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经皮气管切开术在烧伤科预防上呼吸道梗阻中的应用

徐刚;黄金华;周杰;周荣芳;刘森;刘亦峰

关键词:经皮气管切开术, 烧伤, 上呼吸道梗阻
摘要:目的 探讨经皮气管切开术(PDT)治疗烧伤后上呼吸道梗阻的疗效.方法 烧伤整形科2007年以来对27例患者采用经皮气管切开术预防上呼吸道梗阻,同期25例患者采用传统气管切开术(0T)治疗,通过比较两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以及愈后瘢痕情况,分析评价PDT在烧伤科预防上呼吸道梗阻中的应用价值.结果 PDT组和OT组手术时间分别为(10.93±3.83)min和(44.64±9.16)min,术中出血量分别为(15.36±10.52)ml和(52.99±16.08)ml,愈后瘢痕面积分别为(1.77±0.84)cm2和(3.61±0.59)cm2,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因此,与OT组相比,PDT组的手术时间明显缩短,术中出血量明显减少,愈后瘢痕长度明显缩短.结论 经皮气管切开术具有操作简单、快捷、安全、微创等优点,对烧伤科预防性气管切开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中华全科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改良他汀序贯治疗对PCI术后斑块稳定性的影响

    目的 评价改良的阿托伐他汀序贯治疗对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患者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hsCRP)、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及其内皮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取PCI患者100例随机分组:A组,PCI术前起始负荷量阿托伐他汀80 mg,后40 mg×7d,以后20 mg qd;B组,PCI术前术后均每日阿托伐他汀20 mg.分别于服药前及术后24 h,服药后7d分别测定hs-CRP、MMP-9及NO水平.同时观察药物不良反应及血管事件.结果 服药前两组患者hs-CRP、MMP-9、NO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24h,hs-CRP、MMP-9较术前升高,NO较术前降低(自身对比,P<0.05,组间对比,P>0.05);服药7d后两组hs CRP及MMP-9均较术后24 h下降,NO较术后24h升高(自身对比,P<0.05,组间对比,P<0.05).结论 改良阿托伐他汀序贯治疗可显著降低PCI术后体内炎症反应,稳定斑块,并改善内皮功能,并不增加肌溶解等不良事件发生.

    作者:金艳;杨承健;徐欣;曹佳宁;叶新和;董丰;李麟;王仁荣;杨军 刊期: 2011年第12期

  • 腕踝针配合康复训练治疗偏瘫肩痛

    目的 研究腕踝针配合康复训练和单纯康复训练治疗偏瘫肩痛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中风偏瘫后肩痛患者6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30例,对照组30例.治疗组采用腕踝针配合康复训练,对照组采用康复训练.10d为一疗程,休息3d后开始下一疗程,2个疗程后观察临床疗效并进行评价.结果 治疗后治疗组显效率为66.7%,好转率26.7%,总有效率为93.3%,对照组显效率为33.3%,好转率为40%,总有效率为73.3%.治疗组在减轻疼痛,增加上肢运动功能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 腕踝针配合康复训练和单纯康复训练都对偏瘫肩痛有良好的治疗效果,但腕踝针配合康复训练的疗效明显优于单纯康复训练的疗效.

    作者:徐磊;江勇;曹小芳;张学云;史伟娜 刊期: 2011年第12期

  • microRNA与神经胶质瘤的研究进展

    micmRNA(miRNA)是一类长度为19~25个核苷酸的非编码小分子RNA,它通过作用于靶基因mRNA的3' UTR区域而调节基因的表达,进而影响细胞的多种生理过程.近的研究表明,miRNA与癌症有着密切的联系,miRNA可通过调控其相应靶基因从而调节肿瘤的形成和发展.对肿瘤中异常表达的miRNA进行研究,不仅能够对肿瘤进行准确诊断,而且可以为癌症的治疗提供了新的有效策略.胶质瘤是临床上常见的具有侵袭性的恶性颅内肿瘤,临床上难以做到完全切除,患者预后较差.miRNA在胶质瘤的发生和发展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通过对与胶质瘤相关的miRNA进行鉴定并且明确其相关的作用机制及靶点,将为胶质瘤的诊断和治疗开辟新的领域.本文主要对胶质瘤中一些表达异常的miRNA及基于miRNA的胶质瘤诊断及治疗领域的进展做一综述.

    作者:支枫;王榕;王强;邵耐远;董博;马涛;王穗暖 刊期: 2011年第12期

  • 扬州市两社区55岁以上人群生活习惯与脑卒中情况分析

    目的 了解扬州市城市社区中55岁以上中老年人脑卒中的患病情况,调研中老年人生活习惯与脑卒中的发病趋势相关性,并以社区为基点对影响脑卒中的相关因素,提出促进健康的建议和措施.方法采取横断面研究方法,对扬州市两个城市人口较为集中的社区共701位55岁以上中老年人进行问卷调查,对相应调查结果进行健康状况及影响脑卒中发病发展相关因素分析.结果 两社区55岁以上中老年人有一定比例的脑卒中发病率,分别为3%和5%,其生活习惯、基础疾病、身体健康状况等因素均参与和影响脑卒中的发病与发展.结论 制定防范中老年人脑卒中发生的措施,有效干预影响脑卒中发病的不良生活习惯等因素,提高社区医疗中心的服务功能,有利于全面降低中老年人脑卒中发病率、致死率及致残率,提高中老年人的生活质量.

    作者:顾健;顾蔚;李晓波;李华;伏正予;闪丹;孙幸;朱晓花 刊期: 2011年第12期

  • 毛母质瘤31例误诊分析

    目的 探讨毛母质瘤的临床及病理特征,以提高临床与病理诊断符合率.方法 对术前误诊为皮脂腺囊肿、钙化性粉瘤、慢性淋巴结炎,表皮样囊肿,纤维瘤,脂肪瘤等31例病例的临床及病理学特点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术后大体所见:大部分肿瘤有完整的包膜,壁薄,质地较硬,切面呈灰白色,表面有钙化,有“沙粒”、“豆腐渣样”或“石灰样”颗粒;镜下所见:肿瘤细胞呈不规则团块状,外周的细胞类似基底细胞,核深嗜碱性,向中央细胞核逐渐浓缩消失成为影细胞.影细胞境界清楚、弱嗜碱性,细胞中央有一不着色消失的核影子.部分细胞巢中央间钙化,间质内可见巨细胞反应.病理组织学证实为毛母质瘤.结论 进一步增强对毛母质瘤临床及病理特征的认识,以利于提高诊断准确率.

    作者:张佳音;钟咪;曹志翔 刊期: 2011年第12期

  • Vitapex糊剂治疗乳磨牙根尖周炎的临床观察

    目的 评价Vitapex糊剂治疗乳磨牙根尖周炎的治疗效果.方法 选择患有急慢性根尖周炎需要进行根管治疗的乳磨牙178颗共114人,将患牙按就诊顺序随机分为两组,两组均行常规根管治疗术,实验组93颗患牙采用日本森田株式会社生产的Vitapex糊剂根充,对照组93颗患牙用上海第二医科大学医学材料厂生产的氧化锌丁香油糊剂根充,根充后每半年复查,拍X线片观察根充情况,随访2年后观察疗效.结果 术后2年实验组6颗患牙失败,成功率93.3%;对照组26颗患牙失败,成功率70.5%,两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Vitapex糊剂治疗乳磨牙根尖周炎是更适合于临床的行之有效的方法.

    作者:孙琦 刊期: 2011年第12期

  • 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胸腺肽-α1的含量分析

    目的 建立利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胸腺肽-α1含量的探讨分析.方法 色谱柱:C18柱(ψ4.6×250mm,Agilent,USA);流动相:A:0.1%三氟乙酸;B:80%乙腈及0.1%三氟乙酸;流速:1.0 ml/min;检测波长:220 nm;柱温:室温;压力:15 MPa;梯度:乙腈浓度20%~ 40%.进样量为20μl.样品浓度1 mg/ml.高效液相色谱法进行检测.结果 以日达仙作为标准品,在同样HPLC色谱条件及相同样品浓度下对国产的迈普新、和日及基泰进行测定,发现国产迈普新、和日及基泰纯度高,与日达仙相同纯度均大于99%.以峰面积进行样品含量计算,基泰含量高于迈普新及和日,国产胸腺肽-α1的效价比远高于日达仙.结论 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胸腺肽-α1的纯度及含量重现性好,准确度高,专属性强.

    作者:宋卫华;赵泓 刊期: 2011年第12期

  • CIK细胞与DC-CIK细胞抗肿瘤效应的对照研究

    目的 比较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cytokine-induced killer cells,CIK)与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s,DC)结合CIK细胞抗肿瘤效应.方法 外周血单个核细胞诱导DC和CIK细胞,将DC与CIK共培养,以CIK细胞单独培养为对照.用MTT法测定杀伤活性,流式细胞术分析免疫表型,ELISA法测定干扰素-γ(IFN-γ)、白介素-12(IL-12)、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水平.结果 DC-CIK细胞增殖能力明显高于CIK细胞(P<0.05),DC-CIK细胞共培养后,CD3+CD8+、CD3+ CD56+细胞比率较相同条件下CIK细胞组显著增多(P<0.05),共培养3d,DC-CIK细胞上清液中IL-12、IFN-γ、TNF-α水平均比CIK细胞单独培养的水平高(P<0.01),DC-CIK细胞对白血病细胞与淋巴瘤细胞的杀伤率显著高于CIK细胞(P<0.01).结论 DC-CIK细胞比CIK细胞有更强的抗肿瘤效应.

    作者:董毅;朱太岗;李月红;葛曦;长飞虎;汤继春 刊期: 2011年第12期

  • 类风湿关节炎社区防治路径的可行性分析

    目的 分析社区服务中心在类风湿关节炎(RA)早期普查和疾病防治的可行性.方法 选取上海浦东新区新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健康体检人群共计1000例,首先对所有人群进行血清学指标初筛,包括抗CCP抗体、RF、CRP和ESR;对于血清学指标异常的120名体检者进行专家会诊,以确认是否为RA;同时对这部分人群进行《类风湿关节炎危险因素调查问卷》的发放与回收.结果 本次研究中,120名血清异常的体检者共确诊23例RA患者,其抗CCP抗体均为阳性,其中女性19例,男性4例;发放问卷120份,回收120份.结论 本研究从早期普查、快速确诊、长效随访和危险因素分析等方面初步验证了类风湿关节炎社区防治路径探索的可行性.

    作者:陶惠红;陆建民;褚亚萍;诸佳丽;倪卫红;鲍勇;沈福采 刊期: 2011年第12期

  • 医院整体搬迁中ICU患者院内转运安全管理

    目的 在医院整体搬迁中ICU患者院内安全转运的有效管理,为临床危重症患者院内转运提供依据及方法参考.方法 对医院综合ICU12例危重患者院内转运实施情况及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①运用合理高效的人力资源管理;②根据危重患者安全转运指引,制定应急预案;③新旧病区转运管理.结果 12例ICU危重症患者得到安全、快速、有序的转运,转运过程中无不良事件发生,未出现病情变化或加重,正常的治疗护理未受影响,患者家属正常探视时间未受到影响.结论 医院领导及护理部高度重视,科室详细计划,规范转运工作流程,充分做好患者转运前期准备,充足的物品准备,每个转运单元相当于一个移动ICU的配备,中期严密监护和后期严格交接查对,医护患密切配合,及时有效地处理突发情况,全员参与安全管理,使转运工作顺利完成.因此,采取有效的安全措施及方法,优化转运流程,树立以“病人安全为中心”的观念,是确保ICU危重患者安全转运的关键.

    作者:李静 刊期: 2011年第12期

  • 16例高龄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患者的围手术期护理

    目的 研究高龄患者行人工股骨头置换的围手术期护理问题.方法 回顾性分析蚌埠第三人民医院收治的16例高龄股骨转子部骨折患者行人工股骨头置换术的围手术期临床资料,进行系统化的围手术期护理,术前做好心理护理,指导康复训练,术后加强基础护理,早期进行功能锻炼,积极预防并发症,促进患者术后早期康复.结果 16例高龄患者均顺利完成人工股骨头置换手术,3~5d坐起,7~10d下床,2周左右拆线,未出现并发症,顺利出院.结论 行人工股骨头置换术的高龄患者病情重,病情变化快,整个围手术期需要护士有预见性地提供精心细致的护理,精心的护理可以提高患者手术的成功率,避免了差错事故的发生,患者早日康复,改善生活质量,减轻子女负担,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作者:葛多娟 刊期: 2011年第12期

  • 护理干预对脑卒中患者护理安全的影响

    目的 探讨脑卒中患者护理安全隐患的护理干预方法及效果.方法 护理人员从护理安全管理出发,通过对脑卒中患者安全隐患的分析、评估,制订出相应的防范措施,大限度地消除不安全因素,减少护理不良事件的发生.结果 针对脑卒中患者特点,找出常见安全隐患,从思想上引起重视,主动实施相关防范措施,将脑卒中患者护理安全隐患消灭在萌芽状态.结论 通过有效的护理安全隐患评估,制定有效防范措施,消除了患者的安全隐患,患者危险发生率为0,保障了患者的安全.护理干预有助于减少脑卒中住院患者的不安全事件的发生,确保护理工作优质高效地顺利进行.

    作者:颜顺荣;刘玉芳;徐云侠;高文贤;赵玉洁 刊期: 2011年第12期

  • 286例强脉冲光子脱毛的临床疗效及护理体会

    目的 总结286例强脉冲光子治疗身体各部位多余毛发的临床疗效及护理体会.方法 采用强脉冲光子脱毛机,运用正确的操作方法和有效的治疗前、中、后护理对286例患者进行脱毛治疗;选用3脉冲,输出能量密度为17 ~28 J/cm2,光斑大小为8 mm×15 mm,3~5次为一疗程,每次治疗间隔时间为30~50 d;治疗前后进行对比,观察并记录效果.结果 随访观察治疗后患者6~12个月,治愈者155例占54%,显效者91例占32%,好转者11例占4%,无效者29例占10%,总有效率为90%;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仅有9例患者局部出现不同程度的紫癜(6例)、水疱(3例),经对症治疗和精心护理后得以恢复,无色素沉着等不良反应发生.结论 强脉冲光子脱毛具有安全、高效、痛苦小、不良反应少等优点,合理有效的护理措施是保证治疗顺利进行和减少不良反应的关键.

    作者:周娟;杨波 刊期: 2011年第12期

  • 老年病科下呼吸道感染痰培养结果分析

    目的 研究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老年病科老年病人下呼吸道感染患者痰培养分离细菌的分布特征和耐药性变迁,为临床合理应用抗生素提供有力证据,以降低细菌耐药率及多重耐药菌的产生.方法 对2009年1月1日-2010年12月31日该院老年病科患者住院期间所有下呼吸道感染患者晨起痰标本送检培养结果进行筛选,收集痰培养阳性菌株及其药敏试验结果.结果 2009年痰培养细菌分布以革兰氏阴性杆菌为主(53.3%),其次为革兰氏阳性球菌(30%),后为真菌(16.7%).2010年细菌分布以革兰氏阴性杆菌为主(42.9%),其次为真菌(38.1%),后为革兰氏阳性球菌(19.0%).2009及2010年排名前3位的革兰氏阴性杆菌依次为肺炎克雷白杆菌、铜绿假单胞菌、大肠埃希氏菌;而革兰氏阳性球菌为金黄色葡萄球菌、草绿色链球菌及粪肠球菌.结论 2009~2010年的痰培养结果提示革兰氏阴性杆菌在院内感染中占首要位置.2010年真菌感染的几率较2009年有所上升.

    作者:吴培生;郭莉;郝艳霞;吴晓飞 刊期: 2011年第12期

  • 62例多发性肌炎皮肌炎临床特点分析

    目的 探讨多发性肌炎(PM)和皮肌炎(DM)患者的临床特点,以利临床诊断、指导治疗及判断预后.方法 回顾性分析62例PM和DM患者的临床特点、血清学指标(包括相关抗体、红细胞沉降率、C反应蛋白、免疫球蛋白、补体、心肌酶谱、肌电图)、肌活检资料、治疗方法及预后,并对上述PM、DM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比较.结果 PM以发热、肌痛、近端肌无力症状多见,DM则以皮肤损害、近端肌无力、肌痛症状多见.PM和DM患者的红细胞沉降率增快,C反应蛋白增高,心肌酶谱、免疫球蛋白、补体变化及ANA的阳性率无明显差异.DM患者合并肺间质病变发生率高于PM组,PM患者抗Jo-1抗体阳性率明显高于DM组,其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多发性肌炎和皮肌炎的临床特点和血清学指标各有不同.

    作者:王信;陈琳洁;谢长好;陈静 刊期: 2011年第12期

  • 青年人急性心肌梗死20例临床分析

    目的 了解40岁以下青年人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及冠状动脉特点,分析其病因、危险因素、起病特点和预后.方法 总结2009年1月-2011年5月在太和县人民医院心内科住院的20例年龄40岁以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其危险因素、临床及冠状动脉特点、并发症、预后等.结果 发病率男性明显多于女性(男性占90%,女性占10%),吸烟、酗酒、过度劳累、肥胖、兴奋、家族史、高脂血症是其首要危险因素,起病症状及心电图表现较典型.冠状动脉造影:20例患者有18例行冠脉造影术,其中单支病变14例占77.78%,双支及多支病变3例占16.67%,正常或基本正常者1例占5.56%,并发症少,病死率低,预后良好.结论 请补充结论.

    作者:薄晓红;范吉利;张磊;李万军 刊期: 2011年第12期

  • 341例急诊抢救室死亡病例分析

    目的 分析急诊抢救室死亡病例的疾病谱,探讨急诊抢救室资源利用情况,从而提高急诊科危重患者抢救成功率,减少医惠纠纷.方法 收集2007年1月-2008年12月2年期间急诊抢救室的所有死亡病例,共计341例,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对死亡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猝死在抢救室死亡病例中所占比例高为18%,其次为恶性肿瘤、急性脑血管病、急性呼吸道感染、心血管病等,这些是造成死亡的主要疾病.急性呼吸道感染患者在抢救室的时间明显高于其他疾病,猝死患者呼吸机使用比例和胸外按压比例高,但在抢救室时间短.结论 急诊抢救室需要配置充足的物质和人力资源,同时需要合理利用这些资源,并加强医护人员的继续教育和抢救技能的培训,提高急救队伍的急救能力.

    作者:孙晔 刊期: 2011年第12期

  • B超引导下经皮肝穿刺活检术的围手术期护理

    目的 探讨B超引导下采用Bard肝穿枪经皮肝穿刺活检术的围手术期护理经验.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8月-2011年4月53例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B超引导下经皮肝穿刺活检术的围手术期临床观察和护理,包括做好术前准备、心理护理,指导术中密切配合、术后严密观察病情变化,及时发现并发症并采取措施.结果 53例患者B超引导下经皮肝穿刺活检术成功率100%,出现局部切口疼痛28例,胸闷、心悸2例.经采取适当的护理措施后缓解,无一例出现严重并发症.结论 围手术期护理在肝穿刺术中具有重要作用,完善术前准备,做好心理护理,指导术中配合,采取舒适体住,术后密切观察病情变化是安全实施肝穿刺活检术的关键.

    作者:乔艳;汪素琴;沈萃;张妹;王云;郑春丽 刊期: 2011年第12期

  • 2型糖尿病患者分组管理的效果评价

    目的 探索社区2型糖尿病管理的模式,提高管理效率,提升治疗效果.方法 随机抽取本社区内的948名2型糖尿病患者,并将其随机分成实验组与对照组.对照组采用一般门诊随访方式进行;实验组采用分组管理的模式随访.对两组研究对象管理后自我管理能力及糖代谢指标的改善情况进行比较.结果 两组研究对象在伴随的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分布上无差别.但是,实验组研究对象的糖代谢指标、自我管理能力均较对照组有明显改善.结论 分组管理是一种适合在社区开展的糖尿病管理模式,能够调动患者参与管理的积极性,有效舒缓患者的情绪,能更好地促进患者做到合理用药、合理膳食、适宜的运动锻炼,从而有效改善2型糖尿病的预后、延缓并发症发生、提高生活质量,并提高患者的依从性.

    作者:陈亮;胡芳芳;张惠琴 刊期: 2011年第12期

  • 芪参益气滴丸对冠心病患者心律失常的影响

    目的 观察芪参益气滴丸对冠心病患者心律失常及心率变异性的影响.方法 将冠心病频发心律失常患者100例随机分为芪参益气组和普罗帕酮组,用药前后分别记录24 h动态心电图,评价患者一般状态、早搏次数、P-R间期、R-R间期及24h心率变异性指标的改变.结果 治疗后两组患者对房性和室性心律失常均有效(P<0.01),普罗帕酮组减少房性早搏的效果比芪参益气组更明显(P<0.05),两组减少室性早搏的效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心率变异性各参数较治疗前均显著升高(P<0.01),芪参益气组提高心率变异性比普罗帕酮组更显著(P<0.05).结论 芪参益气滴丸可以提高冠心病心律失常患者的心率变异性,对于房性和室性心律失常均有疗效.

    作者:魏炜;刘加力 刊期: 2011年第12期

中华全科医学杂志

中华全科医学杂志

主管: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主办:中华预防医学会;安徽省全科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