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耐碳青霉烯鲍曼不动杆菌医院内播散和感染患者预后分析

周庆涛;贺蓓;姚贝;刘振英;张捷

关键词:鲍曼不动杆菌, 药物疗法, 联合, 抗药性, 交叉感染, 电泳, 凝胶, 脉冲场
摘要:目的:分析2007年1月至2008年3月北京大学第三医院临床分离的耐碳青霉烯鲍曼不动杆菌的同源性,调查其定植或感染的危险因素,评价该菌所致医疗相关性感染的抗菌药物治疗.方法:通过复习病历收集耐碳青霉烯鲍曼不动杆菌定植或感染患者的临床资料.菌株的药敏试验采用纸片法,通过脉冲场凝胶电泳分析菌株的同源性.结果:研究期间共分离到49株耐碳青霉烯鲍曼不动杆菌菌株,其脉冲场凝胶电泳分型为7型,共45株(91.8%)具有同源性.分离到菌株前患者常见的暴露因素为住ICU、侵入性操作和低白蛋白血症,常见的合并症是慢性阻塞性肺疾病(12例)和脑血管病(10例).在这49株菌中,定植者28株,导致感染者21株,感染患者的死亡率为38.1%.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APACHEⅡ评分是导致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P=0.02,OR=1.7,95%CI1.1~2.5).抗菌药物联合治疗的成功率高于单药治疗(11/13例,84.6%vs.3/17例,17.6%),尤其是头孢哌酮/舒巴坦联合左氧氟沙星联合治疗.结论:我院自2007年出现了耐碳青霉烯鲍曼不动杆菌菌株的院内播散,导致播散的危险因素为住ICU、侵入性操作、低白蛋白血症、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和脑血管病,对耐碳青霉烯鲍曼不动杆菌感染,抗菌药物联合治疗可能优于单药治疗.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杂志相关文献
  • C17orf62诱导细胞死亡的作用及其机制

    目的:克隆功能未知的人类新基因C17orf62的长编码序列(C17orf62-L),分析其在细胞系中的表达情况,研究其在细胞内定位情况及其对细胞活力的影响.方法:利用GenBank中的数据,通过聚合酶链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PCR)从人的cDNA文库中克隆C17orf62编码187个氨基酸的长编码序列C17off62-L,运用生物信息学分析其结构特性.通过逆转录PCR(reverse transcription PCR,RT-PCR)分析C17orf62在细胞系中的表达情况.经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C17orf62-L的亚细胞定位情况.使用流式细胞检测以及Western blot实验,分析C17orf62-L对细胞活力的影响及其机制.结果:生物信息学分析显示,C17orf62-L具有信号肽切割位点并包含跨膜结构域.RT-PCR证明C17orf62-L在多种细胞系广泛表达;激光共聚焦实验证实,C17orf62-L广泛分布于胞质,并且与高尔基体部分共定位.功能分析发现,C17orf62-L可诱导细胞死亡,且可通过多聚ADP核糖聚合酶(poly ADPribose polymerase,PARP)切割发挥作用.结论:C17orf62是一个新的人类细胞死亡诱导基因.

    作者:邓暄;赵红珊;彭智;邓唯唯;李娜;郭帅;石太平 刊期: 2011年第02期

  • 两种组织脱钙法对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影响比较

    目的:了解1%(体积分数)盐酸和10%(体积分数)硝酸脱钙液对多种抗原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效果的影响.方法:选择伴有灶状钙化的软组织标本包括甲状腺乳头状癌、乳腺癌、前列腺癌、结肠癌和淋巴结各3例,骨组织标本包括活检和尸检病例共9例,将样本分为3组,一组分别用10%(体积分数)硝酸处理24、42和48 h,另一组分别用1%(体积分数)盐酸处理1、2和3 h,还有一组不用酸处理作为对照组,同时进行多种抗原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其中乳腺癌组织作ER、PR和Ki-67染色,甲状腺癌组织作TTF-1染色,前列腺癌作34βE12和P504s染色,结肠癌作AE1/AE3、P504s和Ki-67染色,淋巴结作CD3、CD20和Ki-67染色,骨组织作CD3、CD20、CD68、CD235a、MPO、Ki-67、AE1/AE3和TTF-1染色.结果:伴有钙化的软组织和骨组织内多种抗原免疫组织化学染色阳性程度均随酸处理时间的延长而有不同程度的下降,骨组织对酸处理的耐受力比软组织强;不同抗原对酸处理的敏感性不同,TTF-1和Ki-67为敏感,ER、CD3、和CD20耐受性较好.结论:大多数情况下,盐酸和硝酸处理都会降低组织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的敏感性,但是对不同抗原的影响程度不同.大块骨组织可以采用10%(体积分数)硝酸脱钙,软组织比例较高的骨组织和骨髓活检组织尽可能使用1%(体积分数)盐酸脱钙.

    作者:杜娟;柳剑英;苏静 刊期: 2011年第02期

  • 水泡状胎块及相关异常妊娠孕早期胎盘组织的病理特点

    目的:分析水泡状胎块及相关异常妊娠早期妊娠阶段的胎盘组织学、免疫标记特点,结合荧光原位杂交法分析核型,以提高对该组疾病诊断与分类的认识.方法:收集水泡状胎块、可疑水泡状胎块及水肿性流产共32例(早期妊娠24例,中期妊娠8例),结合免疫组织化学p57KIP2和CD31染色,其中2例分析核型,进行重新评估.32例重新评估后分为4组:完全性水泡状胎块17例,部分性水泡状胎块6例,绒毛形态异常4例和水肿性流产5例.结果:(1)17例完全性水泡胎块中12例为早期妊娠阶段,其中25%(3/12)的病例绒毛水肿和空化改变局限;100%存在滋养叶细胞增生,但75%(9/12)增生的滋养叶细胞异型性不显著.(2)p57KIP2阴性与妊娠早期完全性水泡状胎块组织形态改变(包括绒毛血管发育不良及间质细胞凋亡核碎)有显著相关性(Pearson相关系数:0.001,0.003,P<0.05).(3)重新评估后诊断结果与原诊断对照发现部分性水泡状胎块和绒毛形态异常组漏诊和误诊率高于完全性水泡状胎块和水肿性流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部分性水泡状胎块30%,50%;绒毛形态异常75%,75%;完全性水泡状胎块15.4%,35.3%;水肿性流产20%,20%,P>0.05).(4)荧光原位杂交技术可辅助于核型分析.结论:绒毛血管发育不良和间质细胞丰富的凋亡核碎是早期妊娠阶段完全性水泡状胎块的突出特点,p57KIP2阴性是妊娠早期完全性水泡状胎块诊断中的重要依据,部分性水泡状胎块和绒毛形态异常的形态改变常常重叠,在早期妊娠阶段难以区分,需要辅助诊断手段提高确诊率.

    作者:董颖;张爽;王美玲;郭华;张莹;王颖;李挺 刊期: 2011年第02期

  • C1-2哑铃型肿瘤的手术治疗

    目的:研究C1-2哑铃型肿瘤的手术方式以及手术对颈椎稳定性的影响.方法:回顾分析北京大学第三医院神经外科2007年1月至2010年7月收治的C1-2哑铃型肿瘤手术病例共16例,根据肿瘤的大小和侵及范围选择不同手术方式切除肿瘤.常规病人先行俯卧位,首先行后正中半椎板人路切除椎管内外肿瘤,充分显露肿瘤后,切除硬膜外部分,待有足够空间,再切除硬膜下部分;如果肿瘤在椎管内部分超过椎管的一半以上,则须切除部分C1-2棘突基底以利显露手术区域,以防脊髓损伤.硬膜如有缺损则需修补,肌肉缝合要做到解剖复位,以利颈椎的稳定性;如果肿瘤侵及椎管外超过4 cm或完全包绕椎动脉Ⅰ期手术无法全切,则需再联合侧方人路切除肿瘤.结果:共治疗C1-2哑铃型肿瘤16例,其中神经鞘瘤12例,脊膜瘤3例,神经节细胞瘤1例;全切除14例,次全切除2例.病人术后颈部疼痛、上肢肌肉无力等症状均有明显缓解.术后随访3~48个月,未出现颈椎不稳定和肿瘤复发.结论:后正中半椎板入路或联合侧方入路能较好地切除C1-2哑铃型肿瘤,同时能较好地保持颈椎的稳定性.

    作者:马长城;王振宇;于涛 刊期: 2011年第02期

  • 异丙酚对大鼠海马神经元低电压激活钙电流的抑制作用

    目的:观察异丙酚对大鼠海马锥体神经元低电压激活钙电流[low-voltage-activated calcium currents,ICa(LVA)]的影响.方法:培养Wistar大鼠海马锥体神经元,采用全细胞膜片钳技术测定ICa(LVA).加用不同浓度(3、10、30、100、300μmol/L)异丙酚后,计算ICa(LVA)抑制率,建立异丙酚的浓度-效应曲线,选择20μmol/L异丙酚作ICa(LVA)的激活及失活曲线.结果:3 μmol/L的异丙酚对ICa(LVA)的电流幅度无影响;10、30、100、300 μmol/L的异丙酚对ICa(LVA)的电流幅度抑制率分别为(12.6±4.1)%、(29.2±5.7)%、(36.6±5.3)%、(31.6±2.6)%.拟合后的浓度-效应曲线的IC50为16.8 μmol/L,Hill系数为0.15.激活曲线的半数大激活膜电位(V1/2)由(-10±1)mV移动到(-11±2)mV;K分别为12±1和8±1;失活曲线的V1/2分别为(-25±1)mV和(-25±5)mV,K分别为15±1和16±3.20 μmol/L异丙酚均未使ICa(LVA)的激活曲线及稳态失活曲线发生明显移动.结论:异丙酚对ICa(LVA)通道有抑制作用,异丙酚对中枢神经系统的麻醉作用可能与ICa(LVA)抑制有关.

    作者:谭宏宇;叶铁虎;马士平;王晓良 刊期: 2011年第02期

  • TRPV1与功能性胃肠病内脏高敏感关系研究进展

    功能性胃肠病(functional gastrointestinal disorders,FGIDs)是一组以腹痛、腹胀、恶心、呕吐、腹泻、便秘及排便困难等症状为临床表现,同时排除器质性病变的一类胃肠疾病综合征.FGIDs在普通人群的发生率达到34.6%[1],其症状的产生与多种生理、病生理改变有关,如胃肠动力异常、内脏感觉过敏、脑-肠轴调节障碍、炎症、社会心理因素和应激等.内脏高敏感与FGIDs的关系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其中辣椒素受体在内脏高敏感产生中的作用成为研究的热点.

    作者:李姝;段丽萍 刊期: 2011年第02期

  • 耐碳青霉烯鲍曼不动杆菌医院内播散和感染患者预后分析

    目的:分析2007年1月至2008年3月北京大学第三医院临床分离的耐碳青霉烯鲍曼不动杆菌的同源性,调查其定植或感染的危险因素,评价该菌所致医疗相关性感染的抗菌药物治疗.方法:通过复习病历收集耐碳青霉烯鲍曼不动杆菌定植或感染患者的临床资料.菌株的药敏试验采用纸片法,通过脉冲场凝胶电泳分析菌株的同源性.结果:研究期间共分离到49株耐碳青霉烯鲍曼不动杆菌菌株,其脉冲场凝胶电泳分型为7型,共45株(91.8%)具有同源性.分离到菌株前患者常见的暴露因素为住ICU、侵入性操作和低白蛋白血症,常见的合并症是慢性阻塞性肺疾病(12例)和脑血管病(10例).在这49株菌中,定植者28株,导致感染者21株,感染患者的死亡率为38.1%.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APACHEⅡ评分是导致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P=0.02,OR=1.7,95%CI1.1~2.5).抗菌药物联合治疗的成功率高于单药治疗(11/13例,84.6%vs.3/17例,17.6%),尤其是头孢哌酮/舒巴坦联合左氧氟沙星联合治疗.结论:我院自2007年出现了耐碳青霉烯鲍曼不动杆菌菌株的院内播散,导致播散的危险因素为住ICU、侵入性操作、低白蛋白血症、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和脑血管病,对耐碳青霉烯鲍曼不动杆菌感染,抗菌药物联合治疗可能优于单药治疗.

    作者:周庆涛;贺蓓;姚贝;刘振英;张捷 刊期: 2011年第02期

  • 靶向整合素αvβ3受体的新型RGD肽二聚体的131I标记与生物活性的初步评价

    目的:对所设计的新型精氨酰-甘氨酰-天冬氨酰(Arg-Gly-Asp,RGD)肽进行131I标记,研究其在肿瘤组织中的靶向性及其在荷瘤鼠体内的生物分布与显像,探讨将其应用于肿瘤血管生成显像的可能性.方法:参照文献报道的对环五肽c(RGDfV)构效关系的研究结果及多肽的化学修饰方法,设计了新型二硫键成环的并经亲水性修饰的cRGD肽二聚体[c(RGD)2],采用ChT法进行131I标记,测定c(RGD)2的亲和常数、标记物的稳定性与油水分配系数;建立荷黑色素瘤动物模型,研究131I-c(RGD)2的体内分布、非标记肽竞争抑制及肿瘤显像.结果:131I对c(RGD)2的标记率为(76.35q2.33)%,经SephadexG10分离纯化后其放射化学纯度达(95.20±3.25)%.c(RGD)2对受体的亲和常数Ka为(0.137±0.057)×109/mol/L,油水分配系数lgP正辛醉/水为-1.628,131I-c(RGD)2在静脉注射后1 h、3 h、5 h与24 h在肿瘤中的摄取率分别为(0.67±0.13)%ID/g、(0.42±0.08)%ID/g、(0.51±0.11)%ID/g与(0.18q0.02)%ID/g,其在肿瘤中的清除相对缓慢,靶本比(T/NT)随时间延长而增高,静脉注射后24 h,肿瘤与肌肉(T/M)和肿瘤与血液(T/B)的摄取比值分别为4.42±1.70与2.27±0.45.131I-c(RGD)2的肝脏摄取低,静脉注射后1 h肿瘤与肝的摄取比可达2.10±0.60;未标记肽可明显抑制肿瘤对131I-c(RGD)2的摄取.荷瘤小鼠全身显像可见肾显影,在静脉注射后3 h胸部显像可见清晰的肿瘤影像.结论:所设计的通过二硫键成环的c(RGD)2可应用ChT法成功完成131I标记,其可被肿瘤组织特异性摄取,有可能应用于肿瘤血管的生成显像.131I-c(RGD)2的肝脏摄取低,在肿瘤显像中具有一定优势.

    作者:张春丽;王荣福;张丽;郭凤琴;李玲;康磊;闫平;杨铭 刊期: 2011年第02期

  • 影响口腔正畸治疗患者下颌第三磨牙状态改变的因素分析

    目的:研究影响口腔正畸患者治疗前、后下颌第三磨牙状态改变的因素.方法:利用正畸治疗前、后的全口曲面断层片,测量120例正畸患者的120颗下颌第三磨牙[男37例,女83例,年龄在10~24岁,平均(14.1±3.3)岁]前倾角度和间隙/宽度比值的改变,统计分析影响正畸治疗前、后改变的因素.结果:(1)正畸治疗前、后下颌第三磨牙前倾角度和间隙/宽度比值的改变个体差别较大;(2)影响正畸治疗前、后下颌第三磨牙前倾角度和间隙/宽度比值改变的因素主要有拔牙、下颌平面角、治疗前的前倾角度和间隙/宽度比值(P<0.05),而骨龄和牙龄等因素对下颌第三磨牙状态的影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Logistic回归分析,进入治疗后下颌第三磨牙前倾角度是否<30°判别方程的因素有拔牙、下颌平面角和治疗前的前倾角度,其中拔牙状况影响程度较大,拔牙使得治疗后的前倾角度<30°(直立倾向)的可能性更大,是不拔牙的4.210倍.结论:正畸拔牙治疗有助于下颌第三磨牙的直立,并使其萌出间隙增大;第三磨牙治疗前的状况(前倾角度和间隙/宽度比值)也是影响治疗后改变的重要因素;下颌平面角度小的患者预后下颌第三磨牙直立的可能性增加.

    作者:李小彤;张东姝;杨雁琪 刊期: 2011年第02期

  • NMDA受体不同亚单位分布造成肌萎缩侧索硬化中运动神经元选择性易损

    目的:研究NMDA受体不同亚单位NR2A和NR2B分布与肌萎缩侧索硬化中运动神经元选择性易损的关系.方法:首先在离体培养的脑组织片中用谷氦酸转运抑制剂造成兴奋毒性损伤,观察在同等损伤条件下运动皮层和梨状区皮层是否出现有差异的神经元数量减少,然后用Western blot方法测定运动皮层和梨状区皮层的NR2A和NR2B的蛋白含量,证明选择性运动皮层损伤与NR2A和NR2B的不同分布方式有关,为进一步明确NR2A和NR2B在运动神经元谷氨酸慢性损伤中的作用不同,在离体培养的皮层运动神经元和脑组织片中分别抑制NR2A和NR2B,观察对运动神经元产生的影响.结果:用谷氨酸转运抑制剂THA 100 μmol/L损伤脑片2周后,运动皮层神经元的死亡率高于梨状区皮层,分别为64.50%±2.19%和30.43%±4.75%(P<0.01).Western blot结果表明NR2B/NR2A比值在运动皮层明显高于梨状区皮层,分别为0.87±0.09和0.47±0.09(P<0.01).抑制剂保护作用试验中,NR2B抑制剂显示出保护作用,离体培养的皮层运动神经元对照组、谷氨酸损伤组、谷氨酸+NR2A抑制剂组和谷氨酸+NR2B抑制剂组的运动神经元死亡率分别为6.85%±1.47%、47.48%±5.75%、45.76%±8.09%和18.10%±3.11%,脑片对照组、THA损伤组、THA+NR2A抑制剂组和THA+NR2B抑制剂组的运动神经元死亡率分别为12.49%±2.09%、100%、110.87%±15.76%和35.13%±5.32%.结论:NR2A和NR2B在运动神经元慢性谷氨酸损伤中所起的作用不同,NR2B在运动皮层的高分布造成肌萎缩侧索硬化中运动神经元的选择性易损.

    作者:郑梅;樊东升 刊期: 2011年第02期

  •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患者戴用口腔矫治器6年以上牙(牙合)改变

    目的:观察长期口腔矫治器治疗后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bstructive sleep apnea hypopnea syndrome,OSAHS)患者牙(牙合)变化情况.方法:对7例接受口腔矫治器治疗OSAHS的患者,通过治疗前、后牙(牙合)模型资料的三维测量分析,观察患者牙弓宽度及各牙位的三维变化.结果:7例长期使用口腔矫治器的患者,经平均使用8.5年后,上第二磨牙远中颊尖处增宽(2.11±2.14)mm,P=0.040;上第一磨牙远中颊尖处增宽(0.56±0.61)mm,P=0.049;下第一磨牙远中颊尖处增宽(1.25±0.93)mm,P=0.040.在三维方向上,除上、下磨牙个别牙尖点出现(牙合)向压低外,其余测量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患者使用口腔矫治器后,牙(牙合)有微小的改变趋势,医生应予以关注.

    作者:弓煦;赵颖;高雪梅;曾祥龙 刊期: 2011年第02期

  • 富血小板血浆促进人牙髓细胞的体内矿化潜能

    目的:检测富血小板血浆(platelet-rich plasma,PRP)作为人牙髓细胞(dental pulp cells,DPCs)组织工程学支架的生物相容性,并探讨PRP促进DPCs矿化的作用.方法:应用经典的两步离心法制取PRP;分离培养DPCs,并经细胞角蛋白、波形蛋白染色鉴定细胞来源.实验分为4组,将PRP和第4代DPCs复合激活后,植入8只5周龄雌性裸鼠背部皮下作为实验组,将单独植入DPCs或PRP做为对照组,将单纯手术组做为空白对照.分别于植入术后4周、8周处死动物,将生成物制成组织学切片进行HE染色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植入4周、8周后,DPCs复合PRP组在裸鼠皮下均可见白色生成物,单独植入DPCs或PRP组未见生成物.DPCs复合PRP组HE染色可见矿化组织形成,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显示骨桥蛋白(OPN)、骨钙素(OC)和Ⅰ型胶原(COL Ⅰ)阳性表达.结论:富血小板血浆与人牙髓细胞有良好生物相容性,并对人牙髓细胞有诱导矿化作用,提示富血小板血浆可以作为盖髓治疗的支架应用.

    作者:刘中宁;姜婷;王衣祥 刊期: 2011年第02期

  • 膜联蛋白5对大鼠睾丸间质细胞中类固醇急性调节蛋白和睾酮合成相关酶表达的影响

    目的:研究膜联蛋白5(annexin 5)对大鼠睾丸间质细胞(Leydig细胞)睾酮合成相关蛋白和酶表达的影响.方法:原代培养大鼠睾丸间质细胞24 h后,用10-9 mol/L的annexin 5处理间质细胞12 h和24 h,分别提取细胞总RNA和总蛋白;反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检测类固醇急性调节蛋白(steroidogenic acute regulatory,StAR)、胆固醇侧链裂解酶(P450scc)、3β-羟基类固醇脱氧酶(3β-hydroxysteroid dehydrogenase,3β-HSD)、17α-羟化酶(17α-hydroxylase,CYP17A)、17β-羟基类固醇脱氢酶X型(17β-HSD10)mRNA表达的改变,并用蛋白免疫印迹方法(Western blotting)检测蛋白表达水平的变化.结果:与对照组相比,在mRNA水平上,annexin 5处理细胞12 h后,只有17β-HSD10的表达升高了26%(P<0.05),其他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而处理24 h后,StAR、P450scc和3β-HSD 的表达分别升高55%、69%和59%(P<0.05),17β-HSD10升高了104%(P<0.01),17α-hydroxylase表达则无显著差异;在蛋白水平上,annexin 5处理细胞12 h后,17β-HSD的表达升高了39%(P<0.05),而处理24 h后发现,除StAR表达无显著变化外,P450scc、3β-HSD和17β-HSD的表达分别升高了35%、88%(P<0.05)和47%(P<0.01).结论:Annexin 5对睾酮合成具有调节作用,这种作用是通过在基因水平和蛋白水平上影响P450scc、3β-HSD和17β-HSD的表达而实现的.

    作者:陶晓倩;林钗英;柳海燕;时姗姗;路榕;黄宇烽;李晓军;戈一峰;崔英霞;姚兵 刊期: 2011年第02期

  • 社区牙周干预对2型糖尿病患者牙周健康及血糖代谢水平的影响

    目的:评价社区定期龈上洁治对2型糖尿病伴慢性牙周炎患者的干预效果.方法:采取随机、平行对照、盲法设计,将某社区66名2型糖尿病伴慢性牙周炎患者分为实验组Ⅰ(牙周基础治疗组,22例)、实验组Ⅱ(社区龈上洁治组,19例)及空白对照组(25例),并于基线治疗或检查完成后6周、3个月、6个月分别进行复查和复治,比较各组牙周临床指标、血糖代谢水平的变化.结果:Ⅰ、Ⅱ组各项牙周临床指数均较基线显著降低(P<0.05),其中探诊深度分别减少0.71和0.70mm,显著高于对照组改变0.20mm(P<0.05).3组附着水平增加依次为0.86、0.57和0.03 mm,各组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值依次为0.03、0.00、0.00).Ⅱ组糖化血红蛋白水平较基线显著降低(⊿=1.01%,P=0.03),且与牙龈炎症改善显著相关(r=0.51,P=0.03).结论:定期龈上洁治能显著改善牙周健康及血糖水平,可用于社区糖尿病患者基本保健服务.

    作者:李峥;沙月琴;张博学;朱凌;康军 刊期: 2011年第02期

  • △Np63基因表达与卵巢癌生物学行为的关系

    p63基因定位于人类染色体第3q27~3q29,在人体组织中广泛而有选择性表达,p63基因在两个不同启动子的控制下编码两类转录产物,一类与野生型p53功能相似,即全长p63(TAp63);另一类为截短p63(△Np63),缺乏酸性N端反式激活区,具有类似癌基因的功能[1].有文献报道,△Np63在皮肤鳞癌、宫颈癌、膀胱癌、鼻咽癌中均有不同程度的表达[2].目前△Np63在卵巢癌的表达情况国内尚未见报道,本文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正常卵巢、卵巢浆液性腺瘤、卵巢交界性浆液性肿瘤和卵巢浆液性腺癌组织中△Np63基因的蛋白表达状况,结合临床病理特征分析该基因与卵巢癌发生、发展及预后的关系,初步探讨其可能的分子机制.

    作者:王晓慧;雷军强;彭芝兰;杨永秀 刊期: 2011年第02期

  • 皮肌炎合并甲状腺功能异常的临床及免疫学特征分析

    目的:探讨合并甲状腺功能异常的皮肌炎(dermatomyositis,DM)患者临床及免疫学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70例DM患者的临床表现、肌酶水平、自身抗体、红细胞沉降率(erythrocyte sedimentation rate,ESR)、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免疫球蛋白、血脂等指标,依据甲状腺功能情况进行分组比较.结果:70例DM患者中甲状腺功能异常者达48%,主要表现为甲状腺功能减低,但患者多无甲状腺功能减低的临床症状.与甲状腺功能正常组比较,甲状腺功能异常组的患者多见发热、V型征、Gottron征,也常出现CRP、IgG升高,两组患者系统器官受累情况及肿瘤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DM患者甲状腺功能异常的发生率高,常表现为亚临床型甲状腺功能减低,可能与两种疾病存在共同的免疫机制有关,临床上应予重视.

    作者:姚海红;李玉慧;张学武;栗占国 刊期: 2011年第02期

  • 放射性粒子组织间植入治疗口腔颌面-头颈部腺源性恶性肿瘤近期疗效分析

    目的:回顾分析单独应用125Ⅰ放射性粒子组织间植入近距离放疗治疗口腔颌面-头颈部腺源性恶性肿瘤的近期疗效.方法:2001年至2008年北京大学口腔医院颌面外科头颈部腺源性恶性肿瘤患者43人,因全身或局部因素不能进行手术切除,肿瘤部位包括腮腺、舌、上颌、颌下、咽旁、颅底颞下凹和口底.肿瘤直径为2~8 cm.本组患者均采用了单独125Ⅰ放射性粒子组织间植入治疗,粒子活度2.59×107~2.96×107 Bq(0.7~0.8 mCi),周缘匹配剂量为120~160 Gy.术后复查随访,统计有效率、局部控制率和生存率,以及副反应等情况.结果:治疗使29人获得了肿瘤完全消退(完全缓解complete remission,CR),7人消退大于50%(部分缓解partial remission,PR),4人消退小于50%,2人无效,有效率CR+PR为83.7%.术后随访时间为8~48个月,平均21个月,失访1人,局部控制率为79%,总生存率为76.7%,长无瘤生存已达48个月,未发现严重放疗副反应.结论:对于手术禁忌的患者或无法切除的腺源性肿瘤,放射性粒子组织间植入近距离放疗可以获得较好的近期疗效.

    作者:张杰;郑磊;黄明伟;刘树铭;贾凌飞;石妍;俞光岩;张建国 刊期: 2011年第02期

  • 血清生长分化因子-15与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相关性分析

    目的:观察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血清中生长分化因子-15(growth differentiation factor-15,GDF-15)的水平与患者年龄、病史及相关实验室检查结果之间的关联性,探讨其产生的可能机制.方法:采用前瞻性研究方法,入选进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的患者120例为研究对象,包括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组90例(急性心肌梗死早期组、急性心肌梗死7~14 d组和不稳定型心绞痛组各30例)和对照组30例.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患者血清GDF-15浓度,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多因素与GDF-15水平之间的关联性.结果: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组GDF-15水平[(649.0±224.21)ng/L]显著高于对照组[(537.2±262.9)ng/L,P<0.01],其中,急性心肌梗死早期组GDF-15水平[(801.6±218.4)ng/L]显著高于急性心肌梗死7~14 d组[(656.2±252.4)ng/L,P<0.05,95%CI1.001~1.061]、不稳定型心绞痛组[(586.9±225.6)ng/L,P<0.01,95%CI0.809~0.950]和对照组(P<0.05,95%CI 1.000~1.012).多元logistic回归筛选与GDF-15水平产生相关的因素为患者白细胞计数(r2=0.276,P<0.01)、乳酸脱氢酶(r2=0.288,P<0.01)、肌酸激酶MB同工酶(r2=0.350,P<0.01)和肌钙蛋白T(r2=0.344,P<0.01)均具有相关性.结论: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血清GDF-15水平显著高于冠状动脉造影正常者,急性心肌梗死早期升高更明显,其水平与肌酸激酶MB同工酶、肌钙蛋白T、乳酸脱氢酶和白细胞等生物学标志物相关,提示GDF-15可能是一个新的心血管疾病生物标志物.

    作者:郑凌冰;郭艳红;于海奕;米琳;汪宇鹏;高炜 刊期: 2011年第02期

  • 荧光原位杂交检测乳腺癌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基因扩增及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

    目的:探讨荧光原位杂交法(fluorescence in situ hybridization,HSH)及免疫组织化学法(immunohistochemistry,IHC)检测乳腺癌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uman 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2,HER-2)的一致性,及HER-2基因扩增与乳腺癌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方法:对北京大学第三医院病理科2008年1月至10月的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病例中选取的41例进行HER-2基因扩增的FISH检测和蛋白表达的IHC检测,并对HER-2基因扩增与雌激素受体(estrogen receptor,ER)、组织学分级、癌周脉管内癌栓、腋窝淋巴结转移的关系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41例乳腺浸润性导管癌中,HER-2基因扩增患者15例,为IHC检测+++者8例,++者6例,+者1例,阴性者0例,分别占IHC+++、++、+及阴性者病例总数的88.89%(8/9)、42.68%(6/14)、8.33%(1/12)及0%(0/6).HER-2基因扩增率在不同组织学分级的乳腺浸润性导管癌中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95).HER-2基因扩增率在ER阴性及弱阳性(+)组高于ER强阳性(++或+++)组(P=0.018),可见脉管内癌栓组高于未见脉管内癌栓组(P=0.000),同侧腋窝淋巴结有转移组高于腋窝淋巴结无转移组(P=0.025).结论:FISH技术可较稳定地应用于乳腺癌HER-2基因扩增的检测,IHC++的患者需进一步行FISH检测;HER-2基因扩增与ER表达呈负相关,与癌周脉管内癌栓、腋窝淋巴结转移呈正相关.

    作者:苏静;杨郁;马晓龙;由江峰;杜娟;柳剑英;郑杰 刊期: 2011年第02期

  • 糖尿病大鼠阴茎海绵体线粒体氧化应激损伤与保护

    目的:观察糖尿病大鼠阴茎海绵体线粒体氧化应激损伤变化和还原型谷胱甘肽(reduced glutathione,GSH)对其氧化损伤的影响,探讨阴茎海绵体氧化应激的保护机制以及氧化应激在糖尿病勃起功能障碍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成年雄性SD大鼠42只,随机取32只予以腹腔注射大剂量链脲佐菌素(streptozotocin,STZ),建成糖尿病大鼠模型25只,随机分为糖尿病组(n=13)、还原型谷胱甘肽治疗组(n=12),另10只设为正常对照组;饲养8周后用电刺激各组大鼠勃起神经测定海绵体内压评价勃起功能;采用黄嘌呤氧化酶法检测阴茎海绵体组织中超氧化物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活性,硫代巴比妥酸法测丙二醛(malondialdehyde,MDA)含量;光镜下观察Masson染色切片;Emaus法检测线粒体膜电位.结果:糖尿病组较正常对照组,阴茎海绵体MDA含量显著增高[(6.15±1.07)vs.(3.52±0.94)nmol/mg蛋白,P<0.01],SOD活性显著下降[(73.34±6.56)vs.(114.22±6.34)U/mg蛋白,P<0.05],海绵体内压(intracavernous pressure,ICP)峰值显著降低[(50.80±9.80)vs.(90.42±7.02)mmHg,P<0.05];GSH可使海绵体MDA含量明显降低[(3.90±0.96)vs.(6.15±1.07)nmol/mg蛋白,P<0.05],显著提高其SOD值[(95.74±4.65)vs.(73.34±6.56)U/mg蛋白,P<0.05]及ICP值[(74.20±5.69)vs.(50.80±9.80)mmHg,P<0.05].糖尿病组大鼠阴茎组织中细胞线粒体膜电位减低[(727.98±68.33)vs.(1 223.15±222.92),P<0.01],而GSH则能提高线粒体膜电位[(930.30±48.36)vs.(727.98±68.33),P<0.05].结论:糖尿病大鼠阴茎海绵体存在氧化应激损伤,抗氧化治疗起着保护阴茎组织细胞线粒体功能的作用,从而减轻勃起组织的氧化应激损伤,提高勃起能力;氧化应激在糖尿病性勃起功能障碍发病过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作者:李小鑫;邱雪峰;余文;朱伟东;陈赟;戴玉田 刊期: 2011年第02期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杂志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北京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