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志庭
当前,撤乡并镇和乡镇规模调整工作已基本到位,农村税费改革正在全面展开.这是新世纪党和政府为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所采取的重大举措,充分体现了党和政府对农村工作的高度重视,必将对加快我省农村经济和社会的现代化进程产生重要的推动作用.乡镇规模调整和农村税费制度改革的实施,对农村卫生工作提出了新要求.乡镇卫生院作为农村卫生三级网的枢纽,是乡镇综合配套改革的重要内容.
作者:韩东;钱跃升 刊期: 2002年第19期
胰岛素是社区内大多数糖尿病病人使用的一种药物.对需要胰岛素治疗的患者,了解胰岛素的类型,学会熟练、准确的自我注射胰岛素及掌握使用中的注意事项,对避免出现错误,提高治疗效果有重要的作用.
作者:王爱;王星芹 刊期: 2002年第19期
放置宫内节育器(IUD)是一项基本的节育措施,然而常常有一些妇女宫颈条件差,在放置节育器时比较困难,甚至放置失败,给育龄妇女带来痛苦,对实行计划生育产生不利因素.我站于2000年6月~2001年6月期间对22例困难性放置宫内节育器者,利用口服米索前列醇软化宫颈,收到良好的效果.
作者:申海霞 刊期: 2002年第19期
患者,女,40岁.缘于1年前在着装时偶然发现于颈中下部有一圆形肿物,无任何不适.后到当地医院就诊,医生检查说表面光滑,边界清楚,质地不硬.考虑为甲状腺腺瘤,未手术而回家观察.1年来此肿物虽有增大,但不十分明显.近一周,增大迅速,局部出现胀痛、触痛,并发生呼吸困难和声音嘶哑.速来院求治.
作者:李和平;郭秀丽 刊期: 2002年第19期
目前,口服给药终止早期妊娠是一种简便、安全、痛苦小、效果好,同时可减少人工流产可能导致的并发症,故易被广大患者所接受.但有少数病例流产后蜕膜剥脱不全,致流血时间长.为了减少这一弊端,我们采用生化汤合桂枝茯苓汤加味(即自称清宫汤Ⅰ号、清官汤Ⅱ号)、治疗口服流产药后蜕膜残留阴道流血58例,经观察效果好,无不良反应,现报道如下.
作者:杨玉红;李剑青 刊期: 2002年第19期
胎膜早破是产科的棘手问题之一,与难产及感染早产有密切关系.为探讨胎膜早破对母婴的影晌,将我科92例胎膜早破分析如下.
作者:丁文 刊期: 2002年第19期
我院自2000年3月应用无痛人工流产术治疗6~10周内的宫内妊娠,取得较好的效果,现分析如下.
作者:王新美 刊期: 2002年第19期
分娩是一种自然的生理过程,但不少孕妇有恐惧和危险之感.这种不正常的情绪,多因道听途说有关分娩的恐怖言论所引起.而其真正的症状又在于不了解分娩的性质,以致盲从自忧.这对正常分娩带来极大的影响,必须引起重视.
作者:李友梅 刊期: 2002年第19期
作者:郑灵巧 刊期: 2002年第19期
基底动脉尖综合征(RBOS)是因基底动脉尖端部位血循环障碍引起的一组临床综合征.由Caplan于1980年首先提出,RBOS是指以基底动脉顶端为中心的5条血管交叉部,即:双侧大脑后动脉,双侧小脑主动脉,和基底动脉顶端组成.该部位的血液循环障碍,可引起中脑、小脑、丘脑下端、桥脑上部、枕叶、小脑、颞叶的病变.临床表现为较快发生、相对恢复较快的意识障碍,运动及感觉障碍较轻,伴有动眼神经麻痹、偏盲或皮质盲、记忆障碍、幻觉等神经功能缺损.
作者:田晶;崔勇;常红 刊期: 2002年第19期
1临床资料研究对象:我院自1998年7月~2000年12月,确诊异位妊娠38例.每例均经血β-HCG、阴道B超、后穹窿穿刺确诊.药物治疗需符合下列条件:①输卵管妊娠未破裂或输卵管妊娠流产型,内出血少;②无活动性内出血,血压、脉搏稳定;③急慢性器质性疾病;④自愿要求保守治疗者;⑤治疗前将可能发生的不良反应和剖腹探查等后果,告之病人和家属,签字同意后进入本研究.
作者:田建萍 刊期: 2002年第19期
一、总论 腹部损伤包括:腹壁损伤和腹腔脏器损伤.
作者:李春昌 刊期: 2002年第19期
我院自1999年12月~2000年12月共接诊22例,采用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取得较好的疗效,并设特非那丁片剂对照组观察,现报道如下.
作者:张志鹏 刊期: 2002年第19期
多导睡眠监测(PSG)是计算机控制的,对与睡眠过程相关的多项生理参数进行采集、记录、分析的无创检测,是睡眠呼吸暂停临床诊断和相关研究的不可缺少的检查手段.
作者:王绪锐 刊期: 2002年第19期
臀位是常见的异常胎位,妊娠和分娩期存在较多的高危因素.近几年,医院为了保证母婴健康,采用放宽常规剖官产方法处理臀位,形成剖宫产率增高,而围产儿死亡率并未降低,且母体并发症增高.因此努力降低臀位的发生率是改进处理好臀位的关键,近1年余我们采取抬臀侧卧纠正臀位取得较好效果.现报道如下.
作者:徐行丽 刊期: 2002年第19期
过去一直认为打鼾是一种正常的生理现象,甚至认为是睡眠好的表现.直到20世纪60年代,有人发现一些肥胖打鼾者在睡眠时频繁出现呼吸暂停,动脉血氧分压下降,才引起医学界重视.随着计算机、电生理和无创血氧测定技术等在医学领域的发展,对打鼾的研究逐渐深入,认识到许多打鼾者患有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
作者:孙志庭 刊期: 2002年第19期
作者:郑灵巧 刊期: 2002年第19期
作者:健卫工作室 刊期: 2002年第19期
患者,男,56岁.1周前晨起时发现口角歪斜,言语不清,喝水呛咳.到附近医院就医,检查除血压稍高之外,其他脏器无明显改变.做CT检查发现脑干部位有散在的栓塞病灶.初步诊断为脑血栓形成.
作者:郭秀丽 刊期: 2002年第19期
作者:方彤 刊期: 2002年第1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