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芸菲;边莉;王涛;张少华;宋金洁;杜歌;宋三泰;江泽飞
热层析成像技术是影像医学新技术,是光学成像领域又一重大突破.该技术可以检测到细胞新陈代谢所产生的热量,通过对热分布信息的摄取,推断热与疾病间的内在联系和规律.为了探明疾病和热分布的关系建立了生物热传导模型,利用该模型对红外热像图上可能病变区域的温度数据进行分析处理,得出热源深度h和强度q值,这两个参数可对肿瘤进行定性、定位.热层析技术是一种既体现功能学又具有形态学的热影像新技术,比其他临床检测方法更早地发现病变.本文就此技术在乳腺疾病早期诊断中的临床研究进展予以综述.
作者:霍慧萍;李俊来 刊期: 2015年第06期
唑来膦酸(zoledronic acid,ZOL)作为第三代双磷酸盐(bisphosphonates,BPs)药物,是目前治疗乳腺癌骨转移的标准方案之一,其主要通过抑制破骨细胞介导的骨质破坏发挥作用.随着研究的深入,目前很多临床前试验证实唑来膦酸对肿瘤细胞有直接或间接的抑制作用,同时发现ZOL与抗肿瘤药物联合应用对肿瘤细胞具有一定的协同抑制作用.此外,多项临床试验证实,唑来膦酸具有预防乳腺癌患者术后复发,提高患者预后的作用.本文就上述研究新进展作一综述.
作者:邱镜丹;李荣;王建东 刊期: 2015年第06期
目的 比较激素受体(hormone receptor,HR)阳性晚期乳腺癌患者多线解救治疗失败后,给予mTOR抑制剂依维莫司联合内分泌药物治疗与单药内分泌治疗的疗效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本研究纳入2010年8月- 2013年11月,军事医学科学院附属医院收治的多线解救治疗失败后HR阳性晚期乳腺癌患者96例,一组给予依维莫司联合内分泌药物治疗(n=48),另一组给予单药内分泌治疗(n=48).比较两组患者的疗效与不良反应并分析可能的影响因素.结果 两组患者的临床特征基本均衡.联合组和单药组的临床获益率(clinical benefit rate,CBR)分别为22.9%和8.3%(P=0.049);联合组中位无进展生存期(progression-free survival,PFS)为4.0个月(95% CI:2.9 ~ 5.1),单药组中位PFS为2.0个月(95%CI:1.8 ~ 2.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在亚组分析中,年龄≥50岁、ER阳性、PR阳性、Her-2阴性、解救治疗线数≤5线、存在内脏转移、骨转移、脑转移、软组织转移及既往对内分泌治疗敏感的患者,联合组PFS较单药组显著延长.Cox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结果均显示,既往内分泌治疗是否敏感是影响两组患者PFS的独立相关因素.不良反应主要与依维莫司相关,包括1 ~ 2级口腔炎、间质性肺炎等.结论 HR阳性晚期乳腺癌患者多线解救治疗失败后,在内分泌治疗基础上联合依维莫司疗效确切,可延缓内分泌耐药导致的疾病进展.
作者:郭芸菲;边莉;王涛;张少华;宋金洁;杜歌;宋三泰;江泽飞 刊期: 2015年第06期
皮肤是机体抵御外界环境中物理、化学伤害的第一道屏障,其依赖于表皮干细胞的增殖和分化而不断自我更新.整合素是一类细胞黏附受体,其调控细胞-细胞外基质反应,连接细胞外环境与细胞内信号通路,广泛参与增殖、分化和生存等细胞基本活动.本文就整合素分子在调控表皮干细胞的黏附、迁移、信号转导研究进展作一综述,从而为实现皮肤创伤的完美修复提供新的视角.
作者:杨少伟;孙晓艳;付小兵 刊期: 2015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床突旁动脉瘤的手术策略及疗效.方法 回顾分析我院2010年1月- 2014年5月46例行手术治疗床突旁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性8例,女性38例,年龄22 ~ 72岁,平均50.15岁.17例动脉瘤破裂,9例罹患多发动脉瘤.眼动脉瘤22个、梭性动脉瘤10个、垂体上动脉瘤8个、窝动脉瘤3个、蛇形动脉瘤1个、假性动脉瘤5个.20个动脉瘤≤5 mm,15个5 ~ 15 mm,14个≥15 mm.手术策略包括直接夹闭、夹闭塑形、颅内外血管架桥、颈动脉结扎和动脉瘤包裹.根据格拉斯哥评分(Glasgow outcome scale,GOS)评估临床疗效.结果 19个动脉瘤直接夹闭,21个夹闭塑形,颅内外架桥6个,颈动脉结扎2个,动脉瘤包裹1个.根据GOS评分,42例预后良好(GOS 4 ~ 5分),3例预后差(GOS 2 ~ 3分),1例死亡(GOS 1分).结论 根据床突旁动脉瘤的不同特征,采用相应的策略处理动脉瘤,能提高床突旁动脉瘤的临床疗效.
作者:束旭俊;孙正辉;武琛;王芙昱;王胜宝;薛哲;王文鑫 刊期: 2015年第06期
Tau蛋白是微管相关蛋白家族的主要成员,其磷酸化水平的增高与多种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密切相关,如阿尔茨海默病(Alzeimer's disease,AD)、癫痫、额颞叶痴呆、皮质基底节变性(corticobasal degeneration,CBD)、进行性核上性麻痹(progressive supranuclear palsy,PSP)、朊蛋白病等.Tau病是以异常磷酸化Tau蛋白聚集为病理特点的年龄相关性神经变性病.Tau病根据微管相关蛋白Tau(microtubule-associated proteins tau,MAPT)基因剪切不同分为6种同型异构体,外显子9、10、11、12各编码一个微管结合模序氨基酸重复序列,有外显子10编码氨基酸序列的Tau蛋白异构体为4R,其他的异构体为3R.皮克病(Pick's disease,PiD)中3R占优势,而皮质基底节变性和进行性核上性麻痹中4R占优势,根据MAPT中基因突变的位置,额颞叶痴呆FTLD-tau可以出现3R、4R或二者均有.本文综述了近年来在Tau蛋白及Tau病相关领域的研究进展.
作者:马云峰;王湘庆;郎森阳 刊期: 2015年第06期
目的 研究关节镜配合股骨Rigidfix法固定进行膝关节前交叉韧带(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ACL)重建的术后临床疗效.方法 根据纳入和排除标准,选择2013年9月- 2014年8月共60例曾在我院取自体腘绳肌腱作为肌腱移植物,行前交叉韧带重建手术的患者.在关节镜技术配合下,应用股骨Rigidfix法固定+胫骨端界面螺钉固定法行ACL单束重建.进行术后临床疗效随访观察.记录患者术前及末次随访时的患侧膝关节功能和疼痛情况,膝关节功能随访包括前抽屉试验(anterior drawer test,ADT)、Lachman试验和轴移试验,以及患侧膝关节功能评分包括Lysholm评分、Tegner评分和国际膝关节文献委员会(International Knee Documentation Committee,IKDC)2000主观膝关节评分及膝关节动度仪KT1000测量.膝关节疼痛的随访采用主观疼痛评分.结果 60例均获得随访,Lysholm评分由术前(31.38±5.10)分提高到3个月随访时的(60.37±5.35)分、10个月随访时的(74.7±3.51)分(P<0.001);IKDC2000评分由术前(30.85±4.19)分提高到3个月随访时的(90.08±4.24)分、10个月随访时的(93.45±2.86)分(P<0.001);Tegner评分由术前(1.38±0.56)分提高到3个月随访时的(7.30±0.62)分、10个月随访时的(7.80±0.57)分(P<0.001);膝关节动度仪KT1000测量由术前的(6.98±0.56) mm降低至3个月随访的(2.95±0.52) mm、10个月随访时的(2.92±0.50) mm(P<0.001).患者主观膝关节疼痛有明显缓解,评分由术前(6.1±1.003)分降低到术后3个月的(0.45±0.594)分、术后10个月的(0.200±0.400)分(P<0.001).结论 关节镜配合使用Rigidfix法固定自体腘绳肌腱重建膝关节前交叉韧带近期临床疗效满意,移植物固定可靠,手术操作安全简单,病人术后恢复快,效果满意.
作者:张浩;李众利;廖伟雄;李冀;杨以萌;王克涛 刊期: 2015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标本在室温保存时,不同放置时间对血小板功能检测仪PL-11结果的影响.方法 采集我院2012级学员队20位健康学员及2013年我院门诊20位服用氯吡格雷和阿司匹林的冠心病患者肘静脉枸橼酸钠抗凝全血,应用PL-11分别在采血后不同保存时间点(2 h、4 h、8 h)测定不同血小板活化诱导剂诱导的血小板聚集率.结果 健康组:以花生四烯酸(arachidonic acid,AA)为血小板活化诱导剂时,2 h、4 h、8 h的放置时间对血小板聚集功能未产生影响(P>0.05);二磷酸腺苷(adenosine di-phosphate,ADP)为诱导剂时,血小板聚集率在4 h明显降低(P<0.01),8 h时已经降低至4.3%(P<0.01);胶原(collagen,Col)诱导的血小板聚集率在采血后4 h时较2 h明显降低(P<0.01),但与8 h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服用抗血小板药物组:AA诱导的血小板聚集率2 h、4 h、8 h两两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ADP诱导的血小板聚集率在4 h时明显降低(P<0.01),4 h与8 h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ol诱导的血小板聚集率在8 h后出现明显降低(P<0.01).结论 枸橼酸盐抗凝血标本采集后放置时间对PL-11血小板功能检测存在影响,在检测健康人组或已服用双联抗血小板药物患者组时,AA诱导血小板聚集受时间影响较小,ADP与胶原诱导血小板聚集时随着标本放置时间延长,血小板聚集率降低.结合凝血功能检测对枸橼酸盐抗凝血的要求,PL-11检测血小板功能时,AA诱导聚集可在采血后4 h内完成,ADP与胶原诱导应在采血后2 h内完成.
作者:朱远;关杰;田月强;李莉;平牧野;任军伟;邓新立;丛玉隆 刊期: 2015年第06期
目的 评价CT导航系统在脊柱畸形矫正手术中椎弓根螺钉置入的应用效果和技术优势.方法 回顾性分析解放军总医院2010年1月- 2014年1月利用导航技术行手术治疗的脊柱畸形患者60例,其中男27例,女33例,平均年龄18.4(11 ~ 38)岁.通过西门子术中滑轨40排CT扫描后将原始数据转送给配备的Brainlab导航系统,辅助术者完成椎弓根钉置入.结果 60例共置入椎弓根钉650根,胸椎570根(21根进行了修正),腰椎80根(无修正).总置钉准确率98.14%,胸椎97.89%,腰椎100%.结论 术中CT导航系统可以从各个角度实时显示准备置钉的椎弓根形态以及椎弓根钉前方组织,也可通过立体成像模块清晰显示进钉点与进钉角度,降低置入椎弓根螺钉时对椎弓根各壁的破坏概率和术中脊髓损伤的发生率,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作者:吴兵;董天祥;张永刚;肖嵩华 刊期: 2015年第06期
目的 观察术前应用地塞米松对胃肠手术患者术后血清皮质醇浓度的影响.方法 选择2013年11月- 2014年7月在我院麻醉手术中心行胃肠手术的患者80例,随机分成对照组(C组)和地塞米松组(D组),每组40例.术前1 ~ 2 h,C组静脉注射0.9%氯化钠注射液2 ml,D组静脉注射地塞米松10 mg(2 ml).分别在术前(T0)、术后第1天(T1)及第7天(T2)抽取外周静脉血测量血清皮质醇浓度.结果 术前及术后第7天两组血清皮质醇浓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第1天D组血清皮质醇浓度为345.8 nmol/L,C组为832.8 nmol/L,D组低于C组(P<0.05).与术前相比,C组术后第1天血清皮质醇浓度明显升高(P<0.05),D组无明显变化(P>0.05).结论 术前应用10 mg地塞米松可以抑制胃肠手术患者术后皮质醇的过度产生,术后第1天血清皮质醇浓度较术前无明显变化,术后早期血清皮质醇浓度相对稳定.
作者:陈镜伊;刘艳红;张宏 刊期: 2015年第06期
足底筋膜炎是一种自限性疾病,病因不明,目前临床上还没有根治足底筋膜炎的方法.相对于手术治疗的不良反应大、复发率高,冲击波治疗安全、无创、治愈率高等优势日益突出.笔者对近年来冲击波治疗足底筋膜炎的临床研究概况进行综述.
作者:张晓倓;张立宁;肖红雨 刊期: 2015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老年人防跌倒指南推荐的综合护理干预对预防老年髋部骨折术后对侧再骨折的效果.方法 选择2012年1 -12月我院收治的60岁以上髋部骨折患者,排除双侧骨折、既往骨折、病理性骨折及多发伤患者.按照简单随机方法分为防跌倒综合干预组及无干预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术后1年内对侧再次骨折发生率及功能康复情况.结果 总共386例符合入组条件并随机分配至干预组及对照组,每组各193例.两组患者年龄、性别、体质量指数、并存疾病、手术类型等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干预组及对照组分别有12例(6.2%)、20例(10.4%)失访.随访结果显示,干预组6例(3.1%)发生对侧再次骨折,对照组有15例(8.7%),防跌倒综合干预明显降低老年髋部骨折术后对侧再次骨折发生率(P=0.033).干预组术后1年功能康复较对照组更佳(75.1vs 69.4,P=0.000)(功能恢复评分).多因素分析发现,老年髋部骨折患者对侧再骨折的原因有重度骨质疏松,合并神经系统疾病、呼吸系统疾病、心血管系统疾病.结论 经综合护理干预可有效降低髋部骨折术后对侧再次骨折发生率.
作者:高远;屈波;孔丹;陈雪梅;陈玉娥;张里程;皮红英 刊期: 2015年第06期
凋亡是细胞的程序化死亡过程.研究表明,小分子凋亡显像示踪剂可以帮助临床医师早期诊断疾病、检测疾病的进展、治疗后早期评估疗效、协助开发新的治疗方案、指导肿瘤个体化治疗.虽然临床上迫切期望一种理想的小分子凋亡显像PET示踪剂问世,但是一直未能实现,主要是因为临床应用的苛刻要求,包括对凋亡细胞的检测具有较高特异度和灵敏度、合理的生物学分布、药物的安全性、与放射性标记物的兼容性、常规PET设备的显像等.目前小分子凋亡显像PET示踪剂主要分为3类:显示凋亡蛋白活性的示踪剂、检测线粒体跨膜电位破坏的示踪剂和反应膜改变印记的示踪剂.
作者:王腾腾;张锦明;张涛;柳曦;周乃康 刊期: 2015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特发性黄斑视网膜前膜的易感因素,对特发性黄斑视网膜前膜的预防以及早期诊断提供临床指导.方法选取我院2013年4月- 2014年4月收治的经我院确诊为特发性黄斑视网膜前膜单眼发病的患者80例(80眼),作为观察组,患者正常眼(80眼)作为功能对照组,另选取于我院就诊的≥50岁无黄斑区病变的其他患者80例(160眼)作为对照组,对其进行回顾性病例分析,研究特发性黄斑视网膜前膜的易感因素.结果 观察组佳矫正视力均<1.0,功能对照组佳矫正视力<1.0者14眼(17.5%),对照组佳矫正视力<1.0者9眼(5.6%);观察组佳矫正视力较功能对照组及对照组差(P<0.05).观察组高眼压4眼(5%),功能对照组高眼压4眼(5%),对照组高眼压2眼(1.25%),观察组与功能对照组及对照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与对照组的年龄及性别组成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有糖尿病51例,高脂血症59例,较对照组患病人数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糖尿病和高脂血症是特发性黄斑前膜的易感因素.
作者:祖媛媛;刘铁城 刊期: 2015年第06期
目的 分析木样甲状腺炎超声图像特征,提高超声诊断准确率.方法 2004年6月- 2014年6月在我院病理确诊的13例木样甲状腺炎的患者为观察组;另选同期13例患与该病易于混淆且病理确诊的甲状腺癌患者为对照组,全部病例均行超声检查,比较两组二维声像图特征.结果 观察组甲状腺病灶回声不均匀(多由慢性纤维增生性所致),边界欠清,无明显包膜回声,前后径与横径比值<1,彩色多普勒血流较丰富或少量血流信号,无淋巴结转移.对照组甲状腺癌回声不均(主要是含微钙化灶所致),多数结节前后径与横径比值>1,边界不清或部分边界不清,淋巴结转移常见.观察组与对照组纵横比>1、含微钙化灶、淋巴结转移的比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木样甲状腺炎的二维超声图像主要表现为病灶回声不均,质地硬,无包膜,与周围组织界限不清,纵横比<1,不伴有颈部异常淋巴结.
作者:李建如;罗渝昆;温泉;李岩密;张雁;张艳;王志涛 刊期: 2015年第06期
目的 观察西妥昔单抗联合化疗一线治疗K-RAS野生型晚期结直肠癌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8年2月- 2014年7月我院收治的98例经病理学证实的K-RAS基因野生型晚期结直肠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44例应用西妥昔单抗联合奥沙利铂+亚叶酸钙+氟尿嘧啶(FOLFOX)或奥沙利铂+卡培他滨(XELOX)方案,54例应用西妥昔单抗联合伊立替康+亚叶酸钙+氟尿嘧啶(FOLFIRI)方案治疗.每例至少接受2个周期以上化疗,每6周进行疗效评价,按照实体瘤客观疗效评价标准1.1版评价疗效.结果 98例均可进行疗效评价.其中西妥昔单抗联合奥沙利铂组完全缓解(complete response,CR) 2.27%、部分缓解(partial response,PR) 63.64%、病情稳定(stable disease,SD) 25%、病情进展(progression disease,PD) 9.09%;西妥昔单抗联合FOLFIRI组CR 0、PR 40.74%、SD 44.45%、PD 14.81%;两组客观缓解率(objective response rate,ORR)(65.91% vs 40.74%,P=0.01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疾病控制率(disease control rate,DCR)(90.91%vs 85.19%,P=0.390)及中位无进展生存期(progression-free survival,PFS)(8.4个月vs 7.7个月,P=0.58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西妥昔单抗联合以奥沙利铂为基础的化疗方案一线治疗K-RAS野生型晚期结直肠癌患者,其疗效不劣于西妥昔单抗联合FOLFIRI方案.两组不良反应无明显差异,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李娟;张婷婷;王以尚;韩春;白莉 刊期: 2015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胃肠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GIST)的临床特点、诊疗方法和预后,进一步提升对此类疾病的认识.方法 回顾分析解放军总医院肿瘤外科2009年9月- 2014年9月收治的90例GIST患者的完整临床和病理资料.结果 常见的临床表现为腹部胀痛不适、纳差占41.1%(37/90),其次为消化道出血占20.0%(18/90),腹部包块占4.4%(4/90),肠梗阻症状占3.3%(3/90),28例无明显症状占31.1%,为检查时偶然发现.术前诊断主要依靠胃肠镜、超声内镜、CT、MRI等影像学检查.90例均接受手术治疗.免疫组化CD117阳性率90.0%(81/90),CD34阳性率91.1%(82/90),S-100阳性率11.1%(10/90),SMA阳性率33.3%(30/90).中位随访时间27.4(1 ~ 60)个月,8例复发或转移,3例再次手术,2例因肿瘤进展死亡.单因素分析显示,肿瘤大小(P=0.019)及核分裂数目(P=0.002)是影响预后的因素.结论 GIST的临床表现无特异性,胃肠镜、超声内镜、CT、MRI等检查有助于该病术前诊断.确诊主要依靠病理学及免疫组化,外科手术是GIST的首选治疗方式.
作者:薛勇敢;张秉栋;李鹏;刘洪一;贾宝庆 刊期: 2015年第06期
胃癌作为常见的消化道恶性肿瘤之一,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ylori)感染与胃癌的发生有密切的关系,其中H.pylori毒力相关因子A(CagA)成为胃癌发病机制研究的热点.本文用新的视角总结了CagA参与的病理活动和其在胃癌发生、发展中可能起到的作用,同时对CagA及其亚型多样性与胃病程度的关系进行论述.
作者:刘鹿;王林;刘纯杰 刊期: 2015年第06期
目的 通过与徒手置钉的比较,探讨在后路全椎弓根钉治疗脊柱畸形手术术中CT导航下置钉的准确性优势及临床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9 - 2012年我科连续100例接受脊柱矫形手术并行术中CT的患者.所有病例分为导航组和非导航组,其中导航组37例,非导航组63例.根据椎弓根钉置入节段的不同,将两组各分为胸椎、上胸椎、中胸椎、下胸椎及腰椎5个亚组,比较并分析两组整体间及各亚组间椎弓根螺钉的置钉准确性.结果 导航组总体椎弓根置钉准确率(94.61%)高于非导航组(88.43%)(P<0.05),返修率(2.43%)低于非导航组(6.06%)(P<0.05);各亚组间比较,导航胸椎组、中胸椎组、下胸椎组椎弓根置钉准确率均高于非导航相对应组(P<0.05),返修率均低于非导航相对应组(P<0.05);两组上胸椎组间及腰椎组间准确率及返修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术中CT导航可提高脊柱畸形矫形手术中的椎弓根螺钉置钉准确性,尤其是胸椎弓根置钉的准确性.
作者:王铀;崔赓;张永刚;任宁涛;张恒;齐鹏;董天祥 刊期: 2015年第06期
目的 分析非中性粒细胞缺乏患者侵袭性肺曲霉病(invasive pulmonary aspergillosis,IPA)的临床特点.方法 对本院2011年1月- 2013年12月呼吸科29例非中性粒细胞缺乏IPA患者的临床特点进行回顾性研究.结果 29例IPA患者中,确诊12例,临床诊断17例.基础疾病以慢性肺疾病常见(11例),其次为糖尿病、无基础疾病(各7例).从发病到诊断平均16.5 d.临床症状无特异性,胸部CT以渗出影常见.结论 对于咳嗽、咳痰并有呼吸困难,PCT正常,CT表现为渗出影,特别是伴有肺部基础疾病,经广谱抗生素和糖皮质激素治疗无效的非中性粒细胞缺乏患者,应高度怀疑IPA可能.
作者:蔡学究;倪文涛;魏传琦;崔俊昌 刊期: 2015年第0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