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洪胜;蔡菊芳;王双珠;严敏婵;甘梅富;张艳
为加强和规范继续医学教育学分的授予与管理,根据卫生部、人事部颁发的<继续医学教育规定(试行)>和全国继续医学教育委员会颁发的<继续医学教育学分授予与管理办法>(全继委[2006]11号),结合我省实际,特制定本办法.
作者: 刊期: 2009年第10期
抑郁症发病率高、疾病负担重、认知功能受损重,有严重的自杀倾向.影响抑郁症患者康复的因素很多,以往侧重遗传、神经生化递质变化等生物因素和社会环境因素研究,近年来有学者研究发现抑郁症患者有认知功能障碍,部分还有人格问题[1-2],致使他们在认识自己、他人、社会或人际关系上都有很大的异常[3].
作者:李晓一;邢葆平;吴皓 刊期: 2009年第10期
急性肺损伤(ALI)/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是指有心源性以外的各种肺内外致病因素所导致的急性、进行性缺氧性呼吸衰竭,主要的病理特征为肺微血管通透性增高而导致的肺泡渗出液中富含蛋白质的肺水肿及透明膜形成.
作者:张晓洁;邓旻 刊期: 2009年第10期
人类基因组测序工作的完成,标志着基因组学的研究已由结构基因组学迈向功能基因组学,即后基因时代[1-2].如何从海量的基因信息中挖掘基因功能,如何大规模研究人类约3万条基因的功能[3],尤其是基因的相互作用和调控关系,将成为研究现代生物学面临的大挑战.
作者:黄振校;方渭清;廖志苏 刊期: 2009年第10期
目的 通过观察超早期脑梗死患者尿激酶静脉溶栓前CT灌注成像(CT perfusion imaging,CTPI)状态,分析静脉溶栓后易发生继发性脑出血和影响肢体功能恢复的相关CTPI数据,为预测静脉溶栓后发生继发性脑出血的可能性、判断预后提出CT成像的影像学指标.方法 选择24例突发偏瘫或失语、发病时间少于6h、CT常规扫描阴性的患者,立即行CTPI和CT血管成像(CT angiography,CTA)检查,在排除TIA 4例后,1h内给予150万U尿激酶静脉滴注.对溶栓后患者的不同情况与CTPI的不同参数、图像进行观察分析,所有病例在第2~7d给予CT和MRI检查.结果 (1)在24例患者中发现TIA 4例.其余应用尿激酶静脉溶栓后继发脑出血6例(6/20)、死亡3例(3/20);(2)溶栓后继发脑出血病灶侧脑白质区脑血流量(cerebral blood flow,CBF)为(2.50±2.68)ml·min-1·100ml-1,与没有发生脑出血患者数据比较,前者病灶侧的白质区CBF明显下降(P<0.05)结论 CTPI病灶侧脑白质区的CBF明显下降,可能是静脉溶栓后易发生继发性脑出血的预测性指标,当超早期病灶侧脑白质区CBF<5 ml·min-1·100ml-1时不宜选用静脉溶栓.
作者:唐维国;何松彬;王和平;朱永礼;孙茂军;吴阿淼 刊期: 2009年第10期
手足口病(hand,foot ant mouth disesse,HFMD)是全球性传染病,早在1957年由新西兰Seddon加以描述,1959年提出HFMD的命名.它是婴幼儿常见的传染病,由肠道病毒(EV)引起,临床上以发热和手、足、口腔等部位出现皮疹、溃疡等表现为主,个别患者可引起心肌炎、肺水肿、无菌性脑膜炎等并发症,严重者可导致死亡[1-2].该病近期在我国阜阳等多个地区流行,已于2008年5月2日列入我国法定丙类传染病.现对2008年5月至2008年8月在我院诊治的手足口病499例回顾性分析如下.
作者:施灵敏;贺孝良;李昌崇;金献江;陈其 刊期: 2009年第10期
目的 探讨采用保留腓肠神经的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修复小腿下部及足部大面积组织缺损.方法 在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解剖过程中保留腓肠神经干,经远端筋膜蒂旋转120°~150°修复小腿下部及足部大面积组织缺损30例(其中足背部缺损15例、足踝足背复合缺损4例、足踝足底复合缺损3例、小腿下部及足踝部复合缺损8例).结果 术后随访1~3个月,皮瓣全部存活,患肢足踝部或足底外侧皮肤感觉正常;淀粉-碘试验显示患侧腓肠神经的自主神经功能与健侧相比无显著差异;骨折愈合过程中踝关节主、被动功能恢复良好.结论 保留腓肠神经的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修复小腿下部和足部缺损可避免足踝部或足底外侧感觉和自主神经功能障碍等并发症,在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可广泛应用.
作者:谢俊明;郭恩琪;谢庆平 刊期: 2009年第10期
随着我国社会的老龄化,高龄肺癌的发病率逐年上升,在肺癌的综合治疗中,外科手术是重要的治疗手段;但是高龄患者术前合并症及术后并发症较多,因此围术期的处理就显得尤为重要.
作者:周伟鹤;王胜利;杨美高;黄宪平;赵曙光;章岳峰 刊期: 2009年第10期
给予机械通气的患者镇静治疗是临床常用的方法,镇静能使患者更容易耐受气管插管和机械通气.气管插管和机械通气均会增加患者显性和隐陛疼痛,应给予镇痛治疗却常被忽视.本文对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需机械通气的患者的镇静或联合镇痛治疗进行观察,以明确临床选择哪类治疗对患者更有益.
作者:高秋琦;林锡芳;岳军;潘景业;王丹;夏炎火 刊期: 2009年第10期
抗利尿激素分泌异常综合征(syndrome of inappropriate secretion of the antidiuretic hormone,SIADH)也称稀释性低钠血症,是由于颅脑损伤后影响下丘脑-神经垂体功能,促使精氨酸加压素释放而不受渗透压等正常调节机制的控制,从而导致水潴留、尿排钠增多,出现稀释性低钠血症等临床表现的一组综合征[1].
作者:于敏华 刊期: 2009年第10期
肺曲菌球病为肺曲菌病中为常见的一种,临床症状不典型,胸部CT有一定的特征性,对其诊断具有较高的价值.现回顾性分析我院2006年1月到2008年4月经临床证实的16例肺曲菌球病例,以提高对肺曲菌球病的CT诊断水平.
作者:曹登攀;吴恩福;薛晓刚 刊期: 2009年第10期
目的 了解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变异型细胞间黏附分子(CD44v6)在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手术前、后血清中的表达,及其动态变化规律与肺癌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方法 用ELISA法检测62例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及17例肺良性病变患者手术前、后血清中VEGF和CD44v6水平,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1)术前鳞癌患者VEGF水平明显高于腺癌,低分化癌明显高于中分化癌;术后T4期患者VEGF水平明显高于T(1~3)期(均P<0.05);(2)术后腺癌患者CD44v6水平显著高于鳞癌,N2期显著高于N0、N1期,晚期显著高于早中期(均P<0.05);(3)术前肺癌患者的VEGF水平和CD44v6含量明显高于良性病变;(4)手术前、后比较,血清中VEGF的含量明显增高,而CD44v6的含量则明显降低(均P<0.01).结论 NSCLC患者手术前、后血清中VEGF和CD44v6表达率的变化,与肺癌病情的发展、转移密切相关,联合检测非小细胞肺癌患者血清中VEGF和CD44v6的水平可作为预测NSCLC侵袭、转移和判断预后的重要指标.
作者:张斌杰;乐涵波;陈志军;王朝晔;张永奎 刊期: 2009年第10期
自体血小板回输可取得节约用血、防止传染病等的效果[1],但是术前自体血小板单采联合术中自体血回收对组织氧代谢的影响国内未见相关报道.本研究拟通过探讨术前急性自体血小板单采-回输联合术中自体血回收对脊椎内固定术患者氧代谢的影响并为该技术的可行性提供依据.
作者:陈骏萍;黄长顺;王春晓;胡序凯;毛君鹏 刊期: 2009年第10期
股动脉假性动脉瘤(PSA)是经股动脉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PCI)后常见的并发症,外科处理不仅会增加患者的痛苦,而且还会引起不必要的医患纠纷,因此发生假性动脉瘤后临床上多采用内科治疗方法.传统的彩色多普勒超声引导下掌压法耐受性差,成功率偏低.为提高对假性动脉瘤简便治疗方法的认识,现将我院近年来PCI术后发生PSA的患者经局麻后行指压法治疗的效果分析报道如下.
作者:王宁夫;徐鹏;徐坚;叶显华;周亮;童国新;潘浩 刊期: 2009年第10期
新生儿头皮血肿较多见,但临床上对其治疗以及预后还不够重视,往往使部分头皮血肿骨膜下成骨患儿失去佳治疗时期.颅骨骨膜下血肿可见于自然分娩的新生儿,多为使用胎头负压吸引或产钳助产造成骨膜下血管破裂出血所致.
作者:沈志鹏;林超;王宁 刊期: 2009年第10期
自从米非司酮问世以来,有很多研究认为,采用米非司酮(150~200mg)联合利凡诺尔羊膜腔注射终止中期妊娠可以明显提高引产成功率,减轻患者痛苦,目前临床应用较为普遍.
作者:陈红芳;叶寄生;张大勇 刊期: 2009年第10期
妊娠合并上尿路结石临床较为少见,其诊断和治疗较棘手,易误诊漏诊,如处理不当,可危及母婴生命.我院2006年9月至2009年2月共收治妊娠合并上尿路结石患者168例,其中112例行保守治疗,30例输尿管镜下单置双J管,26例行尿道输尿管镜下气压弹道碎石术,疗效满意,报道如下.
作者:李显明;詹利永;苏志伟;王建峰;洪志华 刊期: 2009年第10期
近年来,卒中的诊治水平在不断提高,卒中急救变得更为现实和重要.溶栓治疗现已在世界各国被广泛认可和应用,但是由于卒中患者发病后急救延迟的存在,使得溶栓率一直处于较低水平.
作者:张征;韩钊;冯靓;叶祖森;臧秋玲;王苹莉 刊期: 2009年第10期
目的 结合黄斑变性患者黄斑区的光学相干断层扫描技术(OCT)形态学检查及视觉电生理视功能检查,探讨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的形态学改变与视功能改变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初次诊断为年龄相关性渗出型黄斑变性患者20例(30眼)、初次诊断为年龄相关性萎缩型黄斑变性患者25例(30眼)以及同年龄段正常对照者15例(30眼),分别为渗出组、萎缩组和正常组.对3组研究对象进行黄斑中心凹OCT检查及眼电生理检查.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分析检查结果.结果 (1)渗出组水平及垂直方向神经上皮层厚度较对照组和萎缩组均明显增厚(均P<0.05),可见色素上皮下/神经上皮下脉络膜新生血管(CNV)、浆液性和,或出血性色素上皮(RPE)脱离、浆液性神经上皮层和/或神经纤维层脱离.萎缩组水平及垂直方向神经上皮层厚度与对照组并无明显差异(P>0.05),发现玻璃膜疣12眼,均未见色素上皮下/神经上皮下CNV、浆液性和/或出血性RPE脱离、浆液性神经上皮层和/或神经纤维层脱离.(2)与对照组比较,渗出组F-ERG a、b波振幅及Ops、P-VEP振幅均明显降低(均P<0.05).F-ERG b波潜时及P-VEP潜时均明显延长(均P<0.05);萎缩组F-ERG a波振幅及Ops、P-VEP振幅均明显降低(均P<0.05),F-ERG b波潜时明显延长(P<0.05).与萎缩组比较,渗出组F-ERG b波振幅、Ops及P-VEP振幅均明显降低(均 P<0.05).结论 年龄相关性萎缩型黄斑变性患者视功能改变早于视网膜神经上皮层厚度的改变,在渗出型患者视功能改变的同时常合并有视网膜神经上皮层的变厚,提示渗出性黄斑病变的病情进展更快,黄斑区形态以及视网膜功能的改变较萎缩型更严重.
作者:赵海岚;洪朝阳 刊期: 2009年第10期
手术创伤和麻醉是引起围术期免疫抑制的主要因素之一.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1)是一种重要的炎症性趋化因子(chemokines,CK),在机体的免疫抑制中起重要作用[1].本研究在同等麻醉深度下,排除其他相关因素的影响,对不同麻醉方式在相同手术围术期的血浆MCP-1浓度变化进行研究,探讨麻醉对围术期患者MCP-1浓度的影响,现报道如下.
作者:史思仁;王跃进;胡燕;陈永花;赵毅敏;倪建华;郑恭 刊期: 2009年第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