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老年胰腺癌临床诊治分析

吴本俨;朱鸣;蔡昌豪;宫桂花;王孟薇;邵勇;徐世平;董为民

关键词:胰腺癌, 老年人, 诊断, 治疗
摘要:目的:评估随访老年胰腺癌临床特点和诊治.方法:总结分析 33 例老年胰腺癌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随访至终点事件发生.结果:首发症状为腹痛者 20 例占总数的60%,无症状查体发现仅 3 例.肿瘤位于胰头部者 17 例(52%).死亡 30 例,健存 3 例.生存时间为 1~22 个月,中位生存时间平均 4.5 月.生存期超过 12 个月者有 3 例.手术切除肿瘤者仅 2 例,6 例应用健择化疗者,2 例肿瘤有缩小达到部分缓解.结论:应重视提高老年胰腺癌诊治水平.进展期胰腺癌健择化疗有一定作用.
解放军医学院学报杂志相关文献
  • 胃癌相关基因GCRG213的克隆及其在大肠杆菌中的表达

    目的:利用硫氧还蛋白融合表达系统表达胃癌相关基因GCRG213.方法:采用PCR技术从pGEM-T质粒上扩增出含完整ORF的GCRG213 cDNA序列,将其克隆至硫氧还蛋白融合表达载体pET102/D-TOPO中,转化大肠杆菌BL21,经IPTG诱导表达重组融合蛋白,SDS-PAGE分析表达产物.结果:高效表达出相对分子量约29.4 ku 的重组融合蛋白.薄层凝胶扫描显示,其表达量占菌体总蛋白质的28.7%.结论:在大肠杆菌中成功表达了Thioredoxin-GCRG213融合蛋白,为后续功能研究、蛋白制备及其抗体研制奠定了基础.

    作者:伍银桥;王刚石;王孟薇;吴本俨;尤纬缔;王卫华 刊期: 2004年第04期

  • 老年胃癌患者预后多因素分析

    目的:研究影响老年胃癌预后的独立因素.方法:采用单因素,Kaplan-meier生存曲线及COX多因素回归分析了 92 例老年胃癌患者临床病理因素及治疗措施对预后的影响.结果:单因素分析表明,老年胃癌预后与血小板计数、体重、肿瘤大小、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及TNM分期有关(P<0.05),COX多因素回归分析表明TNM分期、淋巴结转移和血小板增多是影响老年胃癌预后的独立因素,TNM分期Ⅰ期、无淋巴结转移和血小板≤30×1012/L的5年生存率分别为91.2%、92.3%、86.7%,而Ⅳ期、淋巴结转移和血小板>30×1012/L的 5 年生存率分别为41.7%、44.44%、50%(P<0.01),根治性手术仍是影响胃癌预后的重要因素.结论:TNM分期、淋巴结转移和血小板增多是影响老年胃癌预后的独立因素.

    作者:栾复新;王孟薇 刊期: 2004年第04期

  • 老年肺癌患者肺叶切除术前、术后肺功能比较

    目的:研究老年肺癌患者肺部手术前、后的肺功能变化.方法:对76例老年肺癌患者在肺部手术前、后进行肺功能测定,肺功能检查按常规方法进行.结果:一侧全肺切除肺活量(VC)下降47.17%;用力肺活量(FVC)下降44.77%;第一秒用力呼气容积(FEV1)下降39.68%;肺叶切除后VC、FVC、FEV1值平均下降约20%左右,一侧全肺切除后VC、FVC、FEV1下降值较肺叶切除有显著意义下降.结论:肺叶切除后VC、FVC和FEV1值平均下降值约20%,一侧全肺切除后VC、FVC和FEV1下降值较肺叶切除显著.

    作者:王德龙;刘长庭 刊期: 2004年第04期

  • 腹腔镜下直肠癌前切除术

    目的:腹腔镜下直肠癌前切除术的临床应用研究.方法:采用腹腔镜辅助对 32 例直肠癌患者进行前切除术.结果:手术均获成功,无并发症发生.病理检查显示标本边缘均无肿瘤,切除范围满意,淋巴结清扫彻底,平均淋巴结数为 9 枚.术后患者疼痛轻,肠功能恢复早,术后排便、排气时间平均为 31 h,术后平均住院天数为 7.5 d.术后随诊均无操作孔种植.结论:腹腔镜下行直肠癌前切除术是一种损伤少、恢复快的新技术,具有创伤小及肿瘤切除彻底的优点,会有很好的推广前景.

    作者:田文;李荣;陈凛;杨莉;肖西平 刊期: 2004年第04期

  • 同型半胱氨酸对血管内皮细胞表达血栓调节蛋白的影响

    目的:观察不同浓度的同型半胱氨酸对血管内皮细胞表达血栓调节蛋白的影响.方法:传代培养ECV 304细胞,随机给予7种不同浓度的Hcy(0μmol/L、25μmol/L、50μmol/L、100μmol/L、1μmol/L、5μmol/L、10mmol/L),处理 24 h 后,检测细胞活力和上层培养液中的LDH含量;用ELISA方法检测细胞上层培养液中的可溶性血栓调节蛋白(sTM)的浓度和细胞总的TM含量.结果:1mmol/L 以下的Hcy对细胞的活力,培养液中的LDH含量和sTM浓度无影响.5mmol/L的Hcy使细胞的活力开始下降,10mmol/L的Hcy还可以导致细胞LDH漏出量的增加,sTM也相应升高.不同处理组均可见TM的表达.超过1mmol/L的Hcy作用24h可以使细胞总的TM含量显著增加. 结论:生理浓度的Hcy不直接对内皮细胞造成影响,但超生理浓度的Hcy可以使TM的合成增加.

    作者:郑延松;郑秋甫;胥学伟;詹小荣 刊期: 2004年第04期

  • 小干扰RNA特异性抑制肺肿瘤细胞A549中绿色荧光蛋白基因表达

    目的:探讨绿色荧光蛋白(green fluorescence protein, GFP)特异的小干扰RNA(small interference RNA, siRNA)对肺肿瘤细胞A549中的GFP基因表达的抑制作用,建立以真核表达载体释放生成特异基因 siRNA的方法.方法:构建mU6启动子驱动的含有GFP特异siRNA的真核表达质粒,转染A549肺肿瘤细胞,观察共转染时不同剂量siRNA对 GFP的抑制效应.结果:针对GFP核酸序列设计的特异性siRNA GFP-siRNA可有效抑制其表达,并当比例为1∶ 1时效果佳,而空质粒载体及无关RNAi无此效应.结论:以mU6为启动子的含特异RNAi 的质粒可作为抑制特异基因表达的一种新的技术手段,并且为研究基因功能的一条有效途径.

    作者:赵亚力;韩为东;宋海静;李琦;马学斌;郝好杰 刊期: 2004年第04期

  • 急性白血病、MDS、AA、ITP患者血清TPO的测定及临床意义

    1 对象和方法1.1 对象对照组 22 例,年龄 14~65 岁(中位年龄 36 岁)均系健康体检者(无心、肝、肾等系统的疾病).32例化疗后急性白血病(AML),20例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25例再生障碍性贫血(AA),40 例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患者,年龄、性别与对照组相仿,诊断符合标准.

    作者:张红梅;魏彬;钱玉光 刊期: 2004年第04期

  • 雷米芬太尼与苏芬太尼对失血性休克鼠肺内中性粒细胞聚集激活的对比研究

    目的:观察失血性休克大鼠血中丙二醛(MDA)、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含量及肺内髓过氧化物酶(MPO)活性的变化,探讨雷米芬太尼和苏芬太尼对失血性休克大鼠炎性/应激反应的影响.方法:健康SD大鼠 72 只,雌雄不拘,体重 250~300 g,建立改良Wigger失血性休克模型,股动脉放血使平均动脉压降至(5.33±0.66)kPa,维持 180 min;随机分为三组:对照组、雷米芬太尼组、苏芬太尼组,后两组分别在复苏开始时静脉持续输注雷米芬太尼0.5μg/(kg·min)或苏芬太尼 0.05 μg/(kg·min).在休克前、休克、复苏 2 h、复苏 4 h,观察上述指标的变化.每组每个时间点的动物数为 6 只.结果:动物休克时血中MDA含量升高,在对照组和苏芬太尼组,MDA含量持续升高;复苏2h和4h的含量约为休克前、休克时的1.8~2倍(P<0.05).静脉输注雷米芬太尼,血中MDA含量升高不明显,复苏各时间点与休克前相比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复苏 2 h、4 h,雷米芬太尼组与对照组和苏芬太尼组相比,差异显著(P<0.05).血中总SOD、肺内MPO的变化与MDA相似,复苏 2 h、4 h 雷米芬太尼组与对照组和苏芬太尼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MDA、总SOD和MPO是反映肺内中性粒细胞聚集、激活的敏感指标.等效剂量的雷米芬太尼与苏芬太尼相比,可有效抑制失血性休克上述指标的变化,对于阻断急性肺损伤向多器官衰竭的发展具有有益作用.

    作者:郭英;张宏;张晓霞 刊期: 2004年第04期

  • 血液滤过治疗严重烧伤脓毒症合并高钠血症的临床护理

    1 临床资料 8 例重症烧伤脓毒症合并高钠血症患者,男性 6 例,女性 2 例,平均年龄24~72 (46±9)岁,烧伤总面积为84.3%±12.5%,治疗前平均血钠浓度(170±7)mmol/L(160~179mmol/L).均使用持续性静脉-静脉血液滤过(CVVH)治疗.

    作者:张晓影;柴家科;申传安;王淑君 刊期: 2004年第04期

  • PET在胃癌诊断中的价值与CT对照研究

    目的:评价术前应用正电子发射型断层扫描(PET)、CT对胃癌的诊断价值.方法:28 例胃癌患者术前行PET全身显像,23 例行CT检查,将以上结果和病理分期对照.结果:PET和CT对胃癌局部病灶的显示率分别为92.9%和82.6%, PET对淋巴结的检测准确性(87.5%)高于CT(61.9%).PET检测出 8 例远处转移患者,CT漏诊 3 例.结论:PET相对于CT能更准确检测原发和复发胃癌淋巴结及远处转移灶,对胃癌的临床诊断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作者:陈凛;卫勃;邵明哲;田嘉禾;姚树林;孔庆龙;夏绍友;李荣 刊期: 2004年第04期

  • 维甲酸、罗钙全和雄激素联合治疗MDS临床观察

    1 对象和方法1.1 对象我院1998~2002 年 2 月住院及门诊就诊的19例患者,均经过临床、血象及骨髓象检查,部分患者行骨髓活检,诊断符合FAB协作组标准.其中RA型 17 例、RAEB型 2 例.患者男性 9 例,女性 10 例,年龄 10~70 岁,中位数年龄 46 岁,病程 6 月~3.5 年.所有病例均有贫血,治疗前85%的病例有输血史;14 例全血细胞减少,3 例贫血合并白细胞减少,2 例贫血合并血小板减少.

    作者:杨清明;马健;王志红;李晓红;彭朝津;李平生 刊期: 2004年第04期

  • 烧伤治疗措施改进及疗效分析

    目的:探讨治疗措施的进步对患者治疗效果的影响.方法:1997年 3 月至2003年 2 月入院的烧伤患者 2 721 例.其中烧伤面积≥30%者 248 例,<30%者 2 473 例.分析患者平均住院时间、治愈率、半数致死面积(LA50)、Ⅲ度LA50.改进的治疗措施主要针对危重烧伤患者并发症的预防和治疗.结果:平均住院天数 25 d,总的治愈率达99.71%,LA50 为98.97%,Ⅲ度烧伤面积LA50为89.32%,较我所既往报道有进一步提高.结论:治疗手段的改进完善了危重烧伤患者并发症的预防和治疗,进而提高了烧伤治疗水平.

    作者:杨红明;柴家科;梁黎明;李利根;高建川;吴炎秋 刊期: 2004年第04期

  • 脑红蛋白基因在大脑和不同组织细胞中的表达

    目的:检测脑红蛋白(NGB)基因在大鼠脑组织和人体不同组织细胞中的表达.方法:① wistar大鼠,取脑固定于4%多聚甲醛,提取纯化质粒、NGBcRNA探针标记,原位杂交组化法检测NGBmRNA在正常大鼠脑中的分布.②人的13种组织总RNA各取 2ug,逆转录成cDNA,1ul作为模板做PCR.设计间并性引物,逆转录成cDN产物进行琼脂糖凝胶电泳后,定量分析电泳结果.单因素方差分析处理数据.结果: ① NGBmRNA阳性细胞主要定位于神经元、扣带、梨状皮质、海马各区、丘脑、小脑等. ②人13种组织中有NGBmRNA的表达,不同组织NGBmRNA扫描的相对光密度值(OD)不同,胎肾、肝、大脑皮层高于全脑,提示除脑组织外机体其他组织亦有NGBmRNA的表达.结论:NGB基因在脑内有广泛的分布,其蛋白质及mRNA主要定位于神经元的细胞质,不同脑区的NGBmRNA阳性细胞的密度不同.人体不同细胞组织中也有NGBmRNA的表达,提示NGB基因并不是神经系统所特有的,NGBmRNA可能在机体较为广泛的区域中发挥着作用.

    作者:王航雁;邓美玉;王静;王萍;安涛 刊期: 2004年第04期

  • 减慢保存液添加速度对延长红细胞保存有效期的作用

    目的:研究减慢红细胞保存液添加速度对延长红细胞保存有效期的作用,为进一步研究红细胞保存缓释技术提供依据.方法:取浓缩红细胞 12 袋各平均分成 4 袋(组),对照组添加标准量的MAP红细胞保存液,实验各组添加不同比例的MAP,然后于 25℃ (4℃)保存并观察ATP等血液保存指标的变化,各实验组在保存中继续按不同速度添加红细胞保存液,至添加总量与对照组相等.结果:初始添加足够的红细胞保存液才能维持红细胞保存,控制血液保存液添加速度可以更有效地维持红细胞ATP,添加速度慢的比添加速度快的ATP维持久.结论:减慢保存液添加速度可有效延长红细胞保存期,提示缓释技术可应用于红细胞保存领域并很有研究价值.

    作者:韩玮;刘景汉;赖风雷;于洋;欧阳锡林;李蕊 刊期: 2004年第04期

  • 大鼠肾组织PAM染色法改良

    1 材料和方法1.1 大鼠肾组织石蜡切片Wistar大鼠肾组织石蜡块6块,每块切片2张,分别采用常规PAM(periodic acid-silver methenamine)染色和改良法染色.

    作者:尹忠;师锁柱;张雪光;陈香美 刊期: 2004年第04期

  • 磷烧伤的实验研究

    目的:为了探讨磷烧伤过程中形成的磷酸的毒性作用.方法:通过于健康Wistar大鼠背部注射磷酸溶液的方法,确定50%与100%致死量(D50与D100).参考标准 20 mg/cm2磷烧伤动物模型创面的残留磷含量,选取45%磷酸溶液制作磷酸烫伤模型,比较磷酸烫伤组(Ⅰ)、磷烧伤组(Ⅱ)、汽油烧伤组(Ⅲ)和热水烫伤组(Ⅳ)伤后的大鼠死亡率.结果:大鼠D50与D100分别为 110 mg 与 150 mg 磷酸;Ⅰ、Ⅱ组动物死亡率相似(60%以上),显著高于Ⅲ、Ⅳ组的30%.结论:磷烧伤在磷烧伤过程中形成的大量磷酸,是磷烧伤中毒的主要原因.

    作者:李桂珍;阮仕荣;胡安军;卢青军;胡秀莲 刊期: 2004年第04期

  • 急性脑卒中与上消化道出血相关因素分析

    目的:探讨急性脑卒中并发上消化道出血相关的危险因素.方法:对 391 例急性脑卒中住院患者的临床资料,按年龄、脑卒中类型、病变部位、病情程度、病死率及上消化道出血发生率六个方面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391 例急性脑卒中并发上消化道出血 62 例,发生率为15.9%,上消化道出血随年龄增长而多发,≥70岁者占51.6%,出血性脑卒中组明显高于缺血性脑卒中组﹙P<0.01),丘脑出血、脑出血破入脑室高于其它部位出血﹙P<0.05,P<0.01),大面积脑梗死、多发性脑梗死高于其它脑梗死(P<0.01,P<0.05),重型脑卒中高于轻、中型(P<0.01),并发上消化道出血组病死率24.2%,未并发出血组病死率3.6%,两组间差异非常显著(P<0.01).结论:急性脑卒中并发上消化道出血与脑卒中类型、病变部位、病情危重程度等危险因素相关.

    作者:任爱民;陆一平;潘勤 刊期: 2004年第04期

  • 腹膜后副神经节瘤外科治疗

    目的:探讨腹膜后副神经节瘤的诊断治疗.方法:1992 年 1 月至2001年 1 月经手术治疗腹膜后副神经节瘤 34 例.结果:全部病例均经手术和病理证实.手术中死亡 1 例,手术死亡率为2.6%.大部分病例有症状或肿块,11 例有功能.术前B超、CT、MRI均能准确发现肿瘤.34 例均完整切除肿瘤,其中恶性肿瘤 8 例(20.6%),良性 26 例(79.4%).结论:强调充分的术前准备,术中及术后严密监测,手术切除肿瘤是根本的治疗方法.

    作者:孔庆龙;郑伟;李荣;陈凛 刊期: 2004年第04期

  • 应用LSCM对脑脊液淋巴白血病细胞、淋巴瘤细胞内质网的研究

    目的:通过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LSCM)技术对脑脊液淋巴白血病细胞,淋巴瘤细胞内质网进行立体、动态、定量研究.方法:将所观察脑脊液细胞分为正常淋巴细胞组、急性淋巴白血病细胞组、鞘注治疗后急性淋巴白血病细胞组、淋巴瘤细胞组.以内质网荧光探针DioC6(3)标记后,得到内质网的断层扫描图像、荧光强度地形立体分布图并且定量测量内质网的荧光强度值.结果:急性淋巴白血病细胞、淋巴瘤细胞与正常淋巴细胞相比,鞘注治疗前后淋巴白血病细胞相比,内质网空间立体分布有明显差别,平均荧光值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研究对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白血病、淋巴瘤的诊断、鉴别诊断、细胞分化程度和功能状态判断有一定意义.

    作者:岳剑宁;孔繁元;吴若芬;刘菊年;潘月英 刊期: 2004年第04期

  • SARS死亡病例的实验室检查特点

    目的:了解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SARS)死亡病例的临床特点,为SARS重症病例的诊断、治疗及预后判断提供帮助. 方法:对我院2003年 1 月至 4 月底收治的 102 例确诊非典患者中的5例死亡病例的流行病学及实验室检查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死亡病例均为男性,平均 49 岁,从发病到入院平均 7.6 d,从住院到确诊平均 1.2 d;从住院到死亡平均 14.4 d,从发病到死亡平均为 22 d.死亡病例粒细胞总数和百分比均明显升高,多数患者淋巴细胞计数和百分比降低(4/5),血红蛋白均呈进行性下降.死亡患者除已见报道的ALT、AST、LDH、CK升高及低钙血症外,GLU均明显高于正常而ALB均明显降低;大多数患者TP、PA等多项生化指标均出现明显下降而脱氧血红蛋白百分率(HHb)明显上升,同时伴有低磷、低镁血症. 结论:SARS死亡病例多项实验室指标均会出现明显异常,动态监测这些指标有助于SARS患者的诊断、治疗及预后判断.

    作者:曾方银;张豫明;孙德华;王前 刊期: 2004年第04期

解放军医学院学报杂志

解放军医学院学报杂志

主管:解放军总医院-解放军医学院

主办:解放军总医院-解放军医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