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针刺耳尖穴放血治疗初期睑腺炎32例疗效观察

许向东;谢静华

关键词:耳尖穴, 放血, 睑腺炎
摘要:目的:观察针刺耳尖穴放血治疗初期睑腺炎的临床疗效.方法:治疗组采用中西医结合方法,在抗感染药物治疗加局部热敷的基础上,配合针刺患侧耳尖穴放血治疗初期睑腺炎32例,与对照组比较.结论:在抗感染药物治疗加局部热敷的基础上,配合针刺患侧耳尖穴放血治疗初期睑腺炎可缩短疗程,提高治愈率.
中国社区医师杂志相关文献
  • 焦虑临床诊治方案

    焦虑的病因与发病机制焦虑的病因尚无明确的定论,已认识到发病与社会心理因素、遗传因素、发育因素、人格因素、个体神经因素、生化因素、内分泌因素、药物因素有密切关系.精神分析学派认为焦虑的产生源于本能欲望与现实、个体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矛盾冲突,当冲突无法解决时,便会产生焦虑.有些焦虑症患者个体从童年起就比别人胆怯、易紧张、自信心不足,发生焦虑的倾向特别显著,并且家族患病率、双生子患病率较高,可能与遗传、家庭环境因素有密切关系.

    作者: 刊期: 2007年第18期

  • 稳心颗粒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室性心律失常的临床观察

    目的:观察和评价纯中药制剂--步长稳心颗粒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CHF)患者室性心律失常(VA)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结论:步长稳心颗粒可能是安全有效控制CHF合并VA的纯中药制剂,其临床疗效初步看来与胺碘酮相仿,但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则显著低于后者.

    作者:梁万宁;张晓梅;付涛;周勇;陈宏;蔡毅;刘义欣 刊期: 2007年第18期

  • 老年高血压166例临床特点与治疗

    高血压是一种常见病、多发病,是许多心脑血管疾病的基础病及重要的危险因素,也常见于老年人.我们收集2002年4月~2004年12月在门诊就医的166例老年高血压患者的临床特点及治疗方案,现报告如下.

    作者:毕颖 刊期: 2007年第18期

  • 《糖尿病中医防治指南》发布

    经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批准立项、由中华中医药学会糖尿病分会承担编制的《糖尿病中医防治指南》于2007年7月28日在人民大会堂正式发布,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副局长房书亭、吴刚,医政司司长许志仁,科技司司长高思华,人事教育司司长姜在旸,中华中医药学会会长佘靖,副会长郑守曾、杨明会、曹洪欣,秘书长李俊德,副秘书长曹正逵,以及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西苑医院、望京医院、北京中医医院、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东方医院、中华中医药学会有关专科分会的领导专家120余人以及广州中一药业有限公司负责人参加了发布会.中华中医药学会糖尿病分会主任委员仝小林教授介绍了《糖尿病中医防治指南》的编制情况.

    作者: 刊期: 2007年第18期

  • 健脾化瘀通络法治疗萎缩性胃炎的研究

    因慢性萎缩性胃炎属胃炎中易发生癌变的一种,虽发病率低,仍倍受医患的高度重视.本病发病缓慢,病程长,西医治疗疗效不佳,故我们从2000年至今一直在探索中药治疗的新途径,通过对多种疗法的比较,我们认为采用健脾化瘀通络法较佳,现将所观察总结的35例病例报告如下.

    作者:王秀献;丁淑娟;王伟 刊期: 2007年第18期

  • 仝小林教授中药降糖治验

    典型病例患者,男,34岁,糖尿病3年余.患者于2004年体检时查空腹血糖(FBG)16 mmol/L,一直未系统治疗至今.刻下症见头晕,口苦,全身乏力,汗出少,双足发胀,双足浮肿,小便色黄质黏有泡沫.舌质暗红,舌苔薄黄腻,脉弦略数.2003年患者体检时诊为重度脂肪肝,现转为中度脂肪肝;高血压病史8年,未系统监测及治疗.患者嗜酒,有糖尿病家族史.

    作者:潘秋;刘霞 刊期: 2007年第18期

  • 掌握抗高血压药物的应用(三)

    血管紧张素Ⅱ受体阻滞剂血管紧张素Ⅱ受体阻滞剂(ARB)是一类对血管紧张素Ⅱ受体亚型AT1受体有高度亲和力的药物.ARB不但可拮抗通过ACE转化生成的血管紧张素Ⅱ的生物活性,而且还可阻断通过非经典途径(如糜蛋白酶等)催化生成的AngⅡ活性,同时,却不产生ACEI引起的缓激肽积聚所致咳嗽等不良反应.在1999年,WHO已推荐ARB为第一线抗高血压药物.

    作者:余振球 刊期: 2007年第18期

  • 肩周炎的运动康复疗法

    一旦得了肩周炎,应及早进行治疗.治疗方法除了在疼痛剧烈时服用镇痛药或局部封闭外,推拿、按摩、针灸、理疗也有一定的效果,但主要还得靠自我锻炼或医疗体操.自我锻炼在肩周炎的治疗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即使在急性期也不可停止锻炼.因为自我锻炼在早期可以改善肩部血液循环,防止粘连,提高痛阈,减轻疼痛,防止肌肉萎缩的发生,后期可以松解粘连,改善及增加关节活动范围、肌肉力量,促进功能恢复.因此,教会患者自我锻炼的方法至关重要.主要有如下方法.

    作者:顾国永 刊期: 2007年第18期

  • 儿科急症常用药物(六)

    平喘药沙丁胺醇(羟甲叔丁肾上腺素,舒喘灵,嗽必妥,柳丁氨醇) 本品系选择性肾上腺素能β2受体兴奋剂,能选择性兴奋支气管平滑肌β2受体,有较强而持久的支气管扩张作用,并能抑制肥大细胞等致敏细胞释放介质,对支气管平滑肌有解痉作用,但对心血管系统和中枢神经系统作用较弱,用于支气管哮喘、喘息性支气管炎、支气管痉挛、肺气肿等,亦可用于过敏性鼻炎.口服吸收好,15~30分钟起效,2~4小时达峰浓度,持续时间4~5小时,生物利用度为30%.气雾吸入1~5分钟起效,生物利用度10%.

    作者:陈丽萍 刊期: 2007年第18期

  • 恐惧症的症状表现及治疗方法

    恐惧症又称恐惧性神经症,是以恐惧症状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神经症.恐惧对象有特殊环境、人物或特定事物,每当接触这些恐惧对象的时候患者立即产生强烈紧张的内心体验.这种恐惧的强烈程度与引发恐惧的情境通常都很不相称,令人难以理解.

    作者:王晓岩 刊期: 2007年第18期

  • 纳洛酮治疗脑梗死的疗效观察

    目的:研究纳洛酮治疗脑梗死的疗效.方法:104例脑梗死患者随机分成纳洛酮组及对照组各52例.两组均给予神经内科常规治疗,纳洛酮组同时于治疗第1天开始静滴纳洛酮0.8 mg,每日2次,连续7日.治疗前及治疗后第3、7、14日行神经功能缺损(NDS)评分,并治疗后第14日评定临床疗效.结论:纳洛酮可阻止脑梗死症状进一步加重,在短时间内改善伤残程度,临床疗效明显且无明显不良反应.

    作者:杨红梅 刊期: 2007年第18期

  • 施今墨治胃八法

    寒宜温溃疡病易见寒象,如胃脘冷痛,畏食冷物,后背自觉寒凉,遇寒则引发胃胀疼痛,治宜温药和之,用辛开温散之法.常用方剂如良附丸、姜附汤、理中汤之类.习用药品有荜茇、吴茱萸、刀豆子、附子、肉桂、蜀椒、荜澄茄、草豆蔻、干姜等.

    作者:陈亦洋 刊期: 2007年第18期

  • 保肝降酶丸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疗效观察

    目的:研制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纯中药制剂.结论:保肝降酶丸制备方法简便,质量稳定,疗效显著,无不良反应,值得推广.

    作者:陈庆生 刊期: 2007年第18期

  • 3种用药方案治疗2型糖尿病的成本-效果分析

    目前,我国糖尿病人数在3000万以上,其中85%为2型糖尿病[1].临床常用治疗2型糖尿病的药物很多,并且价格不同,为了更合理、安全、经济、有效地选择用药,笔者以回顾性调查方法,对3种2型糖尿病治疗方案进行成本-效果分析,希望寻找一种费用低、效果好的治疗方案,为临床提供参考.

    作者:徐丽君 刊期: 2007年第18期

  • 焦虑相关理论及临床症状

    焦虑是一种多成分、多维度、多种类及多水平整合的复杂心理过程.通常表述焦虑,指的是一种情绪反应,是人们面对环境中一些即将来临、可能造成灾祸或面临重大生活事件时,机体适应环境变化产生的一种复合情绪反应.

    作者:杨甫德 刊期: 2007年第18期

  • 支气管哮喘患者急性发作的健康指导

    资料与方法选择2002年5月~2005年4月收住我科的哮喘患者64例,所有患者均符合1997年全国《支气管哮喘防制指南》诊断标准.将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2例,两组性别、年龄、病程、文化程度、首次发作例数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均P>0.05).

    作者:刘淑霞 刊期: 2007年第18期

  • 面肌痉挛的围针浅刺疗法

    原发性面肌痉挛是以半侧面部肌肉不自主、阵发性、无痛性抽搐为特征的慢性疾病.通常为一侧,局限于眼睑、颊部和口角,严重者可波及整侧面肌和颈阔肌,偶见双侧.无其他神经系统阳性体征,同时脑电图正常,肌电图上显示肌纤维震颤和肌束震颤波.常因精神紧张、情绪激动、劳累等因素诱发.

    作者:许广里;宋柏林 刊期: 2007年第18期

  • 儿童抑郁症的中西药治疗概述

    中医治疗林氏[1]对全部病例均予以一定的心理及家庭治疗.中医治疗采用辨证与辨病相结合的方法.中药每日1剂,分2次服用,每次50ml,疗程4~8周.

    作者:戴光霞 刊期: 2007年第18期

  • 老年慢性硬膜下血肿46例分析

    目的:探讨老年人慢性硬膜下血肿临床特点诊断及治疗方法.方法:回顾分析46例老年人慢性硬膜下血肿临床表现及治疗结果.结果:本组46例病人按格拉斯哥结果评分Ⅳ级5例,Ⅴ级41例.无死亡病例.结论:临床上怀疑此病时,应尽快行CT检查,明确诊断.慢性硬膜下血肿手术治疗疗效较为理想.

    作者:薄克燚;国泉;姜忠臣;马超 刊期: 2007年第18期

  • 在学校开展口腔教育的体会

    笔者主要针对遵义县南白镇城区9所中小学,15 206名中小学进行口腔流行病学调查.统计结果为:小学生患龋率为58.65%[1],6~12岁儿童第一恒磨牙龋病发生率随年龄增长而直线上升,下颌牙患龋率为75.20%,中学生患龋率为25.3%.另外在对县城区及郊区中小学生人群患龋率、刷牙知识测验及其行为综合分析得知:市区学生患龋率及刷牙率分别为68.5%和90.5%,而郊区学生患龋率和刷牙率分别为46.5%和25.7%[2].针对遵义县中小学生的口腔卫生健康情况,结合调查患龋率情况,对其老师、学生家长、学生及特定人群,加强了口腔健康教育,收到较好的效果.现总结如下.

    作者:刘敏 刊期: 2007年第18期

中国社区医师杂志

中国社区医师杂志

主管:中国乡村医生

主办:吉林东北亚出版传媒集团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