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4种修复方法对根管治疗后的重度楔状缺损前磨牙抗折强度的影响

毕玲;傅柏平

关键词:修复方法, 根管治疗, 重度楔状缺损, 前磨牙, 抗折强度, 牙体硬组织, 根尖周炎, 牙髓炎, 危害性, 非龋性, 牙冠, 临床, 疾病, 断裂
摘要:楔状缺损是好发于前磨牙的非龋性牙体硬组织疾病,而重度楔状缺损常因并发牙髓炎或根尖周炎需行根管治疗,其潜在的危害性为牙冠断裂[1].临床上对根管治疗后的重度楔状缺损前磨牙的修复方法各异.本研究旨在通过比较4种常见的修复方法对根管治疗后重度楔状缺损前磨牙抗折强度的影响,从而进一步探讨更为有效的修复方法.
浙江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长程视频脑电监测在难治性癫痫手术治疗中的定位意义

    难治性癫痫约占癫痫的20%~25%[1],主要是指临床上经正规抗癫痫药物治疗后发作仍无法满意控制者.其中10%~20%的患者可以通过接受癫痫外科治疗而获得良好的预后,而外科治疗成败的关键在于手术前定位的精确程度[2].视频脑电图(VEEG)能长程同步监测患者的临床表现和脑电活动情况,为癫痫的发作起始区定位提供了可靠的依据.我院于2005年1月至2010年7月应用长程VEEG仪对201例难治性癫痫患者进行监测,经术前评估对其中97例行外科手术治疗,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作者:冯丽;朱君明;陈书达;楼林;丁小华;冯晓燕 刊期: 2011年第08期

  • 有限内固定加外固定治疗Ⅲ型Pilon骨折28例疗效分析

    Ⅲ型(Raedi-Aligower分型)Pilon骨折是指胫骨远端严重的粉碎性骨折,关节面或干骺端嵌压或爆裂,负重轴线损坏,伴有骨缺损及远端松质骨塌陷的复杂骨折,多为高能量损伤,常伴有严重的软组织损伤,如开放性伤口、皮肤挫裂伤和张力性水疱等,其治疗极其困难,预后不良[1].传统的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易对软组织产生再次损伤,局部血供受破坏,并发症发生率较高.近年来,我院采用有限内固定加外固定治疗Ⅲ型Pilon骨折28例,取得了满意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作者:郑国洪;吴旭东;明文义;傅国海;戴海东;方智松;汪君 刊期: 2011年第08期

  • 输尿管留置双J管并发症护理及对策

    双J管具有良好的内引流和支架作用,已被临床广泛应用.主要应用于肾盂、输尿管和膀胱手术后,以利于患者的恢复,但在应用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风险,需要认真预防、正确处理.近年来对留置双J管患者笔者采取风险管理对策,控制了风险事件的发生,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作者:李芳;耿娇霞 刊期: 2011年第08期

  • Rho/Rho激酶在哮喘小鼠气道的表达及其对气道重塑的影响

    目的 研究Rho/Rho激酶(ROCK)信号通路在哮喘小鼠气道中的表达及其对气道重塑的作用.方法 清洁级BALB/c雄性小鼠39只,随机分为对照组、哮喘组、Y-27632干预组、地塞米松干预组,每组10只(其中对照组9只).建立哮喘小鼠模型,并应用ROCKⅡ特异性拮抗剂Y-27632进行干预,光镜观察肺组织结构,Image-pro plus图像分析软件测量支气管壁厚度(Wat)和平滑肌厚度(Wam),免疫组化法测定肺组织ROCKⅡ蛋白含量,RT-PCR法测定RhoA、ROCKⅡ mRNA含量.结果 ⑴哮喘组小鼠RhoA、ROCKⅡ表达明显增高,应用ROCKⅡ特异性拮抗剂Y-27632能够下调RhoA、ROCKⅡ的表达.⑵ Y-27632干预组小鼠Wat和Wam均明显低于哮喘组小鼠.结论 哮喘小鼠肺组织RhoA及ROCKⅡ表达增多,ROCKⅡ受体拮抗剂Y-27632能够下调RhoA、ROCKⅡ的表达,明显抑制哮喘小鼠Wat和Wam.

    作者:项蔷薇;朱妍艳;罗运春;王强;李昌崇 刊期: 2011年第08期

  • 神经生长因子联合溴隐亭对垂体GH3细胞的抑制作用

    目的 探讨神经生长因子(NGF)联合溴隐亭对垂体腺瘤GH3细胞增殖的影响.方法 在无血清的培养条件下,将GH3细胞分成3组:对照组、溴隐亭组、NGF+溴隐亭组,采用CCK-8法检测不同药物干预后GH3细胞的成活率.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NGF干预后GH3细胞的形态无明显改变.单独溴隐亭治疗对GH3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不明显,而NGF干预后2、4、6d分别再给予溴隐亭治疗则对GH3细胞增殖均有明显抑制作用(P<0.01),其中NGF干预后4d及6d时溴隐亭的抑制效果更明显.结论 NGF能促进溴隐亭对GH3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

    作者:苏志鹏;蒋小龙;王成德;刘洁;陈云祥;李群;吴近森;吴哲褒 刊期: 2011年第08期

  • 口腔白色念珠菌感染的机体免疫机制研究进展

    口腔白色念珠菌病是由白色念珠菌感染所引起的口腔黏膜疾病,是人类常见的口腔真菌感染.机体对口腔白色念珠菌的免疫作用包括固有免疫和适应性免疫,其完整的机体免疫机制较为复杂,其中CD4+T细胞是目前公认的起核心作用的细胞.笔者现对口腔白色念珠菌感染的机体免疫机制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作者:杨海萍;何虹;苗卓伟;范艳;董研 刊期: 2011年第08期

  • 牙体及牙列缺损修复体类型分析与应用探讨

    牙体和牙列缺损的不同修复方式在恢复咀嚼及美观等方面各有利弊,研究牙体和牙列缺损修复类型,可以了解目前社会对义齿修复效果的需求程度以及未来的发展方向,从而为科研教学及临床医务人员的配备提供参考数据.本文回顾性统计我院口腔技工中心近年来所制作的修复体种类并进分析,现报道如下.

    作者:张丽文;刘丽;施华丽 刊期: 2011年第08期

  • 经纤支镜气道腔内注药用于重型颅脑损伤合并肺部感染治疗的价值

    重度颅脑损伤患者昏迷时间>1h以上甚或持续昏迷,伴生命体征紊乱,具有发病急、进展快、并发症多、病死率高等特点[1].肺部感染是重度颅脑损伤患者常见的严重并发症之一,临床应重视该类患者的治疗工作.近年来笔者对重型颅脑损伤合并肺部感染患者采用经纤维支气管镜(简称纤支镜)气道腔内注药进行治疗,取得了较为满意的疗效,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作者:张存海;陈飞翔;王波 刊期: 2011年第08期

  • 副腮腺良性肿瘤改良手术疗效分析

    副腮腺肿瘤临床上较少见,约占腮腺肿瘤总数的1.0%~7.7%[1].以往副腮腺肿瘤切除的传统术式是采用腮腺经典的S形切口,解剖并保存面神经,行腮腺浅叶、副腮腺及肿瘤切除,若为恶性还需扩大切除.但多年的临床实践证明,传统术式存在着过度治疗的问题,有着诸多缺点,如手术切口过长、手术瘢痕欠隐蔽,术后腮腺区明显凹陷畸形而影响美观、腮腺浅叶切除后功能受到破坏,切断耳大神经分支导致面部、耳垂麻木不适,Frey综合征以及暂时性面瘫等.随着对副腮腺肿瘤认识的不断深入及功能性外科的发展,副腮腺良性肿瘤的术式也在不断尝试着各种改良方法.为取得更好的治疗和美容效果,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笔者对手术方式进行改良,自2000年以来采用改良切口、腮腺嚼肌筋膜上翻瓣切除副腮腺肿瘤,现对手术效果作一回顾性分析,报道如下.

    作者:童永青;施更生;戴杰;赵国强 刊期: 2011年第08期

  • 两种不同术式治疗难治性鼻出血疗效比较

    目的 比较鼻内镜下出血灶电凝术和鼻内镜下蝶腭动脉电凝术治疗难治性鼻出血的近、远期疗效.方法 对2006年1月至2009年1月82例难治性鼻出血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内镜下出血灶电凝组(直接止血组)68例,内镜下蝶腭动脉电凝组(间接止血组)21例.所有病例随访12~48个月,治疗后第3个月末,记录患者的止血情况,随访期间末次复查记录患者的复发情况.比较两组的止血成功率和术后鼻出血复发率.结果 直接止血组、间接止血组止血成功率分别为89.7%和9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10,P=0.918).两组的术后复发率分别为27.9%、4.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644,P=0.033).结论 鼻内镜下蝶腭动脉电凝术与内镜下出血灶电凝术相比较,近期疗效相当,远期疗效更佳,复发率低,为鼻内镜下不能明确出血灶或电凝术失败的鼻出血患者的治疗提供另一种选择.

    作者:陈晓云;李贺;杨新东;吴贤敏;张悦 刊期: 2011年第08期

  • 经伤椎椎弓根螺钉撬拨复位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中期疗效观察

    随着社会工业化及交通运输业的发展,胸腰椎骨折的发生率明显升高.对其治疗尤其是手术治疗,一直是脊柱外科研究的热点和焦点.生物力学研究表明:椎弓根及椎体后上方与椎弓根相连的部分为应力集中的区域,当暴力作用于胸腰椎时,由于关节突关节的阻挡及胸腰段后突的作用,该区域向后移位是造成椎管内占位的主要原因.而伤椎固定对其直接推压复位,并可以显著提高骨折段的生物力学特性.近年来笔者采用经伤椎椎弓根螺钉撬拨复位固定法治疗胸腰椎骨折,取得了较好疗效,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作者:籍剑飞;裴斐;赵尹松;刘云海 刊期: 2011年第08期

  • 统计P值的意义及常见统计学表述错误辨析

    在医学临床科研工作当中,常见很多医学临床工作者虽然使用卫生统计方法对临床资料进行了正确、详尽的分析,但对统计结果的理解和表述不恰当或错误,从而得出与统计分析结果不一致的结论,影响论文的科学性.现就笔者在本刊的编辑过程中遇到的关于统计P值的意义及常见的表达错误进行分析和总结,以期与广大作者朋友进行探讨和交流,提高对临床资料的正确统计分析和总结能力.

    作者:徐波;沈叔洪 刊期: 2011年第08期

  • 早期增殖前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荧光血管造影与视网膜光凝治疗分析

    近年来,我国糖尿病发病率有逐年上升趋势,糖尿病导致的视网膜病变是眼科常见病之一,因此采用眼底荧光造影(FFA)检查早期诊断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以便适时激光治疗显得十分重要.激光是目前治疗DR的有效手段,既往研究显示不同分期DR光凝术后预后不同,增殖前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PPDR)预后好于增殖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PDR),更好于高危PDR[1].本文旨在回顾性分析早期PPDR患者在FFA指导下行视网膜光凝治疗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作者:吴丽萍;赵佳威;陈芝清 刊期: 2011年第08期

  • 57例糖尿病足患者综合治疗疗效分析

    糖尿病足是导致糖尿病患者住院接受治疗的重要原因,是一种发病率较高的糖尿病并发症[1],若不能得到及时、正确的处理可导致坏死扩大,伴继发感染,严重者可致残致死.现笔者对我院近年来收治的糖尿病足患者溃疡创面的治疗情况作一回顾性分析,报道如下.

    作者:鲍艳芳;任跃忠 刊期: 2011年第08期

  • 创伤性眼内炎病原体分析

    眼外伤破坏了眼组织的正常防御系统,在病原微生物的作用下易发生感染,是一种较为严重的眼科急症,如救治不及时或治疗不合理,炎症会迅速波及眼内组织,包括房水、玻璃体、视网膜、葡萄膜,甚至穿透角膜、巩膜,引起眼球周围炎症,即使给予大量抗生素并进行手术治疗,仍难以避免视力丧失[1-2].因此及时诊断、明确病原体、给予敏感抗生素应用,对于挽救视力、保存眼球非常重要.现回顾性分析我院近年来收治的创伤性眼内炎眼部标本培养结果,旨在提高临床对病原体种类的全面了解,报道如下.

    作者:李棣;张惠成;钱晓娃;徐永宁 刊期: 2011年第08期

  • 原发性局限性膀胱淀粉样变性研究进展

    淀粉样变性是以特异性蛋白纤维在全身各种组织器官的细胞外沉积,继而导致以机能障碍为特征的代谢性疾病.淀粉样变性既有原发性与继发性之分、又有系统性与局限性之别,其预后差异较大.原发局限性膀胱淀粉样变性在临床上是一种少见的良性病变,其临床表现和辅助检查所见极易与膀胱癌和出血性膀胱炎混淆,须经组织病理学检查确诊.笔者复习相关文献并结合临床诊治经验[1],对其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诊断治疗和预后作一综述.

    作者:苏晶石;王欣;刘铸;杨可为;徐国强 刊期: 2011年第08期

  • 髋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栓塞的预防及护理

    下肢深静脉栓塞(deep venous thrombosis, DVT)是人工髋、膝关节置换术后常见的严重并发症,其发生率超过3.5%,2%~16%的患者可发生致命性肺栓塞(pulmonary thromboembolism, PE)[1].我科2008年3月至2009年12月共行人工髋关节置换术72例,对下肢深静脉血栓的临床预防及护理对策积累了一定的经验,现报道如下.

    作者:马汝超 刊期: 2011年第08期

  • 全血细胞减少症130例病因分析

    全血细胞减少症是多种疾病造成的一种全血减少综合征.血常规检测血红蛋白<100g/L,血小板<100×109/L,白细胞<4.0×109/L至少有2次,这种血象的改变常见于造血系统疾病,也见于非造血系统疾病,病种繁多,病因复杂,骨髓细胞学检查对全血细胞减少症患者的病因诊断有重要的价值,结合临床资料可提高临床诊断的准确率.现对我院2009年12月至2010年11月收治的130例全血细胞减少症患者进行回顾性总结和病因学分析,报道如下.

    作者:方美玉 刊期: 2011年第08期

  • 妊娠中期全血C反应蛋白浓度与妊高征关系初探

    妊娠高血压综合征(妊高征)是一种常见的严重影响母婴安全的疾病,可诱发血管内皮损伤或继发炎症,使C-反应蛋白(CRP)升高,进而引起心血管疾病[1].若能早期预测妊高征的发生,尽早采用干预措施,对预防妊高征及改善母婴预后有重要意义.本研究通过测定孕14~24周孕妇的全血CRP 浓度,并观察妊娠结局,探讨中期妊娠孕妇全血CRP 水平与妊高征的关系,寻找早期预测妊高征的检测方法.

    作者:俞夏美;黄静;田根富;高峰 刊期: 2011年第08期

  • 乌司他丁对髋关节置换术患者围术期D-二聚体、血栓素B2水平的影响

    目的 观察不同剂量乌司他丁对髋关节置换术患者围术期D-二聚体(DD)、血栓素B2(TXB2)水平的影响.方法 选择80例无血液系统疾病(包括凝血功能障碍)的ASAⅠ~Ⅱ级择期髋关节置换术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Ⅰ组)、乌司他丁30万U组(Ⅱ组)、乌司他丁60万U组(Ⅲ组)、乌司他丁100万U组(Ⅳ组),每组20例;分别于术前(T1)、术毕(T2)、术后3 h(T3)、术后12 h (T4)和术后24 h (T5)采血测定DD、TXB2水平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与术前比较,4组患者T2~T5时DD水平升高(P<0.05),Ⅰ、Ⅱ组T2~T5时TXB2水平升高(P<0.01),Ⅲ和Ⅳ组T2~T3时的变化无统计学意义(P >0.05),T4~T5时逐渐升高(P<0.01);与Ⅰ组比较,Ⅱ、Ⅲ、Ⅳ组T2~T4时DD水平降低(P<0.01),Ⅱ组T2~T3、Ⅲ组和Ⅳ组T2~T4时血浆TXB2水平降低(P<0.01);与Ⅱ组比较,Ⅲ、Ⅳ组T2~T4时DD、TXB2水平降低(P<0.01).结论 术中静脉滴注60~100万U乌司他丁,可在一定时间内降低患者血浆DD、TXB2水平,改善其围术期的高凝状态.

    作者:成建庆;葛叶盈;徐云;郑书芬;康亚梅;江琰迪 刊期: 2011年第08期

浙江医学杂志

浙江医学杂志

主管:浙江省卫生厅

主办:浙江省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