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峥嵘;王新志
目的:运用腹针疗法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观察其即刻镇痛的疗效。方法对30例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患者进行腹针治疗,1个疗程10次,每次均于治疗前和治疗后利用可视化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进行疼痛评估。结果治疗后与治疗前相比,膝骨性关节炎的疼痛呈明显下降趋势(P<0.001)。每次治疗前后相比, VAS评分有显著性差异(P<0.001)。所有治疗前比较,评分也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腹针对膝关节骨性关节炎具有显著的止痛效果,并且具有即刻镇痛效果。治疗次数与疗效呈正相关。
作者:郭麒竹;杜琳;赵晋昕;梁湘钰;刘云霞;张红林;张倩 刊期: 2014年第02期
患者刘某,女,86岁。2011年4月曾因肺炎合并脑梗死住院治疗1个月后好转,无明显后遗症[1]。2011年12月25日因腰椎压缩性骨折住院治疗5 d,症状略好转,2012年1月2日突然腰痛加重,下肢无力,伴言语不利,再次入院。急查CT示“双侧基底节区腔隙性病灶,右侧脑室旁脑梗死,双侧室旁白质脱髓鞘改变”。诊断为“大面积脑梗死”,予对症治疗1周,症状未好转。1月10日患者突发胸痛,神志不清,呼吸困难。心电图示:急性下壁心肌梗死,ST-T改变,左前分支传导阻滞。超敏肌钙蛋白I 1406 ng/L。生化:BUN 14.13 mmol/L,Cr 179.00μmol/L。胸部CT:“右上肺炎变;双侧胸腔中量积液。”诊断:急性下壁心肌梗死;大面积脑梗死;肺部感染;肾功能损伤。予溶栓抗凝、扩血管、抗感染等治疗2 d,症状改善不明显。其后中医开始参与治疗,由家属通过电话、照片汇报病情变化及舌象。
作者:姜思竹;陈腾飞;谷晓红 刊期: 2014年第02期
1通腑法治疗重症脑血管病的理论依据通腑法是以“六腑以降为顺,以通为用”[1]为理论依据的。医圣张仲景对此论述颇多,涉及“下法”之治,就有50余方。金元时期,攻下派医家张从正认为“下药乃补药也”,对“大积大聚,大病大秘,大涸大坚”,均给予下法,使通腑法在医林中占据重要一席之地。温病学派吴鞠通把“下法”运用于温病之中,制定了牛黄承气汤、增液承气汤、宣白承气汤及导赤承气汤等5个承气汤,从而更加丰富了“六腑以降为顺,以通为用”的临床意义。
作者:杨海燕;王新志;朱盼龙 刊期: 2014年第02期
刘毅教授是北京医院中医科主任医师,国医大师李辅仁的学术继承人,从医50余载,学验倶丰,对老年病的治疗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近年本人有幸跟随刘老临诊,收获良多。现将其治疗老年病的经验总结如下。
作者:王建生;刘毅 刊期: 2014年第02期
道地药材通常是指在特定的生态环境和土壤气候等各因素的综合作用下所形成的产地适宜、品种优良、炮制讲究、疗效突出、质优量大、带有地域特点的药材[1]。道地药材的理念根植于传统中医药理论,是古人评价中药材质量的独特标准。作为一个约定俗成的概念,道地药材产生于历代医家的临床验证总结,它的形成与我国特有的生态地理环境、传统文化背景及古代中医药理论息息相关。因此,道地药材不仅仅具有基原特定、产地特定等等这些自然科学相关要素,还承载着传统文化及中医药理论的发展历史,具有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的综合特性。随着国家对道地药材的重视,多学科的理论和技术正在逐步应用到其研究中去,使道地药材科学内涵的阐明更加全面和系统。
作者:何婷;巩颖;刘文亚;华国栋 刊期: 2014年第02期
目的:运用数据挖掘方法对近30年来以通下法治疗中风病的文献资料进行质量分析并总结中风病发病、证候及方药应用规律。方法收集1979-2013年在CNKI上公开发表的应用通下法治疗中风病的文献,录入设计数据库中,对符合文献纳入标准的文献通过改良Jadad量表进行质量评价。同时对于文献中病例基本资料、辨证分型和方药的使用进行分析,利用Microsoft Excel工具对病例特征进行描述性分析。运用频数分析对病例症状、舌脉、证型、常用方剂和药物规律进行数据挖掘。结果中风病的症状除了中风病本身五大主症外,大便不通、腹胀、喉中痰鸣出现频率高,头痛、烦躁、头晕、发热、呕吐呃逆、面赤、喘息气粗等症状相对出现较多。舌质以红、暗红、绛红和紫瘀为主,脉象多表现为弦脉、滑脉和数脉,脉象并见以弦滑脉多,其次为弦数脉和滑数脉。主要病理因素中痰证出现频率高,其次为热证、风证、瘀证、虚证和火证。处方用药除了大量运用泻下剂,也兼顾祛风、清热、祛痰、理血、表里双解和治疡。药物使用频次以大黄、芒硝、胆南星、瓜蒌、枳实、厚朴和菖蒲应用多。除了使用汤剂、丸剂外,还有胶囊及颗粒剂。方药服用方式包括口服、鼻饲、灌肠、静脉滴注以及浴脐。方剂大多数为4~12味药,总量50~150 g之间居多。结论中风病痰热及腑实证集中出现,且在治疗中以应用泻下药及化痰止咳平喘药物为主,临床辨证时应重视痰热腑实病机对中风病各阶段的影响,灵活应用通下法。
作者:陈星;邹忆怀;李匡时;郎奕;任毅 刊期: 2014年第02期
目的:采用随机对照研究观察柴胡加龙骨牡蛎汤化裁方对酒精依赖症患者生存质量的影响。方法将56名酒精依赖症患者随机分为2组,分别服用配方颗粒制剂的柴胡加龙骨牡蛎汤化裁方(治疗组)或安慰剂(对照组)4周。并以健康状况问卷(Short Form 36 Health Survey Questionnaire,SF-36)为研究工具,量化评估柴胡加龙骨牡蛎汤化裁方对酒精依赖症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结果经治疗前后SF-36计分数据比较,治疗组在服药4周后,在生理机能、生理职能、躯体疼痛、一般健康状况、精力、精神健康6个维度上的得分均高于对照组。结论柴胡加龙骨牡蛎汤化裁方可以改善酒精依赖症患者的生活质量。
作者:王志斌;李军祥;韩海啸;余轶群 刊期: 2014年第02期
小儿多发性抽动症(Tourette’s syndrome,TS),是指以运动性抽动和(或)发声性抽动为特征的一类神经精神疾病[1]。临床表现为反复、快速、非节律性的刻板动作或发声,如眨眼、咧嘴、扭颈、耸肩、鼓肚、撅臀、跺脚以及喉中不自主怪声等,多发于儿童及青少年时期,通常在5~10岁为多见,男孩多于女孩。本病的原因尚不明确,有学者认为可能与神经生化代谢[2]及遗传、精神、环境等因素[3]有关,并与患儿的体质有极强的相关性。中医认为不同年龄的群体具有不同的体质类型和体质特征[4],抽动症的发病可能与某类型体质的小儿有一定的相关性。多发性抽动症成人的发病率远低于儿童,其原因可能在于成人与小儿的体质基础不同,一些临床研究结果亦提示本病与小儿体质有相关性[5]。我们在临证治疗小儿多发性抽动症过程中“,因质制宜”,取得了满意临床疗效,现将其辨治思路分析如下。
作者:李珉景;张雯;南源释;王素梅 刊期: 2014年第02期
自《金匮要略》开始,中风病有中经络中脏腑之分,但其内涵主要是对病位深浅、病情轻重的描述,无更多临床意义。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受《金匮要略》中风病“邪入于腑”的影响及《伤寒论》阳明病腑证的启发,腑证成为中风病研究中描述中风主症伴有腹胀、便秘等临床表现的常用证候学术语[1-2]。阳明病腑证系后世医家研究《伤寒论》阳明病时所用术语。虽然仲景书中并无一处提及该证,但“阳明之为病,胃家实是也”及其后“大便硬”“腹满痛”等具体描述,揭示了该证属里、属阳、属热、属实的病理属性。大凡系统学习中医者,均能或多或少研习仲景之说,对阳明病腑证有一定了解与掌握。中风病腑证虽与阳明病腑证均有腑证之称,但两者之间却不尽相同。如临证时按惯性思维,完全以治疗伤寒阳明病腑证的方法治疗中风病腑证,则难以达到药证相符、方证相应的境界。有鉴于此,为提高中风病腑证治疗效果,兹不揣浅陋将中风病腑证与伤寒阳明病腑证之间的差异辨析如下。
作者:冯学功 刊期: 2014年第02期
王新志为国家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是全国第五批名老中医药专家继承工作指导老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从医近30年,学验俱丰,尤善于治疗脑科疾病。笔者有幸师从其左右,受益匪浅。王老师通过多年临床实践,并结合历代医家认识,在运用下法治疗中风痰热腑实证方面有独到的认识。
作者:毛峥嵘;王新志 刊期: 2014年第02期
葛根黄芩黄连汤与猪苓汤均出自张仲景《伤寒论》。前者见于《伤寒论》原文第34条:“太阳病,桂枝证,医反下之,利遂不止,脉促者,表未解也。喘而汗出者,葛根黄连黄芩汤主之。”主治外有表邪未解,邪热入里证,症见身热,下利臭秽,肛门灼热,胸脘烦热,口干作渴,汗出而喘,舌红苔黄,脉数等。后者见于《伤寒论》原文第223条“若脉浮发热,渴欲饮水,小便不利者,猪苓汤主之”,第319条“少阴病,下利六七日,咳而呕、渴,心烦不得眠者,猪苓汤主之”。主治伤寒之邪传里化热,与水相搏,遂成水热互结、热伤阴津之证。水热互结,气化不利,热灼阴津,津不上承,故有小便不利、发热、口渴欲饮等症。
作者:肖珉;李玉峰 刊期: 2014年第02期
神经性皮炎是一种常见的,以阵发性剧烈瘙痒和皮肤苔藓样变为特征的慢性炎症性皮肤病,属于中医的“牛皮癣”“摄领疮”范畴。多见于青壮年,呈慢性经过,时轻时重,多在夏季加重,冬季缓解。初起为风湿热之邪阻滞肌肤或外来机械刺激所引起;久病则因耗伤阴液,营血不足,血虚生风生燥,皮肤失去濡养而成。肝火郁滞,情志不遂,郁闷不舒,或紧张劳累,心火上炎,以致气血运行失职,凝滞肌肤,每易成为诱发的重要因素,且致病情反复。李元文老师经过多年临床研究,在辨证论治的基础上将金元大家李东垣“脾胃论”的学术思想运用于本病的治疗,临床疗效明显提高。今将李老师临床运用介绍如下。
作者:隗小晴 刊期: 2014年第02期
化痰通腑法治疗急性期中风病由王永炎院士于1982年提出,随着多年的临床实践,总结出“舌红、苔黄厚而腻、口气臭秽、大便秘结或不通、脉弦滑而大等为痰热腑实证的核心表现。1986年中国中医药学会内科学会、中医急症中风病科研协作组颁布的《中风病中医诊断、疗效评定标准》中,首次公布痰热腑实证,确立化痰通腑法,后经规范的(前瞻、随机、对照)临床研究和多年临床应用验证提示,化痰通腑法治疗脑血管病急性期痰热腑实证,对于改善患者意识状态、缓解病情加重的趋势和减轻偏瘫的病损程度具有较好效果[1]。笔者就化痰通腑法治疗痰热腑实型中风病的给药方式查阅相关文献,发现化痰通腑法在目前临床的应用形式多种多样,兹分述如下。
作者:刘惠杰;徐寅平 刊期: 2014年第02期
结果概要表(Summary of findings table,SoF table)以简单清晰的表格形式呈现系统综述的主要结果,有助于临床医生或医疗卫生决策者从系统综述中迅速理解和获取重要的发现,通过权衡利弊,作出合理的医疗决策。利用结果概要表有助于对证据的理解和使用,促进循证的临床实践。就《Cochrane系统评价员手册》中结果概要表的内容、特点、制作方法进行介绍,并通过一个实例进行解读,便于临床医生的理解和使用。
作者:陈妮妮;韩梅;王禹毅;杨国彦;任君;刘建平 刊期: 2014年第02期
葛根首载于《神农本草经》,言其“味甘,平,主消渴,身大热,呕吐,诸痹,起阴气,解诸毒”[1],为足阳明胃经药,兼入脾经,功善升发脾胃清阳之气而生津止渴、升阳止泄。又阳明主肌肉,葛根甘平轻扬,可开发腠理而解肌退热、发表透疹、舒筋解痉。张仲景《伤寒论》《金匮要略》之葛根汤以葛根为主药,治“太阳病,项背强几几,无汗恶风”之太阳伤寒表证兼经舒不利证[2],“恶寒发热、头项强痛、面赤、鼻干、额头作痛、卧而不宁,下利”之太阳阳明合病下利证[3],以及“太阳病,无汗而小便反少,口噤不得语,欲作刚痉”之太阳痉病[4]。后世多宗葛根汤中葛根的用法,治疗表证、斑疹、痉病、泄泻等。近代药理研究表明,葛根所含主要成分葛根素有扩张冠状动脉和脑血管、降血压、抗心律失常、降血糖等作用[5],对冠心病、心绞痛、高血压、糖尿病、突发性耳聋、偏头痛与脑外伤后遗症等疾病有良好的治疗效果[6],其运用日趋广泛。
作者:周刚;马利荣;郜嫩平 刊期: 2014年第02期
目的:观察益气渗湿中药汤剂对预防髋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影响。方法将63例患者按随机对照原则分为A组和B组,手术术式为全麻下行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术后A组给予低分子肝素钙,B组在A组基础上给予益气渗湿类中药汤剂。给药1周,观察下肢股静脉血流速度、彩超是否有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血小板计数及纤维蛋白原数值、疼痛评分(VAS)及肢体周径的变化,并比较组间差异。结果2组下肢股静脉血流速度、血小板计数及纤维蛋白原数值术后3,7 d各时段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VAS评分术后3 d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益气渗湿法可有效地降低髋关节置换术后下肢静脉血栓发生的风险。
作者:温鑫柱;方志远;张凡帆;柏立群 刊期: 2014年第02期
应激性心肌病,又称为Tako-Tsubo综合征、心尖部气球样变综合征(apical ballooning syndrome, ABS)等,其主要特征为一过性心尖部室壁运动异常,呈气球样变。女性多于男性,发病前多有精神或躯体应激事件。心电图特点可表现为ST段抬高,伴病理性Q波,与急性心肌梗死有混淆之处。此类疾病在重症医学领域报道例数相对较少,诊疗上具有一定隐匿性,容易误诊为急性心肌梗死等疾病,需要我们提高对应激性心肌病的认识,早期诊断,通过中西医诊疗适时干预,争取患者获得良好预后。
作者:郭楠;张宇;王兰;江其敏;蔡阳平;赵红芳;王光磊;罗艳彬;马卫华 刊期: 2014年第02期
缺血性心脏疾病发生时出现室速和室早等重度心律失常是导致猝死的重要原因,其治疗一直是人们关注的热点问题。近年来,有研究证明温针灸具有改善心肌缺血和降低心律失常发作频率等作用,提示温针灸可能对缺血性心律失常有一定疗效。本文旨在通过对温针灸临床作用及机理、心律失常的研究进展、预温针灸的研究情况进行综述和分析,探寻温针灸介入心血管疾病的治疗时机,为心律失常的治疗提供新的方向和途径。
作者:杨佳;嵇波;赵百孝;张露芬;时丽媛;赵文斌;郭孟玮;任晓暄;王晔;王亚萍 刊期: 2014年第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