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刊期: 2014年第13期
目的:探讨询证护理在腹腔热灌注化疗治疗恶性肿瘤患者中应用效果评价情况。方法选取2011年5月—2013年11月间在该院胃肠肿瘤外科行腹腔热灌注化疗治疗的恶性肿瘤患者92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观察组患者实行循证护理,对对照组患者实行普通常规护理,考察两组患者的心理情绪状况、不良反应发生状况和对护理的满意情况。结果在接受护理和治疗后,两组患者的SAS、SDS得分均为观察组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循证护理组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26.09%)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58.70%);而询证护理组的患者对护理的满意度也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实施循证护理模式,可以有效的提升患者的满意度,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减轻患者的不良情绪反应和心理问题,改善护患关系,对接受腹腔热灌注化疗的恶性肿瘤患者有良好的护理效果。
作者:谭萍;尤久红;杨丽琼 刊期: 2014年第13期
目的:探讨分析应用空心螺钉三柱重建技术治疗Lisfranc关节损伤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该院收治的26例Lisfranc关节损伤的患者为研究对象,给予所有患者空心螺钉三柱重建技术治疗,观察患者临床治疗效果。结果对患者进行为期1~2年的随访,患者均未发生感染、内固定松动或者断裂等并发症。对患者进行Marland足部功能评分(MFS)对疗效进行评估,其优良率为84.6%。结论应用空心螺钉三柱重建技术治疗Lisfranc关节损伤的临床效果较为显著,能够实现长期的固定目的,值得临床应用推广。
作者:叶欣 刊期: 2014年第13期
目的:探讨无缝隙急救护理在口腔颌面损伤患者中的具体应用效果。方法选择该院收治的口腔颌面损伤患者共计360例,按病例顺序分组,对照组共计175例,采用常规方式进行急救、护理以及伤口处理,观察组共计185例,采用优化无缝隙急救护理。结果观察组患者与对照组相比,伤口一期愈合比例显著较高;治疗时间显著较短;意外事件显著较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该急救护理方式可以显著提升医疗效果及患者满意率、减少并发症及意外发生率。
作者:陈婉群;彭冲;董敏杰 刊期: 2014年第13期
目的:探讨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疾病相关肾病临床诊断及治疗。方法该共选择30例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疾病相关肾病患者作研究对象,回顾临床诊断及治疗资料。结果该组选取病例行8~12周治疗后,14例显效,占46.7%;11有效,占36.7%;5例无效,占16.7%。结论针对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疾病相关肾病患者特征,采用针对性方案规治疗,可显著提高临床效果。
作者:梅国斌;彭心怡;杨雨琪;粟伟峰;夏智明 刊期: 2014年第13期
目的:分析B超引导下低负压吸刮术治疗早期(孕8周前)孕囊型剖宫产瘢痕妊娠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孕8周,瘢痕肌层厚度≥3 mm的孕囊型剖宫产瘢痕妊娠患者44例,随机分入A、B治疗组进行治疗。 A组:MTX治疗同期行B超引导下低负压吸刮术,B组:MTX治疗后血HCG明显下降接近正常后B超引导下低负压吸刮术。观察治疗成功率、住院时间、手术出血量、并发症、子宫恢复正常及月经复潮时间等。结果 A组手术成功率95%,B组手术成功率91%。两组手术成功率、术中出血量、局部血肿形成率、术后月经复潮时间、子宫恢复正常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A组术前HCG值明显高于B组,住院天数明显少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B超引导下低负压吸刮术是孕8周前,瘢痕肌层厚度》3 mm的孕囊型剖宫产瘢痕妊娠有效、不良反应小且不影响生育功能的治疗方法,手术成功率与术前血HCG值无明显相关性。
作者:吴书仪 刊期: 2014年第13期
目的:探讨结肠镜与腹腔镜联合对消化道肿瘤患者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该院2010年9月—2012年9月间收治的120例消化道肿瘤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60例,对照组采取单纯腹腔镜治疗法,实验组采取结肠镜与腹腔镜联合治疗法,比较对照组与实验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留置引流管时间、住院时间以及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结果显示,实验组患者的手术时间与对照组患者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患者的术中出血量、留置引流管时间、住院时间以及并发症情况均要优于对照组患者(P<0.05)。结论结肠镜联合腹腔镜治疗消化道肿瘤患者具有显著疗效,可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作者:廖忠华 刊期: 2014年第13期
目的:探讨子宫动脉栓塞治疗症状性子宫肌瘤的近期疗效。方法选择该院收治的37例行症状性子宫肌瘤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的原则,将患者分为观察组19例与对照组18例,对照组患者采用传统手术治疗,观察组采用子宫动脉栓塞术。结果观察组患者有效率为94.7%与对照组的94.4%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发生术后疼痛6例,其他症状2例,对照组术后疼痛18例,其他4例,两组患者在术后疼痛及并发症发生情况对比,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观察组患者治疗前子宫体积与肌瘤体体积分别为(329.6±29.6)cm3及(59.8±10.4) cm3,术后(183.3±23.1) cm3、(20.3±7.5) cm3,治疗后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子宫动脉栓塞术在治疗症状性子宫肌瘤具有较好的近期疗效,其远期疗效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作者:孟献荣 刊期: 2014年第13期
目的:探讨综合护理干预应用在老年股骨近端骨折患者中的护理效果及应用价值。方法选择在该院治疗的老年股骨近端骨折患者70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5例,对照组采用骨科常规护理,观察组采用综合护理干预,观察两组护理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患者住院时间、护理满意度和健康教育知晓情况均好于对照组,经统计学分析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老年股骨近端骨折患者实施综合护理干预可以减少术后并发症发生,缩短住院时间,提高患者健康教育知晓程度及护理满意度,值得在临床上大力推广使用。
作者:李娟玲 刊期: 2014年第13期
目的:探讨颈部血管彩超对于前循环进展性卒中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收集前循环进展性卒中患者48例,应用颈部血管彩超进行检查,分析颈动脉彩超图像与进展性卒中之间的关系。结果中重度颈动脉狭窄以及不稳定型斑块是诱发前循环进展性卒中的主要原因,糖尿病、高血压等均与该病密切相关。结论早期应用颈部血管彩超对脑卒中患者以及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进行检查,并及时予以有效干预措施,能够预防发生进展性卒中。
作者:宋彦萱 刊期: 2014年第13期
作者: 刊期: 2014年第13期
目的:探讨创伤后肘关节僵硬的手术治疗效果。方法选自2013年1月—2013年10月进入到该院进行治疗的创伤后肘关节僵硬手术患者51例,对这51例患者采用肘关节松解术进行治疗,观察患者术后治疗效果。结果在手术后,51例患者术后临床治疗有效率为98.1%。手术前良好率15.7%,手术后良好率47.1%,患者肘关节的弯曲和伸展程度明显的大于手术之前,患者手术前手术后良好率、临床治疗有效率以及患者的肘关节的弯曲和伸展程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肘关节松解术进行创伤后肘关节僵硬的手术治疗效果显著,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李浩瑜 刊期: 2014年第13期
目的:分析CT及MRI两种不同的影像学方法在脑梗塞早期诊断中的临床应用。方法抽选该院神经内科的脑梗塞患者60例进行研究分析,在发病6 h内均进行头颅CT及MRI检查诊断病情,比较两种方法对脑梗塞的诊断正确率。结果头颅CT检查出脑梗塞9例,诊断正确率为15%;MRI检查出脑梗塞58例,诊断正确率为96.7%;MRI的诊断正确率显著高于CT。结论脑梗塞在早期经MRI检查即能清晰显示出病灶大小、形态及具体部位,便于临床早期发现疾病及时治疗,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作者:郭丰玉 刊期: 2014年第13期
目的:探讨凝血功能紊乱与颅脑外伤分型及迟发性颅内出血关系。方法236例颅脑外伤患者,根据GCS评分分为轻型、中型和重型3组;把重型颅脑外伤分为迟发颅内出血组和非迟发颅内出血组。对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bg)这四项指标进行比较。结果轻型组、中型组、重型组TT分别为(16.58±1.83)s、(18.48±2.66)、(19.50±2.28),Fbg分别为(3.08±0.89)g/L、(2.82±0.75) g/L、(2.64±0.39) g/L,随病情程度地加重TT时间延长而Fbg 水平降低(P<0.05);重型颅脑外伤患者中非迟发性出血组 PT (12.18±2.35)s,Fbg (2.78±0.35)g/L;迟发性出血组 PT (14.87±2.14) s,Fbg (2.29±0.27)g/L。两组PT和Fbg在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凝血功能与颅脑外伤患者疾病的分型、预后具有一定相关性,可通过这些数据变化来判断病情严重程度及预后。
作者:谭彬 刊期: 2014年第13期
目的:探讨外科手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术式适应症。方法该科自2006年8月—2012年12月对187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分别实行了三种手术治疗方式(额颞顶大骨瓣开颅血肿清除术;小骨窗开颅血肿清除术;钻孔血肿抽吸引流术)。结果额颞顶大骨瓣开颅血肿清除术治疗较小骨窗开颅血肿清除术、钻孔血肿抽吸引流术相比而言,死亡率、致残率均高结论外科治疗高血压脑出血应根据具体患者年龄、身体状况、意识障碍程度、颅内出血量、出血部位等多方面情况,制定个体化的手术方案。
作者:高扬 刊期: 2014年第13期
目的:比较更昔洛韦不同给药方法对儿童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Infectious Mononucleosis,IM)的疗效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80例该院收住的IM病例,均予更昔洛韦静滴治疗,根据给药方式不同分为甲、乙两组。分别予5 mg/(kg·d)(q12h)或10 mg/(kg·d)(qd)静滴;两组均予相应的对症、支持治疗。结果比较两组观察指标:发热时间、咽峡炎恢复时间、淋巴结回缩时间、肝酶ALT恢复时间、住院时长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更昔洛韦5 mg/(kg·d)(q12h)静滴给药方式与10 mg/(kg·d)(qd)静滴对IM的疗效无明显差别。
作者:吴春远;柯宇星;余洁明;赵宏霞 刊期: 2014年第13期
目的:为了进一步提高该院胃切除术治疗的效果和安全性,帮助患者早日恢复健康,该研究就胃切除术后排空障碍(DGE)的高危因素进行了浅显的研究和探讨。方法将2009年5月—2013年5月入住该院的200例行胃切除术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分别采用单因素分析与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的方法对胃切除术后DGE发生的高危因素进行分析。结果其年龄≥60岁患者术后排空障碍发生率21.67%明显高于年龄<60岁患者术后排空障碍发生率15%(P<0.05,P<0.01);并发糖尿病的胃切除术患者术后排空障碍发生率明显低于未并发糖尿病胃切除术患者术后排空障碍发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结论影响胃切除术后DGE发生的高危因素为年龄、糖尿病及手术方式,从而为DGE的临床诊疗提供一定的依据。
作者:汪江;龚建云;邱学辉;梁永强 刊期: 2014年第13期
目的:探讨葡萄糖酸锌治疗小儿轮状病毒肠炎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取96例轮状病毒肠炎的患儿,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对照组及时补液,调整电解质平衡,同时给予思密达、酪酸梭菌活菌散等药物对症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葡萄糖酸钙,考察两组患儿的临床症状改善情况及有效率等。结果经治疗后,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3.8%,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7.1%,治疗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退热时间、大便次数复常时间、大便性状复常时间及出院时间分别为(2.01±0.68)d、(3.23±1.02)d、(3.84±1.15)d、(3.06±1.09)d,对照组分别为(4.32±1.36)d、(6.68±2.31)d、(7.56±2.23)d、(6.14±2.18)d,治疗组较对照组明显缩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均未出现严重的不良反应。结论葡萄糖酸锌用于治疗轮状病毒肠炎,可明显改善患儿的生理指标,提高临床疗效,具有一定的临床推广意义。
作者:曾莉 刊期: 2014年第13期
目的:观察经腹与经会阴两种超声检查前置胎盘的差异。进而探讨两者在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该院经分娩证实为前置胎盘的92例患者,将其按超声检查途径的不同分为两组。经会阴组为经会阴超声诊断为前置胎盘。经腹组为经腹部进行超声诊断为前置胎盘。比较两种超声检查途径临床诊断准确率的差异。结果经腹超声检查检出77例前置胎盘经分娩证实,经腹超声前置胎盘临床诊断准确率为83.7%;其中前置胎盘误诊6例,3例低置性误诊为边缘性。2例部分性被误诊为边缘性。1例边缘性被误诊为低置性;经会阴超声检查检出87例前置胎盘经分娩证实。经会阴超声前置胎盘临床诊断准确率为94.6%;另外5例前置胎盘经会阴超声检查仍漏诊。其中4例低置性,1例边缘性。因此,经会阴超声检查前置胎盘临床诊断准确率为94.6%显著高于经腹超声检查83.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会阴较经腹部超声检查前置胎盘临床诊断准确率高。其对子宫后壁及侧壁,胎先露位置较低者较经腹部超声显示的更清楚,误诊率较低。其对临床进一步诊治具有重要价值,值得临床选择。
作者:闵洁;钟玲;金蕾;胡磊 刊期: 2014年第13期
作者: 刊期: 2014年第1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