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内经》象思维的特点及应用

孟庆岩;相光鑫;颜培正;张庆祥

关键词:象思维, 《黄帝内经》, 中医学, 天人合一
摘要:象思维是《黄帝内经》的主要思维方式和说理工具,对传统中医理论的形成产生了深远影响.象思维贯穿于中医学始末.对《内经》象思维特点进行诠释和解读,抽提《内经》象思维的表述方式和认知过程,从科学视角对象思维的特点和具体体现予以分析,《内经》象思维特点具有有象性、关联性、时空性、可知性,四者之间相互联系,密不可分.分析《内经》中象思维,在理论、诊法、药物、治疗方面“天人合一”均有体现.研究象思维可以阐明中医学形成及发展的过程,探知中医理论的认知方法,恢复中医原貌,实现理论对中医临床的指导意义.
吉林中医药杂志相关文献
  • 尤建良教授治疗中晚期胃癌

    尤建良教授诊治中晚期胃癌认为中焦失调是内环境失衡的关键,调理中焦脾胃功能是治疗中晚期胃癌的首要任务,也是微调平衡的核心思想;提倡中医辨证与西医辨病相结合,以提高诊断的准确性和治疗的靶向性;遣药多选用药对及平性温和之品,药性轻灵,而少用大寒大热之品,提倡量少力宏.此外,尤教授论治肿瘤时注重精神情志和饮食因素对疾病的影响,时时不忘对患者进行心理疏导和饮食调理.尤教授临证诸法合用,从而稳定病灶,缓解症状,提高生活质量,延长患者生存期.

    作者:刘拥军;沈卫星;尤建良;程海波 刊期: 2017年第01期

  • 恶性肿瘤患者体质特点及化疗后白细胞减少症体质原因分析

    体质决定着对某种致病因子的易感性及其病变类型的倾向性.基于中医理论分析体质偏颇与恶性肿瘤易感性之间的关系,探讨恶性肿瘤患者的中医体质特点、病情及化疗引起的体质变化.结果表明,1)体质偏颇是恶性肿瘤发病的重要内因,同时影响着恶性肿瘤的发展,恶性肿瘤则会促成中医体质转变;2)恶性肿瘤患者化疗后白细胞减少的原因在于恶性肿瘤患者本身具有体质不平衡以及虚实夹杂的病理特点,化疗药物毒性导致脏腑骨髓功能进一步受损,影响气血的生成,继而导致白细胞减少症.基于上述理论,建议可以在化疗开始之前从调节体质的角度开始中医药干预,预防白细胞减少的发生.

    作者:张淼;田劭丹;刘莉;张玲;李冬云 刊期: 2017年第01期

  • 动物源性食品中残留前处理技术及检测方法研究进展

    动物源性食品是指全部可食用的动物组织以及蛋和奶,包括肉类及其制品(含动物脏器)、水生动物产品等.由于药物的残留,环境污染等影响,造成动物源性食品的残留,食用后威胁、损害人类健康.样品前处理是对样品中目标化合物进行提取,富集、净化、浓缩等处理措施,主要包括固相萃取法,凝胶渗透法,加速溶剂萃取法等.动物源性食品药物残留具有种类多、检测量小等特点,残留检测技术以高效液相色谱法为主,与紫外、荧光、质谱联用检测效果更佳,为动物源性食品残留监控提供了技术支持.

    作者:赵子佳;张宇;孙佳明;张辉 刊期: 2017年第01期

  • 热证禁灸与热证可灸

    灸法是中医治疗手段中不可或缺的一种疗法.目前临床治疗中,灸法主要用于虚证、寒证、阴证.热证可灸与否,则是针灸学术界长期存在的一个争议.解决这一争议,有利于明确灸法适应证,提升灸法发展空间,丰富临床治疗手段.通过整理热证禁灸学说代表人物的主要观点及其学说产生背景,分析学说形成原因,发现热证禁灸学说存在一定的时代局限性.另通过研究灸法作用机理与灸法治疗热证的主要机制,表明在临床辨证论治的基础上,可对热证进行适当的灸法治疗.通过对热证禁灸学说与热证可灸学说的探讨,不难发现:医学研究中应辨证认识问题,客观评价学说,把握学说本质,为医学发展寻求新突破.

    作者:沈书泓;许金森 刊期: 2017年第01期

  • 中医药干预慢性心力衰竭能量代谢重构的研究进展

    目的 总结近几年中医药在干预心衰心肌能量代谢重构方面的研究进展.方法 对正常心肌及心衰心肌能量代谢予以介绍,并从调节心脏底物代谢、改善线粒体功能、改善心肌能量转移和利用三方面对近几年中医药干预心衰心肌能量代谢重构机制的研究予以总结.结果 中医药可多组分、多环节、多途径、多靶点干预心衰心肌的能量代谢重构,对于心衰心肌能量代谢重构的治疗与控制进展上有一定疗效.结论 中医药通过干预心衰心肌能量代谢重构,从而优化和改善能量代谢或将成为中医治疗心力衰竭新的靶点.

    作者:张勤芹;高想;於悦 刊期: 2017年第01期

  • 加味糖宁3号方治疗糖尿病并骨质疏松

    目的 研究观察加味糖宁3号方治疗糖尿病合并骨质疏松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 将64例糖尿病合并骨质疏松患者随机分为加味糖宁3号方治疗组和西药治疗组各32例,对2组患者糖化血红蛋白(HbA1c)、餐后2h的血糖水平(2hPG)、空腹血糖(FBG)以及骨密度水平等指标进行检测,同时比较临床症状改善及不良反应等情况.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8.9%,西药治疗组为69.4%,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空腹血糖、HbA1c及2hPG明显优于西药治疗组患者(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治疗后2组骨密度平均值均有升高(P<0.05),而治疗后加味糖宁3号方组骨密度平均值高于西药治疗组(P<0.05).结论 加味糖宁3号方治疗糖尿病并骨质疏松,补肾通络壮骨,在控制血糖基础上对患者骨的吸收亦能起到有效控制作用.

    作者:林玺;吴帮泰;许旭昀;周关芬 刊期: 2017年第01期

  • 人参挥发油研究

    人参在增强记忆力、提高免疫力、改善心血管、延缓衰老和抗肿瘤等方面均有显著的药理作用.人参中的主要有效成分包括人参皂苷、人参多糖、氨基酸及挥发油等.通过查阅国内外文献,从化学成分、提取方法、质量评价和药理作用等方面对多年来人参挥发油的研究进展进行归纳.人参挥发油的提取方法主要有索氏提取法、冷浸法、超声法、超临界CO2萃取法等;人参挥发油的主要化学成分为烷烃类、酯类、烯类等,其中倍半萜烯约占人参挥发油的40%,具有人参特异香气,常用气相—质谱联用技术对挥发油进行质量评价;人参挥发油具有镇静、抑菌、抗癌及改善心肌缺血等药理作用,但将人参挥发油应用制剂中的报道甚少.

    作者:彭雪;李超英 刊期: 2017年第01期

  • 补阳还五汤加减联合正骨手法治疗腰椎滑脱

    目的 探讨补阳还五汤加减联合正骨手法对腰椎滑脱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腰椎滑脱症患者86例,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43例.对照组采用补阳还五汤加减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联合正骨手法治疗.检测并比较2组治疗前后血清相关炎性因子水平,分别采用日本骨科协会下腰痛评分量表(JOA)及视觉模拟评分量表(VAS)评价患者临床症状好转情况及疼痛情况,采用Ferguson法测量患者腰骶角大小,统计2组临床疗效.结果 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2组血清IL-1α、TNF-α水平降低;JOA评分升高,VAS评分及腰骶角降低(P<0.05或P<0.01),且2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对照组临床总有效率为72.09%,显著低于观察组的93.02%(P<0.05).结论 补阳还五汤加减联合正骨手法可抑制腰椎滑脱患者的炎性反应,促进临床症状好转,减轻疼痛,并通过减小患者腰骶角促使滑脱椎体复位,进而提高临床疗效.

    作者:浦维卿;陈忆;陈晓磊 刊期: 2017年第01期

  • 《内经》象思维的特点及应用

    象思维是《黄帝内经》的主要思维方式和说理工具,对传统中医理论的形成产生了深远影响.象思维贯穿于中医学始末.对《内经》象思维特点进行诠释和解读,抽提《内经》象思维的表述方式和认知过程,从科学视角对象思维的特点和具体体现予以分析,《内经》象思维特点具有有象性、关联性、时空性、可知性,四者之间相互联系,密不可分.分析《内经》中象思维,在理论、诊法、药物、治疗方面“天人合一”均有体现.研究象思维可以阐明中医学形成及发展的过程,探知中医理论的认知方法,恢复中医原貌,实现理论对中医临床的指导意义.

    作者:孟庆岩;相光鑫;颜培正;张庆祥 刊期: 2017年第01期

  • 推拿手法对代谢综合征患者糖代谢的影响

    目的 通过使用推拿手法和口服西药两种疗法进行比较、观察在经过治疗后代谢综合征患者的血糖、糖化血红蛋白的代谢变化情况,从而对两种疗法的临床疗效进行对比.方法 采用随机数字法将360例患者随机分为推拿手法治疗组和口服西药对照组.观察并记录两组代谢综合征患者治疗前后的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以及糖化血红蛋白的变化情况.结果 根据疗效判定标准,治疗组的总有效率为88.3%,对照组的总有效率为78.9%.经统计学分析治疗组临床医疗效果较对照组具有显著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推拿手法与口服西药相比较对代谢综合征患者血糖、糖化血红蛋白的改善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

    作者:仲崇文;曾培;陈邵涛;刘明军 刊期: 2017年第01期

  • 谢晶日教授治疗胆汁反流性胃炎

    谢晶日教授总结出一套关于胆汁反流性胃炎中医诊疗方案,认为情志失调、饮食不节、烟酒过度、劳倦过度及手术损伤为其病因,脾胃虚弱为本,湿热内蕴为标,阻于肝胆,胆胃郁滞,胆邪逆胃,灼伤胃络为其主要病机.辨病与辨证相结合,用药轻清,善用药对,通调脏腑,通畅二便,综合调理.

    作者:夏林燕;李明;谢晶日 刊期: 2017年第01期

  • 刺五加叶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研究

    目的 将刺五加叶的国内外研究进展概况进行整理总结,为刺五加叶的开发利用提供参考.方法 查阅近30年相关文献,对刺五加叶所含化学成分、药理作用以及现代临床应用等内容进行归纳整理.结果 刺五加叶中主要含有皂苷类、黄酮类以及有机酸类等化合物,有调控心脑血管系统,抑制癌细胞增殖,降低尿糖、血糖,抗炎、抗菌、抗应激、增强免疫力、抗疲劳等药理作用.结论 刺五加叶具有保护心脑血管系统、抗肿瘤、降血糖等药理作用.刺五加注射液、刺五加片(胶囊)广泛应用于临床医疗,保健食品五加参茶能够明显改善神经衰弱、失眠等症.

    作者:黄晓巍;刘玥欣;张啸环 刊期: 2017年第01期

  • 论明清医家“不寐证”文献溯源

    明清时期是中医发展集大成之时代,自《内经》以下,尤其受金元四大家的影响,各医家在继承先贤基础上结合自己的临床经验不断完善对“不寐证”病因病机、治则治法及方药的理论认识.提出了阳虚不寐、肝胆郁不寐、痰火不寐、心火不寐、瘀血不寐、神明不安导致的不寐证型.在治疗上或强调脾胃和肾命阳气的主宰作用,推崇温补脾肾;或“热扰心神致失眠”基础上祛邪清火;或化瘀、安神,对瘀血不寐及神明不安进行辩证.同时拟定经典组方进行治疗,取得了很好的临床疗效.对后世中医“不寐证”理论体系的系统化建立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作者:赵旭颖;唐启盛;罗斌;黄育玲 刊期: 2017年第01期

  • 针灸治疗不寐取穴规律文献研究

    运用统计学技术和数据挖掘方法分析现代针灸治疗不寐文献的临床选穴特点和配伍规律,采用计算机检索和手工检索结合的方式对超星独秀、超星移动图书馆、金字塔医学在线图书、吉林高校图书馆资源共享平台等文献库收集的2006-2016年针灸治疗不寐的著作类文献进行文献检索,分析针灸治疗不寐的针灸处方,并对其频次、归经、所在部位及规律谱进行统计分析.经统计57本著作文献中建立针灸处方数据库,运用数据挖掘技术分析应用腧穴频次多的依次为百会、神门,经脉以督脉、足太阴脾经为主,部位以头面颈项和上肢部为主,特定穴以五输穴、原穴、络穴为主,规律谱中以百会和神门穴配伍使用常见.局部取穴循经取穴与按部位取穴以及辨证取穴有机结合,重视特定穴的选用是临床研究的重点.

    作者:赵树明;赵越;王洪峰 刊期: 2017年第01期

  • 陈全新教授飞针导气法治疗颈椎病

    陈全新教授认为,颈椎病的发病在脏腑上与肝、脾、肾三脏相关,在经络上与足太阳膀胱经、足少阳胆经、手太阳小肠经和手阳明大肠经相关.选穴治疗上以背俞穴为基础调理脏腑,配以循经取穴.陈教授崇尚华佗的“针灸不过数处”的思想,取穴精炼,左右交替,有效地避免了穴位的疲劳性,大限度地发挥了穴位的功效.他继承和发扬了传统补泻手法并加以创新,独创“分级补泻手法”,并将传统的导气手法归纳为“针向行气”“捻转提插”“按压关闭”“循摄引导”4种,有效地提高了补泻和导气手法的疗效.

    作者:方芳;陈秀华;郭丽;李颖;孙娟 刊期: 2017年第01期

  • 干眼症的中医疗法

    目的 总结近年来中医治疗干眼症的研究进展.方法 对近几年有关中医治疗干眼症的文献进行总结、分析,从疗效对中药汤剂、针灸、熏蒸、综合治疗等方面进行探讨.结果 干眼症中医病机可归纳为精血亏虚.目前临床上用于治疗的中药汤剂多为滋阴润燥、益气养血一类;针灸多以近部取穴与远部取穴相配合,多取晴明、攒竹、承泣、四白、太阳等穴;中药熏蒸较汤剂内服起效更快;综合治疗是两种或两种以上治疗联合运用,疗效更佳.结论 汤剂、针灸、熏蒸、综合治疗等通过运行眼周及全身气血、经络,从而达到治疗干眼症目的.

    作者:胡锦东;刘新泉;朱华英 刊期: 2017年第01期

  • 石玉生主任推膝眼结合针灸治疗膝骨性关节炎

    石玉生主任从膝关节解剖特点出发,结合膝骨性关节炎的病因病机,提出了自己对膝骨性关节炎辨证分型的看法,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以筋骨平衡为中心的针推治疗体系.推拿治疗的核心是“推膝眼”,在行气止痛、调和气血的同时能够预防或缓解膝骨性关节炎导致的股四头肌萎缩,恢复肌肉对膝关节的控制、保护作用,进而平衡筋骨;针灸的核心是膝关节围刺,尤其是对膝关节肿胀明显者进行大角度深刺,使深层积液透出浅层,从而加快吸收,加快膝关节自身修复.对于后期康复锻炼总结出一套锻炼步骤,从力量、活动度及关节稳定多方面巩固治疗.

    作者:鲁育;李海争;李华南;张玮;赵娜;海兴华;石玉生 刊期: 2017年第01期

  • 上海某社区高血压人群中医体质辨识

    目的 调查了解社区高血压患者的中医体质分布情况,为社区高血压健康管理提供基本数据.方法 参照《中医体质分类与判定》对本社区2015年3 776例高血压患者进行体质辨识,统计其中医体质的分布情况.结果 1)3 776例高血压患者中,统计出体质例数4 757例,其中平和质766例,偏颇体质3 991例,本虚体质占47.68%,标实体质占36.22%.各偏颇体质类型由高到低依次为:阴虚质、血瘀质、阳虚质、气虚质、痰湿质、湿热质、气郁质、特禀质.2)男女高血压病患者各体质总体分布无统计学意义,但女性气郁质、气虚质占比较男性占比有差异(气郁质:女性4.42%>男性3.14%,P≤.05;气虚质:女性10.47%>男性8.71%,P≤0.05).3)各年龄段高血压患者各体质总体分布差异明显,平和质占比随着年龄增长而降低(P≤.001),本虚质占比随着年龄增长而升高(P≤0.05),其中气虚质表现显著(4.44%,9.16%,11.59%,P≤0.001);标实质随着年龄有线性趋势,但无统计学意义,血瘀质患者占比随着年龄增长而有线性变化(12.22%,15.22%,18.73%,P≤0.05).4)各季节的高血压患者体质总体分布差异明显,除阳虚质及血瘀质占比无季节性变化外,其他体质占比均表现出线性变化(P≤0.001).结论 本社区高血压患者体质以偏颇体质为主,本虚体质多于标实体质,偏颇体质前3位依次为:阴虚质、血瘀质、阳虚质;且本社区高血压患者体质随性别、年龄变化而不同,且具有季节性.

    作者:左文英;丁宏娟;浦斌红 刊期: 2017年第01期

  • “合治内府”的理论依据与临床应用

    “合治内府”理论早见于《黄帝内经》,是针灸治疗内腑病证的重要用穴方案.应用此理论治疗相应腑病是临床实践中直观的认识.大量的文献从经脉循行特点、脏腑理论、标本根结等方面对“合治内府”进行了理论性探索.脏腑生理功能、经脉循行、标本根结理论以及大量现代研究为“六腑有疾,取之于下合穴”提供了依据;在现代治疗六腑疾病的临床应用中,下合穴常与募穴、背俞穴配合使用,治疗方式常为手针及针药配合.下合穴与六腑之间的相关性有合理的理论依据.应用“合治内府”理论进行穴位配伍也大量地出现在临床实践中,现代医学也从临床观察和实验研究方面,探讨其可能存在的特异性物质基础和机制.

    作者:马培宏;尹涛;何昭璇;瞿玉竹;张婷婷;曾芳 刊期: 2017年第01期

  • 国医大师孙光荣治疗带下病

    国医大师孙光荣认为,女子生理性“带下”属于人体之“精”的范畴,为肾脾之精所化,“带下”对女子的重要性犹如“生殖之精”对男子的重要性.带下病病位主要在前阴、胞官,任脉损伤、带脉失约是带下病的核心机制.带下病的发生与湿、毒、热和脏腑失调关系密切,其治疗以清热解毒、利湿止带和调理脾肾、补元摄带为主.带下病日久可加用固涩敛带之药以治其标.孙光荣治疗带下病以“子母方”为主要方法,其外治多使用自拟经验方孙光荣清带汤坐浴.全方融清、利、敛为一体,全面兼顾了带下的生理病理特点.

    作者:薛武更 刊期: 2017年第01期

吉林中医药杂志

吉林中医药杂志

主管:吉林省教育厅

主办:长春中医药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