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不同剂量米非司酮治疗早期异位妊娠疗效观察

刘彩萍

关键词:米非司酮, 异位妊娠, 疗效观察
摘要:目的 探讨不同剂量米非司酮治疗早期异位妊娠的可行性.方法将80例早期异位妊娠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其中40例口服米非司酮200 mg,1次/d,连用3 d,标记为对照组,另外40例口服米非司酮150 mg,1次/d,连用3 d,标记为观察组,比较两者的疗效和不良反应.结果对照组治愈34例,治愈率为85%,观察组治愈33例,治愈率为82.5%,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胃肠道反应8例,皮疹4例,肝功能损害3例,不良反应率为37.5%,观察组胃肠道反应3例,皮疹1例,肝功能损害2例,不良反应率为1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口服米非司酮150 mg是治疗早期异位妊娠比较恰当的有效剂量,在临床实践中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中外医疗杂志相关文献
  • 强化生活方式联合药物干预对中老年骨量减少的疗效分析

    目的 评价强化生活方式联合药物干预中老年骨量减少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 将50~65岁的210名中老年骨量减少患者随机分为强化生活方式联合药物组(即干预组)和对照组,干预组措施包括有氧运动(快走或慢跑30 min~1 h,舒展体操10 min,每周4~5次),每天补充钙尔奇D 1片(含元素钙 600 mg,维生素D125IU);对照组对生活方式无特殊要求.分别于干预前、干预后12个月时测量腰椎(L1~4) 和左侧股骨颈骨密度.结果干预组1年后腰椎BMD有显著升高,而股骨颈BMD无明显变化;对照组腰椎BMD和股骨颈BMD均明显下降.结论 强化生活方式联合药物治疗可以有效地防止和延缓中老年骨量减少患者的骨量丢失,增加骨密度.

    作者:杨永胜;孙兰英 刊期: 2013年第23期

  • 操作方法对正畸托槽脱落率的影响

    目的 探讨不同操作方法粘接托槽对托槽脱落率的影响,以促进使用严格规范的操作方法,可减少托槽的脱落率,提高矫治效率.方法收集固定正畸复诊患者1 254例,以各操作者为单元组,各约100例左右,随机采用2种不同的操作方法,比较各组托槽脱落率的差异.结果 各组托槽脱落率差异经卡方检验,χ2=15.552,P=0.00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托槽粘接力的强度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其中医护操作方法的严格规范可大大减少托槽脱落率,缩短疗程,提高矫治效率.

    作者:刘俏燕;洪彩霞;赖燕群;倪少敏 刊期: 2013年第23期

  • 对社区医院检验科工作的几点思考

    目前,社区医院检验工作逐渐受到重视,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检验科已配备了血液分析仪、生化分析仪、电解质分析仪、血凝仪等.虽然仪器设备有了提高,工作人员的服务理念,相应规章制度和质量管理意识还停留在手工操作时代,急需加强规范管理的问题也随之突显.

    作者:雷鸣;李晓红;李静芳 刊期: 2013年第23期

  • 护理干预在妇科肿瘤患者中的应用

    目的 探讨实行护理干预在妇科肿瘤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09年10月-2010年10月来该院接受治疗的肿瘤患者210例,将210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105例,治疗组105例,使用状态焦虑量表(SAI)和心理调查表对患者进行调查,对患者手术前1 d的焦虑情况调查并进行评分,对照组患者采用正常治疗方法,治疗组患者采用护理干预,观察两组患者手术后恢复情况.结果通过治疗,治疗组患者在不同时间心率、平均收缩压与对照组患者有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在手术后3 h、8 h、24 h内对疼痛的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排气以及下地时间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妇科肿瘤患者使的护理干预可以有效降低患者疼痛感,恢复时间短,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张慧君 刊期: 2013年第23期

  • 全面护理干预对提高高血压病患者服药依从性及血压控制达标率的临床意义

    目的 全面了解护理干预对提高高血压病患者服药依从性及血压控制达标率的临床意义.方法 比较103例高血压病患者进行全面的护理干预前后的服药依从性及血压控制率.结果 经全面护理干预后高血压患者服药依从性及血压控制率明显提高.结论 全面护理干预对提高高血压病患者服药依从性及血压控制达标率具有较高的临床意义.

    作者:赖翠薇;邹利玲;何惠美 刊期: 2013年第23期

  • ICU病原菌的分布和耐药性分析

    目的 探讨ICU病房病原菌的分布和耐药性,可以指导以后临床抗生素的合理使用.方法 采用回顾性调查的方法,用全自动微生物鉴定系统对分离的菌株进行细菌鉴定及药敏试验,从而分析2011年从ICU分离出的病原菌及耐药情况.结果 共分离出235 株病原菌,阴性菌166 株,其中常见的分别为鲍曼不动杆菌,铜绿假单胞菌,大肠埃希菌,阳性菌45株,以金黄色葡萄球菌为常见.且常见菌都呈现多重耐药的情况.结论合理使用抗生素,将细菌的耐药性防患于未然.

    作者:张少卿;周玉良 刊期: 2013年第23期

  • 不能通过新生儿听力筛查的相关危险因素探讨

    目的 探讨就不能通过新生儿听力筛查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选择该院2010年1月-2012年1月所收治的7072例新生儿作为研究对象,利用耳声发射分析仪(OAE)来对新生儿进行听力筛查,并对其相关危险因素进行分析.结果 在初次筛选的过程中,通过人数有5698例,通过率为80.57%,复筛的839例患者中通过人数有772例,通过率为92.01%,Logistic回归分析的结果显示,导致新生儿不能通过听力筛查的主要危险因素有先兆流产、先天性耳廓、外耳道畸形、高胆红素血症.结论 在对新生儿进行听力筛查的过程中,OAE可以将伴有先兆流产、先天性耳廓、外耳道畸形、高胆红素血症的患儿筛查出来,在临床中值得大力推广并普及使用.

    作者:许秋华 刊期: 2013年第23期

  • 以脑转移为首发表现的肺癌10例临床诊疗探讨

    目的 探讨临床治疗过程中肺癌脑转移的诊断率和准确率.方法 回顾性分析该院10例以脑转移为首发表现的肺癌患者10例的临床资料 10例患者均完成头部及胸部CT检查.结果肺癌脑转移患者早期诊断对临床治疗有很好的指导作用.结论 掌握肺癌脑转移的临床和CT特点,提高肺癌脑转移的临床诊断率和准确率.

    作者:龚霞;刘志加 刊期: 2013年第23期

  • 激素替代治疗对绝经期妇女相关疾病影响的研究进展

    目的 探讨激素替代治疗对绝经期妇女相关疾病影响的研究情况.方法查阅相关的文献,分析HRT对围绝经妇女绝经相关症状、泌尿生殖道等作用.结果系统的总结了HRT对绝经期妇女相关疾病的影响.结论必须须牢固掌握药物的适用范围和禁忌证等,从而减少不合理用药,降低药物对围绝经妇女的损伤.

    作者:凌玫 刊期: 2013年第23期

  • 显微手术夹闭与血管栓塞术治疗脑动脉瘤的疗效探讨

    目的 探讨对应用显微手术夹闭与血管栓塞术两种方式对患有脑动脉瘤的患者实施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抽取56例患有脑动脉瘤的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平均每组28例.对照组患者接受血管栓塞术方式治疗;治疗组则是接受显微手术夹闭方式治疗.结果 治疗组患者治疗有效率为89.3%,对照组为60.7%,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患者手术操作时间、术后恢复时间以及术中出血量等均较对照组发生明显降低(P<0.05);围手术期出现不良反应的患者人数明显少于对照组;术后动脉瘤病情再次复发率明显低于对照组.结论应用显微手术夹闭方式对患有脑动脉瘤的患者实施治疗的临床效果非常明显.

    作者:董全永 刊期: 2013年第23期

  • 基础胰岛素联合口服降糖药物控制血糖与预混胰岛素疗效比较

    目的 探究基础胰岛素联合口服降糖药物与预混胰岛素控制血糖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选取2011年2月-2012年11月来该院治疗的2型糖尿病患者120例,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60例,测量两组患者治疗前空腹血糖,餐后血糖,糖化血红蛋白以及体重.观察组采用甘精胰岛素联合二甲双胍进行治疗,患者皮下注射1次/d,并在餐前口服二甲双胍;对照组采用预混胰岛素进行治疗,两组患者均治疗10周,治疗中采用动态血监测仪监测患者血糖变化,观察两组患者空腹血糖,餐后血糖,糖化血红蛋白以及低血糖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前空腹血糖、餐后血糖、体重分别为(13.0±1.2) mmol/L,(16.8±2.1)mmol/L,(61.7±5.6)kg;对照组分别为(13.2±1.2)mmol/L,(17.1±2.1)mmol/L,(61.9±5.6)kg;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空腹血糖、餐后血糖、体重以及低血糖发生率分别(7.4±1.1)mmol/L,(10.1±1.6)mmol/L(63.3±6.2)kg,15.0%;对照组空腹血糖、餐后血糖、体重以及低血糖发生率分别为(9.3±1.4)mmol/L,(12.1±2.1)mmol/L,(65.9±7.4)kg,31.7%.结论 基础胰岛素联合口服降血糖药控制血糖的效果要比预混胰岛素的效果要好,接受基础胰岛素联合二甲双胍进行治疗后患者体重增加幅度小,治疗安全性高,治疗中患者1次以上低血糖发生率低,因此适合临床推广.

    作者:黄家鹏;陈慧 刊期: 2013年第23期

  • 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急性非淋巴细胞性白血病2例的分析

    对2例急性非淋巴细胞性白血病(ANLL) 患者采用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的移植方法进行治疗,并取得成功.

    作者:赵璐 刊期: 2013年第23期

  • 消化内镜技术在胆胰疾病中的临床应用分析

    目的 探讨使用消化内镜下的胰胆管造影术(ERCP)在诊断治疗胆胰疾病中的临床应用价值分析.方法回采用回顾分析法对该院接受诊断治疗的胆胰疾病患者78例在进行ERCP诊治治疗之后的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所有患者78例在进行ERCP插管之后,成功诊断的有76例,其中有胆总管结石52例,EST 19例,EPBD 3例,胰管结石4例.接受手术治疗后出血的有4例,出现胰腺炎的有2例.结论 ERCP在诊断治疗胆胰疾病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它不仅具有简便、微创的优点,而且具有可重复性以及并发症少.消化内镜技术已经成为了现在治疗胆胰疾病主要治疗方法.

    作者:刘明军 刊期: 2013年第23期

  • 甲状腺全切术(TT)治疗甲状腺癌的临床研究

    目的 探讨研究甲状腺全切术(TT)治疗甲状腺癌的临床情况.方法选取该院收治的甲状腺癌患者100例,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采取甲状腺全切术治疗,对照组采取传统甲状腺切除术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结果 观察组总有效率94%,对照组总有效率84%,观察组总有效率与对照组总有效率比较,有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甲状腺癌患者采取甲状腺全切术可以有效提高治愈率,减少并发症的出现,减少死亡率,更加安全有效.

    作者:杜全顺 刊期: 2013年第23期

  • 不同年龄全麻非心脏手术病人术后认知功能障碍的比较

    目的 探讨不同年龄组全麻非心脏手术病人术后认知功能障碍的发病情况及危险因素.方法 择期手术病人90例,分3个年龄组,每组30例,group1(青年组):20~44岁,group2(中年组):45~59岁,group3(老年组):60岁以上,分别于术前、术后24 h内,术后1周对病人进行神经心理学问卷测试,包括简易精神状态评价量表、数值广度试验(DSPT)顺向及逆向、数值符号试验(DSYT)、循环连线试验(TMT)、小故事记忆试验(SSMT)进行比较,每项试验与术前比较,大于2个标准差认为有意义,全部试验中大于2项有意义认定存在术后认知功能障碍.结果 3组病人术后第一天pocd发病率分别是13.3%、23.3%、36.7%,术后一周发病率分别是6.7%、10.0%、13.3%,3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SA为术后第一天的危险因素,而ASA分级与低氧血症为术后一周的危险因素.结论 POCD的发生随年龄增加呈增多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ASA为术后第一天的危险因素,而ASA分级与低氧血症为术后一周的危险因素.

    作者:王铁全;薛杰;寇立华;史洪淼;刘禹含 刊期: 2013年第23期

  • 血浆中1,3-β-D-葡聚糖检测在肺部真菌感染中的应用价值

    目的 探讨血浆中1,3-β-D-葡聚糖检测在肺部真菌感染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将该院肺部真菌感染患者40例设为A组,细菌性肺炎患者40例设为B组,健康者40例设为C组,检测其血浆中1,3-β-D-葡聚糖含量.结果 A组患者血浆l,3-β-D-葡聚糖含量明显高于B组、C组,两者分别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血浆中1,3-β-D-葡聚糖检测在肺部真菌感染中的应用价值较大,值得应用.

    作者:梅湛强;罗志扬 刊期: 2013年第23期

  • 脑梗死使用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病例观察

    目的 探讨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脑梗死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该院2011年3月-2013年2月间入院进行治疗的脑梗死患者40例,按照患者家属是否同意溶栓治疗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观察组采用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对照组采用同期非溶栓治疗,对两组治疗效果进行分析.结果观察组在治疗后的NIHSS在3 h、24 h、7 d以后的得分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一定的时间窗内、掌握禁忌症以及一些适应症的情况下,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脑梗死安全并且有效,并能改善患者神经功能不良症状.

    作者:张春鹏 刊期: 2013年第23期

  • 60例酒精性肝病的临床诊治分析

    目的 探讨酒精性肝病的临床诊断与治疗方法.方法选取2010年2月-2013 年2月该院收治的60例酒精性肝病患者,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治疗后,显效31例,有效26例,总有效57例,总有效率可达95%.进行肝功能检测ALT、AST以及GGT水平均明显低于治疗前,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酒精性肝病主要临床表现为肝功能和血常规指标紊乱,早期诊治并采用综合治疗可有效改善患者的肝功能,提高临床治疗效果.

    作者:巍建明;申保生 刊期: 2013年第23期

  • 食管癌术后应用不同途径营养支持护理效果对比

    目的 探讨食管癌术后应用不同途径营养支持护理效果.方法对2010年3月-2013年1月手术治疗食管癌患者69例分为35例肠内营养组、34例肠外营养组,与术前、术后7 d进行体重、血清蛋白(A LB)、血红蛋白(Hb)统计并比较.结果 35例肠内营养组、34例肠外营养组均顺利度过围术期,对两组病例体重、血清蛋白(A LB)、血红蛋白(Hb)统计并比较,以观察护理效果,肠内营养组术前、术后观察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肠外营养组术前、术后观察指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肠内营养组对机体营养摄入未造成明显影响,而肠外营养组存在营养素摄入不足使得体重、血清蛋白、血红蛋白显著下降,在食管癌术后应用肠内营养可以改善患者营养不良,促进肠道功能恢复,促进术后康复.

    作者:王素红 刊期: 2013年第23期

  • 探讨重型颅脑损伤后应激性溃疡的发病机制及防治措施

    目的 探讨重型颅脑损伤后应激性溃疡的发生机制及预防措施.方法 随机选取该院2010年1月-2013年1月收治的因重型颅脑损伤所致应激溃疡患者84例(住院时间>7d,入院后均进行常规降颅压,肠内营养支持治疗及止血治疗),随机分为ABCD四组,A组为无药物组,B组予抑酸剂泮托拉唑,C组予胃粘膜保护剂硫糖铝,D组予泮托拉唑+硫糖铝,①观察A组患者胃粘膜内pH值(PHi),胃液pH值,血糖值与出血率及病死率的关系;②观察四组患者胃液PH值,应激性溃疡出血率及溃疡愈合时间.结果 ①PHi值降低、pH值降低及血糖升高时出血率及病死率明显升高;②出血率:A组高并明显高于B、C、D组,D组低,胃液pH值:A组低并明显低于B、C、D组,D组高;溃疡愈合时间:A组时间长并明显高于B、C、D组,D组时间短.结论①重型颅脑损伤后应激性溃疡的发病机制与交感神经兴奋性增强,胃粘膜损害,高血糖等因素有关;②重型颅脑损伤后应激性溃疡的防治措施应在常规降颅压,肠内营养支持治疗及止血治疗后加用抑酸药与胃粘膜保护剂联合用药以更好的降低出血率及病死率.

    作者:陈志军;叶兰芬;彭宙;梁汝忠 刊期: 2013年第23期

中外医疗杂志

中外医疗杂志

主管: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主办:卫生部医院管理研究所 二十一世纪联合创新医药科学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