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护理康复路径对结肠癌手术患者康复效果的影响

王维娜;刘名霞

关键词:护理康复路径, 结肠癌, 康复效果
摘要:目的:对护理康复路径对结肠癌手术患者的康复效果的影响进行分析探讨。方法将随机选取该院2014年1月-2015年1月收治的60例结肠癌手术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30例患者行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30例患者以护理康复路径模式进行护理干预,对比两组患者的护理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的住院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的住院费用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健康知识知晓率为93.33%,对照组的健康知识知晓率为76.67%,观察组的知晓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的健康知识知晓率为93.33%,对照组的健康知识知晓率为76.67%,观察组的知晓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对结肠癌手术患者以护理康复路径模式进行护理干预能够有效提高患者对疾病的认识,提高康复效果,密切护患关系,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中外医疗杂志相关文献
  • 护理康复路径对结肠癌手术患者康复效果的影响

    目的:对护理康复路径对结肠癌手术患者的康复效果的影响进行分析探讨。方法将随机选取该院2014年1月-2015年1月收治的60例结肠癌手术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30例患者行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30例患者以护理康复路径模式进行护理干预,对比两组患者的护理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的住院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的住院费用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健康知识知晓率为93.33%,对照组的健康知识知晓率为76.67%,观察组的知晓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的健康知识知晓率为93.33%,对照组的健康知识知晓率为76.67%,观察组的知晓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对结肠癌手术患者以护理康复路径模式进行护理干预能够有效提高患者对疾病的认识,提高康复效果,密切护患关系,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王维娜;刘名霞 刊期: 2015年第20期

  • 乳腔镜与传统常规手术治疗乳腺疾病的效果评价

    目的:分析比较乳腔镜辅助下手术与传统常规开放手术治疗乳腺疾病的临床效果。方法整群选取该院2012年3月-2014年12月收治的134例乳腺癌患者按照手术方式的不同分为乳腔镜组和常规手术组,分析两组患者手术时长、术中出血量、住院天数、术后瘢痕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等情况。结果乳腔镜组患者在手术时长、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及术后瘢痕情况均好于常规手术组,两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乳腔镜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少于常规手术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乳腔镜辅助下乳腺疾病术后康复快、术后并发症少、术后瘢痕小,患者对术后美容效果满意度高,具有较好的临床效果。

    作者:高睿心;葛斌;刘军;闫卫刚;郭通;王婧欣 刊期: 2015年第20期

  • 卵巢癌患者常规凝血指标及血浆D-二聚体水平的变化意义

    目的:探析卵巢肿瘤对常规凝血指标及血浆D-二聚体水平影响及常规监测重要意义。方法整群选择该院2012年5月-2014年5月收治妇科疾病患者118例,其中57例卵巢癌为癌症组,61例卵巢良性肿瘤为良性组。测定两组PT、APTT、Fib、TT等凝血指标及D-dimer水平并比较。结果癌症组Fib与D-dimer均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PT、APIT、TT的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Ⅲ、Ⅳ期Fib与D-dimer水平高于Ⅱ期患者(P<0.05)。结论卵巢癌患者常规凝血指标及血浆D-二聚体水平进行监测可预防DIC,控制疾病发展,有临床监测价值。

    作者:郭园;崔红蕾 刊期: 2015年第20期

  • 2.1%联苯苄唑乳膏治疗手足癣及体股癣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

    目的:探讨2.1%联苯苄唑乳膏对体股癣及手足癣的临床效果判断。方法整群选择该院2012年4月-2014年3月收治的76例体股癣及手足癣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38例,采取1%硝酸咪康唑乳膏治疗,观察组38例行2.1%联苯苄唑乳膏治疗,对两组患者治疗后效果进行判断。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2.11%,对照组为73.68%,观察组显著疗效较对照组高(P<0.05);治疗后对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观察,对照组为13.16%,观察组为10.5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跃0.05)。结论对手足癣及体股癣,采取2.0%联苯苄唑乳膏治疗的安全性高,有满意效果,且具有较高安全性,能被患者所接受,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梁丽 刊期: 2015年第20期

  • 康复新液联合雷贝拉唑治疗老年消化性溃疡临床效果

    目的:分析观察应用康复新液、雷贝拉唑治疗老年消化性溃疡的临床疗效。方法整群选取2013年5月-2014年7月在该院接受治疗的98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49例。给予对照组患者雷贝拉唑进行治疗,给予实验组患者康复新液、雷贝拉唑进行治疗。观察并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实验组患者的症状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实验组患者的胃镜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应用康复新液、雷贝拉唑治疗老年消化性溃疡,效果确切,值得大力推广应用。

    作者:程吉云;黄培宁;彭乃宝;姚敦卫 刊期: 2015年第20期

  • 海扶超声聚焦刀治疗子宫肌瘤的临床护理心得

    目的:记录使用海扶超声聚焦刀治疗子宫肌瘤患者的临床护理措施并探讨。方法随机选取自2013年12月-2014年11月在该院使用海扶超声聚焦刀治疗子宫肌瘤的患者90例,将其随机分2组,每组45例。两组子宫肌瘤患者,都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再联合针对性护理。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病情症状和生命体征、患者的子宫体积及肌瘤,测评患者对护理的满意程度。结果观察组子宫肌瘤患者的总满意程度是95.56%,高于对照组71.11%,对比两组子宫肌瘤患者之间,经过不同的方式护理后,患者对护理的满意程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字2=9.6800,P=0.0019)。结论针对子宫肌瘤的患者,使用海扶超声聚焦刀治疗,并给予针对性护理干预,能够对治疗起到有效的辅助作用,还能获得患者对护理较高的满意程度评价。

    作者:智博;张春雨;王丹平 刊期: 2015年第20期

  • 美托洛尔联合胺碘酮治疗快速心律失常的80例临床疗效探究

    目的:探究美托洛尔联合胺碘酮治疗快速心律失常的临床疗效。方法随机选取2014年8月-2015年2月该院收治的80例患者随机分为联合组和单药组各40例,联合组给予美托洛尔联合胺碘酮治疗,单药组只给予胺碘酮治疗,治疗7 d后观察两组的临床疗效和不良反应。结果治疗7 d后,联合组的总有效率92.50%(37/40)明显高于单药组75.00%(30/4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两组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均为7.50%(3/4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美托洛尔联合胺碘酮治疗快速心律失常,临床疗效优于单纯应用胺碘酮,且不增加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安全性高,值得在临床上进一步推广应用。

    作者:宋春美;王会玲;魏亿慧 刊期: 2015年第20期

  • 脑血管疾病患者护理中的健康教育价值探讨

    目的:探讨健康教育在脑血管疾病患者护理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随机选取该院自2013年1月-2014年1月收治的100例脑血管疾病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成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50例。给予两组相同基础治疗与常规护理,并在此基础上给予观察组患者系统健康教育。调查对比两组的治疗依从性、生活质量评分。结果观察组用药、生活方式、门诊随访依从性评分明显大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护理后两组评分均有所升高,且前后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观察组各项评分明显大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给予脑血管疾病患者基础治疗与常规护理的同时,给予其系统性健康教育课有效提高患者对治疗的依从性,提高患者生活质量以及对医护工作的满意度。因此,该护理方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李晓艳 刊期: 2015年第20期

  • 神经节苷脂钠联合高压氧治疗对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的临床效果探究

    目的:对神经节苷脂钠联合高压氧治疗对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的临床效果进行探讨。方法整群选取2012年6月-2013年6月于该院进行治疗的104例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患者,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51例与观察组53例。对照组使用常规治疗方法,观察组给予神经节苷脂钠联合高压氧治疗。观察并评价治疗效果及NABA评分比较,疗程为30 d。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高达96.2%,显著优于对照组的85.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NBNA评分观察组(38.8±3.6),显著高于对照组(34.2±3.4),表明观察组改善程度更为显著,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联合运用神经节苷脂钠和高压氧对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的治疗效果显著好于用常规治疗方法,临床医生治疗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可以优先考虑该方法。

    作者:杜龙 刊期: 2015年第20期

  • 尿激酶与阿替普酶对急性肺栓塞溶栓的疗效对比分析

    目的:探讨尿激酶与阿替普酶在治疗急性肺栓塞溶栓的疗效。方法随机选取2014年1月-2015年1月该院收治的急性肺栓塞高危患者120例,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60例,观察组应用阿替普酶治疗,对照组应用尿激酶治疗,两组均采用2 h静脉溶栓治疗,记录并分析两组患者溶栓前后的临床症状变化情况、CT肺动脉造影(CTPA)变化情况、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及患者死亡率。结果对照组溶栓的有效率为86.7%,出血率为11.7%,死亡率为1.7%;观察组溶栓的有效率为96.7%,出血率为13.3%,死亡率为1.7%,观察组溶栓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出血率与死亡率和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跃0.05)。结论阿替普酶溶栓治疗急性肺栓塞有效率高于尿激酶,但两种溶栓方案的死亡率与出血率无差异,因此在临床治疗中阿替普酶溶栓方案优于尿激酶。

    作者:黄春;王卉 刊期: 2015年第20期

  • 血清SIL-2R、IL-8和TNF水平在轮状病毒(RV)肠炎发病中的作用机制研究

    目的:了解血清SIL-2R、IL-8和TNF水平在轮状病毒(RV)肠炎发病中的作用机制。方法随机择取该院2012年3月-2014年3月收治的50例RV肠炎患儿为实验组,并选择同期来该院体查的50例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应用双抗体夹心ELISA法,对两组血清中SIL-2R、IL-8及TNF-A水平进行检测,观察两组各个指标变化情况。结果实验组RV肠炎患儿在急性期血清中SIL-2R、TNF-A、IL-8水平(45.23±11.23)pg/mL,(122.23±6.75)pg/mL,(526.43±12.54)pg/mL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28.64±9.62)pg/mL,(68.12±5.46)pg/mL,(197.32±14.24) pg/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比较,轻症组、中症组、重症组RV肠炎患儿血清IL-8、SIL-2R及TNF-A水平亦呈增高趋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三者与病情轻重具有关联性。结论血清IL-8、SIL-2R、TNF-A在轮状病毒感染免疫防御与免疫损伤机制中具有重要的引导作用,临床上应引起足够重视。

    作者:童平珍 刊期: 2015年第20期

  • 乳糖酸阿奇霉素治疗小儿支气管炎的临床价值及可行性研究

    目的:研究分析乳糖酸阿奇霉素治疗小儿支气管炎的临床价值及可行性。方法随机选取该院在2011年6月-2014年6月中收治的小儿支气管炎患者200例,将所有入选患者按照随机分配原则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人数为100例。对于对照组患者在常规治疗基础上使用红霉素治疗,而治疗组患者在常规治疗基础上使用乳糖酸阿奇霉素治疗,治疗结束后对比两组患者临床总有效率,症状恢复时间以及发生不良反应人数。结果经治疗后,治疗组患者临床总有效率达到了92%,而对照组总有效率仅有70%,治疗组临床疗效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组患者湿罗音消失时间、咳嗽消失时间、哮鸣音消失时间以及住院时间显著少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患者发生不良反应人数显著少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小儿支气管炎患者采用乳糖酸阿奇霉素治疗,显著提高临床有效率,缩短治疗时间,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提高生活质量,值得在临床上进行广泛推广应用。

    作者:闵自力;王元芝;过蕊;李臻 刊期: 2015年第20期

  • 双源双能量CT对新疆南疆地区儿童输尿管结石的诊断价值

    目的:双源双能量低剂量CT在诊断儿童泌尿系结石中的应用价值。方法该研究将探究采用双能量CT技术在新疆南疆地区儿童输尿管结石疾病诊断和鉴别诊断的意义,然后比较其图像质量、信噪比、病变检出率这几方面,分析其在临床诊断中的可行性,将56例儿童病例分CT检查组及超声检查组,分析两组间对于难诊断型输尿管结石的统计学差异。结果双源双能量CT诊断输尿管结石儿童56例,所有病例均经过B超检查,其中1例腹段、3例盆段、2例多发输尿管结石B超未诊出或漏诊;CT诊断47例有肾积水、其中14例伴有中重度积水,9例有合并泌尿系的感染,2例诊断为泌尿系结核,1例为神经源性膀胱。结论双能量低剂量CT诊断常规检查方法没有诊出,对并发症、合并症的发现有很好诊断价值。

    作者:马依迪丽·尼加提;田序伟 刊期: 2015年第20期

  • 肝素锂血浆与血清样本进行甲状腺功能指标测定的对比分析

    目的:探讨肝素锂血浆行甲状腺功能指标测定的可行性。方法随机选取该院门诊患者和健康体检者43例。按常规方法分别采血至2个真空玻璃试管中各3 mL,其中一管不抗凝,另外一管为肝素锂抗凝。取血后充分混匀即刻离心分离血浆,不抗凝血清室温放置1 h后血清析出离心分离血清供检。于同一UniCel DxI800 Access化学发光仪进行指标测定。结果肝素锂血浆与血清的甲状腺功能测定结果经比较,T3、FT3、FT4、TSH肝素锂血浆与血清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肝素锂血浆的T4与血清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相关分析显示甲状腺功能测定结果肝素锂血浆与血清均具有高度正相关关系(r>0.700)。结论肝素锂血浆适合甲状腺功能指标测定,但肝素锂血浆的T4测定结果需建立回归方程将血浆值换算成血清值。

    作者:贺淑巍;王旭 刊期: 2015年第20期

  • 肾脏透明细胞癌的病理诊断分析

    目的:探讨肾脏透明细胞癌的病理诊断分析。方法整群选取2011年1月-2014年6月在该病理科进行肾脏透明细胞癌的病理诊断的163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并对其病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63例患者中,肾透明细胞癌玉级56例,占34.4%,肾透明细胞癌Ⅱ级43例,占26.4%,肾透明细胞芋级35例,占21.5%,肾透明细胞癌Ⅳ级29例,占17.7%。镜下可见肿瘤细胞体积较大,圆形或多边形,胞质丰富,透明状,间质富有毛细血管和血窦。结论病理诊断是在镜下观察组织结构和细胞病变特征而做出的疾病诊断,肾脏透明细胞癌是肾癌中常见的恶性肿瘤,预后较好,及早进行病理诊断分析,可以大大的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作者:杜晓敏 刊期: 2015年第20期

  • 支原体肺炎临床表现特征及疗效探讨

    目的:探讨支原体肺炎的临床疗效,为临床治疗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整群选取2013年1月-2014年7月该院收治的支原体肺炎成人患者162例进行综合治疗,随机平均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81例,治疗组患者使用罗红霉素胶囊,对照组给予红霉素片治疗,两组患者进行疗效比较观察。结果治疗组患者完全有效的有51例(62.96%),部分有效的患者有25例(30.86%),无效的患者有5例(6.17%),总有效率为93.83%。对照组患者完全康复的有35例(43.21%),患者部分有效的26例(32.99%),无效的患者有20例(24.69%),总有效率为75.31%。两组数据比较,总有效率的卡方检验,字2为3.225,P=0.051,P<0.05,说明经统计学分析,两组结果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使用罗红霉素胶囊治疗支原体肺炎,不仅可以提高治疗效果,减少患者的毒副作用,而且可以改善和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降低复发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王爱民 刊期: 2015年第20期

  • 黄体酮胶囊治疗功能性子宫出血的临床探讨

    目的:探讨黄体酮胶囊治疗功能性子宫出血的效果。方法在该院2013年1月-2014年12月期间所收治的功能性子宫出血患者中随机选取60例作为此次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患者肌肉注射黄体酮进行治疗,观察组患者口服黄体酮胶囊进行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的药物不良反应、临床症状等观察指标。结果观察组药物不良反应为3.3%,对照组药物不良反应为26.7%,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并且观察组患者在治疗后子宫内膜病理以及血激素水平等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在月经量过多、月经紊乱等临床症状发生率方面没有明显的差异,P>0.05。结论对功能性子宫出血患者采用黄体酮胶囊和肌肉注射黄体酮进行治疗都具有良好效果,但是黄体酮胶囊有助于减少药物的不良反应,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和治疗结束后患者的子宫内膜病理,安全性更高。

    作者:董晓瑞 刊期: 2015年第20期

  • 坚固内固定加颌间牵引治疗颌骨骨折患者的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颌骨骨折采用坚固内固定加颌骨牵引治疗临床效果。方法该次随机选取颌骨骨折患者80例,均为该院2011年1月-2014年12月收治,随机分组,就坚固内固定(对照组,n=40)与加用颌间牵引(观察组,n=40)效果展开对比。结果观察组经统计病例优良率为95%,较对照组80%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无不良事件发生,对照组治疗过程中移位1例,组间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颌骨骨折采用坚固内固定联合颌间牵引治疗,可使临床预后获得较大程度的改善,且无不良事件发生,安全性居较高水平,因咬合关系良好,且患者在术后可行语言功能等系列康复锻炼,在生存质量改善方面价值显著,值得临床各级医院应用。

    作者:倪海林;周彬;吴松 刊期: 2015年第20期

  • 论文写作技巧--计量单位和符号

    1.文中涉及的量和单位应按《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定计量单位》规定执行,并用规定缩写符号表示。2.每一个组合单位符号中,斜线不得多于1条,如每天每千克体重用药剂量应写成mg/(kg﹒d)。3.量符号均应使用斜体,如m(质量)、t(时间)、V(体积)等,且应注意某些希腊字母与拉丁(或英文)的区别。4.图、表中的量和单位应量符号在前,单位符号在后。单位符号前的数字好为0.1~1000间的整数或小数,避免使用分数。当过大或过小时,应改用适当词头中M,P或10n,10-n表示,但应遵守有效数和修约规则。

    作者: 刊期: 2015年第20期

  • 颅内动脉瘤血管内治疗并发症及相关风险防范

    目的:探讨颅内动脉瘤血管内治疗术中及术后相关并发症及风险防范。方法回顾性分析该院2012年10月-2014年1月血管内栓塞治疗57例患者的围手术期并发症及术后结果。结果术后GOS评分5分42例,4分11例,死亡4例(7%)。围手术期并发症院症状性脑血管痉挛患者17例(41~50岁1例,51~60岁4例,60岁以上12例),弹簧圈脱出2例,脑梗塞1例。 TIA反复发作1例,无再通复发及心肺并发症。结论血管内治疗并发症发生率较低,症状性血管痉挛、术中血栓、再通及弹簧圈脱出是常见的并发症,术前良好的沟通及充分的材料准备、术者熟练的操作技巧、术中对动脉瘤充分评估、治疗方案选择及术后积极治疗是治疗成功和减少风险的关键。

    作者:杨明标;杨华;朱新洪;杨焕松;徐洪波 刊期: 2015年第20期

中外医疗杂志

中外医疗杂志

主管: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主办:卫生部医院管理研究所 二十一世纪联合创新医药科学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