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亚男;邹忆怀
目的:以方药分析为基础探讨脑梗死急性期证候分布规律以便更好地指导该病的临床治疗及科研组方用药.方法 通过对从CNKI数据库检索得到的2002年至2011年中医药治疗脑梗死急性期132篇文献进行用药分析,探讨脑梗死急性期证候分布规律.结果 ①使用频次较多的有活血药、平肝熄风药、化痰药、清热药、补气药;②脑梗死急性期的证型以血瘀证、肝风内动证为主.结论 现代文献所用药物的分析基本体现了现代中医治疗脑梗死急性期的用药特点及规律,也由此揭示了其证型的分布规律,从而更有助于指导科学用药.
作者:何婷婷;张允岭;金香兰;高芳;陈宝鑫;傅晨;薛斐然 刊期: 2012年第02期
目的:评价利肺片治疗糖尿病合并肺结核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将84例肺结核合并糖尿病患者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其中治疗组46例实施联合抗结核化疗方案并加服利肺片治疗,对照组38例只用联合抗结核化疗方案治疗.治疗1个月和3个月后将2组疗效、肝肾损害及血糖化血红蛋白A1(GHbA1)情况进行比较.结果 1个月后2组患者乏力、咳嗽咳痰和咯血完全缓解率治疗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3个月后病变显著吸收率治疗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有效率亦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利肺片辅助治疗可加速肺结核合并糖尿病患者乏力、咳嗽咳痰、咯血等临床症状的缓解,促进病变吸收,有效率高于单用联合抗结核化疗方案,用药安全.
作者:梅早仙;白大鹏;李丽 刊期: 2012年第02期
目的:观察艾灸配合子午流注纳甲法治疗原发性痛经的效果,进而寻找一种在临床上治疗原发性痛经的方法.方法 采用随机对照的临床试验研究方法,将64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4例(采用艾灸配合子午流注纳甲法),对照组30例(服用去痛片),采用视觉模糊评分法(VAS)测定与分析疼痛值,对其止痛疗效作出客观的评定.结果 治疗3个月经周期及随访1个月经周期,2组均显示出良好的止痛效果,而且每个周期治疗前治疗组疼痛值递减(P<0.01).结论 艾灸配合子午流注纳甲法能够有效地缓解原发性痛经的疼痛,尤其能使病情逐渐减轻.
作者:黄芳芳;李斯;孙静宜;马文珠 刊期: 2012年第02期
针灸疗法在焦虑障碍的治疗中占有重要地位,近年来的研究发现,该方法操作方便,取效快捷,对于焦虑情绪及其伴发症状具有很好的改善作用.针灸疗法包括针刺疗法、艾灸疗法、电针疗法、耳穴疗法、穴位注射等多种方法.
作者:秦丽娜;谢颖桢;张龙生 刊期: 2012年第02期
证候是一个复杂的巨系统,其研究方法与线性系统的方法不同.钱学森院士[1]提出的从定性到定量的综合集成研究思路对中医证候研究工作具有很好的借鉴作用.它将机器体系、专家体系和知识体系有机地结合起来,构成了一个高度智能化的人机结合系统.从提出经验性假设,到基于大量数据资料的系统建模,再到反复对比检验修改,后由专家群体思维收敛,形成定量性结论,每一个环节都用系统、综合、整体、联系、动态的观点去分析证候规律,这对于阐释、研究证候的概念、实质和演变规律有着重大的意义.
作者:曲淼;王娣;赵晶 刊期: 2012年第02期
多发性硬化(multiple sclerosis,MS)属于神经系统疑难杂症,是以中枢神经系统白质脱髓鞘病变为特点的自身免疫性疾病,症状和体征的空间多发性和病程的时间多发性构成了MS的主要临床特点,病变可累及大脑白质、脊髓、脑干、小脑和视神经等.中医药治疗多发性硬化具有独特的疗效和特色,2011年12月13日东直门医院神经内科邀请学术带头人王永炎教授查房,指导1例多发性硬化患者的诊治.查房过程中,王教授从规范采集的临床信息着手进行分析判断,传授了临床诊治的技能和技巧,演示了中医药诊治疾病的思路和重点,使大家受益匪浅.
作者:周莉;高颖;邹忆怀;谢颖桢;李澎涛 刊期: 2012年第02期
中医临床思维是指医生在临床诊疗过程中,收集疾病信息,分析病因、病机,判断疾病与证候,确立治则治法及处方用药过程中的思维活动.中医临床辨治过程是一个完整、复杂的思辨过程,有其独特的思维方式.中医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积极吸收了东西方各类逻辑思维并不断加以运用来指导临床实践的整个过程,逐渐形成了有自己特色的逻辑形态[1].其特殊的思维方式也决定了医生在诊治过程中的行为范式.因此,笔者从中医临床中所运用的思维方法与医生的诊疗行为角度,探讨中医的诊疗过程,以期对临床医生提高辨治水平及疗效有所裨益.中医临床思维贯穿于整个诊疗过程中,大致可分为观察体悟、过程分析及理性思维3个阶段.
作者:王永炎;张华敏;王燕平 刊期: 2012年第02期
1 焦虑障碍概述焦虑障碍(anxiety disorders),又称焦虑症或焦虑性疾病,它是一组以病理性焦虑情绪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精神障碍.临床上表现为精神性焦虑和躯体性焦虑.精神性焦虑是指一种提心吊胆、恐惧和忧虑的内心体验,伴有紧张不安.躯体性焦虑是指在精神性焦虑基础上伴发的自主神经功能亢进的系列症状,如心悸、胸闷、气短、出汗、紧张性震颤、口干及颜面潮红、苍白等.
作者:唐启盛;曲淼;孙文军 刊期: 2012年第02期
目的:观察自拟益气养阴方治疗特发性肺纤维化(IPF)气阴两虚证的疗效.方法 收集2007年1月-2011年9月新加坡MINO Chinese Medical Clinic诊所IPF气阴两虚证病例44例,按疗程分成A组(疗程≤6个月)21例,B组(疗程>6个月)23例,给予中药自拟益气养阴方治疗.于治疗前、治疗后6,12,24,36个月分别评估Ⅱ型肺泡细胞表面抗原(KL-6),6分钟步行试验,包括6分钟步行距离、低手指血氧饱和度低值(SPO2)、Borg 呼吸困难评分的变化.结果 中药治疗总有效率79.55%,A 组有效率66.67%,B 组有效率91.30%,2组相比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5.A组6个月时Borg指数低于治疗前,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治疗前比较,B组12,24个月时KL-6、低SPO2、Borg指数均有显著差异,P<0.05或P<0.01;36个月时低SPO2、Borg指数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与短疗程益气养阴方治疗相比,长疗程中药治疗气阴两虚型IPF对改善呼吸困难症状、降低KL-6有一定临床意义.
作者:刘文锋;史利卿 刊期: 2012年第02期
目的:探讨中风病急性期不同证候与白细胞血小板聚集水平之间的相关性.方法 对45例发病72 h以内的缺血性中风病患者,分别于发病72 h内及治疗14 d 2个时点进行相关信息的采集,包括临床症状、白细胞血小板聚集检测值,并对数据进行相关统计学分析,从而找出中风病各个证候与白细胞血小板聚集水平之间的联系与差异.结果 在中风病发病72 h内,出现较多的为风证,白细胞血小板聚集水平多数处于低于正常值范围且与火热证和气虚证证候成立之间有显著的相关性;治疗14 d时,白细胞血小板聚集水平趋于正常值范围且与痰证证候成立有显著的相关性.结论 在中风病急性期白细胞血小板聚集水平处于抑制状态,随着病情稳定进入恢复期白细胞血小板聚集水平趋于正常范围.发病72 h内火热证、气虚证成立组有统计学意义;14 d时,痰证成立组有统计学意义.
作者:孙亚男;邹忆怀 刊期: 2012年第02期
目的:观察不同插管深度中药保留灌肠对盆腔炎性疾病止痛疗效的影响.方法 将127例盆腔炎性疾病患者随机分为2组,均采用口服中药与中药保留灌肠的治疗方案,2组采用不同的插管深度,Ⅰ组(61例)10~15 cm,Ⅱ(66例)组25~30 cm.观察并记录灌肠中药在肠内的保留时间及疼痛缓解程度,运用症状分级法评定止痛效果.结果 Ⅰ组灌肠液平均保留时间为(4.3±2.0)h;Ⅱ组平均保留时间为(6.2±1.6)h.2组比较,具有极显著性差异(P<0.01),灌肠保留时间Ⅱ组明显长于Ⅰ组.止痛疗效总有效率Ⅰ组为75.41%,Ⅱ组为89.39%,Ⅱ组优于Ⅰ组(P<0.05).结论 中药灌肠治疗盆腔炎性疾病插管到结肠能明显缓解疼痛症状.
作者:卢英;金哲;王丹 刊期: 2012年第02期
支气管哮喘的发生与情绪因素存在密切关系,负性情绪常诱发或加重哮喘,而哮喘的反复发作也可引起心理障碍,常发生的负性情绪主要表现为焦虑和抑郁.针灸是近年来治疗抑郁症、焦虑症广泛的、较有效的手段.因此在传统的以背部肺俞、大椎、定喘为主,并根据证型、病期辨证取穴的基础上,再加用百会、印堂、神门、内关、三阴交等穴调神解郁,对于治疗支气管哮喘伴发焦虑、抑郁情绪有较好的临床疗效,可以更好地缓解哮喘症状,这可能是提高针灸治疗哮喘临床疗效的一种有效方法.
作者:王燕平;谭程;刘亚亚;赵吉平 刊期: 2012年第02期
北京中医药大学王庆国教授临床善用经方,不拘时方,对多种内、妇、儿科疾病有丰富的治疗经验,疗效突出.本文以3个典型医案为例,总结王老师活用金沸草散治疗咳嗽的临证经验,介绍其对方证病机、组方配伍的运用体会,以期有助于读者学习提高临证技能.
作者:赵伟鹏;闫军堂;刘敏;王冬;刘丹彤;王庆国 刊期: 2012年第02期
1 神经递质学的研究现有的假说认为,去甲肾上腺素(NE)、5-羟色胺(5-HT,也称血清素)、γ-氨基丁酸(GABA)等与焦虑障碍的发病有关,起源于蓝斑的去甲肾上腺素能系统调节警觉性.NE与焦虑应激行为关系密切,应激因子增加蓝斑的冲动发放,使受到去甲肾上腺素能神经支配的脑区NE释放的增加和更新加快,动物表现出恐惧行为.在正常情况下去甲肾上腺素能神经系统可使人体保持一定的警觉水平,过度兴奋则引起明显的恐惧和焦虑反应.
作者:赵瑞珍;李宁;李冬梅 刊期: 2012年第02期
膝骨性关节病(osteoarthritis,OA)又称增生性关节病、退行性关节病等,是以膝关节软骨发生弥漫性龟裂、纤维化和脱失及骨组织增生性变化为病理特征的疾病.本病发病率随年龄的增长而升高.在我国,65岁以上的老年人60%患有此病,全国大约有6 500万人患病,而本病的致残率可高达53%,严重影响了老年人的身体健康和生活质量[1].随着我国逐渐进入老龄化社会,0A发病率还会越来越高,不仅严重危害人民的健康生活,也给社会造成很大负担.
作者:祖娜;赵翠芳;关崧;纪征瀚;郝桂香;朱跃兰 刊期: 2012年第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