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维生素D缺乏性手足抽搐症患儿的护理体会

胡运娟

关键词:维生素d缺乏性手足抽搐症, 护理
摘要:目的:探讨维生素d缺乏性手足抽搐症患儿的护理措施。方法选取2010年3月至10月,我院儿科收治的维生素d缺乏性手足抽搐症20例,总结临床护理资料。结果经有效护理后20例患儿,显效16例,有效3例,无效1例,对比分析护理前后患儿拇指强直痉挛症状的评估,评估计划由我院儿科护理小组规定的计划表进行,评估分值50分满,护理前患儿拇指强直痉挛症状的评估分为38.87~4.55,护理后患儿拇指强直痉挛症状的评估分为20.55~2.75,护理后拇指强直痉挛症状的评估分明显低于护理前,P<0.05,差异有统计意义。护理前患儿面肌颤动评估分为33.75~3.85,护理后患儿面肌颤动评估分25.75~2.65,护理后面肌颤动评估分明显低于护理前,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意义。结论通过临床护理措施的应用能有效改善患儿面肌颤动、拇指强直痉挛等的临床症状,提高患儿的生活质量。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连续型电子期刊)杂志相关文献
  • 浅析上睑下垂的中医针灸治疗的临床观察效果

    目的:浅析上睑下垂的中医针灸治疗的临床观察效果。方法针灸治疗眼睑下垂方法多样,疗效确切。毫针疗法可分辨证、辨经、西医辨病中医辨证相结合治疗;特种针法包括头针、眼针、电针、温针及穴位注射疗法等。结论建议临床观察与基础科研相结合,进而得到简、便、效、廉的针刺方法应用于临床。

    作者:王占柱 刊期: 2013年第35期

  • 自制新型双下肢循环功能改善枕的研制与应用

    脑卒中患者由于肢体活动障碍,卧床时间延长,日常活动减少,容易发生静脉血栓栓塞症(VET),表现为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in thrombosis,DVT)和肺血栓栓塞症(PET)。如果不加以预防,脑卒中患者的DVT发生率可达30%~40%[1]。脑卒中患者并发DVT时约2/3位于小腿,长期卧床的患者需将下肢抬高,一般需高于心脏水平20-30°,抬高患肢促进静脉回流,既是一种治疗方法,又是一种康复护理措施[2]。而患肢下垫物的使用材料及方法至关重要。传统的方法是应用棉被、衣物或普通枕头塞于患肢下,患肢不能有效固定易滑落,难以保证持续抬高。垫的物品凹凸不平,不符合人体生理结构产生不舒适感,甚至疼痛。抬高患肢的高度不固定,患肢抬的过高,膝关节过伸,病人不能耐受,垫物过少,则高度不够,达不到促进静脉血液回流的目的。我科自制新型双下肢循环功能改善枕在临床应用一年来取得良好效果,此项新技术设计新颖巧妙、独特,具有使用方便、结构设计符合人体生理结构,轻便柔软舒适,能够达到治疗康复效果,使下肢循环功能得到有效改善。其材料价格低廉,实用性强等优点。

    作者:耿红梅;孙杰;张丽华;侯丽云;颜红 刊期: 2013年第35期

  • 肺胀的辨证的治疗分析

    目的:探讨肺胀的辨证治疗。方法选取2012年1月至2013年6月收治的临床34例肺胀患者辨证治疗资料进行分析。结果34例患者经治疗总有效率达88%以上。结论肺胀同其它疾病一样,病机有虚实之分,疾病有外邪犯肺与因虚之胀之异,故治疗首分虚实,虚则补之,实者泻之,虚实夹杂则攻补兼施或先去其实再补其虚或先补其虚后攻其实,以平为期。

    作者:王冬敏 刊期: 2013年第35期

  • 单纯性甲状腺肿30例治疗体会

    目的:探讨单纯性甲状腺肿患者临床治疗方法疗效。方法对2012年1月至2013年6月收治单纯性甲状腺肿患者30例临床治疗方法资料进行分析。结果30例单纯性甲状腺肿患者,经治疗治愈17例,好转10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90%。结论对不能耐受手术或手术后复发的多结节性单纯性甲状腺肿病人可采用放射性碘治疗。单纯性甲状腺肿一般不需要快速治疗,可采取分次剂量给予放射性碘。应警惕放射引起的甲状腺素急剧释放而产生的甲亢危象,可于放射性碘治疗前先给予抗甲状腺药物预防性治疗。

    作者:胡海洋 刊期: 2013年第35期

  • 浅析肛裂的临床医疗

    目的:探究对肛裂患者的临床医疗。方法分析患者的临床表现,采取合理的治疗措施。结论肛裂的治疗方法有很多,均是以消除症状,促使创面愈合为目的。一般来说,治疗时应区别肛裂是在急性期、还是在慢性期,急性肛裂多能自愈或经非手术治疗痊愈,慢性期肛裂在非手术治疗无效时则应行手术治疗[1]。

    作者:潘伟忠 刊期: 2013年第35期

  • 流行性乙型脑炎的疾病预防措施

    目的:讨论流行性乙型脑炎的疾病预防。方法根据文献资料记载并结合个人临床经验进行归纳总结。结论乙脑的预防主要采取两个方面的措施,即灭蚊防蚊和预防接种。

    作者:范红玉 刊期: 2013年第35期

  • 结石引起肾绞痛的治疗分析

    目的:探讨结石引起肾绞痛的临床症状及临床治疗方法,观察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1年2月至12月,我院收治肾绞痛患者24例,均因小结石引起,临床用药治疗。结果经过药物治疗后24例中,显效18例,有效4例,无效2例,对比分析患者临床经药物治疗后患者患侧肾区叩击痛、腰痛伴高热对比评估,经药物治疗前患者患侧肾区叩击痛评估分数37.85~4.55,经药物治疗后患者患侧肾区叩击痛评估分数25.55~2.75,经药物治疗后患者患侧肾区叩击痛评估分数明显低于治疗前,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意义。经药物治疗前患者腰痛伴高热评估分数38.85~3.55,经药物治疗后患者腰痛伴高热评估分数22.85~2.35,经药物治疗后患者腰痛伴高热评估分数明显低于药物治疗前,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意义。结论经药物治疗后有效改善了患者的临床患侧肾区叩击痛、腰痛伴高热等典型症状,临床用药效果显著,值得推广。

    作者:王树龙 刊期: 2013年第35期

  • 浅析炔雌醇环丙孕酮片的不良反应

    目的:探究对炔雌醇环丙孕酮片的不良反应分析。方法分析患者产生的不良反应并作出相应的处理。结论炔雌醇环丙孕酮片又称达英-35。本药由2mg醋酸环丙孕酮与35μg炔雌醇组成。醋酸环丙孕酮为氯地孕酮衍生物,为一强效孕激素,孕激素活性明显高于左炔诺孕酮,具有抗雌激素活性。不良反应有生殖系统、神经系统症状、过敏、皮肤疾病等。

    作者:张兰珍 刊期: 2013年第35期

  • 经行身痛中医治疗体会

    目的探讨经行身痛中医辨证论治方法。方法选取2011年2月-11月,我院收治的20例经行身痛患者,总结临床中医辨证治疗的证候、辨证及方法,总结临床治疗资料。结果20例患者经中医治疗后17例治愈,2例好转,1例无效,对比分析患者治疗前后由血虚导致患者肢体酸楚疼痛麻木症状评估,治疗前患者由血虚导致肢体酸楚疼痛麻木症状评估评估分为37.75~3.35,治疗后患者由血虚导致肢体酸楚疼痛麻木症状评估评估分为25.55~2.25,治疗后由血虚导致肢体酸楚疼痛麻木症状评估评估分明显低于治疗前,p<0.05,差异有统计意义。患者治疗前由血瘀导致的关节疼痛评估分为35.55~4.55,治疗后患者由血瘀导致的关节疼痛评估分为21.85~3.35,治疗后由血瘀导致的关节疼痛评估分明显低于治疗前,p<0.05,差异有统计意义。结论中医通过辨证论治从血虚、血瘀等方面引起患者的临床疼痛入手采用综合用药治疗改善患者的症状,促进患者早日康复,提高其生活质量,临床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王庆锁 刊期: 2013年第35期

  • 探讨心电监测心房、心室扑动的效果分析

    目的:探究心房、心室扑动患者的心电图表现。方法选取2013年5月至2013年12月间我院收治的心电监测心房、心室扑动患者39例的心电监测数据进行总结分析。结果39例心电监测心房、心室扑动患者中发现率为96%,其中心房扑动合并房室传导障碍13例,心室颤动9例,心房扑动分型i型10例,心房扑动分型Ⅱ型6例,未发现病症1例。结论心房扑动多为一过性,常是窦性心律与心房颤动相互转变过程中的一种短暂现象。心室扑动是一种严重的心律失常,常见于器质性心脏病,往往是心室颤动的前奏。当心室扑动波的振幅逐渐降低时,心室扑动将很快的转变为心室颤动。心室颤动是心脏骤停其中的一种心电图表现。

    作者:曹继敏 刊期: 2013年第35期

  • 垂体腺瘤病人的外科护理

    目的:总结垂体腺瘤病人的护理经验。方法术前注意患者的护理评估及各项检查指标,术中配合医生完成手术。根据手术具体完成效果,制定术后护理方案。结论术前,一般护理要了解手术入路,其目的是做好术前准备及术后护理。术后应了解手术中情况、术后的治疗措施,掌握胰岛素、激素药物的药理作用,用药后的副作用,并告知病人低血糖的症状,有异常情况及时通知医护人员。

    作者:邱海英 刊期: 2013年第35期

  • 胃肠穿孔超声检查的临床诊断价值分析

    目的:探讨超声检查在胃肠穿孔疾病的临床价值分析。方法2012年3月~12月,我院收治48例经诊断确诊为胃肠穿孔的患者,对48例患者实施超声检查后回分析其临床诊断效果及临床应用价值。结果超声检查患者,膈下腹腔游离气体,约占69%,X线检查患者见膈下存在游离气体,约占45%。结论超声检查在治疗胃肠穿孔病人是起到非常关键的作用,通过检查可以准确探测出腹腔内微少量游离的气体存在,能精准的确定穿孔部位,定位准确,超声检查的临床应用为及时诊断病情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价值。

    作者:苗永德 刊期: 2013年第35期

  • 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治疗效果分析

    目的:评价氯吡格雷与阿司匹林联合应用治疗心肌梗死的疗效。方法2011年2月至11月间来院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30例患者进行研究,按照随机分组的原则,将30例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患者均为15例。对照组患者采用每天口服阿司匹林的方法进行治疗,试验组患者在接受与对照组患者完全相同的治疗方法的基础上,另服氟吡格雷。统计分析对比试验组和对照组患者的差异。结果试验组取得较好的临床治疗效果,疗效结果为显效和有效的人数明显多于对照组,且有效率也较高,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氯吡格雷与阿司匹林联合应用治疗心肌梗死患者,可明显改善患者症状,安全可靠,可推广用于急性心肌梗死的治疗。

    作者:奚广杰 刊期: 2013年第35期

  • 观察治疗慢性浅表性胃炎的临床疗法

    目的:观察治疗慢性浅表性胃炎的临床疗法。方法根据患者临床表现、结合检查结果进行诊断并治疗。结论慢性浅表性胃炎会演变为胃溃疡、穿孔、出血等影响到生命的严重疾病,不仅会影响消化系统的正常运转,还可能引起呼吸系统的病变,如果浅表性胃炎未得到及时有效治疗,胃粘膜长期受到侵蚀,久而久之就会产生病变,恶化成癌。需要谨慎对待。

    作者:张艳 刊期: 2013年第35期

  • 感染性心内膜炎中医治疗体会

    目的:探讨感染性心内膜炎中医治疗体会及临床效果分析。方法选取2011年2月至12月,我院收治的感染性心内膜炎患者22例,临床通过中医辨证论治因各症病因针对性用药,总结临床资料。结果通过中医药方治疗后22例患者显效18例,有效3例,无效1例,对比分析患者临床因热入营血证引起的心悸气短评估,评估分值50分满,经中医治疗前患者临床因热入营血证引起的心悸气短评估分为37.75~4.55,经中医治疗后患者临床因热入营血证引起的心悸气短评估分为20.25~3.35,经中医治疗后患者临床因热入营血证引起的心悸气短评估分明显低于治疗前,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意义。结论通过中医的辨证论治通过邪热袭表证、气分热盛证等病症引起的不同症状综合用药治疗,有效改善了患者的临床症状,控制患者病情恶化,促进其早日康复。

    作者:胡晔 刊期: 2013年第35期

  • 消化性溃疡药物治疗效果分析

    目的:分析消化性溃疡的药物治疗效果。方法收集本院近2年来消化性溃疡门诊病历32例,随访不同药物治疗情况,对比不同药物治疗效果。所有患者服用铝碳酸镁片或其复方制剂。其中18例患者同时服用西咪替丁;14例患者服用复方雷尼替丁胶囊。结果18例服用西咪替丁组有效15例(83.33%),无效3例(16.67%);14例服用复方雷尼替丁胶囊组有效12例(85.71%),无效2例(14.29%)。西咪替丁组出现肾功能、性腺功能和中枢神经系统不良反应病例6例(33.33%);方雷尼替丁胶囊组出现肾功能、性腺功能和中枢神经系统不良反应病例3例(21.43%)。两组间对比,差异显著,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西咪替丁及复方雷尼替丁胶囊对于治疗消化性溃疡疗效显著。且复方雷尼替丁胶囊的不良反应较西咪替丁轻微,值得临床推荐。

    作者:滕中林 刊期: 2013年第35期

  • 口腔颌面部癌的手术治疗

    目的:探讨口腔颌面部癌的手术治疗措施。方法通过长期临床实践和相关基础研究,再结合国内外新的技术和理论,根据口腔颌面部癌不同患者的具体情况,对口腔颌面部癌原发灶和颈淋巴结转移灶进行个体化“量体裁衣”的手术切除。结论口腔颌面部癌位于人体面部“风景区”,涉及面颊、舌、唇、腭、口底和上下颌骨等重要器官,且极易发生颈淋巴结转移。手术是目前治疗口腔颌面部癌主要的手段,并结合多种皮瓣、肌皮瓣和骨肌皮瓣以及各种人工修复体进行外形和功能重建,在口腔颌面部癌个体化手术治疗的根治和重建方面取的了较好的疗效。

    作者:贾宝超 刊期: 2013年第35期

  • 风湿病据理审证求因治疗效果分析

    目的:探讨针对风湿病的病因进行痹症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收集近2年本院治疗的21例风湿病患者的病例资料。21例患者全部给予病因治疗,随访半年,评价治疗效果。结果经过1~3个月的治疗,19例关节疼痛消失,2例关节疼痛好转。随访半年,所有患者无一例复发。结论风、寒、暑、湿、燥、火和疫疠之气等外邪侵及人体,导致风湿病(痹症)的发生。痹症的据理审证求因治疗是针对病因机制给予治疗,效果显著,值得临床应用及推广。

    作者:王致效 刊期: 2013年第35期

  • 单纯性甲状腺肿的护理体会

    目的:探讨单纯性甲状腺肿的护理措施及具体护理方式。方法选取2012年2月至11月,我院收治单纯性甲状腺肿患者22例对临床护理资料进行回顾总结。结果经过有效的护理,20例患者病情基本好转,2例患者转院治疗,患者满意度20/22,对比分析22例患者术前术后疼痛症状评估,以平均值加减标准差方式表达,护理后明前低于护理前评估分,(P<0.05),有显著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通过有效的针对性护理方法能够降低患者并发症的发生,促进患者早日康复出院。

    作者:高丽杰 刊期: 2013年第35期

  • 慢性萎缩性胃炎40例的诊断和治疗

    目的:探讨慢性萎缩性胃炎(caG)的临床内科治疗方法疗效。方法将40例慢性萎缩性胃炎内科给予药物治疗方法资料进行分析。结果显效11例,有效24例,无效5例,总有效率为87.5%。结论应注意除去各种可能的致病因素,如彻底治疗急性胃炎及口腔、咽喉部慢性感染灶等,慢性胃炎主要针对影响生活质量的症状治疗。

    作者:庄立宾 刊期: 2013年第35期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连续型电子期刊)杂志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连续型电子期刊)杂志

主管:中国出版集团公司

主办:世界图书出版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