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美玲;许励;汤琪乐;徐文娟;茹国庆
目的:研究急性脑梗死后血清血小板衍生内皮细胞生长因子浓度(PD- ECGF)变化与神经功能缺损的关系。方法测定60例脑梗死患者发病后24h内、第3天、第7天、第14天的PD- ECGF浓度,同步评估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脑卒中量表(NIHSS)评分,并记录脑梗死的体积。结果脑梗死患者发病后24h内、第3天、第7天、第14天的平均血清PD- ECGF浓度分别为(4080.62±1569.27)、(4386.03±1746.05)、(5473.24±2312.75)、(3365.72±1421.76)pg/ml,4个时点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4.297,P<0.05),并均高于对照组(2687.92±950.60)pg/ml。相应时点的NIHSS评分分别为(6.35±4.09)、(6.25±4.45)、(5.42±4.44)、(4.68±4.49)分,4个时点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1.925,P>0.05)。发病后第3天脑梗死体积与血清PD- ECGF浓度无相关性(r=0.107,P>0.05),但与NIHSS评分具有相关性(r=0.619,P<0.05)。结论血清PD- ECGF浓度在脑梗死后即有升高,但浓度的高低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和康复无关,与急性脑梗死的病理生理过程相一致。
作者:官俏兵;张晓玲;王琰萍;余波;杜瑛媛;万里红 刊期: 2013年第22期
儿童急性中毒在儿科急诊中较常见,中毒的原因、临床表现以及治疗各有特点[1]。笔者总结分析了近4年来本院诊治的儿童急性中毒的临床特点并探讨了相关的防治措施,现报道如下。
作者:夏建红 刊期: 2013年第22期
目的:检测水杨酸钠注射后大鼠耳蜗核、上橄榄核、下丘脑及听皮层突触素表达的变化,探讨听觉通路的可塑性变化与耳鸣发病机制的关系。方法将36只大鼠随机分为6组(每组6只):按照注射药物时间长短的不同分为Ⅰ、Ⅱ组,其中Ⅰ组注射药物时间为14d,Ⅱ组注射药物时间为21d(空白对照组不注射药物);两组又各自分为A、B、C 3个亚组,其中A组为水杨酸钠组,B为0.9%氯化钠溶液组,C为空白对照组。ⅠA组:每次条件反射训练前3h腹腔注射10%水杨酸钠溶液(350mg/kg),至实验结束;ⅠB组:每次条件反射训练前3h腹腔注射同体积0.9%氯化钠溶液,至实验结束;ⅠC组:饲养在安静环境中,不限饮食,不注射药物,不进行条件反射训练;ⅡA、ⅡB、ⅡC组的分组方法同前。应用免疫组化技术检测各组大鼠听觉通路中4个核团突触素表达的情况。结果早期耳鸣组(ⅠA)与持续耳鸣组(ⅡA)同其余组大鼠相比,耳蜗核、上橄榄核、下丘脑、听皮层突触素的表达都明显增多(均P<0.01);且ⅡA组各核团中突触素的表达均较ⅠA组增多(均P<0.01)。结论水杨酸钠注射可成功建立大鼠耳鸣模型,耳鸣大鼠听觉通路突触素表达的改变为耳鸣的中枢源性学说提供了部分理论依据。
作者:朱艳双;赵德安 刊期: 2013年第22期
目的:构建针对人信号传导及转录激活因子1(STAT1)基因的shRNA表达载体,检测其对STAT1基因的沉默效果。方法设计针对STAT1的shRNA序列,克隆到pGPU6质粒载体,并进行测序、转染和鉴定。结果 DNA测序显示成功构建了4个shRNA表达载体。shRNA能有效抑制STAT1基因在人宫颈癌细胞株TZM- bl细胞中的表达,抑制率为63%。结论成功构建了针对人STAT1基因的shRNA表达载体pGPU6/GFP/Neo- shRNA STAT1。
作者:徐伶;杨宗兴;陈峰;虞容;杨劲;孟忠华 刊期: 2013年第22期
乳腺癌耐药蛋白(breast cancer resistance protein, BCRP)是ABC转运蛋白超家族G亚家族重要成员之一。该基因(Gene ID:9429)于1998年由Doyle等[1]应用mRNA指纹技术在人乳腺癌细胞株MCF-7/AdrVp细胞中首次克隆,又名ABCG2蛋白。BCRP能够将进入乳腺癌细胞内的多种化疗药泵出细胞外,如5-FU、阿霉素、托泊替康、甲氨蝶呤、喜树碱及多柔比星等,从而使细胞产生耐药性,在乳腺癌多药耐药方面有着不可忽视的地位。因此,研究其转录调控机制对逆转乳腺癌的多药耐药,提高化疗疗效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目前,对于BCRP的调控方面研究甚少。研究表明,BCRP启动子的两个调节因素缺氧和雌激素受体(estrogen receptor, ER)[2-3]在控制BCRP表达方面发挥作用;另外,BCRP的转录调控还受到肿瘤微环境及多种转录因子、细胞因子和生长因子等的共同协调。
作者:柯萍;袁琳娜;陆宁;郭志琴;张燕萍;邬万新 刊期: 2013年第22期
目的:探讨张力蛋白4(TNS4)和信号转导和转录活化因子3(Stat3)在大肠癌中的表达情况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En Vision法检测90例大肠癌患者的癌组织和其中20例患者的癌旁组织中TNS4和Stat3的表达情况。结果TNS4和Stat3在大肠癌组织中阳性表达率均显著高于癌旁组织(均P<0.05)。TNS4和Stat3的阳性率在不同肿瘤浸润深度、有无淋巴结转移和不同临床分期的大肠癌患者之间均具有统计学差异(均P<0.05),而在不同年龄、性别、肿瘤大小及分化程度的患者之间无统计学差异(均P>0.05)。在大肠癌组织中两者表达呈正相关(r=-0.476,P<0.05)。结论 TNS4和Stat3的表达异常可能共同参与了大肠癌的发生、发展、侵袭和转移;联合检测以上两种蛋白的表达对于评价大肠癌的恶性程度、判断其转移潜能和预后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作者:杨朝晖;曹学全;卢洪胜;孙刚;章辉;王四玲 刊期: 2013年第22期
肝癌是临床上常见的恶性肿瘤,病死率约为20/10万,居我国恶性肿瘤病死率的第2位,而且近10年来一直呈上升趋势[1]。病因学研究表明,我国乙肝相关的肝癌大多经历病毒性肝炎、肝硬化、肝癌的病理过程[2]。肝硬化增生小结节与小肝癌的鉴别有助于临床上肝癌的早期诊断和治疗方法的选择。笔者就本院2009-2012年收治的小肝癌与肝硬化小结节患者的彩色多普勒超声结果进行分析,为小肝癌与肝硬化小结节的超声鉴别提供借鉴。
作者:李新祥;陈国富;颜道茹;朱杨丽 刊期: 2013年第22期
输卵管妊娠在异位妊娠中为常见,发病率占异位妊娠的95%左右。目前输卵管妊娠的发病年龄有年轻化趋势,有生育要求的患者保留输卵管的愿望强烈。药物保守治疗和腹腔镜下保守性手术成了目前治疗输卵管妊娠常用的方法。我院自2006-2008年采用甲氨蝶呤联合腹腔镜保守性手术治疗有生育要求的输卵管妊娠患者,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作者:范素鸿;夏利花 刊期: 2013年第22期
患者男,60岁;退休。因“反复呕血、黑便4年,再发半天”于2012-05-16入院。该患者曾多次在本院及外院住院治疗,均能好转。本次又以解少量黑便及少量呕血就诊,近来有纳差、吞咽梗阻感,但无明显乏力、头昏等。另外有反复咳嗽、咳痰病史3个月,不规则服用抗生素,未进一步检查。既往有酒精性肝硬化病史8年,2型糖尿病史20余年。4年前胃镜提示:重度食管静脉曲张。此后未再复查胃镜。入院查体:神志清,精神软,慢性肝病病容,轻度贫血貌。心律齐,心率80次/min,双肺呼吸音粗,未闻及干湿啰音。腹壁未见曲张静脉,腹平软,上腹部压之不适,肝肋下未触及,脾肋下2.0cm,移动性浊音阴性,肠鸣音4次/min。双下肢无水肿。入院后辅助检查如下:血常规示白细胞6.0×109/L,中性粒细胞82.7%,红细胞3.9×1012/L,Hb 106g/L,红细胞压积0.303,血小板57×109/L,凝血酶原时间14.1s。乙肝表面抗原阴性,乙肝表面抗体阳性;血糖7.3mmol/L,胆碱酯酶3084U/L,总蛋白62.2g/L,白蛋白37.0g/L,尿素氮6.0mmol/L,Cr 57μmol/L;未行急诊胃镜检查。入院诊断为酒精性肝硬化肝功能失代偿期,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可能,脾功能亢进,脾肿大,2型糖尿病,急性支气管炎。予奥曲肽、奥美拉唑、对氨甲基苯甲酸等治疗后效果不佳,仍间断黑便,少量呕血。因本院未开展内镜下食管静脉套扎、注射硬化剂等治疗,故入院后12h转外科,行脾切除+胃周血管离断术。术中所见:脾脏巨大,30cm×20cm大小,质中,与周围组织黏连明显。脾动静脉及胃周血管曲张明显,术中出血2000ml,手术顺利。术后仍有间断黑便,无呕血。但咳嗽、咳痰加剧。行胸部CT提示:左侧胸腔积液伴左下肺部分膨胀不全;食管下段占位(图1),建议胃镜活检。食管造影:食管中下段癌考虑(图2)。胃镜检查示:食管下段巨大隆起性病变,几乎占据整个食管腔(图3),内镜无法通过,右上方可见曲张静脉。活检病理报告:食管中分化鳞状细胞癌(图4)。由于患者一般情况差,肺部感染控制不理想,内科保守治疗3个月后死亡。出院诊断:食管癌伴出血,酒精性肝硬化肝功能失代偿期,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可能,脾功能亢进,脾肿大,肺部感染,2型糖尿病。
作者:何志刚;孙文辉;江建华;马敏俊;韩飞 刊期: 2013年第22期
目的:研究钙黏附分子E- cadherin(E- cad)、CD44变异体6(CD44v6)和基质金属蛋白酶(MMP2)在膀胱尿路上皮癌(bladder urothelial carcinoma)中的表达及对预后的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化Envision法,检测105例膀胱尿路上皮癌患者和20例正常体检者膀胱黏膜E- cad、CD44v6及MMP2的表达情况。结果20例正常膀胱黏膜中E- cad、CD44v6均正常表达,MMP2均阴性表达,105例膀胱尿路上皮癌中E- cad及CD44v6的异常表达率分别为43.8%(46/105)和58.1%(61/105),MMP2阳性表达为53.3%(56/105)。E- cad、CD44v6的异常表达率和MMP2的阳性表达率与患者肿瘤的病理分级、临床分期及生存率相关。结论E- cad、CD44v6的异常表达和MMP2的阳性表达在膀胱尿路上皮癌的演变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可作为监测肿瘤恶性程度和预后有效的分子生物学指标之一。
作者:周美玲;许励;汤琪乐;徐文娟;茹国庆 刊期: 2013年第22期
纳米炭前哨淋巴结(SLN)检测可以在术中根据黑染淋巴结来帮助术者确定颈淋巴结清扫范围,避免不必要的淋巴结清扫和再次手术创伤,同时可以减少淋巴结复发、转移的发生[1]。SLN活检可反映区域淋巴结转移状态,使临床分期更准确,治疗更为合理,避免患者承受不必要的手术创伤及可能导致的并发症;术中能避免手术损伤未黑染组织的血供,较好地保留甲状旁腺功能[2]。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八院区于2003年开始应用纳米炭混悬注射液行甲状腺SLN活检,得到了国内外专家的认可,现将手术配合体会介绍如下。
作者:陈超萍;曹小敏;李权 刊期: 2013年第22期
目的:探讨单次大剂量全脑照射后大鼠海马区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表达的变化及其超微结构改变。方法以雌性SD大鼠作为研究对象,使用RT- PCR检测全脑照射后大鼠海马区VEGF mRNA的表达变化,电镜观察照射后大鼠海马区神经元线粒体及血管内皮等超微结构改变。结果全脑照射后1d大鼠海马区VEGF mRNA表达出现短暂下降,放疗后1、2、4和8周时VEGF mRNA表达水平与对照组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均P>0.05)。20Gy放疗后4周,大鼠海马区神经元出现线粒体水肿,空泡形成;毛细血管内皮间隙增加,管腔狭窄。结论 VEGF参与大鼠脑部放疗后损伤应答反应,这可能为将来的脑损伤防护提供新的靶点。
作者:杨伟芳;丁维军;孙晓南;朱敏;杨海华 刊期: 2013年第22期
乳腺癌是严重威胁女性健康的疾病,其发病机制还不是很清楚。随着研究手段的不断提高,目前发现乳腺癌的发病机制不仅仅局限于基因突变、缺失等遗传学变化[1]。随着表观遗传学的理论研究的深入,DNA 甲基化在乳腺癌的病理生理过程中的作用逐渐被揭示。DNA 甲基化是指经过DNA甲基转移酶的催化,将由S-腺苷甲硫氨酸提供的甲基添加到DNA的某些碱基上,在哺乳动物细胞中主要是鸟嘌呤前的胞嘧啶(即CpG 中的 C)上。作为基因表达的重要调控方式,DNA甲基化参与胚胎的生长发育等生理活动,并与肿瘤发生、发展等病理过程密切相关[2-3]。DNA甲基化调控基因表达的方式主要包括抑制转录因子及其协作因子与基因启动子间的相互作用,抑制转录因子以及DNA 依赖的RNA聚合酶活性等。DNA的甲基化状态可以由亲代细胞传给子代,因此是表观遗传学研究的主要内容之一。启动子区 DNA 的甲基化可导致重要抑癌基因的表达下降,从而促进乳腺癌的发展[4-5]。笔者就乳腺癌中DNA甲基化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作者:林俊;金洪传 刊期: 2013年第22期
高血压脑出血占我国脑卒中患者的21豫~48豫[1],是脑血管疾病中病死率和致残率都很高的一种疾病。目前手术方式主要包括骨瓣开颅血肿清除术、小骨窗开颅血肿清除术、神经内镜血肿清除术及立体定向穿刺血肿引流术。软通道技术是近几年新发展起来的在CT定位下以特制硅胶软管进行脑内血肿穿刺引流的微创技术。我科于2012-07-2013-03利用“软通道”微创介入技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患者取得了一定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作者:李晓斌;周跃 刊期: 2013年第22期
目的:探讨血浆D-二聚体测定对深静脉血栓形成(DVT)诊断和疗效评估的意义及DVT患者临床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435例DVT患者的血浆D-二聚体水平,同时在体检人群中随机选择150例作为对照组,比较分析DVT患者中135例初诊时的危险因素。进一步监测其中的33例DVT患者治疗后1~3d、7~10d、15d的血浆D-二聚体变化情况。结果 DVT患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与对照组相比有统计学差异(P=0.000),抗凝治疗的有效率为78.8%。治疗有效组DVT患者的血浆D-二聚体下降程度与无效组相比有统计学差异(P=0.005)。年龄<40岁的DVT患者中手术和外伤是主要危险因素,而年龄≥40岁患者中肿瘤、内科疾病、中心静脉置管及长期卧床是其主要危险因素。结论血浆D-二聚体是DVT诊断及疗效评估的重要指标,DVT危险因素是其一级预防的依据。
作者:徐颖;钱申贤 刊期: 2013年第22期
目的:构建编码人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human granulocyte- macrophage colony stimulating factor, hGM- CSF)的慢病毒载体,研究编码hGM- CSF的慢病毒载体对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 ,DC)疫苗抗肿瘤活性的增强作用。方法以质粒 pORFhGM- CSF为模板,采用 PCR 方法扩增出hGM- CSF基因片段;通过 BamHⅠ和XhoⅠ限制性内切酶位点,将hGM- CSF基因定向克隆到慢病毒连接载体L166中构建重组载体L166- hGM- CSF。将重组载体L166- hGM- CSF和包装载体L205以及包膜载体 L311共同转染慢病毒包装细胞293T,72h 后收集病毒上清液获得编码 hGM- CSF的慢病毒颗粒 Lenti-hGM- CSF。从脐血中分离出单核细胞,rhGM- CSF、rhIL-4和α- TNF诱导获得DC,通过相差显微镜和流式细胞仪鉴定。应用反复冻融法制备可溶性肿瘤抗原,分别将负载肿瘤抗原的DC疫苗和慢病毒Lenti- hGM- CSF感染的负载肿瘤抗原的DC疫苗与T淋巴细胞共同培养,MTT 方法检测并比较两者所诱导的 CTL对反应细胞的体外杀伤活性。结果编码 hGM- CSF的慢病毒载体L166- hGM- CSF成功构建,获得了编码hGM- CSF的慢病毒。该慢病毒的Hela细胞上清液中hGM- CSF的表达明显高于未感染者。从脐血中分离出的DC,显示其高表达CD80(87.2%)和CD86(92.8%),而单核细胞标志CD14的表达率较低(3.56%)。慢病毒介导的分泌hGM- CSF的树突状细胞肿瘤疫苗刺激同种T淋巴细胞增殖的能力和抗肿瘤活性较普通DC疫苗明显增强(P<0.01)。结论本实验制备的慢病毒Lenti- hGM- CSF感染反应细胞后能够显著增强DC肿瘤疫苗刺激同种T淋巴细胞增殖的能力及其诱导的CTL细胞对肿瘤细胞的杀伤能力,为hGM- CSF修饰的DC肿瘤疫苗的临床应用提供了一定的实验依据。
作者:林阿丽;孙青 刊期: 2013年第22期
护理不良事件是指在护理过程发生的,不在计划中的,未预计到或通常不希望发生的事件,包括患者在住院期间发生的跌倒、用药错误、走失、误吸或窒息、烫伤及其他与患者安全相关的、非正常的护理意外事件[1]。本文通过对我院197例的护理不良事件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不良事件发生的原因、特点,探讨如何降低护理不良事件的发生率,以期为临床提供参考。
作者:周兴华 刊期: 2013年第22期
目的:研究不同型号活检针对肾活检成功率及并发症的影响。方法将486例患者分成两组,16G组216例患者采用16 G Cru- cut手动活检针进行彩超引导下肾组织活检;18G组270例患者采用18 G Cru- cut活检针。16G活检针穿刺要求取材2条肾组织,18G活检针穿刺要求取材3条肾组织。结果两组活检总成功率94.44%。16G组活检成功率93.52%;平均穿刺次数(2.57±0.34)次;并发症发生率8.80%(肉眼血尿5.56%,肾包膜下血肿3.24%)。18G组活检成功率95.19%;平均穿刺次数(2.84±0.51)次;并发症发生率5.56%(肉眼血尿4.07%,肾包膜下血肿1.48%),两组成功率、并发症发生率均无统计学差异(均P>0.05),两组穿刺次数有统计学差异(P<0.01)。16G组光镜下平均肾小球数量(19.33±4.91)个;18G组光镜下平均肾小球数量(25.27±6.23)个;两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使用18G针进行超声引导下肾活检,虽多取材1次,但与16G针比较不增加并发症。两种活检针取材的有效肾小球数量有差异,但均可保证光镜、电镜及免疫荧光检测的标本质量。
作者:范德墉;施向东;姚瑾;董吉顺;胡小芹;刘波;韩运生;鲁平 刊期: 2013年第22期
目的:探讨亚临床甲状腺功能减退症(亚临床甲减)患者外周血三系细胞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以2012-09-2013-04体检的52例亚临床甲减患者为研究对象(亚临床甲减组),检测其甲状腺功能、血常规、肝肾功能、血脂和血糖,同时测量身高、体重,计算体重指数。并将同期进行体检的50例健康者为正常对照组。结果与正常对照组比较,亚临床甲减组患者的血红蛋白和红细胞比容明显降低(均P<0.01),红细胞体积分布宽度增加,单核细胞百分数和绝对值增高,均有统计学差异(均P<0.05);血小板分布宽度明显增加(P<0.01),其余各项指标均无统计学差异(均P>0.05)。相关分析结果表明,亚临床甲减组患者的血红蛋白与TT3呈正相关(r=0.333,P<0.05),血小板分布宽度与血小板总数和血小板比容呈显著负相关(r=-0.382、-0.467,均P<0.01)。结论亚临床甲减可引起外周血三系细胞的改变,尤其是血红蛋白的降低,亚临床甲减患者有必要开展贫血的筛查。
作者:杨国军;李红 刊期: 2013年第22期
目的:研究川芎嗪对大鼠颈动脉球囊损伤后再狭窄的影响及机制。方法建立SD大鼠颈动脉球囊损伤模型,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和川芎嗪组。川芎嗪组为川芎嗪[10mg(kg·d)]尾静脉预给药1周,球囊成形术后继续同剂量川芎嗪尾静脉注射6周。于第6周末收集损伤段颈动脉,病理切片HE染色测量内中膜厚度比及Western blot检测相关蛋白表达水平。结果大鼠颈动脉球囊损伤后6周,损伤段血管内膜明显增厚,模型组和川芎嗪组与假手术组比较,内膜/中膜面积比显著增加(P<0.05);与模型组比较,川芎嗪组内膜/中膜面积比下降(P<0.05)。模型组损伤段血管Wnt 4、Dvl-1、β- catenin、Cyclin- D1表达表达水平较假手术组显著增高,而川芎嗪组的表达明显减少(均P<0.05)。结论川芎嗪可以抑制大鼠颈动脉球囊损伤后再狭窄,其机制与下调Wnt信号通路有关。
作者:华军益;何煜舟;蒋旭宏;叶武;潘智敏 刊期: 2013年第2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