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璐璐;王显芝;刘丽巍
中风后抑郁症是脑卒中常见的并发症,严重影响了患者功能康复和生活质量。在脑卒中护理的同时,注重生理、心理和社会相结合,身心同治的护理模式对其心理状态观察与疏导,以给患者供充分宣泄的机会,加强关怀,帮助其克服抑郁、自卑及焦躁的心理,有利于疾病的早日康复。
作者:王君俊;张艳玲 刊期: 2015年第53期
目的:本文主要探讨了血管性介入治疗在妇产科出血性疾病中的应用。方法对我院12例出血疾病患者采用血管穿刺技术进行治疗,根据血管造影的检查结果,选用5Fcobra导管插管至双侧子宫动脉并通过血管造影的影像,要将出血部位血管分布的出血进行清理,动脉关注抗生素或抗癌药物,以携带新鲜明胶海绵颗粒与抗生素或是抗癌药物。结果通过对患者使用栓塞双侧血管,12例患者出血性疾病得到止血的效果,12例患者共栓塞子宫动脉20次,髂内动脉4次,6例急性出血患者1次栓塞治疗止血成功,手术后10分钟内阴道活动性出血均停止。结论血管性介入治疗在妇产科出血性疾病中效果较好,具有微创、安全的效果,有效保留年轻患者的子宫。
作者:李娟 刊期: 2015年第53期
目的:探究护理干预在社区老年人患者中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2013年6月至015年4月间,我社区医院收治的老年人高血压患者共116例,随机将116例患者分成对照组以及观察组,每组各58人。对照组患者单用常规手段进行护理,观察组则在对照组的护理基础上加用护理干预。结果观察组老年高血压患者的总有效率为91.38%(53例),高于对照组的72.41%(42例),且数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常规护理中加用护理干预,能够有效对老年人高血压患者的临床症状进行干预,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陈秀茹 刊期: 2015年第53期
目的:探讨电子鼻咽喉镜在耳鼻喉科疾病诊断及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耳鼻喉科疾病患者512例,采用电子鼻咽喉镜对疾病进行诊断和治疗。结果所有患者在电子鼻咽喉镜下检查顺利,并得到明确诊断,患者均无不良反应。电子鼻咽喉镜下对213例患者进行治疗,102例声带息肉、24例会厌囊肿、57例鼻息肉患者在电子鼻咽喉镜下行切除术,手术顺利;30例咽喉部异物患者在电子鼻咽喉镜下成功行异物取出术。结论电子鼻咽喉镜诊治耳鼻喉科疾病安全有效,特异性强,有利于提高耳鼻喉科疾病诊治的成功率和喉癌病变的确诊率。
作者:齐耿;范巧真;李寿皊 刊期: 2015年第53期
由于各种原因导致新生儿体温过低,出现各系统的损伤,采取相应护理措施治愈本病。
作者:贺丽 刊期: 2015年第53期
目的:观察和分析对鼻出血患者护理时采用心理行为干预的措施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3年8月至2014年12月间我院收治的80例鼻出血患者作为临床研究对象,使用随机数字列表法将其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0例。对照组患者采用传统护理方法进行干预,研究组患者在对照组的护理基础上加用心理行为干预。观察和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护理效果。结果研究组患者治疗的总有效率(97.5%)明显高于对照组(80.0%),(P<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在鼻出血患者的临床护理中应用心理行为干预可以明显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值得在临床上进一步推广。
作者:李吉娜 刊期: 2015年第53期
随着社会人口的老龄化,老年住院患者人数呈上升的趋势,由于老年患者在生理功能的退化,以及疾病和药物的影响等等因素,导致老年患者容易发生跌倒的安全问题,从而严重影响了老年患者的身心健康,特别是一些心血管的住院病人,因此我们要对住院的老年患者进行跌倒高风险的评估。针对个体化来进行有效预防跌倒护理措施,减少跌倒事件的发生,保障患者的安全[1]。
作者:张盼 刊期: 2015年第53期
目的:对咽旁间隙肿瘤的54例手术治疗方法与并发症进行分析探讨,为今后的临床防治工作提供可靠的参考依据。方法抽取在2002年1月zhi 2014年12月间我院收治的获得明确诊断的咽旁间隙肿瘤患者54例,对其临床资料展开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54例患者中包括良性肿瘤患者45例,恶性肿瘤9例,采取4种手术如露进行治疗;54例患者肿块全部完整切除,复发10例,复发率18.52%,术后发生并发症者19例,发生率为35.19%。结论咽旁间隙肿瘤手术治疗效果相对理想,但是存在一定的复发率和并发症发生率,在临床治疗中应对其给予足够的重视,采取不同的手术入路,提高手术成功率,减少复发或并发症。
作者:唐正琪 刊期: 2015年第53期
目的:探讨门诊输液护理安全隐患的护理措施。方法选取2014年1月到2015年1月到我院进行相关疾病治疗的患者共120例,分为两组,一组为门诊组,一组为护理组,每组60例,门诊组患者采取门诊治疗,另一组门诊输液患者则采用一定护理措施来加强护理治疗。结果结果显示,门诊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为68.33%,明显低于护理组的88.33%,而在差错率的对比上,门诊组患者的差错率为8.0%,明显高于护理组的1.6%,两组对比,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门诊输液护理质量可以通过一定的措施进行改善。
作者:杨永珍 刊期: 2015年第53期
目的:探讨密闭式静脉输血的操作要点。方法参考相关文献资料,对密闭式静脉输血术进行分析,总结操作要点。结论在进行密闭式静脉输血前。应对患者情况进行评估,注意输血禁忌。
作者:关保;张杰;焦鑫;于艳秋 刊期: 2015年第53期
目的:分析探讨血站质量管理工作中差错管理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12年5月至2012年12月我站的9500例健康献血者的血液样本进行研究,血站质量管理工作中未实施差错管理,另选择2013年5月至2013年12月我站的9500例健康献血者的血液样本进行研究,血站质量管理工作实施差错管理,并对比差错管理实施前后的差错事件发生率。结果差错管理前后的差错事件发生率具有显著的差异(P<0.05),差错管理前的差错事件发生率为3.16%,差错管理后的差错事件发生率为0.22%。结论血站质量管理过程中实行差错管理具有显著的应用价值,能有效减少差错事件发生率,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甄蔚;甄韬 刊期: 2015年第53期
目的:针对甲状腺癌术后并发转移灶的患者在进行碘131治疗期间所制定的护理措施进行讨论,保证患者的治疗效果,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方法选择2013年7月至2013年10月共102例在本科室接受碘131治疗患者的临床资料,针对其从入院到出院,制定相应的护理措施并实施。结果以上102例患者经ECT全身扫描均提示转移灶有不同程度的清除,且在治疗期间未发生严重不良反应,平均住院日为一周。结论在碘131治疗期间,对患者进行全方位的护理措施,可以有效的减少患者的不适,提高了患者的疾病治愈率,同时也提高了患者的生存质量和满意度。
作者:李娜 刊期: 2015年第53期
目的:对比CT与MRI在老年多发性脑梗死病人诊断中的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4年6月至2015年6月诊治的150例老年多发性脑梗死患者,分别使用CT和MRI进行诊断,依据患者病情发生时间、梗死部位、梗死病灶大小以及是否转变成血管性痴呆等展开分组统计,对比各种情形下两种诊断方法对病情的诊断情况,分析CT和MRI应用在老年早期脑梗死的具体特征。结果根据脑梗死发生的时间分组,使用MRI对早期多发性脑梗死诊断阳性率高于CT(P<0.05);按照梗死灶尺寸分组,MRI对小病灶的查出率好于CT;依据梗死部位分组,MRI对小脑和脑干上的梗死查出率明显高于CT;依据是否为血管性痴呆分组,MRI对非血管性痴呆病人的梗死查出率高于CT(P<0.05),对血管性痴呆梗死阳性查出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多发性脑梗死患者来说,CT和MRI都是诊断病情的重要方法,但在早期、小病灶、多发脑梗死、梗死的部位、痴呆梗死病灶等方面的查出率,MRI都高于CT。
作者:莫继钦 刊期: 2015年第53期
目的:观察血清胱抑素c和尿酸检测在冠心病的诊断以及病情评估中的作用。方法抽选我院确诊的50例冠心病患者作为甲组,同期50名健康体检者为乙组,比较两组胱抑素c和尿酸水平。结果甲组胱抑素c与尿酸水平均高于乙组,两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在甲组患者中,通过Gensini积分大小来分为四个亚组,结果发现,随着Gensini积分的逐渐增加,各亚组患者胱抑素c与尿酸水平均亦逐渐升高,组间比较,差异显著(P<0.05)。结论对血清尿酸与胱抑素c水平的测定,可为诊断冠心病及判断冠脉病变的严重程度提供一定依据。
作者:吴翔;魏向龙 刊期: 2015年第53期
目的:探索提高新上岗护士综合素质的培训方法,帮助新上岗护士尽快适应职业岗位,合理的规划职业人生。方法设计了六个部分的培训内容,第一部分:熔炼团队;第二部分:黄金心态修炼;第三部分:医患沟通技巧培训;第四部分:职场礼仪培训;第五部分:医院文化培训;第六部分:员工职业素养培训及总结。结果通过培训,新上岗护士均有了清晰的目标,明确了自己的奋斗方向,提升了职业忠诚度,我院采取职业素质能力系统化培训三年来未出现护士离职。结论新上岗护士职业素质能力系统化培训是提升护士综合素质,培养护理人才,减少离职率的有效方法。
作者:康红霞 刊期: 2015年第53期
目的:观察伢典法联合银粉玻璃离子水门汀治疗儿童龋病的短期临床疗效。方法选择我院门诊就诊的龋病患儿60例,共120颗患牙。随机分为伢典组和传统机械组,并记录去龋的时间、治疗时疼痛程度等指标,及2年随访评价情况。结果伢典组去龋时间为10.18±2.32min,明显较传统机械组长(P<0.05);前者无痛率为78.33%,较后者明显提高(P<0.05)。治疗后2年,组间成功率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伢典法时间虽长,但明显减轻了疼痛,2年后复诊能达到良好的充填效果。
作者:王海男 刊期: 2015年第53期
痹证是由于气候等因素引起的一种病,其轻者病在四肢关节肌肉,重者可内舍于脏。本病以居潮湿、高寒之地,或气候变化之时,患病者为多。对此,本文分析研究了其发病机理,并对其进行基本类型分析,文中后分析了临床治疗方法。
作者:孙世文 刊期: 2015年第53期
目的:分析总结后一次竹山县疟疾流行特点和防治措施,评价防治效果,探讨适合当前流行特点的防治策略和措施。防控概况1951年至2010年出现疟疾暴发情况、控制措施及防治效果等资料,分析评价此阶段疟疾流行特点和防治措施实施效果。结果根据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突出重点的防治原则,竹山县经历了三次疟疾暴发流行,分别是1955年,1966年,特别是1978年至1980年,疟疾发病率居高不下,引起了县委、县政府及卫生行政部门的高度重视,投入了大量的财力、人力、物力,每年把疟疾的防治作为防病灭病的主要任务来抓,经过多年的努力防治,发病率已从1953年的387,55/十万降至1985年的16.04/十万,1986年全县疟疾发病率首次降至5.53/十万以后,又连续七年控制在万分之一以下。其中1993年疟疾发病率为0.42/十万,达到了卫生部颁发的“基本消灭疟疾”的标准。1994年10月通过省卫生厅组织的“基本消灭疟疾”考核验收。流行现状及疫情分析竹山县疟疾发病虽然达到了基本消灭的标准,但在1994至1998年的疫情出现反弹,1994年至1998年疫情波动在0.2/十万~2.4/十万之间,为了分析查找疫情波动的原因,我们将近5年全县发生37例病人,根据个案调查病史调查结果进行分析。
作者:朱东斌;刘兴宝;范本君 刊期: 2015年第53期
目的:研究药物联合应用对胃炎及胃十二指肠溃疡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研究起止时间为2014年3月至2015年3月,观察对象为52例胃炎及胃十二指肠溃疡患者,按照治疗方式的不同将其分为两组,每组26例,对照组采用雷贝拉唑治疗,治疗组采用雷贝拉唑联合胃康胶囊治疗,观察比较两组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幽门螺杆菌清除率、药物毒副作用发生率与对照组相比,P<0.05,统计学差异显著。结论联合用药的治疗方式较单纯用药治疗效果显著,可有效清除幽门螺旋杆菌,不良反应率,安全有效。
作者:王彩玲 刊期: 2015年第53期
目的:分析ICU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发生的危险因素,为VAP(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控制与预防提供依据。方法收集2010年1月至2014年1月在我院ICU病房进行机械通气治疗的患者403例,采用病例—对照的方法进行分析,探索出可能发生VAP的危险因素,并对这些因素进行分析,找出预防和控制VAP发生的方法。结果多因素回归分析得出:多次插管、抗生素联用种类>2种、机械通气时间、APACHEⅡ评分>15分等的OR值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ICU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危险因素主要有:多次插管、抗生素联用种类>2种、机械通气时间、APACHEⅡ评分>15分。
作者:崔益明;张劲松 刊期: 2015年第5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