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胫骨平台外侧骨折形态与半月板损伤的相关性

白露;周雯;张文涛;黄伟;尤田;陈鹏;张洪雷

关键词:胫骨骨折, 关节内骨折, 半月板, 胫骨
摘要:目的:探究胫骨外侧平台骨折形态特点与半月板损伤的关系。方法:纳入2011年7月至2015年7月影像学资料完整的单纯胫骨外侧平台骨折患者共计79例,其中男性患者65例,女性14例,平均年龄(34.3±7.2)岁(22~61岁)。按照Schatzker分型:Ⅰ型21例,Ⅱ型41例,Ⅲ型17例。所有患者均在就诊时拍摄膝关节正、侧位片,并行磁共振(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检查。通过阅片确定患者半月板损伤及程度,并在MRI片上三维测量外侧平台骨折宽度(lateral fragment width,LFW)、外侧平台塌陷程度(lateral plateau depression,LPD)、外侧骨折片冠状面倾斜角(coronal angulation of lateral fragment,CALF )和胫骨平台增宽距离(tibial plateau widening, TPW),分析有、无半月板损伤病例的上述测量数据,进行组间对比。结果:本组病例MRI检出半月板损伤者26例(32.9%),其中SchatzkerⅠ型3例,SchatzkerⅡ型16例,SchatzkerⅢ型7例。无半月板损伤组平均LFW(22.0±2.8)mm,半月板损伤组为(21.3±3.3)mm,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008,P=0.317);无半月板损伤组平均LPD(5.4±2.8)mm,半月板损伤组为(8.7±2.8)mm,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98,P=0.001);无半月板损伤组平均外侧CALF 9.1°±6.1°,半月板损伤组为10.6°±7.1°,组间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38, P=0.831);无半月板损伤组平均TPW为(3.0±1.1)mm,半月板损伤组为(4.8±1.7)mm,组间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216,P=0.001)。结论:在胫骨外侧平台骨折中,其伴发半月板损伤概率随LPD和TPW而增加,而LFW和CALF与半月板损伤无明显相关性。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杂志相关文献
  • 关节腔内注射贝伐单抗治疗兔膝骨性关节炎

    目的:评估关节腔内注射贝伐单抗治疗兔膝骨性关节炎的效果。方法:24只新西兰兔制造原发性骨关节炎模型后随机分入贝伐单抗组、透明质酸钠(sodium hyaluronate,SH)组和对照组,每组8只。贝伐单抗组和对照组关节腔各自注射4.0 mg贝伐单抗和生理盐水,每3周1次,连续实验6周,各组分别注射2次;SH组进行SH关节腔内注射,每周1次,连续实验6周,共6次。6周后观察各组软骨和滑膜组织病理切片,滑膜电子显微镜及血管免疫组织化学SP法染色,软骨大体观察评分,MMP-1的免疫组织化学表达,以及Mankin’s评分。结果:病理切片显示贝伐单抗组较SH组和对照组血管生成明显减少,抑制滑膜增生,改善了软骨结构及基质成分;滑膜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阳性细胞百分数、平均光密度值、软骨MMP-1细胞百分数、Mankin’s评分及软骨大体评分均显示贝伐单抗组小于SH组和对照组(P<0.05),SH组小于对照组(P<0.05)。结论:贝伐单抗能减少血管生成,抑制滑膜增殖,减少MMP-1的生成,对软骨有保护作用,并且优于SH,对兔膝原发性骨性关节炎有治疗作用,这为临床膝原发性骨性关节炎关节腔内药物治疗提供了一种可能的方案。

    作者:李伟;姜春岩;王战伟;肖德明 刊期: 2016年第02期

  • 应用韦氏智力量表评估全身麻醉下牙齿治疗对儿童的影响

    目的:观察全身麻醉(全麻)下牙齿治疗前后短期内儿童智力的变化。方法:收集2011年11月至2013年1月北京大学口腔医院儿童口腔科4.0~6.5岁接受全麻下牙齿治疗的全身健康状况良好患者32例,使用七氟醚、笑气、丙泊酚对患者进行全麻,按诊疗操作常规在全麻下完成牙齿治疗。在全麻治疗术前1周及术后2周左右分别使用中国-韦氏学龄前和学龄初期智力量表(城市版)对其进行智力测评。结果:终完成术前和术后智力测验的患者28人,麻醉时间为(163.4±32.6)min,治疗牙数为(12.1±2.3)颗,其全麻治疗术后的总智商(intelligence quotient,IQ)为128.46±10.85,显著高于术前总智商124.64±11.46(P=0.017),总智商增加主要来源于操作智商的增加,操作智商术前为125.14±11.73,术后为129.68±10.33(P=0.007);而语言智商变化不明显,术前119.68±11.74,术后为120.21±15.61(P=0.854)。结论:使用七氟醚、笑气、丙泊酚对4.0~6.5岁儿童所进行的2~4 h的全麻下牙齿治疗在短期内儿童的韦氏智力量表评分没有下降,而术后儿童智商的增加可以用记忆效应解释。

    作者:夏斌;王建红;肖雨萌;刘克英;杨旭东;葛立宏 刊期: 2016年第02期

  • 观察、思考与创新在我国骨科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创新是推动民族进步和社会发展的不竭动力,在人类社会的方方面面都有举足轻重的作用。通过观察发现问题、经过认真思考和反复试验解决问题,是创新的必由之路。面对现代骨科高新技术的飞速发展、临床疾病的不断变化以及内固定材料的巨额消耗,有责任感的骨科医师要善于观察、勤于思考、勇于创新。我们的科研团队通过发现问题、思考和反复试验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在此与大家分享一些我们的经验教训和心得体会。

    作者:张英泽 刊期: 2016年第02期

  • 截骨形态评估股骨前倾角的准确性

    目的:研究应用CT扫描模拟的股骨颈截骨面形态判别股骨假体前倾角的准确性。方法:采用前瞻性自身对照研究,于髋关节置换术前及术后分别对32例患者行CT扫描。应用术前CT选取股骨小粗隆水平及小粗隆上方5 mm、10 mm、15 mm四个可能的截骨平面,根据股骨后髁连线分别计算这四个截面的前倾角;应用术后CT计算股骨假体前倾角。分别比较术前四个截面前倾角以及股骨前倾角与术后假体前倾角的关系。结果:小粗隆及小粗隆上方5 mm水平的截面前倾角分别为37.0°±11.0°和34.3°±10.6°,明显大于术后假体前倾角(26.1°±11.0°,P<0.001);小粗隆上方10 mm及15 mm水平的截面前倾角分别为28.1°±10.9°和22.4°±13.7°,与术后假体前倾角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股骨前倾角(12.9°±13.8°)小于术后假体前倾角(P<0.001)。结论:根据股骨截骨的开口形态来判断股骨假体前倾角要根据截骨平面来决定:截骨平面低于小粗隆上方5 mm时,截面前倾角大于假体前倾角;截骨平面高于小粗隆上方10 mm时,截面前倾角与假体前倾角无显著差异。

    作者:柳剑;吕明;吴坚;郭盛杰;韩娜;周一新 刊期: 2016年第02期

  • 采用分期反肩置换手术治疗肱骨近端骨折术后感染的疗效分析

    目的:评价采用分期反肩置换手术治疗肱骨近端骨折术后感染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研究2013年1月至2014年12月收治并获得随访的8例因肱骨近端骨折术后感染行分期反肩置换手术治疗的患者资料,其中男1例,女7例,平均年龄(58.5±6.4)岁(52~72岁)。8例患者中,2例人工肱骨头置换术后假体周围感染,6例肱骨近端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术后钢板周围感染伴肱骨头坏死,所有患者均于二期手术时翻修为反球型人工肩关节。术后定期随访,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ore,VAS)、Constant评分(Constant score)及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评分(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Los Angeles,UCLA)评价肩关节功能状况。结果:术后随访时间(19.9±8.0)个月(12~35个月),末次随访患者的肩关节活动度均较术前有所改善:前屈上举为100°(60°,140°)vs.25°(0°,90°),P=0.011;体侧外旋为15°(0°,50°)vs.5°(0°,20°),P=0.048;内旋为第4腰椎体水平(臀部,第12胸椎体) vs.臀部水平(臀部,第3腰椎体),P=0.041。3项评分也均较术前有所改善:Constant评分为53.5(32,74)vs.29.0(10,57),P=0.012;UCLA评分为20.5(9,26)vs.9.5(5,15),P=0.012;VAS疼痛评分为1.5(0,5)vs.5.0(0,8),P=0.018。结论:采用分期手术方法治疗肱骨近端骨折术后感染对于控制感染复发疗效显著,术后肩关节功能有所改善。

    作者:李奉龙;姜春岩;鲁谊;朱以明;李旭 刊期: 2016年第02期

  • 中国人采用胫骨结节及胫前肌腱定位的髓外截骨法术后胫骨假体冠状位力线的测量与分析

    目的:探讨在全膝关节置换术中,采用胫骨结节中内1/3及胫前肌腱定位、髓外系统进行截骨、术后胫骨假体在冠状位上的力线情况,并分析产生不良力线的原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6月至12月间接受初次全膝关节置换术的188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共完成212个膝关节手术,均由同一手术工作组实施。胫骨侧截骨采用髓外定位方法,参考标志近端为胫骨结节中内1/3,远端为胫前肌腱。术前、术后2周在下肢全长片上测量下肢器械轴夹角和胫骨假体冠状位力线。结果:定义良好冠状位力线为胫骨假体平台连线中垂线同下肢机械轴夹角在±3°范围内,结果显示191个(90.1%)胫骨假体的力线良好。术后外翻截骨5个,内翻截骨16个。术前存在内翻畸形的196个膝关节中,术后17个(8.7%)存在假体不良力线;术前16个外翻膝中,4个术后有不良力线(25.0%);卡方检验经校正后(χ2=2.778,P=0.096)无统计学相关性。术前内/外翻畸形大于20°的膝关节有22个,术前下肢机械轴和术后胫骨假体力线绝对值的中位数(小值,大值)分别为21.95°(20.00°,26.90°)和1.85°(0.10°,7.10°),190个畸形小于20°膝关节术前下肢机械轴和术后胫骨假体力线绝对值的中位数(小值,大值)分别为10.65°(0.50°,19.80°)和1.10°(0.00°,4.60°),结果经秩和检验显示术前重度畸形同术后胫骨假体不良力线存在相关性(Z=2.11,P=0.035)。结论:在全膝关节置换术中,采用胫骨结节中内1/3和胫长肌肌腱为近/远端解剖标志,依靠髓外定位系统进行截骨,临床可行性高,多可取得满意的结果;本方法可能产生内翻截骨,且在重度畸形的患者中更易出现力线不良。

    作者:赵旻暐;田华;曾琳;李邦国;张峰霖;李凌宇 刊期: 2016年第02期

  • 3种生成大视野锥形束CT数据正中矢状面方法的比较

    目的:比较迭代近点法(interactive closet point,ICP)、普氏分析法(Procrustes analysis,PA)和点构法在确定大视野锥形束CT(cone beam computed tomography,CBCT)数据正中矢状面(mid-sagittal plane,MSP)的准确性,为大视野锥形束CT空间坐标系的建立和对称性分析提供理论依据。方法:10名面部基本对称正畸患者进行大视野锥形束CT扫描,数据以DICOM格式保存输出,在Mimics10.0下完成数据分割获取数字化三维头颅,将所生成数字化头颅数据导入逆向工程软件geomagic studio 2012,对原始数据进行左右镜像,将原始和镜像后的三维头颅数据分别以ICP和PA进行配准,分别求得颅面结构正中矢状参考平面S1、S2。点构法是在InVivoDental 5.0软件下以蝶鞍点(sella,S)、鼻根点(nasion,N)、颅底点(basion,Ba)3点确定正中矢状参考平面S3,分别测量计算9对对称解剖标志点到上述3个参考平面的距离差值的绝对值,使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比较3种方法生成正中矢状面的差异,并以LSD进行组间两两比较。结果:在正位截图下观察,3种方法生成的正中矢状参考平面均可用于临床分析,单因素方差分析显示3种生成正中矢状参考平面的方法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0.932,P=0.001),LSD检验显示迭代近点算法与点构法生成MSP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1),普氏分析算法与点构法生成MSP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对于大视野锥形束CT数据,基于迭代近点算法和普式分析算法计算可构建三维头颅的正中矢状参考平面,对于面部基本对称个体,迭代近点算法与传统点构法所生成正中矢状参考平面无明显差异,具有临床可行性。

    作者:王斯维;黎敏;杨慧芳;赵一姣;王勇;刘怡 刊期: 2016年第02期

  • 手术复位不良导致的腓骨前脱位1例

    1病例资料患者,女性,29岁。主因“踝关节骨折术后3周,踝关节功能受限”于2014年12月31日于北京积水潭医院门诊以“踝关节骨折术后伴脱位(左)”收入院。患者签署知情同意书。

    作者:王子昀;吴新宝 刊期: 2016年第02期

  • NELL-1:高效特异的新型生长因子

    骨与其他组织的再生往往需要种子细胞、支架材料和相关生长因子三方面的参与,而生长因子作为维持微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组织再生起着重要作用[1-2]。人类尼尔样-1型分子(Nel-like mol-ecule-1,NELL-1)基因位于第11号染色体p15.1-p15.2,长度约906 kb,包含20个编码外显子。基因编码的分泌蛋白包含810个氨基酸开放阅读框架,其相对分子质量在糖基化之前约为90000。NELL-1是人类颅缝早闭症相关的一种分泌蛋白,结构包含有6个表皮生长样因子结构域,一个分泌信号肽,一个N末端分子,4个半胱氨酸富集区。NELL-1与胚胎系统发育密切相关,在骨骼系统的发育进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其具有良好的诱导骨再生与软骨再生的能力,尤其是针对软骨细胞系有较高的特异性。相对于经典的成骨诱导因子骨形态发生蛋白-2(bone morphogenetic protein 2,BMP-2),NELL-1具有特异性强、诱导成骨的骨质更为致密、不良反应小等优势。近年来,NELL-1在组织工程领域进行了大量的研究,NELL-1研究涉及的方面主要包括基因或者蛋白结构及其表达谱[3-4]、生物学功能[5-6]、分子调控机制[7-8]、与疾病相关性[9-10]等。NELL-1与胚胎系统发育密切相关,在骨骼系统的发育进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其具有良好的诱导骨再生与软骨再生的能力,尤其是针对软骨细胞系有较高的特异性。NELL-1还具有与BMP-2协同作用的能力,NELL-1能够提高细胞对于BMP-2成骨诱导的反应,以及显著降低BMP-2诱发的炎症反应。因此本文拟通过循证医学系统评价的方法综述 NELL-1生物学功能。

    作者:秦雪嫣;赵华翔;张倩;陈峰;林久祥 刊期: 2016年第02期

  • 不同背景量连续胫神经阻滞用于跟骨手术术后镇痛的临床效果

    目的:观察不同背景量的连续胫神经阻滞用于跟骨手术术后镇痛的临床效果。方法:采用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选择60例ASAⅠ或Ⅱ级择期行跟骨手术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30例,采用超声引导技术行窝后入路连续胫神经阻滞,定位成功后置入连续刺激导管,持续输注0.2%(质量分数)罗哌卡因,A组背景量为5 mL/h,B组背景量为3.2 mL/h。置管后第12、24、48小时记录患者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分、胫神经和腓总神经支配区域感觉阻滞情况与运动阻滞情况,并记录患者满意度评分。结果:VAS评分在第12、24和48小时3个时间点上两组患者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48 h内胫神经感觉阻滞和胫神经运动阻滞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48 h内腓总神经感觉阻滞和腓总神经运动阻滞情况比较,A组高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48 h内满意度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使用3.2 mL/h背景量的0.2%(质量分数)罗哌卡因连续胫神经阻滞可为跟骨手术提供良好镇痛,同时可降低腓总神经感觉和运动阻滞的发生率。

    作者:伊军;许莉;林惠华 刊期: 2016年第02期

  • 数字图像分析技术定量分析牙菌斑的效果评价

    目的:使用图像分析软件对牙菌斑染色图像进行分析,验证该技术的可操作性和实用性,考察该方法的可重复性,并评价不同菌斑染色方式对结果的影响。方法:从北京大学医学部口腔医学专业新入校学生中招募符合纳入标准的志愿者30人,菌斑染色后拍摄标准化口内前牙区数字图像,用Image Pro Plus 7.0软件进行图像分析,同时评价前牙区的Quigley-Hein菌斑指数。结果:图像分析计算所得菌斑染色面积百分比与临床检查记录的相应牙齿菌斑指数有较高的相关一致性,Spearman相关系数为0.776(P<0.01)。两名研究者用软件计算牙齿面积和菌斑面积的同类相关系数分别为0.956和0.930(P<0.01),Bland-Altman分析图显示仅有极个别的点在95%一致性界限以外。不同菌斑染色的图像分析结果显示,牙齿面积在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菌斑面积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该方法较易于操作掌握,所计算的菌斑百分比与传统的菌斑指数有较高的一致性,且重复性好,不同菌斑染色方法对图像分割结果影响不大,宜选用对菌斑敏感的菌斑染色剂进行图像分析。

    作者:黄振;栾庆先 刊期: 2016年第02期

  • 全关节镜下肌腱重建与切开腓韧带重建治疗膝关节后外旋转不稳定的对比

    目的:对比全关节镜下肌腱重建技术和切开腓韧带重建技术治疗膝关节后外复合体损伤的临床随访结果。方法:2003年8月至2010年12月就诊于北京积水潭医院的33例膝关节后交叉韧带损伤合并A型后外复合体损伤的患者,对所有患者行后交叉韧带重建和后外复合体重建手术(15例全关节镜下肌腱重建,18例切开的腓韧带重建)。术前和术后的膝关节稳定性评估包括膝关节应力像、KT-1000测量胫骨大前后向位移和胫骨外旋试验。结果:术后所有患者均获得2年以上随访。全关节镜下肌腱重建组与切开腓韧带重建组的膝关节应力像、KT-1000测量胫骨大前后向位移和屈膝30°胫骨外旋试验在手术前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组间对比显示,除了术前膝关节应力像和KT-1000测量胫骨大前后向位移在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4,P<0.001),其他指标组间差异均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患者膝关节活动度没有伸直受限,两组术后屈膝受限分别为3.33°±4.88°和3.06°±3.38°。结论:全关节镜下肌腱和切开腓韧带重建联合后交叉韧带重建能够显著改善膝关节后向和后外旋转稳定性,两种技术之间没有显著性差异。

    作者:张辉;刘心;洪雷;耿向苏;冯华 刊期: 2016年第02期

  • 手术治疗退变性腰椎侧凸5年以上随访研究

    目的:评价手术治疗退变性腰椎侧凸的临床效果及再次手术的危险因素和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3年6月至2008年6月在北京大学第一医院骨科诊断为退变性腰椎侧凸并接受椎管减压、腰椎内固定手术的47例患者的完整病例资料,应用日本骨科协会评分(Japanese Orthopedic Association,JOA)和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ore,VAS)评价其术后临床症状改善情况,并记录患者的再次手术原因和术后效果。结果:所有患者均完成随访,平均随访时间为(8.2±3.6)年(5.2~12.5年),平均年龄(67.0±9.6)岁(56~81岁)。随访过程中有10例行再次翻修手术,其中固定节段近端失败8例、远端失败2例。37例首次手术后5年的平均临床改善优良率为83.3%,10例再次翻修术后1年平均临床改善优良率为67.6%。结论:手术治疗退变性腰椎侧凸随访5年以上具有较好的临床效果,但存在一定比例的再手术率,再次翻修手术的临床效果有所下降,患者低骨量、近端融合至L1及远端融合至S1可能是导致再次手术的危险因素。

    作者:李宏;李淳德;邑晓东;刘洪;卢海霖;王宇 刊期: 2016年第02期

  • 徐国恒教授等提出脂肪起源于筋膜的新观点

    北京大学基础医学院生理学与病理生理学系肥胖与代谢研究室徐国恒教授实验室,于2016年2月在Stem Cells在线发表论文提出脂肪细胞起源于筋膜组织,该模型既能解释脂肪组织从无到有的新生,也能解释已有脂肪组织的自我扩增。

    作者:北京大学基础医学院生理学与病理生理学系 刊期: 2016年第02期

  • 单发性皮肤肿瘤4695例回顾性分析

    孤立皮损是皮肤科患者的常见就诊原因,且常为单发性皮肤肿瘤的首发表现。目前我国皮肤肿瘤流行病学的研究还很滞后,关于皮肤肿瘤临床与组织病理联系的资料也较少[1-4]。本研究选择以孤立皮损就诊,组织病理检查确诊为良、恶性单发性皮肤肿瘤的病例为研究对象,总结其临床与组织病理资料,以期对皮肤肿瘤的流行病学研究及诊治提供有意义的思路和线索。

    作者:门月华;张倩;张宝元;张春雷 刊期: 2016年第02期

  • 聚羟基丙烯酸和Van-clear替代传统试剂在FIS H法检测宫颈h TERC基因中的应用比较

    目的:观察环保固定液(聚羟基丙烯酸、环保透明脱蜡液Van-clear单独或联合)替代传统固定液[4%(体积分数)中性缓冲甲醛、传统透明脱蜡液二甲苯]应用于荧光原位杂交(fluorescence in situ hybridization,FISH)法检测宫颈组织中人端粒酶核糖核酸组分(human telomerase RNA component,hTERC)基因扩增的差异。方法:收集2013年3月到2015年4月于中山市博爱医院妇科住院部送检的255例宫颈组织标本,同一病变部位切取4个样本,分为4组,命名为A、B、C、D组:A组采用4%中性缓冲甲醛固定、二甲苯透明脱蜡制作切片;B组采用聚羟基丙烯酸固定、二甲苯透明脱蜡制作切片;C组采用4%中性缓冲甲醛固定、Van-clear透明脱蜡制作切片;D组采用聚羟基丙烯酸固定、Van-clear透明脱蜡制作切片。采用FISH技术检测4组宫颈标本中hTERC基因。结果:在FISH法检测宫颈各级病变组织hTERC基因时,荧光显微镜下,A、B、C、D四组的组织轮廓和背景均清晰,探针定位准确,可见耀眼的红/绿荧光信号。B、C、D组与A组阳性率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且FISH结果符合率高。结论:环保试剂聚羟基丙烯酸、Van-clear有潜在的可能单独或联合替代4%中性缓冲甲醛、二甲苯应用于FISH法检测宫颈hTERC基因。

    作者:陈志强;王莹;米贤军;陈昂;黄华勇;钟守军;邓文同;刘超凡;徐秀梅;代新珍 刊期: 2016年第02期

  • 成人肱骨小头骨折的诊断与治疗

    目的:探讨成人肱骨小头骨折的诊断、鉴别诊断及合理的骨折分型方法,据此选择相应的手术入路及内外固定策略。方法:回顾性分析北京积水潭医院自2008年9月至2014年1月收治的28例肱骨小头骨折患者,男18例、女10例,年龄14~66岁,平均34岁。Dubberley分型:ⅠA型6例、ⅠB型2例、ⅡA型8例、ⅡB型4例、ⅢA型4例、ⅢB型4例。手术入路:肘关节外侧入路16例、外侧加内侧入路1例、肘前入路2例、肘后入路9例;均以Herbert螺钉固定,7例加用支撑钢板,4例加用可活动铰链式肘关节外固定架。观察术后骨折愈合、肘关节活动度及并发症情况。结果:平均随访28.5个月,骨折平均愈合时间8周,肘关节屈伸活动度平均为112°(60°~150°),前臂旋转度平均为145°(100°~170°)。Broberg-Morrey评分优良率91.2%,出现2例创伤性关节炎及2例肘关节僵硬。结论:应注意肱骨小头骨折的诊断与鉴别诊断,勿漏诊合并损伤;Dubberley分型能很好地显示骨折的严重程度,据此可以选择合适的手术入路及内外固定方式;术后早期、合理、有效的功能锻炼有助于肘关节功能的恢复。

    作者:张玉富;公茂琪;蒋协远 刊期: 2016年第02期

  • 1种新的肘关节外固定旋转轴的定位方法及其可行性评估

    目的:利用光学定位系统测量肘关节在屈曲、旋转活动时的运动学数据并进行可视化显示和分析,探索新的肘关节外固定旋转轴的定位方法,并对其可行性进行评估。方法:利用光学定位系统,分别采集4位正常成年志愿者和6例Sawbone肘关节模型进行五次肘关节屈曲活动时的运动学数据,利用小二乘法拟合肘关节旋转轴线,对运动学数据和拟合结果进行可视化显示并计算得到平均运动平面和平均运动转轴,从而确定旋转轴;应用标准临床方法对6例Sawbone肘关节模型透视下定位旋转轴的出、入点,并置入克氏针标记代表旋转轴,比较两种方法定位旋转轴的入点、出点及角度偏差。结果:每位志愿者5条运动轴线与其平均运动转轴之间的距离偏差均小于3 mm,角度偏差均小于5°;两种定轴方法确定的6例肘关节模型旋转轴的入点偏差平均为1.6972 mm,出点偏差平均为1.8383 mm,角度偏差平均为1.3217°,偏差均很小,在临床实际操作的可接受范围之内。结论:肘关节单次屈曲运动轨迹的圆度及共面性良好,可以把肘关节的屈曲伸直活动视为近似固定轴线的运动;该新定轴方法在准确性上可以替代传统方法,并弥补传统定轴方法的不足。

    作者:韩巍;宋健;王广志;丁辉;李国糰;公茂琪;蒋协远;王满宜 刊期: 2016年第02期

  • 以斜坡枢椎角评价上颈椎畸形患者术中脊髓压迫解除情况的可行性研究

    目的:测量上颈椎畸形患者计算机辅助后路手术复位固定前后的斜坡枢椎角(clivus-axial angle,CAA)和延髓脊髓角(cervico-medullary angle,CMA),以探讨其相关性。方法:对25例症状上颈椎畸形患者术中C型臂透视影像及手术前后颈椎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图像进行测量,评价手术前后CAA与CMA的相关性。斜坡平面与枢椎椎体后缘两直线之间的夹角为CAA,上颈髓腹侧与延髓腹侧两直线之间的夹角为CMA,测量工作由2位高年资脊柱外科医师在双盲条件下分别进行,取均值作为测量结果,并对定量数据采用Wilcoxon符号秩检验。结果:术中C型臂与手术前后MRI 所测得的CAA结果具有等效性,计算机辅助后路手术复位前CAA及CMA水平均显著低于复位后(P<0.001),随着CAA角度的改善,CMA也恢复到正常水平。对术中复位前后测得的CAA与手术前后MRI测得的CMA进行Spearman等级相关分析后表明,CAA与CMA在复位前(等级相关系数为0.902,P<0.001)及复位后(等级相关系数为0.921,P<0.001)均具有良好的相关性。结论:上颈椎畸形患者手术复位前后CAA与CMA均具有良好相关性,可在C型臂+即时三维导航系统辅助下在术中测定CAA以代替无法在术中测定的CMA,这对术中脊髓受压及复位情况的评估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安岩;田伟;曾成;李加宁;刘亚军 刊期: 2016年第02期

  • 北京某三甲医院股骨颈骨折住院患者现状的流行病学分析

    目的:统计和分析北京积水潭医院股骨颈骨折住院患者一般情况、治疗方式、住院费用等,充实国内股骨颈骨折相关资料,为临床工作提供指导和帮助。方法:收集2008年1月到2012年12月因股骨颈骨折于北京积水潭医院接受治疗的50岁以上患者住院资料进行回顾,包括年龄、合并疾病、手术时机、治疗方式、住院日和住院费用等,对上述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5年来北京积水潭医院共收治50岁以上股骨颈骨折患者共1794例(男∶女=1∶2.06),年平均增长率为7.3%。患者平均年龄(69.9±10.7)岁,年平均增长率为0.6%,合并内科疾病比例55.0%。患者入院后平均等待手术时间(6.8±4.2)d,平均住院日(12.9±4.9)d,均呈下降趋势。手术方式以空心钉内固定(41.8%)及人工股骨头置换术(34.1%)为主,非手术患者为146例(7.9%),呈下降趋势。患者平均住院费用(35075.7±11343.2)元,近5年保持平稳,女性高于男性,其中人工关节置换术费用增加,空心钉内固定术费用降低。结论:近年来股骨颈骨折患者数量逐年增多,发病年龄逐年增长,空心钉内固定与人工股骨头置换术为主要治疗方式,但平均住院费用尚无明显变化。

    作者:李宁;刘昊楠;龚晓峰;朱仕文;吴新宝;贺良 刊期: 2016年第02期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杂志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北京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