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道升;米其武;孟祥军;高勇;戴宇平;邓春华
目的:前瞻性分析、评价多节段髓内肿瘤未成年患者的首发症状、二便功能和预后等临床特征,以及肿瘤部位、累及节段数和肿瘤性质等基本特性,以期了解其中规律.方法:北京大学第三医院近8年来连续性收治25例多节段(≥3个椎体节段)髓内肿瘤青少年患者,均行后正中入路显微镜下肿瘤切除术.收集患者临床资料,将二便功能状态分为4级(正常、尿频或/和便秘等轻度异常、排便困难等中度异常、失禁),以改良JOA评分系统(improved 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 score system,IJOA)评价神经功能状况,以IJOA分值差(术后IJOA和术前IJOA差值)评估手术效果.所有患者随访至2011年10月30日.结果:25例小于25岁的青少年患者中,男性15例,女性10例,年龄(15.3±6.83)岁.首发症状:单纯疼痛7例,疼痛伴麻木3例,疼痛伴肢体无力2例,疼痛伴步态不稳1例,单纯麻木3例,单纯肢体无力2例,跛行2例,步态不稳2例,二便功能障碍、发热、肢体变形各1例.术前IJOA评分(14.4±3.38)分.肿瘤部位:颈胸9例、颈4例、胸4例、胸腰6例、腰2例.累及节段数(4.4±1.38)节.肿瘤性质:先天性肿瘤8例(畸胎瘤6例、脂肪瘤1例、表皮样囊肿1例),星形细胞瘤7例(星形细胞瘤Ⅰ~Ⅱ级5例、弥漫性星形细胞瘤2例),室管膜瘤5例,血管性肿瘤3例,胶母和神经鞘瘤各1例.术后HOA评分(15.5±3.31)分.结论:未成年患者的多节段髓内肿瘤多见于颈胸和胸腰段,以先天性肿瘤和星形细胞瘤多见,预后较好.
作者:孙建军;王振宇;李振东;谢京城;陈晓东;马长城;刘彬;张嘉;于涛;林国中 刊期: 2012年第04期
目的:探讨儿童系统性EB病毒(Epstein-Barr virus,EBV)阳性T细胞淋巴增殖性疾病(EBV-positive T-cell lymphoproliferative disease of childhood,儿童EBV+TLPD)的临床病理学特征.方法:对3例儿童EBV+TLPD进行临床特点、病理学形态及免疫表型特征比较,EBV原位杂交和T细胞受体γ(T cell receptorγ,TCRγ)基因重排检测.结果:3例儿童EBV +TLPD患儿发病年龄分别为2岁、7岁和10岁.就诊时均表现为发热,肝、脾、淋巴结肿大,肝功能异常,例2患儿伴有皮疹症状.实验室检查证实体内存在EBV感染.病理组织形态:淋巴结结构破坏,扩张副皮质区内毛细血管后微静脉树枝状增生,伴多量小至中等大异型淋巴细胞弥漫增生.免疫组织化学:肿瘤细胞表达细胞毒T细胞相关标记:CD3、CD5、T-bet和TIA-1均阳性,粒酶B2例阳性,CD4和CD8 2例双阳性、1例双阴性,CD56、CD21和CXCL13均阴性;原位杂交检测3例均EBV阳性;TCRγ基因PCR检测2例阳性.结论:儿童EBV +TLPD是一种少见的活化细胞毒T细胞的外周T细胞淋巴瘤,EBV原位杂交和分子克隆技术分析有助于诊断.我国病例与国际报道病例临床病理特征基本一致.
作者:王微;遆红娟;农琳;张爽;张莹;李挺 刊期: 2012年第04期
目的:介绍后腹腔镜肾输尿管切除术结合经腹腔下腹正中切口治疗移植肾同侧原上尿路移行细胞癌的初经验.方法:选取2005年11月至2009年1月间,北京大学第三医院15例肾移植后因移植肾同侧原上尿路移行细胞癌而接受结合经腹腔下腹正中切口的后腹腔镜肾输尿管切除术的患者.后腹腔镜下将肾切除后,经膀胱镜行同侧输尿管口及膀胱袖状切除术,于下腹正中做6~8 cm切口,经腹腔途径将远端输尿管切至膀胱壁内段后,将输尿管完整取出,并经此切口完整取出标本.结果:平均手术时间为253 min,平均术中出血245 mL,3例患者接受输血治疗.后腹腔镜肾切除术中无1例中转开放,2例患者出现轻微并发症.病理结果显示:3例肾盂、1例肾盂和输尿管、3例肾盂和膀胱、1例双侧肾盂、4例输尿管、2例输尿管和膀胱和1例双侧输尿管内可见移行细胞癌.平均随访35个月,无1例患者后腹腔内复发或远处转移.5例并发膀胱癌患者中在随访时发现有2例复发膀胱癌,4例行单侧肾输尿管切除的患者在随访中发现对侧原上尿路移行细胞癌.结论:后腹腔镜肾输尿管切除术结合下腹正中经腹腔切口的方法可能是一个治疗移植肾同侧原上尿路移行细胞癌的安全且有效的选择.
作者:叶剑飞;马潞林;黄毅;肖春雷;侯小飞;赵磊;王国良;卢剑;洪锴;田晓军 刊期: 2012年第04期
目的:研究Cox7a2与Ras分子蛋白的共定位特点,探讨迟发性性腺功能障碍(late onset hypogonadism,LOH)的分子信号调控机制.方法:构建Cox7a2及Ras正义及点突变体荧光表达载体,鉴定后转染细胞,荧光显微镜观察Cox7a2及Ras蛋白的共定位特点.结果:Cox7 a2的线粒体定位能被Wt-Ras所干扰,N17-Ras突变体转染细胞,Cox7a2恢复线粒体定位,提示Cox7a2和N17-Ras之间可能存在相互作用.结论:Cox7a2对睾酮合成的调控可能与Ras相关信号通路有关,Ras可能是调控靶点之一.
作者:陈亮;徐阳;左文莉;杨慧霞;廖秦平;辛钟成;郭应禄 刊期: 2012年第04期
目的:研究应用牙科分光光度计测量牙龈组织比色的精确性及准确性.方法:将牙科分光光度计Crystaleye(Olympus Inc,Tokyo,Japan)的天然牙咬合定位板进行改良,并辅以遮光罩获取牙龈图像.精确性试验中,2名实验者对5名被试共计20个牙位的上颌前牙区进行测色,采用国际照明委员会(Commission Intemationale de I'Eclairage,CIE)1976 L*a*b*色度系统,获取附着龈、游离龈、近中龈乳头CIE L*a*b*值,并计算各测量值与平均值的平均差值.准确性试验中,1名实验者对6名被试共计24个牙位上颌前牙区的附着龈进行测色,获取附着龈的CIE L*a*b*值,以分光光度计PR715(SpectraScan;PhotoResearch,Inc.,California,USA)所测数值为金标准计算与各测量值的平均差值.结果:精确性的平均L*差值(平均dL*)在(0.28±0.16)至(0.78±0.57)之间,平均a*差值(平均da*)及平均b*(平均db*)差值分别在(0.28±0.15)至(0.87±0.65),(0.19±0.09)至(0.58±0.78)之间,平均色差值在(0.62±0.17)至(1.25±0.98)之间,总平均色差值为(0.90±0.18);准确性的平均dL*在(0.58±0.50)至(2.22±1.89)之间,平均da*及平均db*分别在(1.03±0.67)至(2.99±1.32),(0.68±0.78)至(1.26±0.83)之间,平均色差值在(2.44±0.82)至(3.51±1.03)之间,总平均色差值为(2.96±1.08).结论:经过适当的仪器改良,Crystaleye用于测量上颌前牙区牙龈组织颜色产生的不稳定性相对较低,是测量牙龈颜色的可行仪器.
作者:杜阳;谭建国;陈立;王芳萍;谭瑶;周剑锋 刊期: 2012年第04期
目的:研究StarD7以及Wnt/β-catenin信号通路促进睾酮合成的内在机制,探索睾酮合成的调控新途径.方法:用l nmol/L的Annexin 5处理大鼠原代Leydig细胞24 h,化学发光法检测睾酮含量,利用RT-PCR和Westernblot方法分析StarD7和β-catenin在mRNA和蛋白水平上的表达变化,并利用免疫荧光法对β-catenin进行定位.结果:在Annexin 5的刺激作用下,与对照组相比,睾酮合成水平明显增加了176%[(7.83 +0.32)vs.(21.6±1.1),P<0.05];在Annexin 5作用下,与对照组相比,StarD7在mRNA水平表达增加55%[(1.12 +0.08)vs.(1.74±0.11),P<0.05],β-catenin表达增加48%[(1.15±0.08)vs.(1.70+0.05),P<0.05].在蛋白水平上,与对照组相比,StarD7增加42%[(1.06±0.09)vs.(1.51±0.07,P<0.05)],β-catenin增加55%[(1.02±0.01)vs.(1.58±0.02),P<0.05],此外在Annexin 5作用下,β-catenin有入核积聚的趋势.结论:在Annexin 5作用下,StarD7和β-catenin的表达均有显著增加,且β-catenin有入核积聚的趋势,提示StarD7和β-catenin对Annexin 5刺激Leydig细胞睾酮的合成均有调控作用,该过程可能是通过激活Wnt/β-catenin信号通路,从而促进StarD7表达上升,终导致睾酮合成增加.
作者:伏海燕;靖俊;伊男;余时超;恽时峰;梁元姣;姚兵 刊期: 2012年第04期
目的:分析男性罗氏易位的生育期临床特点,探讨胚胎着床前遗传学诊断(preimplantation genetic diagnosis,PGD)技术在男性罗氏易位携带者中的临床应用.方法:2005年1月至2011年10月,共对80例男性罗氏易位携带者进行了96个PGD周期,选择正常或罗氏易位核型的胚胎移植.分析男性罗氏易位携带者的临床特点及其PGD周期的临床特点.结果:80对男性罗氏易位者夫妇中,62对夫妇因男方严重少、弱精症而致原发不孕,占77.50% (62/80);8对夫妇因男方继发少、弱精症而出现继发不孕,占10% (8/80);10对夫妇因反复自然流产就诊,占1 2.50%(10/80).80例男性罗氏易位携带者中,(13;14)易位有50例,占62.50% (50/80);(14;21)易位有15例,占18.75%(15/80).96个PGD周期中,17个周期无胚胎可以移植,79个周期进行了胚胎移植,25个PGD周期获得临床妊娠,妊娠率31.65%(25/79).至目前,共有18对夫妇分娩了21个健康子代,3对夫妇持续妊娠中.结论:少、弱精症是男性罗氏易位携带者不育的主要原因,辅助生育技术可以解决其不育问题.PGD技术可以为男性罗氏易位携带者获得健康的子代提供帮助,减少了女方流产及分娩畸形儿的发生率.
作者:黄锦;廉颖;乔杰;刘平 刊期: 2012年第04期
目的:在体外条件下比较锥形束CT(cone beam computed tomography,CBCT)和多层螺旋CT( multi-slice computed tomography,MSCT)检测牙根外吸收的可靠性,评估CBCT诊断牙根表面微小缺损的能力,并探讨其三维影像学特点.方法:在40颗离体单根牙舌面的根颈、根中和根尖部随机制备洞型,直径为1 mm,深度分别为0.1 mm、0.2mm、0.3mm、0.4 mm,用以模拟牙根外吸收缺损.分别对样本进行容积扫描(日本森田株式会社生产Accuitomo 3DX型CBCT)和层厚0.625 mm的高分辨薄层扫描(美国GE公司生产BrightSpeed Edge型8层MSCT);两名研究者评估图像,进行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s,ROC)曲线分析,得到曲线下面积(Az值),用于评估两种设备检测牙根外吸收的可靠性.结果:CBCT和MSCT检测所有部位、所有大小缺损的Az值分别为0.921和0.770;检测根颈部缺损的Az值分别为0.885和0.752,根中部缺损的Az值分别为0.991和0.844,根尖部缺损的Az值分别为0.873和0.709;检测0.1mm缺损的Az值分别为0.794和0.592,0.2 mm缺损的Az值分别为0.934和0.719,0.3 mm缺损的Az值分别是0.992和0.920,0.4 mm缺损的Az值分别为0.992和0.990.结论:体外条件下,Accuitomo 3DX型CBCT检测单根牙根舌面缺损的可靠性优于8层MSCT,检测小缺损的优势更明显;CBCT对深度大于0.2mm缺损的检测能力明显优于深度0.1mm的缺损,MSCT对深度大于0.3mm缺损的检测能力明显优于深度小于0.2mm的缺损;两种设备检测根中部缺损的可靠性均高于根颈部和根尖部.
作者:谢晓艳;张祖燕 刊期: 2012年第04期
经单通道腹腔镜手术(laparo-endoscopic single-site surgery,LESS)简称单孔腹腔镜手术,是指使用特殊的预弯或具有关节或可以弯曲的器械,经单一通道进行手术操作的腹腔镜手术方式.这一技术摒弃了传统腹腔镜三角形的空间外形,建立一个小而独立的腔道,通过该单一通道进行手术操作,术毕可通过该切口或延长切口取出标本.
作者:周利群;方冬 刊期: 2012年第04期
目的:探讨特发性肾被膜下积液的临床特点及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至2012年间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泌尿外科收治的特发性肾被膜下积液患者,共10例,总结其临床特点及诊治方法.结果:本组患者年龄19 ~73岁,平均年龄39.9岁,均为女性.初发者9例,复发者1例;单侧发病者3例,双侧发病者7例;所有患者治疗前均通过影像学检查排除肿瘤可能.10例患者中,1例仅单纯随访观察,1例行手术治疗,8例行穿刺引流治疗.患者在治疗后随访3 ~15个月,中位随访时间7个月,仅1例穿刺引流患者治疗半年后积液复发,再次于北京大学第一医院行手术治疗,其他患者随访疗效均满意.结论:特发性肾被膜下积液为临床罕见疾病,目前病因不明,治疗以缓解症状和解除肾压迫为主.穿刺引流以及手术切除肾被膜可以达到满意的治疗效果.
作者:郝瀚;虞巍;肖云翔;宋毅;李学松;周利群 刊期: 2012年第04期
目前全世界约有10%~15%的育龄夫妇受到不孕症的困扰,世界卫生组织(WHO)规定,夫妇不采用任何避孕措施生活1年以上、由于男方因素造成女方不孕者称为男性不育.许多非梗阻性无精子症和严重少精子症患者的病因尚不清楚,男性不育病因复杂,除内分泌激素紊乱、生殖道炎症、精索静脉曲张、免疫异常、理化因素等外,约30%患者是由染色体畸形或基因突变等遗传因素引起的不育[1-2],应该引起重视.
作者:姜辉;田杨;黄锦;赵连明;唐文豪;洪锴;毛加明 刊期: 2012年第04期
2007年1月至2012年4月北京大学第三医院泌尿外科共行腹腔镜前列腺根治性切除术272例,术后发现新发膀胱结石4例,现分析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本组患者4例,年龄65~76岁,平均70.1岁,3例患者体检发现总前列腺特异性抗原( total prostatespecific antigen,tPSA)升高(tPSA 5.8~12.5μg/L),1例患者体检经直肠超声发现前列腺结节,4例患者均行前列腺穿刺活检确诊为前列腺癌,临床分期2例为T2aN0M0,2例为T2bN0M0,4例患者均于全身麻醉下行经腹膜外途径的腹腔镜前列腺根治性切除术,膀胱颈部与远端尿道采用3-0可吸收缝线连续吻合,4例手术均顺利完成,手术时间2.5~4.0h,平均3.2h,术中出血量50~150 mL,平均85 mL.
作者:赵磊;马潞林;张洪宪;黄毅;张荣新 刊期: 2012年第04期
目的:探讨兔大量输注库血后酸碱平衡和血栓弹力图(thromboelastograph,TEG)的变化以及L-精氨酸(Larginine,L-Arg)对其的影响.方法:普通级新西兰大白兔50只,其中20只用来抽取全血做为实验用血,其余30只随机分为3组(n=10).对照组:对实验动物进行放血(血容量的20%),维持30 min后输入等量库血,输血前5 min给予和25% L-Arg 300 mg/kg同等容量的生理盐水(1.2 mL/kg);假手术组:进行与对照组相同的麻醉、有创操作和监测,但不进行放血和输血的处理,在与对照组相同的时间给予25% L-Arg 300 mg/kg.L-Arg组:所有操作同对照组,只将生理盐水的输注改为25% L-Arg 300 mg/kg.各组动物分别于麻醉及有创操作完成后稳定10 min(T0)、放血结束即刻(T1)、输血结束即刻(T2)、输血结束60 min(T3)和输血结束120 min(T4)5个时点抽血进行动脉血气分析,于T1和T4时点抽血进行TEG的测定.结果:对照组和L-Arg组的血 pH值先降后升,其中对照组T2时点血pH值显著低于T0和T1(P<0.05);假手术组各时点的血pH值均无明显变化.3组实验动物的碱剩余(base excess,BE)值持续降低,其中对照组和L-Arg组T2~T4时点的BE值均显著低于T0(P<0.05),假手术组T4时点的BE值明显低于T0时点(P<0.05).对照组血乳酸(lactate,Lac)含量无明显变化;假手术组和L-Arg组血Lac含量逐渐下降,T3和T4时点的血Lac含量明显低于T0(P <0.05),且T1~T3时点的血Lac含量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3组实验动物T0至T4时点的TEG组内和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实验兔输血前给予L-Arg 300 mg/kg可以明显改善组织灌注,但对酸碱平衡影响不大;L-Arg对TEG的影响还需进一步实验证实.
作者:李雪;冯艺;潘芳;王晓宁 刊期: 2012年第04期
目的:分析并报道成人肾母细胞瘤的临床特征、治疗及长期随访结果.方法:对1970年1月至2011年12月就诊于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泌尿外科的成人肾母细胞瘤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所有患者均经病理证实,对临床表现、肿瘤分期、手术情况、病理结果、术后辅助治疗情况及预后进行分析.所有患者均进行定期随访,并统计随访时间、肿瘤特异性生存时间及肿瘤特异性生存率.结果:通过对病例资料进行回顾,共有10例患者纳入本研究.患者中位年龄33.5岁,男、女各5例,左侧4例,右侧6例,其中80%的患者因临床症状而就诊,30%的患者以腹部肿物为首发症状,30%的患者在就诊时即已经存在远处转移.肿瘤分期为Ⅰ、Ⅱ、Ⅲ和Ⅳ期的患者分别为2、1、4和3例.除1例患者只接受肾肿瘤穿刺活检外,其余患者均接受手术治疗.随访时间12~187个月,中位随访时间20个月,其中1例患者失访,5例患者已经死亡,2例患者出现肿瘤复发并带瘤生存,2例患者无复发生存,中位生存时间42个月.结论:长期随访数据显示,成人肾母细胞瘤的预后较差,较早的肿瘤分期及手术结合放、化疗的综合治疗是患者改善预后的关键因素.
作者:张崔建;李学松;虞巍;吴问汉;何志嵩;金杰;周利群 刊期: 2012年第04期
目的:探讨R.E.N.A.L.肾肿瘤评分系统对于施行保留肾单位手术的肾肿瘤患者的临床意义.方法:选择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泌尿外科2010年1月至2012年1月收治的110例施行保留肾单位手术治疗的肾肿瘤患者进行病例回顾,收集包括一般情况、术前伴随疾病情况、手术情况和术后并发症等数据,对患者术前CT或MRI进行回顾分析并进行R.E.N.A.L.系统评分,分析R.E.N.A.L.系统评分与手术方式、肾脏缺血时间、围手术期并发症等的相互关系.结果:R.E.N.A.L.肾肿瘤评分系统与手术方式有显著相关性(P<O.001),但与围手术期并发症无显著相关性(P<0.611).该评分系统与肾缺血时间(P <0.023)和围手术期血肌酐变化(P<0.025)都显著相关.R.E.N.A.L.系统各变量kappa值为0.52~0.89不等,均为P<O.001.结论:R.E.N.A.L.肾肿瘤评分系统是描述肾肿瘤解剖特征的综合性评估体系,具有良好的稳定性,能够协助指导手术方式的选择并能对围手术期肾功能的变化情况进行评估,但仍需进一步的研究评价其预测手术相关结局的能力.
作者:张中元;唐琦;李学松;吴静云;杨学东;张晓春;王霄英;周利群 刊期: 2012年第04期
肾细胞癌(renal cell carcinoma,RCC)占成人恶性肿瘤的2%~3%.在泌尿系所有的肿瘤中是致命的[1],其病死率超过40%,并且发病率在逐年增高.在大体形态上,肾细胞癌表现为两种状态,即实性或囊性,其中约4%~15%的肾细胞癌在影像学上表现为囊性肿物,且组织学上报告为肾细胞癌,被称为囊性肾细胞癌(cystic renal cell carcinoma,CRCC)[2].CRCC作为一个独立的疾病分类未见于任何诸如美国国立综合癌症网络(National Comprehensive Cancer Network,NCCN)、美国泌尿外科学会(American Urological Association,AUA)和中华医学会泌尿外科分会(Chinese Urological Association,CUA)等权威组织制定的治疗指南中,但其预后较传统的肾透明细胞癌好,故有一定临床意义[3].
作者:马潞林;陈迎涛 刊期: 2012年第04期
目的:评价CQS-01超声气压弹道碎石清石系统在经皮肾镜碎石清石手术中的疗效及其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09年9月至2012年5月,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泌尿外科共408例适合经皮肾镜治疗的肾结石和/或输尿管上段结石患者,采用CQS-01超声气压弹道碎石清石系统进行碎石清石治疗.结石侧别:单侧368例,双侧40例;结石部位:单纯肾结石312例,肾结石合并输尿管结石42例,单纯输尿管上段结石54例;结石负荷:铸型结石95例.合并肾积脓32例,肾功能不全23例,孤立肾16例,马蹄肾伴肾结石2例,海绵肾伴肾结石2例.记录手术时间,观察结石清除率、残石率和手术并发症.结果:结石完全清除372例(净石率91.2%),残留结石36例(残石率8.8%),平均手术时间(90.5±68.0) min,术后因肾出血行选择性肾动脉栓塞6例(1.5%),术后出现感染中毒性休克1例,未发生其他严重并发症.结论:CQS-01超声气压弹道碎石清石系统在经皮肾镜治疗中安全、有效,适合在临床推广使用.
作者:熊六林;黄晓波;叶雄俊;马凯;许清泉;李建兴;王晓峰 刊期: 2012年第04期
近年来,活体肾移植在我国发展迅速,由2004年的76例增加到了2007年的2 000余例[1].目前,移植物供需之间的巨大差异促使活体供肾仍在不断增长.活体供肾者各年龄段均有分布,比较各年龄段供者的安全性,有利于临床医生掌握不同年龄段供者供肾后恢复特点,进一步指导临床工作.
作者:李刚;马潞林;黄毅;侯小飞;王国良;赵磊;肖春雷;刘亚丽;邱敏 刊期: 2012年第04期
尿流率测定是一种无创和相对便宜的检查项目,对于怀疑有下尿路功能障碍的患者来说,它是一项首选且必不可少的筛查项目.这种简单的尿动力检查方法,可以客观地反映下尿路的排尿情况,包括排尿期膀胱和尿道的功能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从而获得下尿路症状(lower urinary tract symptoms,LUTS)患者一些客观和定量的排尿信息,有助于疾病的诊断和治疗[1].但目前的尿流率测定多在门诊进行,较难达到国际尿控协会( International Continence Society,ICS)关于尿流率测定的要求,于是出现了一项更有意义和前景的尿流率测定技术——家庭尿流率测定( home uroflowrnetry,HUF),本文就其相关内容进行综述.
作者:邓小林;张虎;史本涛;关志忱 刊期: 2012年第04期
目的:评价腹腔镜根治性前列腺切除术后的控尿功能,探讨达到稳定控尿的学习曲线.方法:2006年5月至2011年5月于北京大学第三医院行腹腔镜下根治性前列腺切除术的临床局限性前列腺癌患者200例,其中由一名术者施行且随访资料完整的共160例纳入本研究.患者的平均年龄(71.9±5.5)岁(56~85岁),术前无尿失禁.11例为经尿道前列腺电切术后,其余149例于经直肠超声引导下前列腺穿刺活检明确诊断,无肿瘤远处转移.回顾患者的临床资料、手术数据,并对术后控尿情况进行随访.控尿定义为不使用尿垫、日常活动不漏尿或偶尔少许漏尿.根据手术先后顺序平均分成4组,比较组间控尿是否存在差异.结果:手术均在腹腔镜下成功完成,无中转开放.平均手术时间( 230±57) min( 110~493 min),中位出血量200 mL(30 ~1 200 mL),输血率7.5%,术后住院时间(11.8±7.9)d(5~60 d).术后病理分期:T2a期32例(20%)、T2b期27例(16.9%)、T2c期64例(40%)、T3a期24例(15%)、T3b期9例(5.6%)、T4期4例(2.5%).切缘阳性率32.5%.随访时间均在12个月及以上,总体控尿率:1个月14.4%、3个月48.8%、6个月77.5%、12个月86.3%,截止后一次随访,仍然有21例(13.1%)存在不同程度的尿失禁,与后期相比,前40例控尿较差(P<0.05).结论:腹腔镜根治性前列腺切除术后控尿良好,与开放手术的报道类似.手术经验的积累可以改善术后的控尿功能,对于有一定腹腔镜操作经验的术者来说,达到一个比较稳定的控尿水平需要在40~50例之后.
作者:黄建林;马潞林;黄毅;侯小飞;王国良;洪锴;卢剑;肖春雷 刊期: 2012年第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