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志学
目的 分析后腹腔镜治疗泌尿系统疾病的效果,探讨其临床护理体会.方法 应用后腹腔镜手术方法治疗泌尿外科疾病42例,结果 42例手术均在腹腔镜下完成,2例中转开放手术,无输血、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疗效满意.结论 腹腔镜手术治疗泌尿外科丧病安全,有效,损伤小.患者术后康复快,疤裹少,值得推广,但须严格护理过程.
作者:阚晓红 刊期: 2009年第02期
目的 了解南阳地区男性不育患者泌尿生殖道支原体的感染状况.指导临床药物治疗.方法 采用支原体培养药敏试剂盒进行解脲支原体(Uu)和人型支原休(Mh)培养及药敏试验.结果 963倒不育患者的标本中支原体感染数为519例,阳性率为53.8%,其中培养法共检出Uu387例.Mh94例,Uu合并Mh38例.并对519例支原体感染标本进行药敏试验,结果 显示单一Uu感染四环素、罗红霉素、强力霉索的敏感率较高,分别为84.3%、81.7%、79.6%.单一Mh感染者,四环素、强力霉素、左氧氟沙星的敏感率较高,分别为83.7%、81.5%,76.3%.而Uu合并Mh感染者对多种抗生素均有较高的耐药性.结论 南阳地区男性不育患者泌尿生殖道支原体意染在不育者中所占的比例较高.培养法联合药敏试验对支原体的诊疗有实际意义.本地区男性不育患者单一支原体感染的,一线药物可首选强力霉素,而混合赢染应多药联合.
作者:平玉杰;刘顺 刊期: 2009年第02期
多媒体病例讨论在神经外科实习教学中尤为重要.我院自2006年8月以来将显微镜及腔镜技术与多媒体病例讨论相结合并运用到神经外科实习教学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总结如下.
作者:买买提力;成晓江;赛力克;李大志 刊期: 2009年第02期
加强对陪护人员的培训及管理的工作刻不容缓.笔者结合自己在护理工作中的实践,和对陪护管理工作的思考浅谈关于对加强住院患者陪护管理的探讨.
作者:凌云 刊期: 2009年第02期
新生儿窒息,为胎儿娩出后1 min,仅有心豌而无呼吸或未建立规律呼吸的缺氧状态.是出生后常见的紧急情况.新生儿室息是由分娩过程中缺氧所致,可引起严重的脑损伤,也是导致新生儿死亡的主要原因.存活着少数可有不同程度的后遣症.早诊断、早治疗,尽快纠正缺氧,是治疗新生儿窒息的关键.
作者:王艳云 刊期: 2009年第02期
本文通过对管理体制转型期医院教师职业僖怠的成因分析,得出了教师职业倦怠来源,总结出教师的组织压力源,主要有工作超载、医疗风险、教学收入不高,知识不足、医院管理方面对教师的支持不足够,学生问题等6方面.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方案,协助完成战略转型期医学院直属附属医院战略调整的重大任务.
作者:骆曦图;徐学虎;庞雅君;郭元;戎安平 刊期: 2009年第02期
近些年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抗生素的品种越来越繁多,广谱抗生素应用越来越广泛.它给广大患者带来了福音,使得细菌性疾病能够比较容易得到控制,这对临床医学是十分有益的,但是目前在临床上不合理的使用抗生素的现象也普遍存在,不仅达不到良好的治疗效果,还能引起药源性疾病及诱发耐药菌的产生,给临床上治疗带来困难,同时也造成医学资源的浪费,更增加患者的经济负担.这种现象迫切需要引起广大医务人员的注意及卫生行政业务主管人员的高度重视.因此,探讨在临床工作中正确、合理、有效地使用抗生素的方法,对指导临床用药具有重要的意叉.
作者:李佳 刊期: 2009年第02期
目的 正确辨别精神疾病患者使其得到专科医院诊治,加强普内科的管理.方法 确诊病例,加强病房管理,运用法律武器.加强相关专业知识的学习,扩展知识面.结论 提高综合素质,是我们每一名医护工作者的新要求
作者:张国学 刊期: 2009年第02期
慢性肥厚性咽炎为耳鼻咽喉科的常见疾病,反复发作,不易治愈.笔者采用微波热凝与中药泡茶饮相结合的方法 治疗慢性肥厚性咽炎,治疗100例,有效率达91%,与对照组单纯口服咽炎片,莲芝消炎胶囊的有效率69%相比较,疗效明显高于对照组.
作者:史萍 刊期: 2009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甲状腺大部切除术治疗良性甲状腺疾病的经验及临床效果.方法 对我院2003年1月至2006年1月采用大部切除术治疗各种良性甲状腺疾病270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本组无手术死亡病例,并发症共10例占5.9%,其中甲状腺断面线结脱落引发再出血2次手术4例,术后3~8d恢复正常,喉上神经损伤3例,暂时性喉返神经损伤2例,永久性喉返神经损伤1例.无甲状腺危象及永久性甲状腺功能低下和永久性神经损伤病例出现.随访2.5个月~3年,无病情复发.结论 甲状腺大部切除术术式操作简单,并发症的发生较低,天临床治疗甲状腺疾病重要方法一.
作者:张瑞卿 刊期: 2009年第02期
目的 观察丹红注射液治疗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血清可溶性,CD40L(sCD4OL)的变化,了解其对斑块稳定和免疲炎症抑制的影响.方法 选择我院76例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n=37)和丹缸注射液治疗纽(n=39),对照组患者给予扩冠、抗凝、调脂,溶檄(或PCI术)治疗,治疗组患者在此基础上加用丹红注射液,疗程均为2周.测定治疗前后血清sCD40L水平的变化.结果 丹红注射液治疗组血清sCD4OL水平(2.14±0.37ng/mL)较治疗前(3.46±0.42ng/mL)明显下降(P<0.01),与对照组治疗前后(3.39±0.49ng/mL,2.82±0.57ng/mL)比较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1).结论 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早期予以丹红注射液治疗,可明显降低sCD40L的水平,有利于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稳定,从而改善该病进程.
作者:姚晓东 刊期: 2009年第02期
拉米夫定是抗乙型肝炎病毒核苷类似物药物中的第1种药物.本文着重对48例HBeAR阳性、HBVDNA阳性,ALT异常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在经拉米夫定抗病毒治疗后,长期观察生化、病毒学、血清免疫学的变化情况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昱示,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进行拉米夫定抗病毒治疗后可以抑制血清HBVDNA.使血清ALT恢复正常甚至出现HBeAg/HBeAb血清转换.疗程为12个月的拉米夫定治疗是有效并可以被耐受的.拉米夫定停药后患者易复发,获得HBeAg/HBeAb血清转换的患者与未获得血清转换的患者复发率相近,但前者发生复发的时间相对较迟.疗程短的患者复发年略高.复发患者中少数志者有病情恶化表现,但大体上出现的ALT再次异常、HBVDNA升高与治疗前比较无加重表现.
作者:林建辉 刊期: 2009年第02期
目的 提高对佩吉特[paget]病的诊治水平.方法 回顾性分析1989~2005年收治的18例Paget病的临床表现及诊治方法.结果 本组乳腺Paget病6例,乳腺外12例,其中阴茎、阴囊10例,腹股沟处1例,肛周肛管1例.随访时间0.5~11年,平均5年4个月,随访中3例复发,其截端切片病理检查均可见病变组织,另1例死于其他疾病.结论 本病的诊断主要依靠病理检查.手术是唯一有效治疗措施,手术时病灶切除必须彻底,截端组织病理检查无病变组织才能防止术后复发.
作者:关志学 刊期: 2009年第02期
本文对基层医院造成感染的原因及防苑措施通过5个方面进行阐遂.(1)健全的医院感染管理体系;(2)完善接诊、住诊设施;(3)规范操作程序.提高防范意识;(4)医务人员的双手是致病菌传播的主要媒介;(5)抗菌素溢用屡禁不止.
作者:李英 刊期: 2009年第02期
目的 观察中西结合治疗慢性浅表性胃炎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136例慢性浅表性胃炎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68例治疗组用柴芍胃康宁合西医三联疗法,68例对照组用西医三联疗法治疗.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幽门螺杆茸清除率治疗组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柴芍胃康宁能显著提高慢性浅表性胃炎的临床疗效,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吴艳玲 刊期: 2009年第02期
本文对介绍了新生几卡介苗接种方法,分析了操作中存在的同题,提出了具体的改进措施,供大家参考.
作者:陈艳萍 刊期: 2009年第02期
目的 对抗菌药物的不合理使用透行分析.方法 查阅国内的相关文献,并进行分类归纳和总结.结果 抗菌药的不合理使用较严重.结论 为临床抗菌药的合理使用提供参考.
作者:马国平 刊期: 2009年第02期
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AS)是一种多种因素所致丧病,在多种因素中血脂代谢异常起重要作用,其中(Apoproteinb,APOB)水平升高与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栓塞的发病密切相关.
作者:刘喜梅 刊期: 2009年第02期
目的 研究森林脑炎的临床特点及诊治,为制定职业性森林脑炎的诊断标准提供理论.方法 对35例森林脑炎患者的临床诊治疗效进行回顾性研究分析.结果 本组35倒森林脑炎治愈28倒,治愈卒80%,死亡2例,死亡率5.7%,好转7例.遗留后遗症患者共8倒,其中头痛者3例,癫痫者1倒,右上肢肌力4级者2例,语言迟钝者2例.结论 森林脑炎是由森林脑炎病毒所致的一种经蜱传播的中枢神经的急性传染病,病变主要侵犯脑干和颈髓段.森林脑炎的治疗中,发病期尤其高热期不宜用糖皮质激素,及时气管切开、上呼吸机是重症森林脑炎抢救成功的关键;及早应用活血化瘀、扩血管药物及高压氧治疗可极大地减少该病的致残率.
作者:胡伟盛 刊期: 2009年第02期
目的 为了解结核病遵医治疗的情况.方法 采用自然结核病患者遵医行为的调查问卷,对132例结核病志者进行调查.结果 只有69例患者坚持定期门诊复查,111例患者能遵医戒烟酒;57例患者坚持合理饮食;76例患者遵医嘱进行有效的药物治疗,47例患者能坚持适量运动.结论 患者由于各种因素,致使不遵医行为在其治疗过程中十分普遍.作者认为应采取有效方式加强对结核病患者的教育,帮助患者实现治疗的佳目标.
作者:薛卫红;陈淑芳 刊期: 2009年第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