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护理干预对脑卒中患者护理安全的影响

颜顺荣;刘玉芳;徐云侠;高文贤;赵玉洁

关键词:脑卒中患者, 护理安全隐患, 护理干预
摘要:目的 探讨脑卒中患者护理安全隐患的护理干预方法及效果.方法 护理人员从护理安全管理出发,通过对脑卒中患者安全隐患的分析、评估,制订出相应的防范措施,大限度地消除不安全因素,减少护理不良事件的发生.结果 针对脑卒中患者特点,找出常见安全隐患,从思想上引起重视,主动实施相关防范措施,将脑卒中患者护理安全隐患消灭在萌芽状态.结论 通过有效的护理安全隐患评估,制定有效防范措施,消除了患者的安全隐患,患者危险发生率为0,保障了患者的安全.护理干预有助于减少脑卒中住院患者的不安全事件的发生,确保护理工作优质高效地顺利进行.
中华全科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经奇神经节治疗肛周会阴痛

    肛周会阴痛是病因不清、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且治疗效果不佳的慢性、顽固性疾患,给患者带来肉体和精神的痛苦,严重影响患者的正常生活、工作效率,其对常规药物治疗反应性较差,更增加了患者的心理压力及痛苦.针对该类疼痛,近年采用奇神经节阻滞及毁损的方法获得满意疗效,并针对不同患者开展多种穿刺入路及操作方法,为患者提供安全、快捷、可重复的肛周会阴痛治疗方法.

    作者:孙玉峰 刊期: 2011年第12期

  • 改良Nuss手术矫治小儿漏斗胸的手术配合

    目的 探讨和分析改良Nuss术的手术配合要点,以提高工作效率和质量.方法 对50例漏斗胸患儿进行术前访视,做好心理护理,认真准备手术物品.术中密切观察手术进程,保持密切配合.结果 所有50例患儿均顺利完成手术,无术中并发症、死亡及复发病例.手术时间40~60 min,平均45 min;术中出血10~25 ml,平均出血10ml;住院时间6~10d,平均住院时间7d.术后伤口皮下淤血2例,矫形板轻度翻转1例.随访1~12个月,平均10个月.患儿活动量明显增加,对矫形效果满意.结论 改良Nuss术矫治小儿漏斗胸具有创伤小、切口小而隐蔽、手术时间短、出血少、术后活动早、矫形效果好等优点.术前对患儿的全面评估、充分的物品准备,术中与医生的默契配合是手术成功的重要保障.

    作者:陈琨琨;周琦;雷英 刊期: 2011年第12期

  • 341例急诊抢救室死亡病例分析

    目的 分析急诊抢救室死亡病例的疾病谱,探讨急诊抢救室资源利用情况,从而提高急诊科危重患者抢救成功率,减少医惠纠纷.方法 收集2007年1月-2008年12月2年期间急诊抢救室的所有死亡病例,共计341例,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对死亡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猝死在抢救室死亡病例中所占比例高为18%,其次为恶性肿瘤、急性脑血管病、急性呼吸道感染、心血管病等,这些是造成死亡的主要疾病.急性呼吸道感染患者在抢救室的时间明显高于其他疾病,猝死患者呼吸机使用比例和胸外按压比例高,但在抢救室时间短.结论 急诊抢救室需要配置充足的物质和人力资源,同时需要合理利用这些资源,并加强医护人员的继续教育和抢救技能的培训,提高急救队伍的急救能力.

    作者:孙晔 刊期: 2011年第12期

  • 临床护士被锐器刺伤的危害及对策

    锐器刺伤是医务人员常见的一种职业损伤.自1981年McComick等[1]首次报道针刺伤对卫生保健人员的职业危害以来,护理人员受到针刺伤害的相关问题日益受到国内外研究者的普遍关注.由于工作性质和服务对象的特殊性,临床护士成为职业性针刺伤害暴露及其引起血源性感染的高危人群,每年全球大约有10万名护士发生针刺伤害[2].作为高校医院的护士服务对象来源广泛,更应提高自我防护意识.有鉴于此,本文对临床护士锐器刺伤的发生和危害及对策做一总结,以引起相关部门的重视,制定更加完善的对策,从而减少临床护士因锐器刺伤引起职业感染的危害.

    作者:佟亚宏 刊期: 2011年第12期

  • 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胸腺肽-α1的含量分析

    目的 建立利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胸腺肽-α1含量的探讨分析.方法 色谱柱:C18柱(ψ4.6×250mm,Agilent,USA);流动相:A:0.1%三氟乙酸;B:80%乙腈及0.1%三氟乙酸;流速:1.0 ml/min;检测波长:220 nm;柱温:室温;压力:15 MPa;梯度:乙腈浓度20%~ 40%.进样量为20μl.样品浓度1 mg/ml.高效液相色谱法进行检测.结果 以日达仙作为标准品,在同样HPLC色谱条件及相同样品浓度下对国产的迈普新、和日及基泰进行测定,发现国产迈普新、和日及基泰纯度高,与日达仙相同纯度均大于99%.以峰面积进行样品含量计算,基泰含量高于迈普新及和日,国产胸腺肽-α1的效价比远高于日达仙.结论 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胸腺肽-α1的纯度及含量重现性好,准确度高,专属性强.

    作者:宋卫华;赵泓 刊期: 2011年第12期

  • 浅议医院营养健康教育的紧迫性

    目的 为了了解医院营养健康教育的状况,为医院营养教育的全面展开提供依据.方法 通过查阅检索相关文献,了解医院营养健康教育的意义和状况.结果 营养健康教育在医院是缺失的.其原因有:高校临床营养教育的缺失,对于临床医学专业的本、专科生,几乎没有一所院校把《临床营养学》设为必修课,只有少数院校把它作为选修课;薄弱的继续教育,医院未把营养教育纳入规范化、制度化管理;2002年中国营养学会调查显示,只有47%的医院设有营养科,营养科建制的不完善也是营养教育在医院缺失的主要原因;另一方面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疾病谱的变化,不断攀升的慢性病发病趋势以及居民相对缺乏的营养知识都与营养的关系非常密切,对慢性病的防控也应加强营养教育;营养支持的快速发展与营养科建设在医院的相对滞后,迫切需要在医院大力开展营养健康教育,以促进营养科的建设,促进营养知识的普及和传播.结论 营养健康教育在医院的全面展开显得十分紧迫.

    作者:王一舒 刊期: 2011年第12期

  • 驻岛官兵守礁前后淋巴细胞亚群的变化

    目的 探讨南海驻岛礁官兵守礁前后淋巴细胞亚群的变化,探讨免疫功能改变的因果,如何进行改善,为守礁部队预防保健工作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采用美国BD FACSAria流式细胞仪检测守礁官兵守礁前后淋巴细胞亚群(CD3+、CD4+,CD8+、CD19+、CD16+ CD56+)百分率.结果 南海官兵淋巴细胞亚群CD3+、CD4+、CD8+,CD19+,CD16+ CD56+守礁前百分率分别为(59.32±8.48)%,(38.67±3.17)%,(20.31±4.32)%,(10.27±1.64)%,(14.37±5.89)%.守礁后百分率分别为(55.17±9.16)%,(34.73±4.64)%,(26.56±3.66)%,(13.63±2.73)%;守礁前后CD4 +/CD8+比值分别为1.90±0.11,1.31±0.17.与守礁前相比,守礁后官兵淋巴细胞亚群CD3+,CD4+,CD16+ CD56+,CD4+/CD8+显著降低(P<0.01,P<0.05),CD19+,CD8+明显升高(P<0.05).结论 驻岛官兵守礁期间部分免疫功能发生改变,与官兵的心理应激能力和适应能力,心理状态,长时间日照和仪器辐射,高温高湿等恶劣生活条件,初次接触异样微生物、海洋生物、空气离子有关.

    作者:樊龙中;李裕标;周赤龙;何俐勇;王萍;谭燮伦;陈正;仇建国;刘俊 刊期: 2011年第12期

  • 护理干预对脑卒中患者护理安全的影响

    目的 探讨脑卒中患者护理安全隐患的护理干预方法及效果.方法 护理人员从护理安全管理出发,通过对脑卒中患者安全隐患的分析、评估,制订出相应的防范措施,大限度地消除不安全因素,减少护理不良事件的发生.结果 针对脑卒中患者特点,找出常见安全隐患,从思想上引起重视,主动实施相关防范措施,将脑卒中患者护理安全隐患消灭在萌芽状态.结论 通过有效的护理安全隐患评估,制定有效防范措施,消除了患者的安全隐患,患者危险发生率为0,保障了患者的安全.护理干预有助于减少脑卒中住院患者的不安全事件的发生,确保护理工作优质高效地顺利进行.

    作者:颜顺荣;刘玉芳;徐云侠;高文贤;赵玉洁 刊期: 2011年第12期

  • 奥曲肽治疗小儿急性胰腺炎的疗效观察

    目的 探讨奥曲肽在治疗小儿急性胰腺炎中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泰兴市人民医院自2006年1月-2011年7月收治的34例急性胰腺炎患儿,随机分为奥曲肽治疗组和对照组,两组人数分别为20例和14例.分别观察两组治疗后症状、体征好转,血血尿淀粉酶正常时间,判断其疗效.结果 奥曲肽治疗组有效率为95.0%,明显优于对照组的64.3%(P<0.05),治疗组在临床症状、体征好转、血尿淀粉酶恢复正常天数均明显短于对照组,使用奥曲肽明显缩短住院时间,明显减低病死率及并发症,减低转为重症急性胰腺炎可能.且未发现其对小儿造成任何临床副反应,可以有效治疗小儿急性胰腺炎.结论 奥曲肽在小儿急性胰腺炎治疗中疗效确切.

    作者:叶林华;黄路圣;黄云;刘建平;肖飞 刊期: 2011年第12期

  • 影响院前心肺复苏成败的相关因素分析

    目的 探讨心搏呼吸骤停患者院前心肺复苏的影响因素,以期提高院前心肺复苏的成功率.方法 回顾性分析徐州市中心医院急诊科2009年12月-2010年12月的376名院前心肺复苏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院前心肺复苏影响因素.结果 抢救半径、心搏呼吸骤停患者年龄、心搏停止时间、现场电击除颤早晚及基础原发病均直接影响心肺复苏成功率.是否有基础原发病对CPR抢救成功率影响不大.结论 影响院前心肺复苏成功的因素很多,必须做到快速到达现场,快速诊断,快速心肺复苏,采用改良胸外按压术,尽早除颤并及时、有效、合理地使用复合药物,才能提高院前心肺复苏的成功率.在复苏过程中,应用冰袋冰帽可有效降低脑组织代谢,降低脑氧气消耗量,在有效地辅助心肺复苏的同时可有效促进脑复苏.另外,加大心肺复苏术在公众中的普及力度也尤为重要.

    作者:袁庆密;李夫民;史先启 刊期: 2011年第12期

  • 农村50岁以上独生子女父母的生存现状调查

    目的 了解农村50岁以上的独生子女父母的生存现状,探索和分析独生子女父母面临的医疗和养老问题,进一步完善我国的计划生育政策.方法 选取江苏、江西、山西、贵州四省五县980位50岁以上独生子女父母为调查对象,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68.87%的农村独生子女家庭年收入在3000元以下;农村50岁以上独生子女父母的主要疾患是关节炎(41.63%)、胃病(23.27%)、高血压(17.25%);只有0.92%的人看病费用“全部免费,自己不出一分钱”.结论 在目前社会经济欠发达的情况下,要使农村家庭对生育数量的追求转向质量的追求,政府必须进行政策引导,建立独生子女户父母养老基金,推行独生子女两全保险和父母养老保险,帮助独生子女家庭致富,以推动农村家庭生育需求的转变,从根本上降低农村生育率.

    作者:毛京沭 刊期: 2011年第12期

  • 改良他汀序贯治疗对PCI术后斑块稳定性的影响

    目的 评价改良的阿托伐他汀序贯治疗对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患者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hsCRP)、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及其内皮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取PCI患者100例随机分组:A组,PCI术前起始负荷量阿托伐他汀80 mg,后40 mg×7d,以后20 mg qd;B组,PCI术前术后均每日阿托伐他汀20 mg.分别于服药前及术后24 h,服药后7d分别测定hs-CRP、MMP-9及NO水平.同时观察药物不良反应及血管事件.结果 服药前两组患者hs-CRP、MMP-9、NO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24h,hs-CRP、MMP-9较术前升高,NO较术前降低(自身对比,P<0.05,组间对比,P>0.05);服药7d后两组hs CRP及MMP-9均较术后24 h下降,NO较术后24h升高(自身对比,P<0.05,组间对比,P<0.05).结论 改良阿托伐他汀序贯治疗可显著降低PCI术后体内炎症反应,稳定斑块,并改善内皮功能,并不增加肌溶解等不良事件发生.

    作者:金艳;杨承健;徐欣;曹佳宁;叶新和;董丰;李麟;王仁荣;杨军 刊期: 2011年第12期

  • 青少年腰椎间盘突出症治疗进展

    腰椎间盘突出症(lumbar disc herniation,LDH)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近年来本病有逐年增多的趋势,全世界每年患本病者近千万例,我国年患病率也在百万例以上,给患者及社会造成极大负担.本病病史长,复发率高,严重地影响了广大患者的生活质量.在成年人中腰椎间盘突出症是一种常见的疾病,但在儿童和青少年中的发病率却远远低于成年人.据文献报道在所有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住院患者中青少年患者仅占0.4%~3.8%[1],远远低于儿童和青少年的人口数的比率.Zitting P等[2]做了一个流行病学研究,他们随访了12 058例从出生到28岁的芬兰儿童和青少年,结果显示在他们的研究对象中15岁前确诊为腰椎间盘突出症而入院的儿童没有,20岁时患病率提高到0.1% ~0.2%.20岁以后患病率开始显著提高,到28岁时,分别有9.5%的男性和4.2%的女性因诊断为腰椎间盘突出症而入院.

    作者:王继辉;肖玉周 刊期: 2011年第12期

  • 对病毒性脑炎的再认识

    目的 提高对病毒性脑炎诊断与治疗的认识.方法 回顾分析2007年6月-2009年6月在南医大学附属南京儿童医院住院的108例小儿病毒性脑炎的临床资料,结合2010年欧洲病毒性脑炎处理指南,探讨对病毒性脑炎的再认识.结果 脑脊液异常58例,CT异常38例,MRI异常15例,脑电图异常93例.经更昔洛韦治疗且病程2周后:脑脊液异常的58例患儿复查脑脊液,74.13%脑脊液白细胞降至正常范围;脑电图异常的93例患儿中78.49%患儿脑电图基本恢复正常;108例患儿中96.30%头颅CT或MRI未见异常,脑脊液常规生化均正常,无神经系统阳性症状体征;3.70%患儿脑脊液单纯疱疹病毒DNA阳性,脑脊液白细胞及蛋白仍高于正常,头颅MRI示额叶软化灶,脑电图示额叶局灶性慢波.结论 早期诊断及治疗是影响病毒性脑炎预后的因素之一,按照指南处理更有利于改善小儿病毒性脑炎的预后.

    作者:郭虎;陆海英;郑帼 刊期: 2011年第12期

  • 血液灌流频次与有机磷中毒疗效分析

    目的 探讨血液灌流(HP)治疗频次与急性重度有机磷农药中毒(ASOP)疗效关系.方法 选择符合诊断标准的患者,按治疗情况不同分两组.中毒后48 h内行血液灌流治疗3~4次的20例为治疗组.48 h内行一次血液灌流治疗的16例为对照组.通过观察两组阿托品用量、昏迷患者神智转清醒时间、胆碱酯酶(CHE)恢复正常时间、中间综合症(IMS)发生率、抢救成功率等指标判断疗效.结果 两组比较,治疗组阿托品用量少,昏迷患者清醒时间短,治愈率明显提高,胆碱酯酶恢复正常时间短,IMS发生率低,抢救成功率高.结论 早期多次血液灌流治疗能清除体内有机磷农药,配合常规治疗对救治急性重度有机磷农药中毒疗效显著.

    作者:卢博 刊期: 2011年第12期

  • 气管支架置入术联合经动脉灌注术治疗恶性气管狭窄

    目的 探讨气管支架置入术联合经肿瘤供血动脉灌注术治疗恶性肿瘤引起的气管狭窄的临床疗效,并与同期仅行气管支架置入治疗的恶性气管狭窄进行比较.方法 16例恶性肿瘤致气管狭窄患者,男性10例,女性6例;年龄50~70岁,平均57.5岁.引起气管恶性狭窄的原因有肺癌7例,食管癌6例,气管肿瘤2例,纵隔肿瘤1例.联合组6例在先行气管支架置入术的基础上,3~7d后再经肿瘤供血动脉灌注术进行治疗,对照组10例仅行气管支架置入治疗.结果 16例患者共置入Gianturco Z型金属支架8枚,镍钛合金Wallstent支架10枚,支架置入后患者呼吸困难立即缓解,血氧饱和度逐渐上升到自然呼吸时90%~95%.联合组6例患者经肿瘤动脉灌注治疗后均有轻度的消化道症状,对症处理后缓解.随访3个月~2年,联合组支架狭窄率明显低于对照组,生存期明显延长,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对气管恶性狭窄患者,予以气管支架置入治疗,缓解了呼吸困难,为后续治疗提供了时机,再联合肿瘤动脉灌注治疗,临床疗效较好.

    作者:魏宁;祖茂衡;徐浩;顾玉明;张庆桥;许伟;崔艳峰;刘洪涛;王文亮 刊期: 2011年第12期

  • B超引导下经皮肝穿刺活检术的围手术期护理

    目的 探讨B超引导下采用Bard肝穿枪经皮肝穿刺活检术的围手术期护理经验.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8月-2011年4月53例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B超引导下经皮肝穿刺活检术的围手术期临床观察和护理,包括做好术前准备、心理护理,指导术中密切配合、术后严密观察病情变化,及时发现并发症并采取措施.结果 53例患者B超引导下经皮肝穿刺活检术成功率100%,出现局部切口疼痛28例,胸闷、心悸2例.经采取适当的护理措施后缓解,无一例出现严重并发症.结论 围手术期护理在肝穿刺术中具有重要作用,完善术前准备,做好心理护理,指导术中配合,采取舒适体住,术后密切观察病情变化是安全实施肝穿刺活检术的关键.

    作者:乔艳;汪素琴;沈萃;张妹;王云;郑春丽 刊期: 2011年第12期

  • 类风湿关节炎社区防治路径的可行性分析

    目的 分析社区服务中心在类风湿关节炎(RA)早期普查和疾病防治的可行性.方法 选取上海浦东新区新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健康体检人群共计1000例,首先对所有人群进行血清学指标初筛,包括抗CCP抗体、RF、CRP和ESR;对于血清学指标异常的120名体检者进行专家会诊,以确认是否为RA;同时对这部分人群进行《类风湿关节炎危险因素调查问卷》的发放与回收.结果 本次研究中,120名血清异常的体检者共确诊23例RA患者,其抗CCP抗体均为阳性,其中女性19例,男性4例;发放问卷120份,回收120份.结论 本研究从早期普查、快速确诊、长效随访和危险因素分析等方面初步验证了类风湿关节炎社区防治路径探索的可行性.

    作者:陶惠红;陆建民;褚亚萍;诸佳丽;倪卫红;鲍勇;沈福采 刊期: 2011年第12期

  • 老年病科下呼吸道感染痰培养结果分析

    目的 研究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老年病科老年病人下呼吸道感染患者痰培养分离细菌的分布特征和耐药性变迁,为临床合理应用抗生素提供有力证据,以降低细菌耐药率及多重耐药菌的产生.方法 对2009年1月1日-2010年12月31日该院老年病科患者住院期间所有下呼吸道感染患者晨起痰标本送检培养结果进行筛选,收集痰培养阳性菌株及其药敏试验结果.结果 2009年痰培养细菌分布以革兰氏阴性杆菌为主(53.3%),其次为革兰氏阳性球菌(30%),后为真菌(16.7%).2010年细菌分布以革兰氏阴性杆菌为主(42.9%),其次为真菌(38.1%),后为革兰氏阳性球菌(19.0%).2009及2010年排名前3位的革兰氏阴性杆菌依次为肺炎克雷白杆菌、铜绿假单胞菌、大肠埃希氏菌;而革兰氏阳性球菌为金黄色葡萄球菌、草绿色链球菌及粪肠球菌.结论 2009~2010年的痰培养结果提示革兰氏阴性杆菌在院内感染中占首要位置.2010年真菌感染的几率较2009年有所上升.

    作者:吴培生;郭莉;郝艳霞;吴晓飞 刊期: 2011年第12期

  • 扬州市两社区55岁以上人群生活习惯与脑卒中情况分析

    目的 了解扬州市城市社区中55岁以上中老年人脑卒中的患病情况,调研中老年人生活习惯与脑卒中的发病趋势相关性,并以社区为基点对影响脑卒中的相关因素,提出促进健康的建议和措施.方法采取横断面研究方法,对扬州市两个城市人口较为集中的社区共701位55岁以上中老年人进行问卷调查,对相应调查结果进行健康状况及影响脑卒中发病发展相关因素分析.结果 两社区55岁以上中老年人有一定比例的脑卒中发病率,分别为3%和5%,其生活习惯、基础疾病、身体健康状况等因素均参与和影响脑卒中的发病与发展.结论 制定防范中老年人脑卒中发生的措施,有效干预影响脑卒中发病的不良生活习惯等因素,提高社区医疗中心的服务功能,有利于全面降低中老年人脑卒中发病率、致死率及致残率,提高中老年人的生活质量.

    作者:顾健;顾蔚;李晓波;李华;伏正予;闪丹;孙幸;朱晓花 刊期: 2011年第12期

中华全科医学杂志

中华全科医学杂志

主管: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主办:中华预防医学会;安徽省全科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