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华;马芳玲;邹效漫
1 对象和方法1.1 对象 1992~2000年我科治疗和观察患者 100 例,男 68 例,女 32 例,年龄 45~75 岁,平均 55 岁.病程,半年内 48 例,半年~1 年 21 例,1 年~2 年 18 例,2 年以上 13 例.其中左肩痛 50 例,右肩痛 42 例,双肩痛 8 例,按肩关节活动范围可分为轻度 54 例,中度 35 例,重度 11 例.以上病例经X线片检查,排除肩关节其它病变等.
作者:黄孝宽 刊期: 2005年第01期
目的:研究1,6-二磷酸果糖(FDP)对大肠杆菌内毒素(ET)致大耳白兔急性肺损伤(ALI)的保护性作用及其对磷脂酶A2(PLA2)活性的影响.方法:大耳白兔随机分为对照组、ET致伤组、ET致伤+FDP干预组.经静脉一次性注射ET复制兔ALI模型.各组分别于 0 h、0.5 h、2 h、4 和 6 h 等不同时点测定呼吸频率、心率、血压、血气分析及血清中PLA2活性;于 6 h 点处死动物,测定肺组织PLA2活性,并行肺组织病理学观察.结果:静注ET后,致伤组动物与对照组相比较,出现呼吸频率加快、血压下降、心率加快、血氧分压降低和PLA2活性增高,肺组织出现明显的病理损害.干预组动物肺损伤轻于致伤组.结论:FDP对PLA2激活起抑制作用,可改善其病理生理过程;对ET所致的兔早期ALI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作者:薛庆亮;汪建新;江宏 刊期: 2005年第01期
笔者通过对Centaur全自动化学发光系统在内分泌激素类的精密度测定、准确性测定、稀释线性相关性测定、及与同类系统ACS:180测定结果之相关性的测定方面验证了该系统有良好的精密度、准确性及相关性,并报告了该系统的临床初步应用情况.认为该系统精密度高,结果准确,与同类系统相关性较好,适合临床常规或科学研究大批量标本的测定.
作者:郑华;马芳玲;邹效漫 刊期: 2005年第01期
目的:报告应用人工股骨头置换治疗 85 岁以上患者股骨粗隆间骨折的指征及疗效.方法:本组 28 例,男 9 例,女 19 例.年龄 85~96 岁,平均 88 岁.均为新鲜粉碎性骨折.用气管插管全麻,心电监护.术中尽量保留股骨粗隆部位较大的骨折块,尤其是股骨大、小粗隆复位后要用钢丝固定.先用假体试模测试前倾角认为合适后再插入人工关节.股骨距部位的骨缺损用骨水泥充填、重塑.关节腔内置负压引流管,保留 2~3 d.结果:28 例患者均顺利通过手术,术后无切口感染、血肿等并发症.住院期间无死亡病例.术后下床时间 2~11 d,平均 5 d.住院时间 16~27 d,平均 21 d.19 例出院后得到随诊,随诊时间 3~36 个月,平均 12 个月.除 1 例因其它疾病于术后 6 个月死亡外,其余患者均在术后 1 个月达到生活部分自理.结论:85 岁以上患者股骨粗隆间骨折不适合其它内固定方法时,采用人工股骨头置换是行之有效的方法.
作者:梁雨田;郭义柱;陶笙;唐佩福;张群;杨明玉 刊期: 2005年第01期
目的:探讨亚甲基四氢叶酸还原酶(MTHFR)基因C677T、胱硫醚β合成酶(CBS)基因844ins68、甲硫氨基合成酶(MS)基因A2756G三种同型半胱氨酸(Hcy)代谢相关酶基因突变在北京社区汉族老年周围动脉闭塞性疾病(PAOD)发病中的意义.方法:PCR扩增老年PAOD 83 例及 100 例老年健康对照的MTHFR、CBS、MS基因突变点,直接或经限制性内切酶消化后行凝胶电泳确定基因型. 结果:老年PAOD病例组MTHFR基因中,T/T基因型占34.9%,明显高于老年健康对照组的19%(P<0.01);C/C占13.3%,明显低于老年健康对照组的31%(P<0.01);C/T与老年健康对照组无明显差异(P>0.05).老年PAOD病例组MTHFR等位基因T突变位点的频率占60.8%,明显高于老年健康对照组的44%(P<0.01).CBS 844ins68、MS A2756G各种基因型频率和等位基因频率在老年PAOD病例组和老年健康对照组之间无差异. 结论:在北京社区汉族老年人群中,MTHFR等位基因C677T突变可能是老年PAOD独立的遗传性危险因子,而CBS基因844ins68、MS基因A2756G的突变可能不足以成为遗传危险性.
作者:刘建伟;刘静;叶玲;李小鹰 刊期: 2005年第01期
医院图书馆是提供知识与信息的行业,其质量管理关系到服务的效果,它能在提高医院效益中起到促进作用.笔者对加强质量管理的几个重要方面:健全质量管理体系;强化工作人员质量意识;提高工作人员素质;树立以读者为中心的原则,强化服务意识;提高服务质量的策略;完善质量评价制度等进行讨论.
作者:朱利群;封国华;董莹;崔梅 刊期: 2005年第01期
本研究拟在小儿扁桃体切除术全麻诱导时静注曲马多,观察术中及术后镇痛效果及副作用,探讨其超前镇痛的安全性、有效性及佳剂量.
作者:彭志宏;邹磊;吴成富 刊期: 2005年第01期
目的:观察护理干预对老年玻璃体切割术后俯卧位患者减轻术后不良反应的影响效果.方法:将2001年1月~2003年12月在我院住院行玻璃体切割俯卧位的60岁以上患者160例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干预组予以术前心理指导,术前俯卧位训练,术后适当的肢体运动,术后正确使用头垫及胸垫处理,分别记录手术前后的血压,胸闷,食欲,四肢活动及受压部位异常情况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干预组患者血压,胸闷,食欲,四肢活动及受压部位异常情况发生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老年玻璃体切割术后俯卧位患者实施恰当的护理干预可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
作者:王瑛;丁华;崔春红;张惠英 刊期: 2005年第01期
目的:观察壳聚糖膜在动物非穿透性滤过手术中应用的组织反应以及降眼压效果等.方法:壳聚糖膜来源于雪蟹壳.选取标准新西兰白兔 20 只 40 眼,雌雄兼用,称重编号,单眼行NPFS联合壳聚糖膜植入作为实验组(A组),另眼单纯行NPFS作为对照组(B组).术后观察眼压、炎症反应、结膜滤泡等.并分别于1周,4周,8周、12周、20周取标本行组织学检查.结果:术前两组眼压无显著性差异(P>0.05).不同时间点两组术后眼压与术前眼压均有极显著性差异(P<0.01),两组术后 20 周实验组眼压(1.53±0.23)kPa对照组眼压(1.97±0.34)kPa有显著性差异(P<0.05).A组20周植入物部分吸收,植入材料有断裂现象,无明显纤维组织增生,B组组织结构基本恢复正常,稍有紊乱.结论:壳聚糖作为非穿透性滤过手术的植入材料有良好的组织相容性、有一定抑制纤维组织增生的作用,能够有效维持滤过,降眼压效果满意.
作者:李洁;郇春艳;李晓陵;胡平;杨炳建 刊期: 2005年第01期
1 临床资料例 1,男性,90 岁.1966年以来多次因慢支急性发作入院.30 余年来,心电图持续显示类似右束支阻滞图形伴V1、V2导联ST段抬高.1999年 10 月 29 日死于呼吸衰竭.例 2,男性,65岁.主因胸骨后闷痛1年余加重 6 h 于1979年 3 月 5 日入院.GPT、GOT、CPK正常.心电图V1、V2导联类似右束支阻滞图形伴ST段抬高,误诊急性前间壁心肌梗死,住院 54 d, 心电图ST-T无改善出院.
作者:卢喜烈;石亚君;帅莉;李乐燕;赵立朝;郭艳;卢亦伟 刊期: 2005年第01期
目的:观察应用不同局麻药对拔牙老年人产生牙科畏惧症的影响及对策.方法:将接受拔牙术的 112 例老年患者分两组:①碧兰麻组, ②利多卡因组.两种局麻药注射 3 min 后测量患者血压,脉搏与注射前进行对比. 结果:用目前新型的局麻药碧兰麻进行黏膜下浸润麻醉,患者的脉搏、血压(包括收缩压与舒张压)与注射药物前比较无明显变化.而利多卡因则使患者血压升高,脉速加快.结论:碧兰麻能减轻老年人牙科畏惧症.
作者:宫琦玮;章捍东;李红梅;张海钟 刊期: 2005年第01期
1 对象和方法1.1 对象不易诊断的血细胞减少患者17例.男7例,女10例.平均年龄32岁(14~56岁).全血细胞减少11例,单纯贫血2例,贫血合并血小板减少2例,贫血合并白细胞减少2例.
作者:张可杰;张红梅;潘佳;缪东 刊期: 2005年第01期
目的:了解下呼吸道常见肠杆菌科细菌产β内酰胺酶状况;测定几种抗菌药物对产酶菌的体外抗菌活性.方法:采用头孢西丁三维试验检测AmpC酶;NCCLS推荐的纸片扩散确证法检测ESBLs;二倍琼脂稀释法测定药物的体外抗菌活性;K-B琼脂扩散法行药敏试验.结果:在所收集的 80 株下呼吸道标本中,阴沟肠杆菌 39 株,其中25.6%产ESBLs、41.0%产AmpC酶、7.7%同时产AmpC和ESBLs;其次是肺炎克雷伯菌和大肠埃希菌.7 种氟喹诺酮类药物中,环丙沙星、诺氟沙星、氧氟沙星和培氟沙星对产酶菌的耐药率较高在50%以上,莫西沙星、加替沙星和左氧氟沙星的耐药率较低在30%~40%之间.在其他4种常用抗生素中,伊米配能的耐药率低,对ESBLs、AmpC和ESBLs+AmpC菌株的耐药率分别为16.7%、9.5%和0;阿米卡星的耐药率在30%~40%之间;头孢噻肟和头孢他啶的耐药率高,多数在70%以上.结论:临床分离的下呼吸道标本中,阴沟肠杆菌多且产酶率高;几种抗菌药物中伊米配能具有较高抗菌活性;其次是莫西沙星、加替沙星、左氧氟沙星和阿米卡星.
作者:李艳;刘长庭 刊期: 2005年第01期
目的:评价莫西沙星、司帕沙星、氧氟沙星等 3 种氟喹诺酮类药物对 95 株肺炎链球菌的体外抗菌活性.方法:根据NCCLs标准,应用微量肉汤稀释法测定3种抗菌药物对 95 株肺炎链球菌的低抑菌浓度(MIC).结果:在 3 种氟喹诺酮类药物中,莫西沙星对肺炎链球菌(包括PRSP)抗菌活性高,MIC90为0.125,肺炎链球菌对莫西沙星敏感率在95.78%以上.其次是司帕沙星,敏感率在90.53%;氧氟沙星敏感率低,为82.10%.结论:莫西沙星对肺炎链球菌有强大的抗菌活性,可作为治疗肺炎链球菌感染的首选药物.
作者:周晓兵;孙艳;裴斐;徐红;陆志华;马培琴;王睿 刊期: 2005年第01期
1 对象和方法1.1 对象急性脑血管病 120 例,年龄 52~80 岁,平均62.36岁,脑梗死 60 例,脑出血 60 例.患者均符合下述条件:①符合1995年全国脑血管病会议的诊断标准,经CT检查证实为出血性或缺血性脑血管病;②初次发病;③发病 24 h 内入院;④未询及痛风病.
作者:白春洋;雷素萍 刊期: 2005年第01期
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38 例中男 14 例,女 24 例;年龄11~56岁,平均 42 岁;职业:多为轻体力劳动者;病情程度:重度 3 例,轻度 35 例;诱因:感冒后发病 9 例,阑尾切除术后发病 3 例(分别于术后第8、15、19天发病),腹肌过度运动后发病 4 例,无明显诱因者 22 例;误诊为腹痛原因待查 7 例、肠系膜淋巴结炎 3 例,误诊为阑尾炎 19 例,其中 2 例术后腹痛症状未减,17 例经治疗性诊断确疹为该病.其余 9 例首次就诊经作者确诊为该病.
作者:魏树生;檀碧波;吕炳蓉 刊期: 2005年第01期
目的:研究盐酸左氧氟沙星葡萄糖注射液与五种抗菌药物的配伍及稳定性.方法:采用高压液相色谱法(HPLC)法测定盐酸左氧氟沙星葡萄糖注射液及五种抗菌药物在25℃,24h内的含量变化、用光阻法测定不溶性微粒变化,同时观察外观并测定pH值变化.结果:配伍溶液的外观及颜色均无明显变化.各样品溶液24h内pH值无明显改变;配伍前后不溶性微粒的测定结果均符合中国药典规定;含量测定结果表明盐酸左氧氟沙星葡萄糖注射液、甲硝唑磷酸二钠、头孢呋辛钠、头孢他啶在放置期间含量下降均少于10%;仅头孢曲松钠和头孢唑林钠2h和6h后大于10%.结论:盐酸左氧氟沙星葡萄糖注射液与五种抗菌药物无配伍变化,配伍后的注射液应及时使用.
作者:白建伟;晋援朝;晋薇;王雨生;王海燕 刊期: 2005年第01期
目的:筛选、克隆新基因HCBP6转染肝癌细胞后的反式调节基因,探索HCBP6基因表达对肝细胞基因表达谱的影响.方法:应用酵母双杂交技术和生物信息学(bioinformatics)技术,筛选得到的人HCV核心蛋白结合蛋白6(HCBP6)的基因.构建HCBP6基因的真核表达载体pcDNA3.1(-)-HCBP6,应用抑制性消减杂交技术对重组表达质粒pcDNA3.1(-)-HCBP6转染的HepG2细胞和空载体转染的相同细胞差异表达的mRNA进行研究,将富集的二次PCR产物与T/A载体连接,并转化大肠杆菌进行文库扩增,随机挑取克隆聚合酶链反应(PCR)扩增后进行测序及同源性分析.结果:消减文库扩增后得到 30 个阳性克隆,菌落PCR分析显示,其中 24 个克隆含有200~1 000 bp插入片段.对插入片段测序,并通过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共获得11种蛋白编码基因.结论:应用SSH技术成功筛选了HCBP6对肝癌细胞的反式调节基因,本实验结果对初步探索新基因的功能提供重要的信息,为进一步阐明HCV核心蛋白与HCBP6相互作用后的肝细胞生物大分子变化提供了理论依据.
作者:刘妍;成军;纪冬;张黎颖;郭江;王琳;李克;张玲霞 刊期: 2005年第01期
目的:探讨红霉素对实验性大鼠根尖周炎根管治疗期间急性发作的防治机制.方法:建立大鼠根尖周炎模型,根管预备后在根管内置入红霉素,分别在根管预备后1d、3d、7d处死大鼠,观察大鼠根尖周组织的病理学表现.结果:根管预备后在根管内放置红霉素,与对照组相比,根尖周组织炎症显著减轻(P<0.05),炎症细胞浸润程度减轻.结论:根管内放置红霉素可以显著抑制根尖周组织炎症和炎症细胞浸润,抑制炎症发展.
作者:刘亚鹃;史洋;李静 刊期: 2005年第01期
1 临床资料 1998年3月~2002年3月我院43例患者,男性30例,女性13例.年龄37~68岁.全部为单侧发病,病程2月~3年.鳞状上皮乳头状瘤19例,鳞状上皮内翻乳头状瘤8例,上皮不典型增生性息肉7例,出血坏死性息肉4例,鳞状细胞癌3例,腺癌2例.检查:鼻腔无异常的7例,有新生物者36例,鳞癌和腺癌的病例经CT证实病变局限在鼻腔外侧壁和上颌窦内壁,并有骨质破坏.其余的病例CT均示病变波及上颌窦或在上颌窦内.43例患者术前或术后均经病理学检验明确诊断.
作者:刘宏 刊期: 2005年第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