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健伟;朱建华
自发性硬脊膜外血肿是一种较罕见的疾病,目前病因目前尚不十分明了,可能与硬脊膜外血管畸形、高血压病、血液系统疾病、抗凝及抗血小板治疗有关[1];其典型的临床表现是急性发作的严重神经根性疼痛,伴快速发展的脊髓压迫症状和体征,若不能正确及时处理,常导致永久性的脊髓功能障碍或危及生命.本病唯一有效的治疗是及时清除血肿,以解除对脊髓的压迫.笔者近年来采用手术治疗自发性硬脊膜外血肿患者,取得了较满意的疗效,现将有关术后并发症的观察与护理方法作一回顾性分析,报道如下.
作者:吕红姣 刊期: 2012年第02期
目的 通过对宁波地区二级以上医院围术期临床用血情况分析,为提高科学合理用血提供客观数据.方法 对2007年宁波地区35家二级以上医院住院手术患者用血情况进行调查,统计术中及术后72h手术患者各种血液成分输注量和输血指征符合情况,分析临床用血的合理性.结果 22 316例次输血中,成分输血率为99.6%,8 525次红细胞输注属于无指标输血,即38.2%的围术期用血仅凭临床医生的经验实施.有完整输血指标检测记录的手术患者,依据<临床输血技术规范>进行合理性与否的判断,红细胞输注不合理率为48.9%,围术期血浆用量占临床用量的51.2%,不合理率63.7%.自体输血量占围手术患者用血量的10.2%.结论 宁波地区尽管成分输血及自体输血开展良好,但不合理输血现象较严重,急需大力普及临床合理用血知识及制定相关限制性输血干预措施,指导临床医生合理、安全地使用血制品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戴梦玲;黄长顺;桂煜;邵景汉;庄立;严海雅;张霞飞;严敏 刊期: 2012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散发型克雅病 (sCJD)的临床、脑电图(EEG)及影像学特点.方法 分析 12 例sCJD 患者的临床表现、EEG、影像学特点.结果 主要临床症状和体征有进行性痴呆、共济失调、肌阵挛、精神行为异常、锥体束征、锥体外系征.EGG检查12例均有异常,9例出现周期性三相波.12例MRI弥散加权(DWI)像中3 例皮质显示异常高信号,8例示皮质及基底节异常高信号,1例示基底节异常高信号.结论 sCJD临床表现以快速发展的进行性痴呆和肌阵挛具特征性,EGG、DWI是诊断本病的重要检查手段.
作者:张淑青;包颖颖;宋水江 刊期: 2012年第02期
目的 研究大鼠心包膜组织干细胞中分离、纯化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KDR阳性)细胞的特性和心肌细胞的分化能力,为心包膜干细胞用于心脏细胞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取Wistar大鼠心包外脂肪,I型胶原酶消化法获取原代干细胞,培养并适时传代;然后分别用流式细胞仪和免疫组化方法检测分离细胞的免疫表象,并进一步用磁珠分离法分离出KDR阳性细胞,用5-氮杂胞苷诱导其向心肌细胞分化,分化后的细胞表型用免疫组化分析检测.结果 分离细胞成梭状,体外培养呈良好增长.FACS分析显示,这些细胞具有间充质干细胞的细胞特征,分别为CD29、CD44、CD90阳性,部分呈CD106阳性,CD34 和CD45阴性.免疫荧光染色显示,分离的干细胞为isl-1阴性,少量的c-kit、GATA-4阳性,约3%~5% 为KDR阳性细胞.磁珠分离法分离KDR阳性细胞,在药物诱导7d后,部分细胞聚集成细胞团,可见单个细胞开始自发性博动.免疫组化染色可以观测有心肌特异蛋白和结构蛋白的表达,并观察到明显的肌小节结构.结论 心包组织干细胞具有充间质干细胞的基本特征,并具有多样性的免疫表象,其中以KDR阳性细胞较多.纯化的KDR阳性细胞具有定向心肌细胞分化的潜能,提示其可以作为用于心脏细胞治疗的供体细胞来源之一.
作者:王晓明;许林海;周冰;孟群 刊期: 2012年第02期
椎间盘源性下腰痛(DLBP)是由一个或多个椎间盘自身内部结构病变(如纤维环破裂)和代谢功能异常,从而刺激其疼痛感受器引起的疼痛性疾病, 本病临床表现为难以定位的弥散性腰部钝痛,一般无固定压痛点[1].其诊断方法主要依赖于影像学诊断,然而一般的X线、CT和MRI检查诊断常较困难.近年来笔者对DLBP患者进行了椎间盘造影,以探讨椎间盘造影在本病诊断中的价值,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作者:贾庆;彭天舟;董伊隆;彭文献;王晓阳;罗敏;李阳 刊期: 2012年第02期
宫颈柱状上皮异位(宫颈糜烂)是妇科常见病,患者可因反复白带异常就诊时发现此病.宫颈柱状上皮增生外移,一旦受到人类乳头瘤病毒影响,发生宫颈癌的风险则显著增高.因此积极治疗子宫颈病变,对预防宫颈癌有重要意义.目前治疗宫颈柱状上皮异位的方法包括激光、微波、超声聚焦和冷冻等,但其治疗后创面的修复时间较长,且多数患者需经历阴道流液、流血过程,个别流血量大者甚至需急诊处理.笔者近年来对因宫颈柱状上皮异位行微波治疗术后的患者采用于宫颈创面外敷壳聚糖宫颈抗菌膜治疗,取得了较满意的疗效,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作者:王志华;孙文超;姚英武;龙翔;李凤莲;胡跃英;陈美英 刊期: 2012年第02期
颅底骨折在临床上较为常见,但伴有鼻腔大出血则不常见.随着近年来交通事故发生率不断增加,颅脑外伤所致的严重颅底骨折并发口腔、鼻腔大出血的患者也逐渐增多,在口、鼻腔出血凶猛时,极易发生误吸和窒息,患者多因窒息或休克而死亡.口、鼻腔大出血常突然发作并迅速恶化,需急诊处置.有研究发现,运用带气囊导尿管治疗鼻腔大出血具有操作简便、迅速和一次填塞成功率较高、疗效较好、不良反应较小的优点.近年来笔者对颅底骨折导致的口、鼻腔大出血患者应用气囊导尿管行鼻孔填塞法治疗,取得了较满意的疗效,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作者:傅佳峰;贾文庆;杨国芳;邵军;廖锋;黄汉昌 刊期: 2012年第02期
创伤性低血容量性休克是一种常见的临床危急综合征,液体复苏治疗是本病必要的治疗手段.救治创伤低血容量性休克液体复苏的传统方法是早期快速大量输入液体,短时间内恢复有效循环血量,同时选择性应用血管活性药物,尽可能将血压恢复到正常水平,以维持重要脏器血流灌注,防止休克进一步发展.近年来有学者采用Vigileo监测仪检测机体容量水平,可有助于精确指导具体液体治疗的复苏.近年来笔者对我科收治的低血容量性休克患者采用常规方法行液体复苏和Vigileo监测仪指导下行液体复苏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了分析,并比较两种液体复苏方法对本病的救治效果,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作者:楼炳恒;张伟文 刊期: 2012年第02期
老年重度心力衰竭(以下简称心衰)起病急、变化快、死亡率较高,易引起组织缺氧,导致高乳酸血症.本研究通过测定老年重度心衰患者血乳酸、脑钠肽(BNP)水平,并记录其急性生理学与慢性健康状况评分(APACHEⅡ评分),以探讨患者血乳酸、BNP水平与APACHEⅡ评分的相关性,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作者:沈锦松;屈健民;邵忠华 刊期: 2012年第02期
强直性脊柱炎(AS)是一种主要侵犯中轴骨骼,以骶髂关节炎为标志的慢性进行性自身免疫性疾病.发病机制仍未完全明确,其中免疫T细胞活化占有重要的地位,而调节性T细胞是具有免疫调节功能的T细胞亚群,能抑制自身免疫疾病的发生,在维持内环境稳定中起作用.本研究观察AS患者外周血CD4+T细胞、CD4+CD25highT细胞、CD4+CD25highCD127low 调节性T细胞(Treg)的数量,分析与患者疾病活动的关系,探讨Treg细胞在AS患者发病中的作用,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作者:叶俏;王兆丰;吴华香 刊期: 2012年第02期
肝脏是人体重要的代谢器官,对人体内糖的贮存、分解和血糖调节起着关键作用.同时,肝脏也是胰岛素的主要靶组织,肝功能水平异常时极易发生糖代谢紊乱,从而出现糖耐量减退或糖尿病,这种继发于肝实质损害的糖尿病被称为肝源性糖尿病[1].慢性乙型肝炎在我国属于常见病和多发病之一,当肝病合并糖尿病时,两组疾病可相互影响,国内已有研究报道,50%~80%的慢性肝病患者存在糖耐量减退,其中20%~30%终会发展为糖尿病[2].因此,探讨慢性乙型肝炎与肝源性糖尿病的关系,有助于进一步提高慢性乙型肝炎合并糖尿病的诊治水平.现将笔者近年来收治的慢性乙型肝炎合并糖尿病患者的临床资料作一回顾性分析,报道如下.
作者:孔荣丽 刊期: 2012年第02期
目的 观察全反式维甲酸(atRA)处理的大鼠中脑神经干细胞(NSCs)移植对帕金森病(PD)模型大鼠的治疗作用.方法 制备PD大鼠模型并将成功模型分为对照组、常规培养中脑NSCs组和atRA处理中脑NSCs组(atRA+NSCs组).动态观察模型大鼠NSCs移植前后的行为学变化,定量分析纹状体多巴胺能神经元表达的变化.结果 atRA+NSCs组与对照组、NSCs组比较,实验动物的行为功能指标均得到有效改善(P<0.05或0.01).atRA+NSCs组与NSCs组大鼠纹状体移植区BrdU标记的酪氨酸羟化酶染色阳性细胞(TH+细胞)分别为(261.2±31.7)、(204.3±25.1)个,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对照组纹状体区没有BrdU标记TH+细胞.结论 atRA在PD大鼠模型中脑NSCs移植治疗中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具有潜在的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盛汉松;周辉;许尚虞;林坚;尹波;张弩 刊期: 2012年第02期
目的 比较以压力指标右房压(RAP)和容量指标右室舒张末期容积指数(RVEDVI)指导老年感染性休克患者液体复苏的效果,并观察达标过程中其对氧代谢的影响.方法 将收治的45例老年感染性休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22例)和实验组(23例),对照组的治疗目标为使RAP值达到12mmHg,实验组的治疗目标为经右室射血分数(RVEF)校正后的RVEDVI值达到100~200ml/m2;并记录两组患者经液体治疗前、后的RAP、肺动脉嵌顿压(PAOP)、RVEF、RVEDVI等参数和急性生理、慢性健康评分(APACHE II) 及混合静脉血氧饱和度(SvO2)的变化,同时记录治疗前后两组患者的动脉血乳酸浓度,并计算治疗后6h时的乳酸清除率,后将液体复苏治疗后6h的RVEDVI差值与乳酸清除率作相关分析.结果 实验组和对照组液体复苏达标率(分别为86.9%和81.8%)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在液体复苏达标的患者中,实验组的RVEDVI、RVEDVI差值、RVEF、RAP和治疗后6h的乳酸清除率均较对照组增高(均P<0.01),而两组患者的PAOP、APACHE II和SvO2的差异则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 >0.05).液体复苏治疗6h后两组患者RVEDVI差值与乳酸清除率呈相关性(P<0.01);达标患者乳酸清除率与复苏后SvO2呈相关性(P<0.05).结论 以RVEDVI指导老年感染性休克患者液体复苏,较传统的压力指标RAP更安全、有效,可更好改善氧代谢.
作者:周娟娣;龚仕金;戴海文;虞意华;李莉;陈进;严静 刊期: 2012年第02期
随着我国社会人口的老龄化,老年危重症患者逐渐增多.由于老年患者多并存慢性疾病,在危重症时极易出现急性肾损伤(AKI),同时常并发多脏器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且预后极差[1-2].持续血液净化治疗(CRRT)是治疗危重症患者AKI的重要手段,并可取得较好治疗疗效[3-4].现为探讨老年危重症患者发生AKI后影响CRRT治疗预后的相关因素,本研究对近年来收治的行CRRT治疗的老年危重症伴AKI患者的临床资料作一回顾性分析,以期为判断CRRT在本病患者治疗方面的预后提供帮助.
作者:钟惠萍;张萍;李一文;谢文卿;蒋华;袁静;胡霄;陈江华 刊期: 2012年第02期
由于颅内动脉瘤的开颅手术是神经外科一种高难度、高风险的术式,且具有较高的病死率、致残率,因此在基层医院很少能自行开展.近年来笔者对颅内前循环动脉瘤患者应用显微手术技术进行治疗,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作者:王威;潘旭炎;周跃;李晓斌;王建华;邱晟 刊期: 2012年第02期
目的 通过尾悬吊法制作拟失重大鼠骨质疏松动物模型,观察洛伐他汀体内给药对尾悬吊大鼠骨量、微观结构、生物力学性能的作用潜能.方法 将24只10周龄雄性SD大鼠随机分成3组,每组各8只:正常对照组(G1组,8只,每日予蒸馏水灌胃)、尾悬吊组(G2组,将大鼠在悬吊笼中尾部悬吊,后肢离地,使躯干与地面成40°角,同时每日予每天蒸馏水灌胃)、尾悬吊加洛伐他汀组(G3组,在尾部悬吊基础上,每日予20mg/kg洛伐他汀灌胃);4周后处死所有大鼠,取大鼠右侧股骨用双能X线骨密度仪测量骨密度,并取胫骨近端进行骨组织形态计量学测定;同时取大鼠左侧股骨行生物力学检测.结果 G1组的右股骨各段骨密度和骨小梁相对体积、左股骨大载荷量显著高于G2、G3组(均P<0.05),G1组的骨小梁分离度及骨吸收周长百分数、破骨细胞数、类骨质周长百分数显著低于G2、G3组(均P<0.05),且G2、G3组上述指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 >0.05).结论 尾悬吊4周可导致大鼠骨量丢失;洛伐他汀体内给药不能阻止尾悬吊大鼠股骨骨量丢失.
作者:何余庆;郑杰;赵嘉懿 刊期: 2012年第02期
肺炎克雷伯杆菌是一种常见的机会致病菌,为ICU内感染的重要病原菌之一.近年来,肺炎克雷伯杆菌的感染率和耐药率呈上升趋势.随着第三代头孢菌素的大量应用,导致耐药的肺炎克雷伯菌的不断增多,产生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是导致其耐药的主要机制.近年来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的临床应用快速增长,导致对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耐药的肺炎克雷伯菌株不断产生,形成严峻的临床新问题.近年来笔者对我院ICU内经呼吸道标本分离所得的肺炎克雷伯杆菌进行药敏分析,以期对临床用药提供指导,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作者:颜碧清;殷颖杰;陶静 刊期: 2012年第02期
目的 为了解浙江省糖尿病人群对自身疾病知识的知晓情况及并发症和与知晓率间的相关性,掌握知晓率低下糖尿病人群的一般情况,从而为开展糖尿病的防治工作提供对策和依据.方法 采用随机抽样方法,对972例糖尿病患者进行糖尿病知识知晓情况的问卷调查及慢性并发症筛查,并对资料作统计学分析.结果 糖尿病知识知晓率在不同年龄、性别、文化程度、家庭月收入以及有或无糖尿病肾病、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之间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0.01);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年龄、性别、文化程度、家庭月收入等因素与糖尿病知识知晓率显著相关(OR值分别=1.415、1.841、1.513、0.795,均P<0.05).结论 应加强糖尿病防治知识的普及,尤其是老年、男性、文化程度较低和家庭月收入偏低的糖尿病患者应作为重点目标人群.
作者:沈洁;华燕吟;娄霞英;宋迎香;马江波;邢玉波;张宇律 刊期: 2012年第02期
重症医学是研究危及生命的疾病状态的发生、发展规律及其诊治方法的医学学科.重症加强治疗病房(ICU)是重症医学的临床实践基地,受过特殊训练的ICU医师和护士应用先进的医学诊断技术、生命支持疗法和一流的护理,集中抢救和管理各种有生命威胁的严重患者.ICU是高质量的医学监护和救治技术的发展摇篮,重症医学的发展使许多既往认为已无法救治的患者得以延续生命,有效降低了危重患者的死亡率.在抢救医院危重患者和抗击突发公共事件及灾难性事件(如汶川大地震、甲型H1N1流行、7.23动车事故)方面,ICU均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得到了社会的高度认可.现笔者将近年来浙江省ICU的发展现状作一介绍.
作者:严静;龚仕金;虞意华 刊期: 2012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脓毒症大鼠血液中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血小板活化因子(PAF)的变化规律及辛伐他汀对血管内皮的保护作用.方法 将54只SD大鼠随机分为脓毒症组(予腹腔注射0.9%氯化钠注射液,3h后予注射内毒素、制模后1、3、6、12h各6只)、辛伐他汀组(制模后1、3、6、12h各6只)和正常对照组,分别检测各组大鼠血vWF、PAF的水平.结果 脓毒症组大鼠在注射6h时的血vWF水平较正常对照组升高(P<0.05);辛伐他汀干预组6h时的血vWF水平较脓毒症组降低(P<0.05).脓毒症组在1、3、6、12h时的血PAF水平均较正常对照组明显升高(均P<0.01),辛伐他汀干预组上述时段的血PAF水平均较脓毒症组降低(均P<0.01),辛伐他汀组和正常对照组上述时段的血PAF水平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 >0.05).结论 脓毒症大鼠血管内皮细胞受损大量释放vWF和PAF,使两者水平增高;辛伐他汀对脓毒症大鼠血管内皮具有保护作用,与其可降低血vWF、PAF水平有关.
作者:范震;朱建华;蔡国龙 刊期: 2012年第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