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胃肠间质瘤的免疫组化及基因突变分析

刘春样;陈劼;李惠;王剑蓉

关键词:胃肠间质瘤, 免疫组化, C-kit, 血小板源性生长受体琢基因
摘要:目的:探讨胃肠间质瘤的免疫表型及c-kit和血小板源性生长受体α(PDGFRA)基因突变状态。方法应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110例GIST中Dog-1、CD117、CD34、SMA和S100的表达情况,应用直接测序法检测8例GIST中c-kit及PDGFRA基因的突变状态。结果110例GIST中Dog-1、CD117、CD34、SMA、S100的阳性率分别为92.7%、93.6%、79.1%、44.5%、8.2%。8例GIST中c-kit突变率75%,PDGFRA突变率100%。结论免疫组化可区分大部分GIST病例,c-kit及PDGFRA突变检测对于Dog-1、CD117阴性病例有重要的鉴别诊断价值,并对靶向药物的应用有重要意义。
中外医疗杂志相关文献
  • 腹腔镜保守手术与药物保守治疗异位妊娠的临床效果比较

    目的:探讨腹腔镜保守手术与药物保守治疗异位妊娠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2年6月-2013年7月该院收治80例异位妊娠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治疗方式不同分为腹腔镜组(40例)和药物组(40例),比较两组治疗效果。结果腹腔镜组患者住院时间、血清HCG恢复正常时间及包块消失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两组间各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腹腔镜组患者输卵管通畅率为95.00%明显高于药物组77.50%,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腹腔镜组1年内再次发生异位妊娠率为2.50%明显低于药物组17.50%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腹腔镜保守手术治疗异位妊娠较药物保守治疗可缩短患者治疗时间,提高输卵管畅通率,降低再次发生异位妊娠风险,具有显著临床治疗效果。

    作者:李春凤 刊期: 2015年第20期

  • 卵巢癌患者常规凝血指标及血浆D-二聚体水平的变化意义

    目的:探析卵巢肿瘤对常规凝血指标及血浆D-二聚体水平影响及常规监测重要意义。方法整群选择该院2012年5月-2014年5月收治妇科疾病患者118例,其中57例卵巢癌为癌症组,61例卵巢良性肿瘤为良性组。测定两组PT、APTT、Fib、TT等凝血指标及D-dimer水平并比较。结果癌症组Fib与D-dimer均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PT、APIT、TT的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Ⅲ、Ⅳ期Fib与D-dimer水平高于Ⅱ期患者(P<0.05)。结论卵巢癌患者常规凝血指标及血浆D-二聚体水平进行监测可预防DIC,控制疾病发展,有临床监测价值。

    作者:郭园;崔红蕾 刊期: 2015年第20期

  •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与小切口胆囊切除术的疗效比较

    目的:探析小切口胆囊切除术与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该院2013年12月-2014年12月收治的76例胆囊切除患者,并在家属及患者知情同意的情况下将其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8例,治疗组给予腹腔镜切除术,对照组给予小切口胆囊切除术,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下床活动时间、住院时间分别为(40±8)min、(5.0±3.2)mL、(6.6±1.2)h、(3.2±1.1)d较对照组的(50±10)min、(10.3±2.5)mL、(20.4±3.3)h、(5.0±1.6)d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为(2/38)5.26%较对照组的(8/38)21.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对患者的创伤较小,手术时间短,术后出血量少,有效缩短患者住院时间,且患者恢复快,并发生较小,值得应用。

    作者:郑荣 刊期: 2015年第20期

  • 住院2型糖尿病并发症临床状况分析

    目的:了解2型糖尿病(T2DM)住院患者慢性并发症发病情况及相关因素,为防治糖尿病慢性并发症提供资料。方法对2013年7月-2014年7月收治的519例病例资料较完整的T2DM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记录患者并发症及伴随疾病(包括心脏舒张功能减退,大动脉粥样硬化、粥样斑块形成、狭窄,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糖尿病肾病,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高血压,脂肪肝)的发生情况,并分析与病程、体重、血糖及血脂的相关性。结果住院T2DM并发症以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率高,达88.25%,在病程>10年、血糖控制不良及血脂异常高于病程≤10年、血糖良好及血脂达标组,在病程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肾病、周围神经病变在病程>10年和血糖控制不良情况下的发生率均明显高于病程≤10年和血糖控制良好,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T2DM患者体重、血糖、血压、血脂等并发症危险因素的综合控制,可有效防治T2DM并发症的发生发展。

    作者:白玉晓;吴静;王贵峰 刊期: 2015年第20期

  • 脑血管疾病患者护理中的健康教育价值探讨

    目的:探讨健康教育在脑血管疾病患者护理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随机选取该院自2013年1月-2014年1月收治的100例脑血管疾病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成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50例。给予两组相同基础治疗与常规护理,并在此基础上给予观察组患者系统健康教育。调查对比两组的治疗依从性、生活质量评分。结果观察组用药、生活方式、门诊随访依从性评分明显大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护理后两组评分均有所升高,且前后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观察组各项评分明显大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给予脑血管疾病患者基础治疗与常规护理的同时,给予其系统性健康教育课有效提高患者对治疗的依从性,提高患者生活质量以及对医护工作的满意度。因此,该护理方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李晓艳 刊期: 2015年第20期

  • 分析血液常规检验质量控制方法

    目的:探讨血液常规检验的质量控制方法,为提高临床检验水平提供理论依据。方法该研究整群选取了2012年4-6月在该院进行血液常规检验的36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抽取360例患者的血液,将血液标本分为均等的两份,一份作为对照组,另一份作为观察组,每组360例,对照组的血液标本采用传统的血液检测方法,观察组的血液标本在对照组检验的基础上采用血液常规检验质量控制措施进行血液检测,对比两组方法的检验效果。结果对照组标本的血液常规检验的准确率为81.9%;观察组标本的血液常规的检验准确率为98.9%,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标本的检验准确率明显升高,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患者的红细胞、白细胞、血红蛋白、血小板水平较观察组明显较低。结论血液常规检验质量控制措施应用于血液常规检验具有良好效果,值得推荐。

    作者:田红娟 刊期: 2015年第20期

  • 有创血压监测在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连续性血液净化治疗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分析有创血压(IBP)检测在重症急性胰腺炎(SAP)患者行连续性血液净化(CBP)治疗过程中的疗效。方法随机选取该院2011年3月-2014年3月收治的150例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作为研究资料,随机分为分A、B两组,各75例患者,均进行CBP治疗,其中A组采用有创血压监测,B组采用无创血压监测,比较两组患者CBP治疗过程中心律失常、意识改变、血压下降等不良情况的发生率及CBP被迫中断次数、患者治疗过程中并发症发生率和预计治疗时间完成率的情况。结果A组上述指标均显著优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有创血压监测可以有效地减少血压下降、心律失常、意识改变等不良情况的发生,提高治疗的连续性和抢救成功率,临床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何飞 刊期: 2015年第20期

  • 脾切除手术患者的术后护理研究

    目的:探讨脾脏切除手术患者的临床护理效果,总结术后护理经验。方法整群选取该院自2012年1-12月间行脾脏切除术的患者68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的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34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护理,试验组患者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给予精心护理,观察两组患者术后疼痛程度和恢复情况。结果试验组患者的恢复程度显著高于对照组,疼痛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住院时间和卧床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其中,对照组护理前VAS评分为(4.12±0.76),护理后为(2.53±0.52);试验组分别为(4.08±0.78)和(1.10±0.31)。试验组卧床时间和住院时间分别为(6.1±0.7)d和(10.2±2.9)d,对照组分别为(10.6±0.9)d和(15.3±4.6)d。结论给予脾脏切除术患者精心护理可显著提高患者的恢复情况,缩短住院时间,可推广使用。

    作者:王静 刊期: 2015年第20期

  • 缺氧和酸中毒对成骨细胞功能影响研究进展

    局部pH值和氧分压(pO2)的变化可影响成骨细胞功能。成骨细胞对pH值直接影响极其敏感院酸中毒抑制成骨细胞的矿物沉积。成骨细胞对小范围pH变化反应机制较复杂,涉及对细胞膜离子通道、受体以及细胞内的直接影响。研究表明缺氧严重抑制成骨细胞的生长和分化,促进成骨细胞凋亡。在体内,由于血管灌注的减少和糖酵解代谢的增加,组织缺氧通常伴有酸中毒。血液供应的中断,使成骨细胞pO2减少和pH值降低,而对成骨细胞活动产生负面影响。该文就缺氧和酸中毒对成骨细胞的功能影响及近年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作者:任原;王茜;李琪佳;王志强 刊期: 2015年第20期

  • 海扶超声聚焦刀治疗子宫肌瘤的临床护理心得

    目的:记录使用海扶超声聚焦刀治疗子宫肌瘤患者的临床护理措施并探讨。方法随机选取自2013年12月-2014年11月在该院使用海扶超声聚焦刀治疗子宫肌瘤的患者90例,将其随机分2组,每组45例。两组子宫肌瘤患者,都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再联合针对性护理。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病情症状和生命体征、患者的子宫体积及肌瘤,测评患者对护理的满意程度。结果观察组子宫肌瘤患者的总满意程度是95.56%,高于对照组71.11%,对比两组子宫肌瘤患者之间,经过不同的方式护理后,患者对护理的满意程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字2=9.6800,P=0.0019)。结论针对子宫肌瘤的患者,使用海扶超声聚焦刀治疗,并给予针对性护理干预,能够对治疗起到有效的辅助作用,还能获得患者对护理较高的满意程度评价。

    作者:智博;张春雨;王丹平 刊期: 2015年第20期

  • 坚固内固定加颌间牵引治疗颌骨骨折患者的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颌骨骨折采用坚固内固定加颌骨牵引治疗临床效果。方法该次随机选取颌骨骨折患者80例,均为该院2011年1月-2014年12月收治,随机分组,就坚固内固定(对照组,n=40)与加用颌间牵引(观察组,n=40)效果展开对比。结果观察组经统计病例优良率为95%,较对照组80%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无不良事件发生,对照组治疗过程中移位1例,组间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颌骨骨折采用坚固内固定联合颌间牵引治疗,可使临床预后获得较大程度的改善,且无不良事件发生,安全性居较高水平,因咬合关系良好,且患者在术后可行语言功能等系列康复锻炼,在生存质量改善方面价值显著,值得临床各级医院应用。

    作者:倪海林;周彬;吴松 刊期: 2015年第20期

  • 消银颗粒联合窄谱中波紫外线治疗玫瑰糠疹临床分析

    目的:研究消银颗粒联合窄谱中波紫外线治疗玫瑰糠疹的临床价值。方法92例玫瑰糠疹患者(整群选自2012年1月-2015年1月的门诊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及对照组各46例。对照组给予消银颗粒治疗(一次3.5g,3次/d),治疗组同时给予紫外线光疗仪进行照射治疗。两组均同时给予炉甘石洗剂外用。连续治疗2周后评估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治疗后第7天及第14天,治疗组患者缓解率分别为43.5%和91.3%,明显高于对照组(10.7%和26.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消银颗粒联合窄谱中波紫外线照射治疗玫瑰糠疹的疗效明显优于单纯应用消银颗粒治疗。

    作者:黄娟 刊期: 2015年第20期

  • CK-MB活性测定方法的影响及其与疾病临床关系分析

    目的:探讨临床患者CK-MB测定采用免疫抑制法出现假性增高的影响因素以及分析增高与疾病谱的关系。方法选用自2010年12月-2012年2月来该院就诊210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运用免疫抑制法和速率法分别测定磷酸激酶同工酶(CK-MB)和磷酸激酶(CK)活性。计算其比值(CK-MB/CK)与疾病谱的关系和分析CK-MB活性出现假性升高的影响因素。结果在2100例标本中测定出153例为CK-MB/CK超过30%患者,占总人数的7.28%,其中49例临床诊断为心肌梗死,104例临床诊断为非心肌梗死,占总人数4.95%。非心肌梗死患者中发生率高的为恶性肿瘤31例(29.8%),其次是心血管病患者,CK-MB/CK增高程度与性别、年龄存在直线相关性(r=-0.307,-0.329、P=0.002,0.001<0.05)。结论 CK-MB/CK增高超过30%现象在恶性肿瘤等非心肌梗死疾病中存在率极高,并且存在导致CK-MB活性假性增高现象,故临床采用免疫抑制法检测应重视假性增高对疾病检测的影响。

    作者:张婧;王兰兰 刊期: 2015年第20期

  • 本刊写作要求院文后参考文献著录规则

    1.本刊所发表的论文一般情况下必须有参考文献,应以作者亲自查阅和借鉴过的公开文献为限。参考文献除定义、法规、标准外,尽量引用近五年的文献。2.文献的作者3人以下一并列出;3人以上,写出3人后,加“,等”。正文引用文献的中国人名应使用全名,不得出现“许氏”、“王氏”等非规范写法;中医古籍人名应写出朝代和人名,如可写成“明代李时珍”。出版项中的出版地有多个时,只著录第一出版地。3.参考文献按在正文中出现的先后次序排列于正文后;参考文献的序号左顶格个位对齐,并用加方括号表示如[1],[2],……以与正文中的指示序号格式一致。正文指明原始文献作者姓名时,序号标注于作者姓名右上角;正文未指明作者或非原始文献作者时,序号标注于句末;正文直接述及文献序号将之作为语句的组成部分时,不用角码标注。

    作者: 刊期: 2015年第20期

  • 2.1%联苯苄唑乳膏治疗手足癣及体股癣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

    目的:探讨2.1%联苯苄唑乳膏对体股癣及手足癣的临床效果判断。方法整群选择该院2012年4月-2014年3月收治的76例体股癣及手足癣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38例,采取1%硝酸咪康唑乳膏治疗,观察组38例行2.1%联苯苄唑乳膏治疗,对两组患者治疗后效果进行判断。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2.11%,对照组为73.68%,观察组显著疗效较对照组高(P<0.05);治疗后对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观察,对照组为13.16%,观察组为10.5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跃0.05)。结论对手足癣及体股癣,采取2.0%联苯苄唑乳膏治疗的安全性高,有满意效果,且具有较高安全性,能被患者所接受,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梁丽 刊期: 2015年第20期

  • 双源双能量CT对新疆南疆地区儿童输尿管结石的诊断价值

    目的:双源双能量低剂量CT在诊断儿童泌尿系结石中的应用价值。方法该研究将探究采用双能量CT技术在新疆南疆地区儿童输尿管结石疾病诊断和鉴别诊断的意义,然后比较其图像质量、信噪比、病变检出率这几方面,分析其在临床诊断中的可行性,将56例儿童病例分CT检查组及超声检查组,分析两组间对于难诊断型输尿管结石的统计学差异。结果双源双能量CT诊断输尿管结石儿童56例,所有病例均经过B超检查,其中1例腹段、3例盆段、2例多发输尿管结石B超未诊出或漏诊;CT诊断47例有肾积水、其中14例伴有中重度积水,9例有合并泌尿系的感染,2例诊断为泌尿系结核,1例为神经源性膀胱。结论双能量低剂量CT诊断常规检查方法没有诊出,对并发症、合并症的发现有很好诊断价值。

    作者:马依迪丽·尼加提;田序伟 刊期: 2015年第20期

  • 神经节苷脂钠联合高压氧治疗对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的临床效果探究

    目的:对神经节苷脂钠联合高压氧治疗对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的临床效果进行探讨。方法整群选取2012年6月-2013年6月于该院进行治疗的104例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患者,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51例与观察组53例。对照组使用常规治疗方法,观察组给予神经节苷脂钠联合高压氧治疗。观察并评价治疗效果及NABA评分比较,疗程为30 d。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高达96.2%,显著优于对照组的85.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NBNA评分观察组(38.8±3.6),显著高于对照组(34.2±3.4),表明观察组改善程度更为显著,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联合运用神经节苷脂钠和高压氧对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的治疗效果显著好于用常规治疗方法,临床医生治疗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可以优先考虑该方法。

    作者:杜龙 刊期: 2015年第20期

  • 阿莫西林结合果胶铋治疗胃炎患者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阿莫西林结合果胶铋治疗胃炎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随机选取了该院2011年10月-2013年10月期间来治疗的60例胃炎患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利用计算机软件把60例患者随机分成两组,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分别30例患者。给予对照组克拉霉素结合果胶铋治疗,观察组使用阿莫西林结合果胶铋治疗,比较观察两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治疗有效率为93.3%,对照组治疗有效率为76.6%,观察组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使用阿莫西林结合果胶铋治疗胃炎患者临床效果好,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方大鑫;方宏达 刊期: 2015年第20期

  • 同型半胱氨酸联合脑钠肽检测在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同型半胱氨酸(Hcy)联合脑钠肽(BNP)检测在维持性血液透析(MHD)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随机选取2010年1月-2015年1月与该院进行维持性血液透析治疗的尿毒症患者116例作为研究对象,选择50例健康体检患者为对照组。所有患者均行维持性血液透析1年以上,已排除失访病例。采集所有患者血液透析前后外周静脉血进行检查,应用放射免疫法检测透析前后BNP、Hcy指标,并根据患者透析后心血管风险事件发生率分析Hcy联合BNP在MHD中检测意义。结果血透组患者透析前Hcy、BNP指标均高于透析后(P<0.05),并且透析前后Hcy、BNP指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随访复查中发生心血管疾病63例,其透析前后BNP及Hcy指标明显高于无并发心血管疾病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BNP联合Hcy检测可作为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心血管风险事件发生的高危预警因素,具有临床应用及推广价值。

    作者:张博雅 刊期: 2015年第20期

  • 肝硬化失代偿期应用阿德福韦酯治疗的效果探究

    目的:探究肝硬化失代偿期应用阿德福韦酯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随机选取该院自2012年6月-2014年6月收治的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60例,按照数字随机法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取常规保肝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取阿德福韦酯治疗,比较两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治疗后TBIL、ALT、PLA、HA、LN、PCIII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TBIL、ALT、PLA、HA、LN、PCIII、IV-C均优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采用阿德福韦酯治疗效果较保守的保肝治疗更好,临床应用价值较高。

    作者:刘智慧 刊期: 2015年第20期

中外医疗杂志

中外医疗杂志

主管: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主办:卫生部医院管理研究所 二十一世纪联合创新医药科学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