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晓甫
目的:调查普通胸外科营养风险筛查2002(NRS 2002)和营养支持的应用现状。方法采用营养风险筛查方法(NRS2002)筛查普通胸外科318例住院患者的营养风险,分析营养风险的筛查及营养支持的应用情况。结果318例患者中营养风险者133例(41.80%),无营养风险者185(58.5%);行营养支持者52(16.3%)例,其中肠外营养31例,肠内营养13例,肠内与肠外结合8例。结论普通胸外科住肿瘤患者的营养风险发生率较高,而进行营养支持率不足20%,需要加强及改进。
作者:何俊 刊期: 2013年第15期
目的:探讨剖宫产术同时行肌瘤剔除术的方法及临床效果。方法抽取在我院采取剖宫产术同时行肌瘤剔除术的患者76例,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结果76例患者手术均取得成功,术中平均出血量为300±50毫升,手术时间为62±7分钟,肛门排气时间为2.0±1.5天,住院时间为7.0±1.5天,产褥期感染率约为6.58%,与同期单纯剖宫产相比无显著差异。结论只要严格掌握手术适应症及手术操作技能,剖宫产术同时行肌瘤剔除术不仅安全有效,而且可以减少患者在短时间内再次手术的痛苦,还能降低患者的医疗费用,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李华 刊期: 2013年第15期
目的:探讨妊娠期急性阑尾炎的治疗方法及手术时机选择。方法回顾性分析156例妊娠期急性阑尾炎的临床资料,早孕92例,中孕46例,晚孕21例,其中手术治疗66例,均治愈出院。结论妊娠期急性阑尾炎的明确诊断和手术治疗,及时手术及外科密切观察病情变化,是保证临床效果及母婴安全的重要手段。
作者:蒋济钢 刊期: 2013年第15期
目的:通过对传染科新护士与带教老师关系的质性研究,以找到新护士与带教老师之间的关系及影响因素,为制定提高新护士工作能力、改善临床师生关系的对策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择2011年4月至2012年9月新分到传染科的10名女性护士,工作时间为1~2年。应用质性研究中的现象学研究方法,采用访谈法和观察法了解10名不同科室的新护士与带教老师关系的真实体验。结果新护士认为带教老师的态度、综合能力的强弱、道德水平均对新护士有不同程度的影响,8名新护士都认为与带教老师间有距离感。结论本研究结果表明,注重沟通交流,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带教老师严于律己,提高综合能力;新护士谦虚主动的学习态度,有助于提高新护士的工作能力并使其尽快的融入到新的工作环境中。
作者:陈晓艳;陈晓红 刊期: 2013年第15期
目的:对良性前列腺增生症与慢性前列腺炎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和分析,同时探讨良性前列腺增生症(BPH)合并慢性前列腺炎(CP)临床特点。方法对我院收治的192例良性BPH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和总结。结果192例前列腺增生患者中,发生前列腺增生合并慢性前列腺炎患者132例,占68.8%;单纯前列腺增生患者60例,占31.2%。前列腺I、II、III度增生患者发生CP的几率分别为52.6%(101/192)、64.6%(124/192)、89.6%(172/192)。前列腺III度增生与I、II度发生CP率相比,χ2分别为8.725、5.318,P均<0.05。结论前列腺炎症在BPH疾病的发展过程中起到了一定的助推作用,并且会加重病情的发展。当两种疾病合并,加之患者年龄因素影响,常会伴有其他疾病,因此需要对其进行积极地治疗和预防。
作者:石太平;代斯日古楞;Gu Leng 刊期: 2013年第15期
目的:对肠炎型疾病的护理措施进行探讨。方法在对肠炎型疾病患者进行护理的过程中对相关护理经验进行总结。结论小肠是食物消化和吸收的主要部位。成人肠内可吸收液体量每日为8000ml以上,故小肠疾病可引起严重的营养代谢障碍和水、电解质、酸碱平衡紊乱。
作者:岳联革 刊期: 2013年第15期
危重患者的医院获得性感染日益受关注,NICU更是医院感染监控的重点。院内感染具有多种相关危险因素,因此,在早期对致病菌进行检测、合理使用抗菌药物,进行个体化的护理,避免感染发生也就成为控制院内感染的主要环节之一。本文将对院内感染相关危险因素及其预防,以及个体化护理措施进行概述,进而为临床预防院内感染的发生提供参考依据。
作者:贺燕;张蕾;李佳;庞江霞 刊期: 2013年第15期
目的:探讨阴道超声与腹部超声联合检测异位妊娠的诊断价值。方法选择我院诊断的异位妊娠患者192例,按照随机分组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采用腹部B超进行检测,观察组联合使用阴道超声和腹部超声检测,比较两组诊断符合率。结果观察组患者诊断符合率高于对照组,组间资料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阴道超声与腹部超声联合检测异位妊娠诊断符合率高,值得在临床上大力推广使用。
作者:王永胜 刊期: 2013年第15期
目的:探讨肿瘤患者放化疗期间,营养支持对患者体质改善、预后、疗效等方面的影响。方法对100例放化疗肿瘤患者营养支持前后的各项指标进行分析比较。并设立对照组100例进行对比。结果观察组中放化疗后的各项数据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的体重、体力评分均有一定幅度提高;放化疗耐受性提高,生存改善,不良反应较对照组低。结论积极均衡的营养支持是可提供肿瘤患者所需基本营养物资,预防和减轻放化疗期间营养不良的发生,从而提高患者肿瘤治疗的耐受性,提高疗效,改善生存和预后。但同时也应注意,营养支持并不提倡常规使用,仅对有营养风险的患者使用。
作者:罗方杰 刊期: 2013年第15期
目的:总结合并精神分裂症患者全麻术后入住ICU的护理观察要点。方法自2010年3月至2013年2月入住ICU的8例因各种原因需要接受全麻手术且合并精神分裂症的患者的护理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对该类患者实施护理的要点。结果8例患者无非计划拔管、坠床、自残、伤人、暴力事件发生,均在入ICU后顺利转回普通病房。结论对合并精神分裂症患者全麻术后入ICU患者积极采取有针对性的护理措施,有助于促进患者安全度过围手术期。
作者:张晗晖;廖巧玲 刊期: 2013年第15期
目的:探讨老年慢性阻塞性肺气肿并发自发性气胸的护理体会。方法选取我科收治的老年慢性阻塞性肺气肿并发自发性气胸的患者34例进行分析讨论,针对患者密切的观察病情变化,并给予有效的护理干预措施,预防气胸的发生。结果此组老年慢性阻塞性肺气肿的患者终自发性气胸症状均治愈,并且病情得到控制,终均出院采取家庭式氧疗。结论对于老年慢性阻塞性肺气肿并发自发性气胸的患者早期实施有效的护理干预措施,能够有效的降低气胸的发生率,提高临床治疗效果,终提高老年慢性阻塞性肺气肿患者的生活质量。
作者:康迪 刊期: 2013年第15期
0引言硬膜外血肿发生在颅骨内板和硬脑膜之间,约占外伤性颅内血肿的30%[1]。血肿多见于颞部、额顶部、颞顶部,其缘由多因头部遭受外力直接打击,产生颅骨骨折或颅骨局部变形,使脑膜中动脉或静脉破裂所致。临床表现依原发性脑损伤程度、出血速度、血肿部位而有所不同[2]。典型表现为伤后即有短暂昏迷,继而意识转清,以后又再次昏迷。患者多有头痛、呕吐、烦躁不安、肢体无力等。通过头颅CT或核磁共振检查可确诊。昏迷患者发生硬膜外血肿病死率很高,护理质量对患者预后有着重要意义。2013年5月,我科收治1例急性硬膜外血肿患者,给予积极治疗与精心护理,效果满意。报告如下。
作者:李珊珊 刊期: 2013年第15期
目的:探讨腹腔镜辅助阴式子宫切除术在临床应用中的效果分析。方法将96例纳入观察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各48例。观察组采用腹腔镜辅助阴式子宫切除术,对照组采用常规开腹子宫切除术,分别观察记录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胃肠功能恢复情况、住院时间及术中、术后并发症发生等情况,对两组患者的手术效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观察组的手术效果在术中出血量、术毕胃肠功能恢复情况及住院时间等方面均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在手术时间及术中、术后并发症等方面无显著差异。结论腹腔镜辅助阴式子宫切除术临床效果显著,具有创伤小、术后恢复快及并发症少、住院时间短等优点,安全可行,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云芳 刊期: 2013年第15期
目的:探讨120调度员基本素质对院前急救效率的影响。方法通过对院前急救调度工作核心力量调度员的培训。不断提高其个人综合素质,调度技术水平以及院前急救的效率。结果通过加强调度的培训,调度员的个人综合素质、调度技术水平及院前急救效率大大提高了。结论调度员是院前急救指挥调度工作中的核心力量,院前急救指挥调度工作随着急诊医疗体系的不断完善而发展,依靠的是调度人员整体素质的提高。调度人员要积极地参加各种方式的学习,不断适应日益发展的急救医疗体系的要求,以提高调度工作效率。
作者:陈彦花 刊期: 2013年第15期
目的:避免灭菌时低温,保证灭菌物品的质量,预防医院感染的发生。方法针对近期出现的低温问题,从蒸汽质量、灭菌器的运行、操作人员3个方面进行严格的控制。结果灭菌物品各项监测合格。结论灭菌器的正常使用、操作人员的规范操作能有效避免低温。
作者:杨环英 刊期: 2013年第15期
学习领会“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精神,切实落实基础护理,采用优质服务全程引导就诊,培训导诊、分诊护士的优质服务理念、人文关怀知识,重塑护士礼仪,规范服务用语,营造和谐温馨的病区环境,传递安全有效的亲情服务等措施,全面提高门诊护理服务质量和患者满意度。
作者:裴晶 刊期: 2013年第15期
目的:简述烧伤的清创术。方法对烧伤患者进行烧伤清创术。结论近年来,为了避免重度烧伤病员因清创术打击,加重休克期病情,主张采用简单清创术,以下简称清创术。
作者:詹学哲;汤维波;黄大华;刘颖;刘亚男 刊期: 2013年第15期
目的:通过对25例疫苗接种后不良反应(ADR)的分析,了解疫苗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不良反应表现和有关特征,为其安全接种提供依据。方法分析我院2011年2月至2013年2月通过门诊预防接种不良反应监测系统收集数据,将不良反应分为一般反应、异常反应,偶和反应进行统计性分析。结果我院15种疫苗的预防接种中,记载有10种疫苗发生不良反应25例,其中一般反应19例,异常反应5例,偶合反应1例。不良反应主要表现为红肿、发热、皮疹等。百日咳~白喉~破伤风联合疫苗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居首位,加强免疫引起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显著高于基础免疫。结论选用免疫效果好并且安全性高的预防性生物制品,加强预防接种人员规范化操作,严格掌握禁忌症并且做好预检筛查,进而减少预防接种不良事件的发生。
作者:王能 刊期: 2013年第15期
目的:探讨静脉留置针在临床护理工作中的广泛应用和护理。方法通过对留置针的临床应用与护理,避免发生并发症,保证医疗及护理质量。结果留置针时间延长,并发症减少,减轻了病人的痛苦,减轻了临床护理人员的工作负担[1]。结论正确的留置方法及护理可提高留置针使用率,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减轻了患者每日穿刺的痛苦,减轻了护理人员的工作量。
作者:周义琴 刊期: 2013年第15期
目的:探讨经颅多普勒超声(TCD)检测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后脑血管痉挛( CVS)的血流动力学变化。方法对42例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患者,应用经颅多普勒超声(TCD)每天不同的时间对大脑中动脉血流速度进行监测,结合临床表现、头颅影像学结果评价脑血管痉挛的发生。结论经颅多普勒超声(TCD)通过动态监测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后脑血管痉挛(CVS)的血流速度变化,能准确评价脑血管痉挛(CVS )的发生,对脑血管痉挛(CVS )的诊断和预后判断有着重要意义。
作者:赵艳丽 刊期: 2013年第1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