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健康教育对糖尿病伴焦虑抑郁患者心理状态的影响

任启芳;史菲菲;胡红艳;张艳丽;顾娟;汪丽

关键词:健康教育, 心理疏导, 糖尿病, 护理, 心理状态
摘要:目的 探讨健康教育联合心理疏导对糖尿病伴焦虑抑郁患者心理状态的改善效果,提高广大护理人员对糖尿病伴焦虑抑郁的认识.方法 将2011年1月-2012年1月在医院就诊的糖尿病伴焦虑抑郁患者70例随机分为常规护理组和心理疏导组各35例,常规护理组进行常规药物治疗与饮食、生活等基础护理;心理疏导组由经过专科护士培训的护士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实施健康教育联合心理疏导干预,内容包括情感关怀、心理疏导和各项技能的培训等.进行为期4周的疗效的观察.比较两组在治疗护理前后焦虑、抑郁评分变化情况.结果 治疗后,心理疏导组的焦虑评分为42.1±5.2,抑郁评分为40.3±6.4,而常规护理组的焦虑评分为49.6±4.7,抑郁评分为51.6±4.9.通过比较,两组SAS和SDS评分较治疗前均明显改善;治疗后,心理疏导组SAS和SDS评分均显著低于常规护理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在糖尿病伴焦虑抑郁患者积极治疗和基础护理的同时施以健康教育联合心理疏导有助于糖尿病伴焦虑抑郁患者焦虑、抑郁症状的减轻和缓解,提高了患者的生存质量.
中华全科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可吸收骨水泥联合椎弓根钉内固定治疗胸腰段脊柱骨折临床研究

    目的 观察可吸收骨水泥强化椎体联合短节段椎弓根钉内固定治疗胸腰段脊柱骨折的疗效.方法 自2009年2月-2011年5月应用经伤椎椎弓根注射可吸收骨水泥强化,联合短节段椎弓根钉内固定治疗胸腰段脊柱骨折26例.所有患者均于术前、术后1周、2个月、6个月、12个月、去除内固定后3个月行X线检查;术前、术后6个月、12个月行CT检查,测量后凸角及伤椎前缘高度的变化.术后随访10 ~36个月,平均18个月.结果 所有病例均无神经损伤或异物反应等并发症.未发现有内固定松动或断裂现象.术前后凸角平均21.8°,椎体前缘高度平均为49.7%,术后1周分别为3.2°和94.3%;术后12个月3.8°和92.3%;去除内固定后3个月5.5°和90.4%.并进行SPSS 12.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可吸收骨水泥联合短节段椎弓根钉内固定治疗胸腰段脊柱骨折可有效恢复椎体高度及后凸畸形,促进椎体骨折愈合,减少远期椎体高度丢失,同时也是防止椎弓根钉松动或断裂的有效方法.

    作者:周茂生;谢加兵;杨民;汪正宇;胡旭峰;徐祝军 刊期: 2013年第07期

  • 舒适护理在种植牙围术期的应用

    目的 通过对92例患者134颗种植牙的回顾、分析、总结,探讨人工种植牙手术的护理配合,加强种植牙手术前后的舒适护理,使患者在信任、镇静、愉快的过程中接受种植手术,提高手术成功率.方法 选取2007年4月-2012年4月来院实行人工种植牙的患者92例,使用bicon配套种植系统,根据种植牙的手术特点,采取正确、规范化的护理方式,针对不同的患者特点,做好术前、术中、术后相应的舒适护理工作.结果 正确、规范的手术配合及有效的舒适护理措施,取得了患者的信任,增强了患者的信心,使患者在手术过程中保持了愉快的心情,保证了手术治疗的成功.结论 种植牙手术的成功与良好的手术配合和有效的舒适护理是分不开的,不仅大大降低了患者不舒适的程度,同时也提高了种植牙手术的成功率,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护理理念,给患者带来了心理、生理和社会上的舒适.

    作者:王英;王艳;刘文静;郭慧 刊期: 2013年第07期

  • 磷酸肌酸钠和1,6-二磷酸果糖治疗小儿心肌损害的疗效比较

    目的 比较磷酸肌酸钠和1,6-二磷酸果糖在治疗小儿心肌损害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重庆市铜梁县人民医院收治的64例小儿心肌损害患儿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2例,两组均给予常规治疗,治疗组加用磷酸肌酸钠治疗,对照组加用1,6-二磷酸果糖治疗,比较两组患儿的临床疗效和治疗前后心肌酶变化情况.结果 疗程结束后,治疗组的总有效率为90.62%,显著高于对照组的总有效率78.13%,治疗组的显效率为53.12%,显著高于对照组的显效率43.75%,P<0.05;治疗后两组患儿天门冬氨基转移酶(AST)、磷酸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以及乳酸脱氢酶同工酶-1(LDH-1)较治疗前均显著降低,且治疗组降低程度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磷酸肌酸钠治疗小儿心肌损害临床疗效显著,优于1,6-二磷酸果糖.

    作者:陆琰 刊期: 2013年第07期

  • 输尿管镜下钬激光碎石术的围手术期护理

    目的 探讨输尿管镜下钬激光碎石术治疗输尿管中下段结石的围手术期护理措施.方法 回顾分析输尿管镜下钬激光碎石术治疗132例输尿管中下段结石患者的临床资料及在治疗过程中所采用的护理措施.结果 123例一次碎石成功,一次碎石成功率为93.6%.3例结石息肉包裹严重患者改开放手术,6例因术中结石移位至肾脏碎石失败.术后均有不同程度的血尿,经过止血、对症处理后消失.术后3~5d出院,恢复良好,随访3~6个月无并发症发生.结论 输尿管镜下钬激光碎石术治疗输尿管中下段结石具有创伤小、恢复快、住院时间短等优点,是治疗输尿管中下段结石的首选方法.而充分的术前准备和术后落实周密细致的护理措施以及必要的健康指导,是促进患者早期康复的重要手段.

    作者:马艳 刊期: 2013年第07期

  • 护理干预对留置针引起静脉炎的临床观察

    目的 分析留置针引起的静脉炎的原因,观察护理干预对留置针引起的静脉炎的效果,提高护理质量.方法 选择2011年1月-2012年9月胸外科静脉留置针患者250例,随机设对照组114例与实验组136例,观察静脉炎的发生情况,对实验组采取预防措施,且对发生的静脉炎患者采取中药外敷、硫酸镁湿热敷、水胶体敷料及马铃薯片外敷等护理方法.结果 采取相应护理干预措施的留置针患者114例,并发静脉炎28例,未采取护理干预措施的留置针患者136例,并发静脉炎14例.结论 采取相应护理干预措施的患者(实验组)留置针引起静脉炎的概率明显小于未采取护理干预措施(对照组)的患者(P<0.01),通过采取一定的护理干预措施可以预防和减少静脉留置针引起静脉炎的发生率.

    作者:王振华;谭晓骏 刊期: 2013年第07期

  • 尿α1微球蛋白与早产儿SNAP评分的相关性分析

    目的 探讨早产新生儿尿中α1微球蛋白(α1-MG)水平与早产儿疾病危重程度的关系.方法 采用免疫比浊法测定86例生后24 h之内的早产新生儿(胎龄28 ~ 37周)尿中α1-MG含量,采用新生儿急性生理学评分标准(SNAP)评估患儿疾病危重程度,并分析尿α1-MG含量与新生儿急性生理学评分(SNAP)的关系.结果 86例早产新生儿的尿α1-MG含量与其胎龄及出生体重呈负相关关系(P值均<0.05),与SNAP分值呈正相关关系(P值<0.05).结论 尿α1-MG测定作为一种简捷快速、无损伤的临床实验室检测指标,其含量水平随着肾功能的逐渐发育成熟而降低,并随早产儿疾病危重程度的加重而增高,尿α1-MG含量对于早产儿病情危重程度的评估有良好的应用价值.

    作者:严洁;肖志辉;李艳红 刊期: 2013年第07期

  • 帕罗西汀治疗急性心肌梗死伴焦虑抑郁的疗效观察

    目的 观察抗抑郁药帕罗西汀治疗急性心肌梗死伴有焦虑、抑郁症状患者的近期疗效.方法 采用贝克抑郁调查表(Beck Depression Inventory,BDI)进行问卷调查,将问卷调查评分>10分的52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随机分为A组和B组,各26例,B组除常规冠心病二级预防治疗外,还给予心理干预和口服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SSRIs)类抗抑郁药物盐酸帕罗西汀10~20 mg/d治疗;A组仅给予常规冠心病二级预防治疗.结果 B组经治疗后较A组BDI评分明显下降(P<0.05),梗死后心绞痛或再次心肌梗死的发生率显著降低(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但心脏性猝死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合并焦虑、抑郁状态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进行心理干预同时联合盐酸帕罗西汀治疗,可明显改善患者的焦虑、抑郁症状,提高急性心肌梗死的疗效.

    作者:李康福;郭灼林;梁红生 刊期: 2013年第07期

  • 降钙素原在儿科感染性疾病中的临床价值

    感染性疾病目前仍是儿科常见疾病,广泛存于儿科领域的各个专业,除常见的肺炎和腹泻外,心血管系统、中枢神经系统、血液系统、泌尿生殖系统都常有感染存在.血清降钙素原(procalcitonin,PCT)作为一种具有高度灵敏性、特异性的实验室指标,可以早期鉴别细菌与非细菌感染,预警全身严重感染,指导临床合理使用抗生素以及评价治疗效果、判断疾病预后.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资料均显示出PCT在临床的应用价值优于血白细胞计数、CRP等指标[1],现就PCT的研究进展及临床应用价值做一综述如下.

    作者:王磊;潘家华;陈信;诸宏伟 刊期: 2013年第07期

  • 针灸及体疗康复在急性脑梗死偏瘫中的效果

    目的 探讨研究早期针灸及体疗康复辅助治疗急性脑梗死偏瘫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2008年6月-2012年6月的162例急性脑梗死偏瘫患者为研究对象,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81例,对照组进行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早期进行针灸及体疗康复治疗,后将两组患者治疗前与治疗后肢体功能(FMA量表)及生活能力(Rankin量表)进行评估及比较.结果 治疗前两组患者的FMA量表及Rankin量表评估结果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而治疗后观察组均好于对照组,P均<0.05.结论 早期针灸及体疗康复辅助治疗急性脑梗死偏瘫的临床效果较佳,可更为有效地改善患者的肢体功能及生活能力.

    作者:张井芬;肖玉红 刊期: 2013年第07期

  • 血必净注射液治疗重症急性胰腺炎临床疗效观察

    目的 观察血必净注射液治疗早期重症急性胰腺炎的临床疗效.方法 收集2007年3月-2012年12月收治的重症急性胰腺炎(SAP)病例37例,分为实验组(20例)和对照组(17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实验组加用血必净注射液.观察两组患者腹痛、腹胀缓解时间;入院后第0,1,3,7天的白细胞计数、血淀粉酶变化.结果 实验组腹痛、腹胀缓解时间较对照组明显缩短(P<0.05).实验组治疗后第3,7天后白细胞计数、血淀粉酶水平明显下降,较对照组有改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血必净在SAP早期应用有很好的临床疗效,促进患者症状、体征的恢复,能减少并发症,提高治疗效果.

    作者:朱克东 刊期: 2013年第07期

  • Apaf-1、Caspase-9及凋亡体调节的研究进展

    细胞凋亡(apoptosis),早是由kerr[1]等人于1972年首次提出,指生物体内绝大多数细胞在一定发育阶段由基因控制的、自主的、有序的死亡过程,它对于自身稳定的维持、组织的进化、器官的发育等起着重要的作用.细胞凋亡可能不是细胞死亡的唯一形式,但它却是目前由在结构、生化及基因水平已知非常详细的蛋白质构成的死亡通路唯一形式.细胞凋亡是一种古老的范式,可以追溯到早的多细胞动物,但并不存在于植物、简单真核生物和微生物[2].细胞凋亡机制主要有外源性和内源性途径两种.

    作者:孙军培;刘久华 刊期: 2013年第07期

  • 超声显示钙化灶对甲状腺良恶性结节的诊断意义

    目的 探讨超声检查甲状腺图像显示钙化灶对甲状腺良恶性结节的临床诊断意义.方法 对115例患者的病理检查结果和超声检查图像进行比较研究,分别以甲状腺结节的边界、形态、钙化灶类型及性别差异等方面进行综合分析,以明确超声检查的诊断意义.结果 115例患者甲状腺结节内钙化灶中共发现良性74例,恶性41例.良性甲状腺结节内钙化灶主要以边界清晰、形态规则的粗大钙化灶为主,而恶性结节内钙化灶主要以边界模糊不清、形态不规则的微小钙化灶为主,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良性甲状腺结节钙化灶构成主要以粗大钙化灶为主(28.10%),而恶性甲状腺结节钙化灶构成主要以微小钙化灶为主(59.09%),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超声成像对甲状腺结节中钙化灶的检查诊断具有特异性,可更细致地发现微小钙化灶,对甲状腺癌的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石鹏;李星云;马彩叶;王华 刊期: 2013年第07期

  • 2006~2011年鲍曼不动杆菌耐药性变迁

    目的 通过分析鲍曼不动杆菌(Acinetobacter baumanmii.Ab)感染现状及耐药性变迁,为临床治疗鲍曼不动杆菌感染提供帮助.方法 回顾分析2006 ~ 2011年宿州市立医院分离的鲍曼不动杆菌菌株,常规方法进行细菌培养,用法国梅里埃公司VITEK-32全自动细菌鉴定与药敏系统检测耐药性,采用whonet5.3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处理.结果 2006 ~ 2011年该院共分离鲍曼不动杆菌458株,分离率逐年上升,多重耐药和泛耐药菌株日益增多.2011年分离的鲍曼不动杆菌菌株除对头孢哌酮/舒巴坦耐药率为36.0%外,对其他抗菌药物耐药率均>70.0%,头孢哌酮/舒巴坦可作为该院鲍曼不动杆菌感染治疗首选用药.结论 鲍曼不动杆菌分离率逐年上升,耐药性逐渐增强,需引起临床关注.动态监测鲍曼不动杆菌耐药性变迁,参照药敏结果合理使用抗菌药物,重视多重耐药菌的预防隔离,控制医院感染暴发流行.

    作者:刘玉岭;张会平;丁真;宋红岩;史广鸿 刊期: 2013年第07期

  • 三维超声检查诊断胎儿小脑蚓部异常研究

    目的 通过二维和三维超声检查,研究胎儿小脑蚓部及其相关结构,对比其诊断小脑蚓部病变的准确性.方法 对64例在二维超声检查中发现可疑小脑蚓部异常、胎龄18 ~40周的胎儿进一步行三维超声重建检查小脑蚓部及其相关结构.结果 二维超声仅可于冠状面上清楚显示小脑半球及上蚓部结构,矢状面获得小脑切面不理想;三维超声则可进一步于矢状面清晰显示小脑原裂及下后裂、第四脑室与后颅窝池等相通结构,并可用三维容积断层技术(TUI)逐层显示系列连续的胎儿脑矢状切面.结论 三维超声可较清晰显示胎儿小脑蚓部在18孕周以后的发育表现及较明确筛查出小脑蚓部畸形,是诊断小脑畸形的较为理想的影像学方法,可增进胎儿颅脑检查的完整性,提高产前诊断的符合率,减少漏诊.

    作者:欧冰凌;陶宗欣;梁萍 刊期: 2013年第07期

  • 热牙胶充填治疗慢性牙髓炎及根尖周炎的疗效分析

    作者:张东虎 刊期: 2013年第07期

  • 全程护理告知程序对产科健康教育的促进作用研究

    目的 探讨研究全程护理告知程序对产科健康教育的促进作用,以了解其在产科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2011年6月-2012年5月于深圳市人民医院进行生产的420例产妇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210例,对照组的产妇进行常规的护理,观察组的产妇则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采用全程护理告知程序进行干预,后将两组产妇护理前后的母乳喂养自我效能、相关知识掌握程度及相关技能掌握程度进行统计及比较.结果 护理后观察组的母乳喂养自我效能评分高于对照组,相关知识掌握程度及相关技能掌握程度优良率均高于对照组,P均<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全程护理告知程序可有效改善产科健康教育效果,可有效改善产妇的综合状态.

    作者:殷秀珠;陈小荷;胡善荣;孙园;王思玲 刊期: 2013年第07期

  • 自体骨粉及耳后肌骨膜瓣在开放式中耳手术中的应用

    目的 探讨慢性化脓性中耳炎手术中应用自体骨粉及耳后肌骨膜瓣缩小根治腔对开放式鼓室成形术疗效的影响.方法 总结分析2002年3月-2012年7月间56例患者,术中应用自体肌骨膜瓣及自体骨皮质骨粉及纤维蛋白凝血酶粘合剂充填上鼓室、乳突尖和术腔凹凸不平骨坑,骨粉表面覆盖筋膜,粘合剂固定,分别于术后3个月、6个月观察乳突腔缩小、干耳时间及术腔上皮化情况.结果 全部患者切口均I期愈合,乳突腔明显缩小,听力明显提高,干耳时间4~9周,平均为6周,干耳率94.64%(53/56).结论 病灶清除不彻底,术腔难于清理是乳突根治手术失败的主要原因.乳突腔彻底开放,轮廓化,应用自体骨粉及耳后肌骨膜瓣缩小根治腔并同期行耳甲腔成形术及鼓室成形术,能够使术腔上皮化迅速,干耳快,并发症少,是开放式鼓室成形术切实可行的方法.

    作者:齐少恒;陶祥明;褚莉萍 刊期: 2013年第07期

  • 甲基强的松龙和布地奈德在小儿哮喘中的应用

    目的 观察小剂量静脉滴注甲基强的松龙联合吸入高剂量布地奈德对儿童哮喘急性发作的治疗效果.方法 将46例哮喘急性发作患儿随机分为试验组和观察组各23例,其中观察组给予静滴地塞米松,2次/d,雾化吸沙丁胺醇,3次/d.试验组给予甲基强的松龙静滴,1次/8 h;雾化吸沙丁胺醇和布地奈德,3次/d,观察两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结果 经过比较发现治疗后7d试验组PEFam;PEFpm;FEV1;FEV1/FVC(%)改善情况治疗组明显优于观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并且日间哮喘症状评分,夜间哮喘症状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治疗后7d和14 d试验组临床计分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均未见明显的不良反应.结论 小剂量甲基强的松龙联合高剂量雾化吸入布地奈德治疗儿童哮喘急性发作,疗效显著,值得在临床推广.

    作者:李增清;邹有群;陈永新;钟纪茵 刊期: 2013年第07期

  • TA方案新辅助化疗对青年乳腺癌中VEGF及EGFR表达的影响

    目的 探讨TA方案新辅助化疗对青年乳腺癌患者组织中VEGF及EGFR表达的影响.方法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41例青年乳腺癌患者在新辅助化疗前后乳腺癌灶组织VEGF及EGFR的表达.结果 患者经TA新辅助化疗前后VEGF阳性表达率分别为60.98% (25/41)与43.90%(18/41),P=0.122;化疗前后EGFR阳性表达率分别为48.65% (27/41)与56.76% (22/41),P=0.260,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新辅助化疗前,VEGF青年组阳性表达率与中老年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60.98% (25/41)和37.80% (31/51),P=0.01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新辅助化疗后,VEGF青年组阳性表达率与中老年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43.90%(18/41)和30.49% (25/82),P=0.14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新辅助化疗前,EGFR青年组阳性表达率与中老年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48.65% (27/41)和40.24% (33/82),P=0.00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新辅助化疗后,EGFR青年组阳性表达率与中老年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37.80% (31/51)和32.93% (27/82),P=0.02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青年乳腺癌癌组织VEGF与EGFR的高表达可能与其预后不良的特点有关.TA新辅助化疗后青年组与中老年组VEGF与EGFR表达均降低,而青年组EGFR降低更明显,说明在降低乳腺癌侵袭性方面,相对于中老年乳腺癌患者,新辅助化疗可能在青年组疗效更明显.

    作者:李毅;张雪霞;李展宇;周少朋 刊期: 2013年第07期

  • 预见性护理在脑卒中患者中的应用

    目的 探讨预见性护理在脑卒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择2009年3月-2010年5月脑卒中住院患者160例作为对照组,选择2010年6月-2011年8月脑卒中住院患者160例作为观察组,对照组按神经内科护理常规进行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实施预见性护理:呼吸道的护理、消化道的护理、泌尿系统的护理、皮肤的护理、心理护理、肢体功能训练及安全意外的预见性护理措施,比较两组护理后并发症发生率及安全意外事件发生情况.结果 观察组并发症的发生率明显减少(P<0.05),安全意外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结论 对脑卒中患者实施预见性护理能有效地减少和预防患者安全意外的发生,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改善预后.

    作者:刘玉芳;颜顺荣;张晓珍 刊期: 2013年第07期

中华全科医学杂志

中华全科医学杂志

主管: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主办:中华预防医学会;安徽省全科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