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巧梅;余留森
0引言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iabetic retinopathy, DR )是糖尿病微血管并发症中重要的病变之一,是一种具有特异性改变的眼底病变,能导致双眼不可逆性盲[1]。随着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和饮食结构改变,其患病率在逐年增高,已严重影响到人们的身心健康和生活质量。针对DR患者,我们对其健康知识需求进行调查,目的是通过调查,了解需求内容,掌握其影响因素和发病原因,针对健康知识需求,制定有效的健康教育计划和护理干预措施。通过前期护理干预,预防DR 发生和发展,提高DR 患者的生活质量。
作者:赵有环;付海玉 刊期: 2013年第15期
本文通过分析弥漫性轴索损伤(DAI)的临床特点、诊断标准、治疗方法及预后,得出结论:弥漫性轴索损伤原因多为车祸伤及坠落伤,根据伤后表现及颅脑CT影像及时明确诊断,早期气管切开、呼吸机辅助呼吸、冬眠、亚低温治疗及对脑水肿、肺部感染、应激性溃疡的防治,对于弥漫性轴索损伤的患者的救治及预后恢复有重要的意义。
作者:王俊敏;张涛;刘一平;陈先海 刊期: 2013年第15期
0引言护理不良事件是指在护理过程中发生的、不在计划中的、未预计到的或通常不希望发生的事件,包括患者在住院期间发生的跌倒、用药错误、走失、误吸或者窒息、烫伤与其他的与患者的安全相关的、意外的护理事件[1]。我院从2009年开始全面实施医疗安全不良事件登记报告制度以来,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总结我们五官科病房的护理不良事件的管理经验汇报如下。
作者:李克 刊期: 2013年第15期
目的:探讨腰椎小关节突不对称与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相关性。方法对93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CT表现进行回顾分析,在CT片上观察患者的小关节突关节形态并测量小关节突关节角度,并以小关节突角度是否对称分为不对称组及对称组,进一步分析其与椎间盘突出发生部位、突出程度和突出类型的相关关系。结果93例不对称组58例占62.4%,对称组35例占37.6%。两组患者突出间隙分布及突出程度比较统计学差异无显著性;两组椎间盘突出类型比较差异有高度显著性。结论腰椎间盘突出的发生与小关节突不对称具有一定定的相关性,腰椎小关节突不对称与椎间盘突出症的突出类型明显相关。
作者:张炳志 刊期: 2013年第15期
目的:探讨颈痈的中医诊疗与护理措施。方法介绍颈痈的症状与中医诊疗方法。结论大部分患者经治疗和精心护理后病情向愈,预后较好。个别颈痈,在临床上因大量使用苦寒药物治疗,可形成慢性迁延性,肿块坚硬,经久不消。
作者:刘丹林 刊期: 2013年第15期
目的:为了了解医院抗生素使用情况,并对感染病原菌及细菌耐药性进行分析。方法对292例感染者中的280例住院患者抗生素应用种类和使用,病原菌种、药物敏感试验、菌株对常用抗生素的耐药性等项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感染者抗生素使用率为95.89%。使用两种抗生素感染者49.28%,使用3种17.50%,使用4种10.71%,使用1种仅22.50%;感染者的细菌阳性检出率为26.39%,分离出细菌24种,革兰阳性菌190株,革兰阴性菌178株,真菌81株,放线菌3株,其中条件致病菌22种333株,检出菌占总株数73.67%。细菌对青霉素、头孢菌素等20种抗生素存在不同程度的耐药,其中以大肠埃希菌、金黄色葡萄球菌、铜绿假单胞菌耐药性较高。结论此结果对指导临床医生正确合理应用抗生素,减少耐药菌株的产生,预防医院感染提供参考依据。
作者:赵平 刊期: 2013年第15期
通过多途径实现优质护理,以落实基础护理为契机,强化人文关怀,实行责任、包干制护理,创建温馨病房。
作者:曾玉春;彭纯洁 刊期: 2013年第15期
目的:讨论红斑狼疮中医辨证分型治疗措施。方法对患有红斑狼疮患者进行分组治疗,治疗后对治疗效果进行对比,总结不同类型不同的治疗方法。结论利用中医方法治疗该病具有显著疗效,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董家伸 刊期: 2013年第15期
1病例介绍男,49岁,因左腰部疼痛4+天,于2006年9月13日10时入院,有受伤史和服活血化瘀中成药史,作B超检查,提示脾破裂,腹腔内有大量的积液,进行腹腔穿刺,抽出腹腔不凝之血液,查体:T36℃,脉搏116次/分,血压116/94mmHg,入院诊断为失血性休克,外伤性脾破裂。入院当天中午在气管插管全麻下行剖腹探查和脾切除术。术中探查发现:脾纵轴全层裂伤,呈粉碎性,被大网膜和血凝块包裹,腹腔积血和血凝块约2000毫升,其余无异常。术后输液抗炎治疗,当天查血球分析:WBC 9.1×109/L 、N82.1%、HB96g/L,术后第一天的尿量2500ml。30多小时后出现恶心、想呕症状,给予对症处理后缓减,40小时出现呕吐少量褐色胃内容物,行胃肠减压,继续输液抗炎治疗,术后2天多肛门排气数次。查血球分析:中性94.3%、白细胞总数18.2×109/L、HB90g/L,术后3天,患者自觉心慌,予心电监护、吸氧等处理后缓解,术后3天下午,体温升至39.4℃,予以对症处理后,体温下降,2小时后,进少许牛奶后呕吐,嘱禁食。于术后3天多病员因感染中毒性休克,经抢救无效而死亡。作尸检证实:空肠上段扭转540度,扭转小肠呈暗褐色。
作者:赵蓉 刊期: 2013年第15期
目的:了解小儿静脉输液渗漏的相关因素及护理措施,采取积极有效预防措施,为患儿提供更安全更有效的输液护理,提高患儿家长对静脉输液护理的满意度。
作者:程丽 刊期: 2013年第15期
0引言有机磷农药在农业生产中,对农作物的病虫害防治、增加产量、促进农业的发展起着很大作用。近几年来,有机磷农药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农药的分布也日趋分散,中毒的人数也呈上升趋势。有机磷农药中毒的患者发病突然,药物毒性强,人体吸收快,病情发展迅速,如果没有进行及时的抢救与治疗,会造成严重的后果,甚至死亡。因此,对待这种患者要采取及时的抢救措施是关键环节,加强患者的护理也很重要。
作者:徐淑芝 刊期: 2013年第15期
0引言气管内插管术是气管内的麻醉或急救时的一项重要操作,一般情况插管比较容易,但在某些特殊情况下可发生插管困难,如处理不当,抢救不及时,可危及病人生命。
作者:马元贵;马兰;陈其虎 刊期: 2013年第15期
目的:对舒血宁注射液进行用药分析。方法阅读相关的文献、资料,并在临床过程中对用药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解决。结论该病主治扩张血管,改善微循环。用于缺血性心脑血管疾病,冠心病,心绞痛,脑栓塞,脑血管痉挛等。
作者:王海霞 刊期: 2013年第15期
目的:探讨120调度员基本素质对院前急救效率的影响。方法通过对院前急救调度工作核心力量调度员的培训。不断提高其个人综合素质,调度技术水平以及院前急救的效率。结果通过加强调度的培训,调度员的个人综合素质、调度技术水平及院前急救效率大大提高了。结论调度员是院前急救指挥调度工作中的核心力量,院前急救指挥调度工作随着急诊医疗体系的不断完善而发展,依靠的是调度人员整体素质的提高。调度人员要积极地参加各种方式的学习,不断适应日益发展的急救医疗体系的要求,以提高调度工作效率。
作者:陈彦花 刊期: 2013年第15期
目的:探讨及分析产后饮食指导对母乳喂养成功率的影响。方法选择2012年7月至2013年5月期间在院自然分娩的120例产妇,将其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60例。对照组产妇只进行常规产后护理与指导,观察组产妇除接受常规产后护理指导外,还要接受系统、科学的产后饮食教育指导。产后30天,对两组产妇的喂养情况、乳汁分泌情况以及新生儿体重下降幅度等情况进行结果统计与分析。结果观察组产妇的喂养情况、母乳喂养成功率及乳汁分泌情况等均显著优于对照组产妇的相应情况,观察组新生儿的体重下降幅度也明显低于对照组,且两组之间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P<0.01)。结论通过对产妇进行系统、科学的产后饮食指导教育工作,可以促进母婴的身体健康,有效提高母乳喂养的成功率。
作者:李吉花;李玉磊;聂红梅;李继红 刊期: 2013年第15期
报告2007年6月至2008年5月70岁以上胃癌患者围手术期的护理体会。本组除一例术后10天死于多器官功能衰竭,余均好转痊愈出院。
作者:董梅 刊期: 2013年第15期
目的:避免灭菌时低温,保证灭菌物品的质量,预防医院感染的发生。方法针对近期出现的低温问题,从蒸汽质量、灭菌器的运行、操作人员3个方面进行严格的控制。结果灭菌物品各项监测合格。结论灭菌器的正常使用、操作人员的规范操作能有效避免低温。
作者:杨环英 刊期: 2013年第15期
目的:探讨分析重症颅脑外伤患者开颅手术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3月至2010年3月我院收治的30例重症颅脑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术后均获随访6~12个月;采用GOS评判预后:良好10例(占33.3%)、中残7例(占23.3%)、重残5例(占16.7%)、植物生存2例(6.7%)、死亡6例(占20%);良好率为56.6%。结论重症颅脑损伤患者行开颅手术能充分降低颅内压、彻底清除颅内血肿和坏死脑组织,在改善脑部血液循环的同时提高了存活率、降低死亡率和致残率,对改善患者预后具有重要的意义。
作者:胡纯燚 刊期: 2013年第15期
目的:总结合并精神分裂症患者全麻术后入住ICU的护理观察要点。方法自2010年3月至2013年2月入住ICU的8例因各种原因需要接受全麻手术且合并精神分裂症的患者的护理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对该类患者实施护理的要点。结果8例患者无非计划拔管、坠床、自残、伤人、暴力事件发生,均在入ICU后顺利转回普通病房。结论对合并精神分裂症患者全麻术后入ICU患者积极采取有针对性的护理措施,有助于促进患者安全度过围手术期。
作者:张晗晖;廖巧玲 刊期: 2013年第15期
目的:通过对传染科新护士与带教老师关系的质性研究,以找到新护士与带教老师之间的关系及影响因素,为制定提高新护士工作能力、改善临床师生关系的对策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择2011年4月至2012年9月新分到传染科的10名女性护士,工作时间为1~2年。应用质性研究中的现象学研究方法,采用访谈法和观察法了解10名不同科室的新护士与带教老师关系的真实体验。结果新护士认为带教老师的态度、综合能力的强弱、道德水平均对新护士有不同程度的影响,8名新护士都认为与带教老师间有距离感。结论本研究结果表明,注重沟通交流,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带教老师严于律己,提高综合能力;新护士谦虚主动的学习态度,有助于提高新护士的工作能力并使其尽快的融入到新的工作环境中。
作者:陈晓艳;陈晓红 刊期: 2013年第1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