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越;刘铁;翟利浩
目前,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进展,股骨转子间骨折的发病率逐渐增高[1].临床上高龄患者接受大手术或住院治疗的情况已极为常见.老年女性患者因尿道黏膜萎缩等原因,导致尿道口隐匿难找,再加之疾病等因素(如股骨转子间骨折等),导致会阴部肿胀及瘀斑使尿道口不能充分显露,给临床导尿操作带来了不少困难,导尿管误插入阴道情况并不少见.近年来,我科采用阴道排除法为老年女性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进行导尿,取得了较为满意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作者:周兰兰 刊期: 2012年第06期
新生儿泪囊炎是小儿眼科门诊常见疾病之一,表现为泪溢或(和)溢脓.临床上采用泪囊区按摩及局部滴眼药的保守治疗,仅有3%耀5%的治愈率[1],近95%的患儿需要通过泪道冲洗及泪道探通进行治疗,但该手术存在术后多次冲洗易损伤泪道的不足.近年来,笔者采用泪道探通联合药物推注的方法治疗新生儿泪囊炎,有效避免术后多次冲洗损伤泪道的不足,现报道如下.
作者:廖燕红;宋前方;许霞 刊期: 2012年第06期
经皮肾镜超声气压弹道碎石术(percutaneousnephrostolithotomy,PCNL)是一种自腰背部皮肤至肾集合系统建立通道,在电视直视下通过超声和气压来治疗肾、输尿管上段结石的一种微创手术方式.其创伤小、安全、并发症少、术后恢复快,与输尿管镜术、体外冲击波碎石术共同成为泌尿系结石的主要治疗方法.
作者:陆海华;张心男;贾玉柱;程有根;张玲芳;曹玉林;侯洪涛 刊期: 2012年第06期
大便失禁在老年人、瘫痪卧床及危重患者中发生率达46.0%~54.4%.ICU患者病情危重,常因肠道功能异常、菌群失调、肛门括约肌松弛等因素诱发腹泻或大便失禁[1].肛周皮肤受排泄物的刺激和反复清洗擦拭等物理刺激后易出现瘙痒、红斑、糜烂等刺激性皮炎症状[2].因此,探索能有效保护大便失禁或腹泻患者肛周皮肤的方法,一直是临床护理研究的热点[3].近年来,我院采用纯菜油布帖敷于肛周皮肤以预防肛周糜烂,现将疗效报道如下.
作者:赖美红;孔红武 刊期: 2012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保守性切除术在胰腺近段良性肿瘤治疗中的应用及其预后.方法 回顾性分析28例胰腺保守性切除术患者,其中胰腺中段切除术15例,肿瘤剜出术13例.胰肠吻合方式采用套入式环形连续缝合,胰瘘患者采用改良持续闭式腹腔灌洗治疗.观察其疗效及预后.结果 围手术期无死亡发生.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21.4%,胰瘘发生率为21.4%.平均随访 43.2个月,所有患者均存活且无复发,无新发糖尿病及外分泌功能障碍.结论 对于胰腺近段良性肿瘤患者,保守性切除术是安全有效的.套入式环形连续缝合的胰肠吻合方式可以减少术后胰瘘的发生,改良持续闭式腹腔灌洗是治疗术后胰瘘的有效方法.
作者:黄海;董鑫;李晔;吴育连 刊期: 2012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水通道1蛋白(AQP1)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细胞凋亡、微血管密度的关系和临床意义.方法 取89例胃癌组织标本(胃癌组)及同期21例胃正常组织标本(对照组),检测比较两组AQP1的表达、细胞凋亡情况及微血管密度.同时分析AQP1与胃癌预后的关系.结果 对照组AQP1阳性表达者仅2例(9.5%),胃癌组AQP1阳性表达者61例(68.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胃癌组中伴淋巴结转移者AQP1蛋白表达水平明显高于无淋巴结转移者(P<0.05).AQP1表达强度与微血管密度显著正相关(P<0.05);AQP1阳性表达者细胞凋亡率明显低于AQP1阴性表达者(P<0.05).AQP1阳性表达者术后生存期明显短于AQP1阴性表达者(P<0.05).Cox多元回归分析显示,AQP1表达、有无淋巴结转移是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均P<0.05).结论 AQP1的高表达与胃癌恶性进展有关,其机制可能是通过抑制细胞凋亡和肿瘤血管形成;AQP1可以作为判断胃癌预后的临床指标.
作者:孙维建;胡丹红;卢明东;黄和;李丕宏;俞耀军;刘磊;张毅;胡经纬;周磊;郑志强 刊期: 2012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复发性阿弗他溃疡(RAU)与外周血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的关系.方法 选取RAU患者112例(观察组,轻型RAU 33例、重型RAU 41例、疱疹样RAU 38例),同期另择健康人30例作为对照组,检测比较两组对象外周血SOD水平.结果 观察组SOD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中重型RAU患者SOD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轻型与疱疹样RAU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轻型与疱疹样RAU患者SOD水平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RAU与SOD水平密切相关,监测RAU患者外周SOD水平的变化对于诊断及治疗有着积极的意义.
作者:林海升;沈显军;施更生;童永青;戴杰 刊期: 2012年第06期
目前,国内仅较少的妇产科医院及较大的医学中心开展了胎儿超声心动图检查.据报道,活婴中先天性心血管畸形的发生率为0.8%~1.0%[1-2],发病率已位居出生缺陷首位,在我国是常见的主要器官畸形之一,也是导致流产、胎儿宫内死亡以及婴儿死亡的主要原因[3].若将宫内死亡、终止妊娠及死产的胎儿包括在内,产前先天性心血管畸形的发生率高达3%~4%.约50%的先天性心血管畸形可通过外科手术或介入治疗矫治,另50%则属于复杂的严重畸形,采用目前的外科手术或介入治疗难以获得较为满意的疗效[4].因此,如何采用胎儿超声心动图在产前准确诊断相关的复杂、严重和致命性的心血管畸形,是目前母胎医学和超声影像学共同面临的重要任务.胎儿超声心动图是近年来新发展的超声心动图技术,与其他超声影像学技术类似,明显受制于操作者的经验,因此采用统一、规范的胎儿超声心动图基本技能的培训和操作指南极为重要.
作者:赵博文 刊期: 2012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高压氧联合复方海蛇胶囊对脑梗死大鼠的空间学习记忆、皮质和海马神经胶质原纤维酸性蛋白(GFAP)mRNA表达的影响.方法 将50只SD大鼠分为5组,用线栓法建立大鼠大脑中动脉栓塞模型.以高压氧和(或)复方海蛇胶囊处理4周后行Morris水迷宫实验,观察大鼠寻找站台的平均逃避潜伏期和游泳总距离及平均游泳速度;RT-PCR法测定大鼠海马及皮质区GFAP mRNA的表达水平.结果 (1)Morris水迷宫实验显示,高压氧和(或)复方海蛇胶囊干预可使大鼠寻找站台的平均逃避潜伏期和游泳总距离减少(P<0.05);(2)RT-PCR检测显示,海马及皮层区GFAPmRNA表达水平在高压氧和(或)复方海蛇胶囊干预后显著降低(P<0.05).结论 高压氧和(或)复方海蛇胶囊可改善脑梗死大鼠的空间学习记忆能力,并减少海马和皮质区GFAPmRNA的表达.
作者:寇雪莲;朱燕平;唐维国;何松彬 刊期: 2012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双源CT(DSCT)在共同房室通道(CAC)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9例CAC患儿,采用DSCT心电门控下对比增强完成心脏检查,并在图像工作站完成多平面(MPR)、大密度投影(MIP)和三维容积漫游(VR)处理.同期所有患儿均完成超声心动图检查.比较两种检查方法的诊断结果.结果 DSCT均作出CAC诊断,共发现合并畸形29处;超声心动图亦均作出CAC诊断,共发现合并畸形16处.结论 DSCT可以对CAC患儿作出准确诊断,较之超声心动图能发现更多合并畸形,有助于临床手术方案的制定与完善.
作者:冯越;刘铁;翟利浩 刊期: 2012年第06期
目的 研究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在大鼠腹膜间皮细胞(RPMCs)转分化中的作用及机制.方法 体外培养SD大鼠原代腹膜间皮细胞,静止24h后,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不加TGF-β1处理)及TGF-β1(10ng/ml)刺激组.采用RT-PCR法及Western blotting检测TGF-β1处理后不同时点NADPH氧化酶亚单位p67phox、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E-钙粘素(E-cadherin)及Ⅰ型胶原(CollagenⅠ)mRNA和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 TGF-β1刺激RPMCs能导致E-cadherin mRNA和蛋白表达下调,p67phox、α-SMA、CollagenⅠmRNA和蛋白表达上调,呈现一定的时间依赖性.结论 TGF-β1诱导了大鼠腹膜间皮细胞转分化,NADPH氧化酶可能在其转分化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作者:刘小贤;周红娟;汪卫;于健宁;马纪林 刊期: 2012年第06期
目前,临床上口腔颌面部牙源性皮肤窦道已较少见,其病情易迁延反复发作,常有误诊、误治现象发生,增加了患者的痛苦[1].笔者现对近年来我院收治的13例颌面部牙源性皮肤窦道患者的临床资料作一回顾性分析,报道如下.
作者:张江山 刊期: 2012年第06期
目的 检测Notch1受体在颌骨成釉细胞瘤中的表达,探讨Notch1信号途径在颌骨成釉细胞瘤发生中的作用.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69例颌骨成釉细胞瘤Notch1受体的表达.结果 所有颌骨成釉细胞瘤标本中均有Notch1受体的表达,阳性染色位于细胞膜和细胞质.高表达的Notch1受体主要分布在外周柱状或立方状肿瘤细胞中,而在中央多角形肿瘤细胞中Notch1受体低表达.结论 Notch1受体在颌骨成釉细胞瘤中广泛表达,其表达方式提示Notch 1信号途径可能通过调控肿瘤性牙源性上皮的增殖和分化,从而在颌骨成釉细胞瘤的发生中起作用.
作者:杨文君;黄宏杰;徐学军;崔悦;胡向荣;吴翔燕 刊期: 2012年第06期
目的 比较不同性别早发冠心病(PCAD)患者临床危险因素的差异,并探讨其意义.方法 选取经冠状动脉造影确诊的PCAD患者270例,分为男性组(158例)和女性组(112例),采集两组患者常见心血管危险因素(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早发冠心病家族史、吸烟、BMI等)和血液指标(血脂、纤维蛋白原、C反应蛋白等),并作对比分析.结果 两组间高血压、糖尿病、早发冠心病家族史、肥胖、血脂异常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 >0.05),男性组吸烟比例显著高于女性组(P<0.01),男性组血HDL-C和载脂蛋白a(Apoa)水平显著低于女性组(P<0.01).结论 男性吸烟和血脂紊乱比例高于女性,提示吸烟和血脂紊乱是男性PCAD患者发病时间提前的重要危险因素,HDL-C和Apoa水平下降可导致冠状动脉保护机制降低.
作者:鲁明;高炎;王宁夫;李虹;郭士遵;钟益刚 刊期: 2012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低浓度肿瘤化疗药物紫杉醇对人恶性非霍奇金淋巴瘤患者的自然杀伤细胞(NK-92MI)细胞系生长及细胞毒效应的影响.方法 体外培养NK-92MI,加入不同浓度(1、0.5、0.25、0.125、0.06、0.03、0.015、0.008、0.004μmol/L)的紫杉醇培养72h,MTS法检测NK-92MI细胞的增殖;以低浓度(0.02μmol/L)的紫杉醇预培养NK-92MI细胞48h,杀伤试剂盒检测NK-92MI 细胞对K-562细胞的细胞毒效应,流式细胞术检测NK-92MI细胞表面NKG2D受体的表达,RT-PCR检测NK-92MI受体NKG2D、NKG2A/B以及效应分子颗粒酶、穿孔素及IFN-γ基因的表达,ELISA检测IFN-γ分泌的改变.结果 高浓度(0.06~1μmol/L)紫杉醇明显抑制细胞的生长(P<0.05),且呈浓度梯度依赖性;低浓度(0.008~0.06μmol/L)紫杉醇能相对促进NK-92MI细胞的增殖,但无统计学意义(P>0.05),当低于0.008μmol/L时,对NK-92MI细胞的增殖不影响(P>0.05).0.02μmol/L紫杉醇能增强NK-92MI细胞的细胞毒活性,在效靶比为10∶1、5∶1、2.5∶1、1.25∶1时,实验组细胞毒效应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或0.01).紫杉醇处理组NK-92MI细胞高表达穿孔素、颗粒酶及IFN-γ(均P<0.05),而抑制性受体NKG2A/B基因表达下调(P<0.05),未发现表面杀伤性受体NKG2D基因和蛋白的表达上调(P >0.05).结论 低浓度紫杉醇能促进NK-92MI细胞的增殖和细胞毒活性,细胞毒活性的增强可能与紫杉醇处理后NK-92MI细胞活化能力增强以及相关基因(穿孔素和颗粒酶)的表达增强有关.
作者:曹飞麟;郑瑞;周申康;马兆生;林辉;徐东 刊期: 2012年第06期
目前,有创机械通气是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AECOPD)患者出现域型呼吸衰竭伴意识障碍患者重要的抢救措施之一,但由于患者高龄、处于慢性疾病终末期、同时合并其他脏器严重疾病、人工气道高风险性以及患者对预后不乐观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建立人工气道行有创机械通气受到一定限制.近年来,我院对上述患者进行无创正压通气治疗,取得了较好效果,现报道如下.
作者:屈健民;赵云峰 刊期: 2012年第06期
腹股沟疝手术中约10%为复发疝的再手术[1],而复发性疝再手术复发率仍高达33%[2].腹膜前无张力疝修补术是近年来开展的新技术,因其具有符合人体解剖学结构、创伤小、恢复快、复发率低等优点,目前已成为腹股沟疝修补术的主要方法.近年来,我院采用腹膜前无张力疝修补术治疗复发性腹股沟疝,取得了满意效果,现报道如下.
作者:尤祥正;郭世伟;金崇田;蒋正顺;项彬斌 刊期: 2012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预防性肝动脉栓塞化疗(TACE)在大肝癌(肿瘤总直径≥8cm)治疗中的价值.方法 选取行根治性大肝癌切除术的112例患者,其中术后行TACE79例(TACE组),未行TACE33例(对照组).比较分析两组患者术后1、2、3年的累计无瘤生存率及总生存率.结果 TACE组术后1、2、3年的累计无瘤生存率分别为70.9%、48.1%、12.6%,对照组分别为36.4%、20.0%、15.0%.TACE组术后1、2年累计无瘤生存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术后3年两组患者累计无瘤生存率无明显差异(P >0.05).TACE组术后1、2、3年的累计总生存率分别为 89.8%、68.1%、41.2%,对照组分别为57.6%、36.4%、29.1%.TACE组术后1、2年累计总生存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术后3年累计总生存率无明显差异(P >0.05).结论 预防性TACE可以提高大肝癌手术切除患者的无瘤生存率及延长生存期,对提高手术效果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叶晓明;徐骁;凌琪;卫强;周斌;孙军辉;郑树森 刊期: 2012年第06期
室间隔缺损(VSD)为常见先天性心脏病(CHD)之一,发病率约占CHD的20%[1],可单独存在,亦可是其它复杂心血管病变的组成部分.传统的外科开胸修补手术具有一定的危险性,可出现麻醉意外、血气胸、出血等问题,但仍是常用的VSD治疗方法[2-3].室间隔缺损经导管封堵(TCVSD)治疗早由Lock等[4]于1988年首次报道.自2002年Amplatzer封堵器进入中国市场并应用于VSD的治疗,介入治疗已逐渐成为可部分替代外科手术的方法[5-7].由于TCVSD的使用受一定条件的限制,包括VSD的大小、位置、形态及并发症等,因此术前严格筛选并确定其类型、掌握TCVSD的适应证,是提高封堵手术成功率、减少患者二次手术及并发症的重要保证.
作者:俞梅;马骥;徐耕;蒋俊;姚述远;周颖;边昶;许逸飞 刊期: 2012年第06期
机械肠道准备(mechanical bowel preparation,MBP)作为择期结直肠手术的术前常规操作,随着医学科技水平的不断发展,不断有证据显示其对患者并不一定有益.本文现对MBP的发展及现状作一综述.
作者:蔡磊;项洋锋 刊期: 2012年第0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