腔正畸临床减数拔除的完整离体牙齿15颗,其中单根牙11颗、双根牙4颗,使用牙颌模型扫描仪获得高精度(0.02 mm)牙根三维数字模型.在牙齿拔除前为患者拍摄大视野锥束CT(0.3 mm体素分辨率),应用Mimics 18.0医学影像学软件,基于减数牙齿的根骨和牙周膜阈值蒙版,运用形态学运算、布尔运算及智能扩展运算等功能获得牙根三维数字模型.在Geomagic Studio 2012软件中,对应用本研究方法提取的活体牙根三维模型与同名离体牙根三维扫描模型进行三维形貌偏差的比较和三维尺寸误差的测量,评价该提取方法的精度.结果:提取的15颗牙根三维形貌偏差平均为0.22 mm,近远中径误差为0.46 mm,颊舌径误差为0.36 mm,根长误差为-0.68 mm,单牙提取时间约为2~3 min,基本可以满足口腔临床对牙根重建的精度要求.结论:建立了基于活体牙影像数据快速提取牙根三维形态的新方法,一定程度上简化了传统手工提取的步骤,提高了单牙牙根提取的效率和自动化程度,其针对全牙列提取的方法策略有待进一步研究.
作者:赵一姣;王斯维;刘怡;王勇 刊期: 2017年第01期
目的:了解不同种类的甲基丙烯酸酯复合树脂间的粘接效果以及唾液污染界面后对其粘接强度的影响.方法:选用AP-X和P60两种不同种类的甲基丙烯酸复合树脂,用SE-Bond自酸蚀粘接系统进行粘接.将AP-X树脂固化后打磨表面,根据界面处理方式不同分为3个实验组:直接粘接组、唾液污染组和唾液污染后75%乙醇擦拭组.对照组为在固化的AP-X树脂表面即刻分层充填、光固化P60树脂后形成的整块树脂材料.将上述树脂块切成数条1 mm×1 mm×14mm的试样,每组选取15条在扫描电镜下观察试样侧面两种树脂的粘接界面,另取15条测定其微拉伸强度,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法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扫描电镜观察可见:对照组整块树脂材料AP-X与P60紧密地嵌合在一起;3个实验组中,直接粘接组的两种树脂AP-X与P60紧密结合无缝隙,唾液污染组中的两种树脂粘接面存在明显的缝隙和陷窝,唾液污染后经75%乙醇擦拭后两种树脂的粘接面仍有大量间隙存在.各组复合树脂试样微拉伸强度分别为:对照组(84.07±1.57) MPa;实验组中3个亚组:直接粘接组为(76.08±2.42) MPa,唾液污染组为(70.98±2.33) MPa,75%乙醇擦拭污染组为(71.08±2.33) MPa,其中,对照组与实验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直接粘接组的拉伸强度明显高于唾液污染组和污染后75%乙醇擦拭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唾液污染组和污染后75%乙醇擦拭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893).结论:不同种类的甲基丙烯酸复合树脂不但可以结合,而且可获得较大的内聚强度;树脂界面打磨后仍可粘接,但微拉伸强度有所降低;唾液污染粘接界面明显降低复合树脂间的粘接强度,75%乙醇擦拭并不能消除其影响.
作者:郭惠杰;高承志;林斐;刘伟;岳林 刊期: 2017年第01期
目的:观察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bstructive sleep apnea hypopnea syndrome,OSAHS)患者戴用不同疗程的口腔矫治器后,治疗效果的持续情况.方法:55例经多导睡眠监测诊断为OSAHS的患者,使用下颌前移型口腔矫治器治疗,下颌前伸量为患者下颌大前伸量的60% ~ 70%,下颌张口量为前牙切端间距4~5mm,患者每周戴用5~7d,每天戴用6~8h.对疗效进行回顾,根据戴用时间长短,分为4个时间组(1年以下组、1~2年组、2~6年组和6~9年组)进行比较,观察睡眠呼吸暂停及低通气指数(apnea-hypopnea index,AHI)、长呼吸暂停时间、低血氧饱和度(lowest oxygen saturation,LSaO2)治疗前后的变化.结果:AHI(次/h)在1年以下组[24.50 (14.65,54.05) vs.7.40 (2.12,10.00),P<0.001]、1~2年组[19.50 (12.15,39.23) vs.1.80 (0.70,6.58),P=0.001]、2~6年组[25.00 (11.41,42.60) vs.4.50 (1.35,7.90),P=0.001]和6~9年组[26.2(16.95,47.45) vs.4.00 (1.90,26.70),P=0.043]治疗前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长呼吸暂停时间在6年以下的3个组均有降低,1年以下组由57.00 (37.70,61.50)s降至25.00 (15.90,33.50)s(P<0.001),1~2年组由41.00 (25.50,62.26)s降至13.10 (0.00,22.10) s(P =0.001),2~6年组由42.50 (30.35,58.15)s降至15.60(0.00,28.10) s(P =0.003);低血氧饱和度LSa02在1年以下组及2~6年组有所升高,1年以下组由初始的74.18% ±7.96%升至84.06% ±7.67% (P =0.001),2~6年组由76.71%±10.98%升至84.06%±4.64%(P=0.006),而在1~2年组及6~9年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组间比较中,Kruskal-Wallis检验示4组患者经矫治器治疗后,各项睡眠呼吸指数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口腔矫治器是一种长期治疗OSAHS的比较有效的方法,但是医生应加强对患者的疗效追踪,督促患者复诊检查,以确保疗效的持续性,并及时根据需要更换矫治器.
作者:弓煦;赵颖;李巍然;高雪梅 刊期: 2017年第01期
目的:研究不同代次诱导多能干细胞(induced pluripotent stem cells,iPSCs)在增殖及向牙周定向分化能力上的区别,为今后深入研究和可能的临床应用提供理论基础.方法:复苏不同代次(P5、P10、P15、P20)人牙龈成纤维细胞来源的iPSCs,观察细胞形态并比较其增殖能力,进一步将各代次细胞形成拟胚体,于含生长分化因子-5(growth/differentiation factor-5,GDF-5)的培养基中诱导分化14 d,同时分别设置未诱导自发分化组为阴性对照,茜素红染色观察矿化结节并半定量分析钙盐沉积量,qRT-PCR及免疫荧光染色分别检测牙周相关基因及蛋白的表达,评价各代次间分化能力的差异.结果:不同代次的iPSCs均具有很强的体外增殖能力,经牙周定向诱导的细胞呈成纤维细胞样生长,茜素红染色可形成“矿化”结节,细胞钙盐沉积量较自发分化组显著增高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5:t =2.125,P=0.003;P10:t =2.246,P=0.021;P15:t =3.754,P=0.004;P20:t=3.933,P=0.002),但相同诱导条件下不同代次间钙盐沉积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牙周定向诱导组:F =2.365,P=0.109;自发分化对照组:F =2.901,P=0.067),此外,相同代次细胞中诱导组牙周相关标记物的表达均高于对照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不同代次间的蛋白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骨涎蛋白:F =0.9267,P=0.450;波形蛋白:F=0.9171,P =0.455;牙骨质蛋白1:F =2.129,P=0.137).结论:不同代次不会影响iPSCs的增殖及分化能力,体外长期培养的iPSCs易于扩增,较高代次者经诱导仍可高效定向分化,适合作为牙周组织工程的种子细胞.
作者:李静文;殷晓晖;栾庆先 刊期: 2017年第01期
目的:研究一步法和两步法通用型粘接剂与不同双固化树脂水门汀匹配使用时,光固化模式对牙本质粘接强度的影响.方法:选用一步法通用型粘接剂Single Bond Universal(SBU)和两步法通用型粘接剂OptiBondVersa (VSA)作为研究对象,以一步法自酸蚀粘接剂OptiBond All in One (AIO)和两步法自酸蚀粘接剂Clearfil SEBond (SEB)作为对照,同时选择RelyX Ultimate (RLX)和Nexus 3 Universal(NX3)作为不同的双固化树脂水门汀.收集新鲜无龋磨牙80颗,切除冠部釉质,暴露牙本质平面.根据粘接剂种类、粘接剂是否进行光固化和水门汀种类的不同组合分为16组,每组随机5颗.按照说明使用各组粘接剂,光固化(10 s)或者不进行光固化后,在粘接剂上方放置树脂水门汀厚度为1 mm,光照20 s(650 mW/cm2),然后在水门汀上方分层填压复合树脂并固化(厚度5 mm).水中储存24h后,使用慢速切片机制备横截面积1 mm×1 mm的条形树脂-水门汀-牙本质样本,测定微拉伸粘接强度.结果:SBU光固化后与RLX和NX3联合使用,粘接强度[(35.45±7.04) MPa和(26.84±10.39)MPa]显著高于未光固化组[(17.93 ±8.93) MPa和(10.07 ±5.89) MPa,P<0.001].SBU在相同光固化模式下,与RLX匹配使用的粘接强度显著高于与NX3匹配使用的粘接强度(P<0.05).与对照AIO相比,SBU光固化后与RLX匹配使用时的粘接强度高于AIO组[(35.45±7.04) MPa傩.(24.86±8.42) MPa,P<0.05],而未光固化下SBU的粘接强度低于AIO组[(17.93 ±8.93) MPavs.(22.28±7.57) MPa,P<o.05].两步法通用型粘接剂VSA与对照粘接剂SEB在不同的光照模式及联合使用不同的水门汀各组之间的粘接强度(25.98~32.24 MPa)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一步法通用型粘接剂的固化模式以及双固化水门汀的种类对于水门汀与牙本质的粘接强度均有一定的程度的影响.对于两步法通用型粘接系统,固化模式以及水门汀的种类对于水门汀与牙本质的粘接强度无显著影响.
作者:傅昭然;田福聪;张路;韩冰;王晓燕 刊期: 2017年第01期
目的:构建可缓释骨形态发生蛋白-2 (bone morphogenetic protein-2,BMP-2)的仿生磷酸钙(biomimetic calcium phosphate,BioCaP)共沉淀三维支架(BMP-2-coprecipitated biomimetic calcium phosphate,BMP-2-BioCaP),检测其理化特性,探究其对人脂肪间充质干细胞(human adipose-derived stem cells,hASCs)体内外成骨分化的影响,终构建以hASCs和BMP-2-BioCaP为基础的新型组织工程化骨.方法:构建BMP-2-BioCaP三维缓释支架,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表面形貌,体外检测其缓释能力.将BMP-2-BioCaP颗粒分别浸泡于增殖培养基(proliferation medium,PM)与成骨诱导培养基(osteogenic medium,OM)中,每2天提取上清液用于hASCs的体外培养.CCK-8实验检测各组hASCs的体外增殖能力,诱导7d及14 d后进行碱性磷酸酶(alkaline phosphatase,ALP)染色及活性定量检测,14 d及21 d进行茜素红染色及矿化沉积定量分析,4d及14 d检测成骨相关基因的表达情况.体内实验使用6只裸鼠,于其背部正中做皮肤切口,向两侧共分离出4个皮下植入腔,分别植入:(1)单纯BioCaP支架,(2)BioCaP支架+hASCs,(3) BMP-2-BioCaP缓释支架,(4) BMP-2-BioCaP缓释支架+hASCs(实验组).植入4周后取材,标本制成组织学切片进行HE染色观察.结果:BioCaP表面由不规则晶体组成三维立体多孔结构,孔直径约为5~10 μm,加入BMP-2后,不影响BioCaP原有的立体结构.缓释曲线结果显示,蛋白质在前2天释放速度较快,随后释放速度放缓并于5d后趋于平稳,之后每天释放量较稳定,至第21天仍有少量释放,累积释放量达20%.CCK-8结果显示,BMP-2-BioCaP缓释支架不会影响hASCs的早期增殖.诱导7d与14 d后,OM+ BMP-2-BioCaP组ALP染色及活性定量检测均显著高于其他组(P<0.01).诱导21 d后,OM+ BMP-2-BioCaP组矿化结节染色及钙沉积定量检测均高于其他组(P<0.01).诱导4d时OM+ BMP-2-BioCaP组的Runt相关转录因子2基因(Runt-related transcription factor 2,RUNX2)与ALP基因表达水平较对照组显著升高(P<0.01),诱导14 d时RUNX2、ALP、骨桥蛋白(osteopontin,OPN)和骨钙素(osteocalcin,OC)基因表达量均显著高于其他组(P<0.01).HE染色分析可见,实验组和BMP2-BioCaP缓释支架组中,细胞外基质呈强嗜酸性,出现类似骨陷窝的结构,并可见包含其中的类骨细胞.与BMP-2-BioCaP缓释支架组相比,实验组的细胞外基质嗜酸性更强,类骨组织的面积更大,结构更加典型,其他组未见矿化基质和类骨组织形成.结论:BMP-2-BioCaP支架能够实现BMP-2的良好缓释,并能显著促进hASCs的体内外成骨分化,以hASCs和BMP-2-BioCaP为基础构建的新型组织工程化骨具有潜在的应用前景.
作者:姜蔚然;张晓;刘云松;吴刚;葛严军;周永胜 刊期: 2017年第01期
目的:通过对长期口服小剂量阿司匹林的慢性牙周炎伴冠心病患者不停药进行牙周机械治疗时给予相应的止血措施,探讨不停药进行牙周机械治疗的可行性.方法:选取长期口服小剂量阿司匹林的慢性牙周炎伴冠心病患者69例作为服药组(A组),20例自行停用阿司匹林1周的慢性牙周炎伴冠心病患者作为停药组(B组),单纯慢性牙周炎患者50例为对照组(C组),对3组患者进行牙周机械治疗,术后观察牙周局部出血情况.牙周机械治疗术后30 min局部仍有活动性渗血需采取局部止血措施(牙周袋内放置氧化纤维素、纱布压迫、缝合),采取止血措施30 min(即术后60 min)仍出血者使用Nd:YAG激光止血.结果:基线时A组和B、C组的菌斑指数(plaque index,PLI)、探诊深度(probing depth,PD)、附着丧失(attachment loss,AL)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而A组的出血指数(bleeding index,BI)显著高于C组(P =0.024),也高于B组(P=0.088).部分研究对象使用花生四烯酸(arachidonic acid,AA)法检测了血小板大聚集率,A组血小板大聚集率平均为15.2%,大于B组(60.7%)和C组(62.5%).3组病例均顺利进行了牙周机械治疗,术后30 min A组有5例,B组和C组各有1例活动性渗血,采取局部止血措施,术后60 min后A组仍有1例活动性渗血,使用Nd:YAG激光彻底止血.结论:对长期口服小剂量阿司匹林的慢性牙周炎伴冠心病患者可以进行牙周机械治疗,在不停药的前提下,局部止血效果肯定,没有出现术后出血不止等并发症.
作者:丁芳;吕亚林;宣玮;刘冬宇;段向青;韩笑 刊期: 2017年第01期
目的:研究根管治疗过程中次氯酸钠(sodium hypochlorite,NaOCl)冲洗溶液对牙本质粘接强度的影响.方法:选取新鲜拔除的人第三磨牙15颗,牙冠完整无龋坏,未经牙体或牙髓治疗,去除釉质,暴露中层牙本质,600且砂纸打磨牙本质表面1 min,去离子水冲洗1 min,制备牙本质平面试件.试件随机分为3组,采用不同表面处理方法后制作粘接试件:A组(阴性对照组),去离子水处理牙本质平面试件20 min;B组(2.50% NaOCl实验组),2.50% NaOCl溶液处理牙本质平面试件20 min,每5分钟更换1次新鲜溶液;C组(5.25% NaOCl实验组),5.25%NaOCl溶液处理牙本质平面试件20 min,每5分钟更换1次新鲜溶液.处理后所有试件表面均使用自酸蚀粘接剂SE bond进行粘接处理,上方堆塑5 mm高的AP-X复合树脂,分层固化后,粘接试件置于37℃去离子水中储存24 h后,使用金刚石切割机垂直于粘接界面切割,制作1.0 mm×1.0 mm条状试样(n=45).用微拉伸测试仪测试条状试样微拉伸粘接强度(MPa),体视显微镜下观察试样断裂类型(界面破坏、内聚破坏及混合破坏类型),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比较不同实验组的微拉伸粘接强度,并用Post-hoc test (LSD)法进行两两比较,应用卡方检验比较不同组之间断裂类型分布的差异,并进行两两比较.结果:2.50% NaOCl实验组[(26.04±5.74)MPa]和5.25% NaOCl实验组[(24.46 ±3.77) MPa]的粘接强度明显低于未经NaOCl溶液处理的阴性对照组[(48.71 ±7.77)MPa],P=0.000.与阴性对照组比较,2.50%和5.25% NaOCl实验组粘接强度分别下降了46.5%和50.2%,2.50%和5.25%NaOCl实验组间粘接强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214).不同实验组之间断裂类型分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x2=56.324,P=0.000),阴性对照组试样断裂类型以混合破坏类型(68.9%)为主,界面破坏类型(24.4%)次之,内聚破坏类型(6.7%)少,2.50% NaOCl实验组与5.25% NaOCl实验组发生界面破坏类型的比例明显高于阴性对照组(P=0.000),2.50% NaOCl实验组和5.25% NaOCl实验组间的断裂类型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97),且均未发现内聚破坏.结论:NaOCl处理过的牙本质与复合树脂的粘接强度明显降低.
作者:王月;梁宇红 刊期: 2017年第01期
目的:使用DIAGNOcam系统体外研究新型数字化光纤透照法(digital imaging fiber optic transillumination,DIFOTI)判断龋洞深度的准确性.方法:实验采用自身配对设计,选取74颗有1个邻面龋、边缘嵴均未破坏的离体磨牙(66颗)和前磨牙(8颗),在龋洞所对应的(牙合)面边缘嵴中央做标记点,将离体牙固定在标准牙列模型内,龋洞与另一离体牙的无龋坏牙面相邻接,用黏蜡封闭至釉牙骨质界(cemento-enamel junction,CEJ)上2 mm及邻间隙(模仿牙龈缘及龈乳头),然后将标准牙列模型放入仿头模内,使用DIAGNOcam系统对离体牙进行探照检查,通过系统的探头从(牙合)面拍摄获取投射照片.使用DIAGNOcam系统软件测量工具,在投射照片上,从标记点起至龋损深处长度记为a,延长a至对侧边缘嵴处的长度记为b,b为光纤透照摄取图像中牙的宽度,然后在离体牙(牙合)面上得到自标记点至对侧边缘嵴与光纤透照图中b平行的线为患牙的实际宽度,其长度记为c.投射照片上光纤透照所测得的龋坏深度为d,通过公式d/a=c/b(数字化光纤测得的龋坏深度/图像中龋损深度=实际牙宽度/图像中牙宽度),推导得出d=a ×c/b,计算出d值.取出离体牙,去净腐质,测量实际洞深,记为D,每个样本d与D的差值记录为Δd.结果用SPSS 20.0软件进行一致性检验,并用MedCalc 14.8.1.0软件对Δd进行Bland-Altman分析.结果:d与D的相关系数(intraclass correlation coefficient,ICC)为0.951(ICC >75%),P=0.263,两组数据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良好的一致性,且两组数据之间存在y =0.23 ±0.91x函数关系(x为数字化光纤透照法测得龋洞深度,y为实际龋洞深度).Bland-Ahman分析△d显示,Δd的均值Δdmean为0.05 mm,标准差ΔdSD=0.308,95%置信区间为(-0.55 ~0.65),这种相差幅度在临床上可以接受,因此可以认为两种测量方式的一致性较好.结论:使用DIAGNOcam系统体外检测牙齿龋坏深度与龋洞去腐后的实际深度基本一致,提示临床上可以使用DIAGNOcam系统来辅助评估龋洞深度.
作者:于江利;唐仁韬;冯琳;董艳梅 刊期: 2017年第01期
目的:比较三维打印数字化无牙颌个别托盘与传统无牙颌个别托盘的技工制作用时及临床操作用时,从临床时间花费角度对数字化个别托盘进行适用性验证.方法:招募20名无牙颌患者进行前瞻性、单盲、自身随机对照临床试验,每人均采用北京大学口腔医院功能易适性数字化全口义齿(functional suitable denture,FSD)系统修复方式及传统全口义齿修复方式制作无牙颌个别托盘,将利用两种方式制作的个别托盘制取终印模后制作全口义齿,记录技工制作用时及临床操作用时.结果:三维打印数字化无牙颌个别托盘与传统无牙颌个别托盘的制作平均人工用时分别为(28.6±2.9) min、(31.1±5.7)min,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分别用三维打印数字化无牙颌个别托盘与传统无牙颌个别托盘制取终印模的临床操作平均用时为(23.4 ±11.5) min、(25.4±13.0)min,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三维打印数字化无牙颌个别托盘的技工制作用时及临床操作用时均小于传统无牙颌个别托盘,采用三维打印数字化无牙颌个别托盘制作全口义齿能够节约技工的制作时间及临床操作用时,且由于其不需要灌注初印模,可节省印模材料及模型材料,在全口义齿修复治疗中,是值得临床推广的制作无牙颌个别托盘的方式.
作者:魏菱;陈虎;周永胜;孙玉春;潘韶霞 刊期: 2017年第01期
目的:评价忽略股浅动脉重建治疗慢性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应用前瞻性的随机病例对照研究方法对忽略股浅动脉重建治疗慢性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有效性和安全性进行评价,将北京大学第三医院2014年5月至2015年3月36例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随机分为股浅动脉重建组(20条患肢)和非重建组(16条患肢),重建组均采用腔内治疗重建股浅动脉血运,非重建组均不重建股浅动脉,仅处理同时存在的髂动脉及股深动脉病变,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并发症及治疗费用.结果: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构成、治疗前踝肱指数、TASC(trans-atlantic inter-sociery consensus)分级及Rutherford分级均具有可比性(P>0.05),术后1周内重建组显效率和总有效率均优于非重建组[75.0% vs.12.5% (P<0.001);90.0%vs.37.5%(P=0.001)],两组均无围手术期并发症及死亡病例.3个月随访时重建组显效率优于非重建组[65.0%vs.25.0%(P=0.017)],两组总有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85.0%vs.68.8% (P =0.422)];6个月和12个月随访时两组显效率及总有效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显效率60.0%vs.37.5% (P=0.180),80.0%vs.87.5% (P =0.672);总有效率60.0%vs.43.8% (P =0.332),85.0%vs.87.5%(P=1.000)],重建组治疗费用高于非重建组[(53 367.4±24 518.3)元vs.(30 397.5 ±15 354.4)元(P=0.011)].重建组随访期间发现股浅动脉再狭窄/闭塞者8例,其中3例再次介入治疗,再次腔内治疗率为15.0%.结论:忽略股浅动脉重建治疗慢性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安全、有效、经济,可以作为部分外周动脉疾病患者的首选治疗方法.
作者:庄金满;李选;李天润;赵军;栾景源;王昌明 刊期: 2017年第01期
目的:比较连续股神经阻滞(continuous femoral nerve block,CFNB)和CFNB联合关节周围浸润镇痛(peri-articular local infiltration analgesia,PLIA)对膝关节置换术后镇痛及早期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选择择期行膝关节置换手术患者100例,随机分为CFNB组(n=50)和CFNB联合PLIA组(简称PLIA组,n=50),以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ore,VAS)评价患者疼痛程度,在术后各时点记录静息及被动运动时患侧膝关节前、后部VAS评分.记录术后患者被动屈膝90°时间、主动直腿抬高时间,记录患者术前及术后72 h美国特种外科医院膝关节评分(hospital for special surgery knee score,HSS).结果:术后静息时膝关节前部VAS评分在各时点两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膝关节后部VAS评分在术后4、8、12、24 h时PLIA组明显低于CFNB组(P<0.05).被动运动时PLIA组膝关节前部VAS评分在术后24 h明显低于CFNB组(P<0.05),膝关节后部VAS评分在术后12、24h明显低于CFNB组(P<0.05).两组术前及术后72 h HS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CFNB组比较,PLIA组被动屈膝90°时间和主动直腿抬高时间均明显缩短(P<0.05).结论:CFNB联合PLIA镇痛可以降低术后膝关节后部疼痛评分,减少被动运动疼痛,缩短被动屈膝90°时间,改善患者术后早期康复效果.
作者:邓莹;姜天乐;杨晓霞;李民;王军;郭向阳 刊期: 2017年第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