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达峰;马周鹏;谢一平;王天科
目的:探讨轻型颅脑创伤患者病情加重的原因、时间过程、预测因素和治疗结果。方法搜集254例符合条件的轻型颅脑创伤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单因素分析及Logistic回归分析的方法,分析病情加重的预测因素,比较病情加重患者与无病情加重患者的近期疗效。结果254例患者中36例病情加重,发生率为14.2%;33例(91.7%,33/36)病情加重的原因为颅内原因,其中多见的是颅内血肿增大(44.4%,16/36)。36例病情加重患者从入院至病情加重的时间是(0.5~59.0)h。30例(83.3%,30/36)发生在入院24 h内。单因素分析结果表明,危险受伤机制、伤后有意识丧失、伤后出现剧烈头痛、伤后出现1次以上呕吐、受伤至首次CT检查的时间、入院时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CS)评分、颅底骨折、入院时血凝检查结果异常、饮酒嗜好是轻型颅脑创伤患者病情加重的预测因素(P<0.05或<0.01)。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受伤至首次CT检查的时间(P=0.000,OR=0.169,95%可信区间:0.083~0.344)、入院时GCS评分(P=0.004,OR=0.355,95%可信区间:0.175~0.721)、入院时血凝检查结果异常(P=0.001,OR=0.077,95%可信区间:0.017~0.354)为轻型颅脑创伤患者病情加重的独立预测因素。无病情加重组出院时的治疗结果均为良好,病情加重组出院时良好30例,轻残4例,重残1例,死亡1例,两组治疗结果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6.088,P=0.000)。结论轻型颅脑创伤患者病情加重的原因大多为颅内原因,且多发生在入院后24 h内。病情加重的独立预测因素有受伤至首次CT检查的时间、入院时GCS评分和入院时血凝检查结果异常。病情加重会对轻型颅脑创伤患者的近期疗效造成不利影响。
作者:许建强;黄鑫;孙永东;孙立 刊期: 2016年第09期
目的:观察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尿毒症瘙痒症的发生情况,探讨与其发生有关的相关因素,为进一步预防治疗提供依据。方法将197例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根据是否存在尿毒症瘙痒症分为两组:皮肤瘙痒组79例和无皮肤瘙痒组118例。比较两组血红蛋白(HB)、血浆白蛋白(ALB)、血钙、血磷、甲状旁腺素(PTH)、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的差异,应用Logistic回归分析方法分析尿毒症瘙痒症发生的相关影响因素。结果197例患者中79例发生皮肤瘙痒症,发生率为40.1%(79/197)。两组HB、血钙、hs-CRP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皮肤瘙痒组血磷、ALB、PTH水平显著高于无皮肤瘙痒组(P<0.01或<0.05)。Logistic回归模型结果显示血磷(相关系数=1.436,Wald值=22.704,P值=0.000)、PTH(相关系数=0.011,Wald值=9.292,P值=0.002)以及ALB水平(相关系数=0.110,Wald值=4.417,P值=0.036)与皮肤瘙痒症存在正相关性。结论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中尿毒症瘙痒症发生率较高,患者的血磷、PTH、ALB水平与尿毒症瘙痒症相关,其中血磷与皮肤瘙痒症的关联紧密。
作者:曾德望;李红艳 刊期: 2016年第09期
目的:探讨T细胞亚群在儿童社区获得性肺炎中的临床意义。方法筛选社区获得性肺炎患儿36例,按病原体种类分为细菌感染组(14例)和非细菌感染组(22例);按病情分为重症肺炎组(20例)和非重症肺炎组(16例)。入院时采集患者外周血进行流式细胞仪分析测定T细胞亚群CD3+、CD4+、CD8+、CD19+和自然杀伤细(NK细胞)水平,并进行比较。结果细菌感染组与非细菌感染组T细胞亚群及NK细胞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重症肺炎组与非重症肺炎组CD3+、CD4+和CD19+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重症肺炎组CD8+水平高于非重症肺炎组[(28.4±7.8)%比(14.4±3.5)%],NK细胞水平低于非重症肺炎组[(7.3±2.1)%比(16.6±5.4)%],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社区获得性肺炎患儿CD8+T细胞升高和/或NK细胞下降,可能更易发生脏器功能损害,演变为重症肺炎,应尽早进行免疫辅助干预。
作者:吴峤微;吉山宝 刊期: 2016年第09期
目的:探讨单倍体造血干细胞移植(Haplo-HSCT)治疗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SAA)相关并发症的防治及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8例采用Haplo-HSCT治疗的SAA患者临床资料,男5例,女3例,平均年龄14岁。干细胞供者为患者父母。预处理方案为环磷酰胺+氟达拉滨+抗淋巴细胞球蛋白,2例加用全身照射。采用环孢素、短程甲氨蝶呤及吗替麦考酚酯(MMF)预防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观察造血干细胞重建情况,定期监测供体细胞嵌合率,监测感染、GVHD、肝静脉闭塞病(VOD)、出血性膀胱炎(HC)、巨细胞病毒(CMV)感染等情况。结果8例患者均获得造血重建,中性粒细胞植入时间(14.80±3.24)d,血小板计数植入时间(15.00±3.42)d。移植1个月后复查患者嵌合情况,均为完全嵌合。7例发生急性GVHD,其中Ⅰ~Ⅱ度5例,Ⅲ度1例,Ⅳ度1例。2例发生慢性GVHD,其中1例局限于口腔,1例为全身皮肤受累的广泛型慢性GVHD。所有患者未出现肝静脉闭塞病和出血性膀胱炎。平均随访8.5(2~18)个月,未出现移植相关死亡。结论单倍体造血干细胞移植用于SAA患者是安全、有效的。
作者:张璞;冯凯;薛燕;张慈现;王洋;李晓林 刊期: 2016年第09期
肝豆状核变性是临床上少见的几种可以通过肝移植等手段“基本”治愈的遗传代谢性疾病之一。通常发病缓慢,不可逆转。因铜代谢障碍导致铜在体内各个组织器官中不断异常积聚,从而使该病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易发生多器官损害,很多患者错过药物治疗的佳时机。各项肝移植技术和理念的不断成熟与创新,提供了更多的治疗方向和越来越个体化的治疗手段。本文参考国内外相关文献资料,对肝豆状核变性的肝移植治疗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作者:珊巴嘎;苏志雷;张国超;戚峰;吴德海;邰升 刊期: 2016年第09期
多发性硬化(MS)是一种发生于中枢神经系统(CNS)的炎性脱髓鞘病,临床上主要表现为肢体无力、感觉障碍、共济失调、视力下降等,据其病程特点分为复发-缓解型MS(RRMS)、继发进展型MS (SPMS)和原发进展型MS(PPMS)[1]。此外,临床孤立综合征(CIS),即首次因CNS炎性脱髓鞘而导致的一组临床综合征,被广泛认为是MS的早期表现。MS的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被认为主要由T细胞介导的针对CNS髓鞘的自身免疫应答所致。CD4+T细胞,尤其是辅助性T细胞(Th1和Th17)、调节性T细胞(Treg)在MS的发病过程中起着关键作用。目前的推荐方案为急性期RRMS和SPMS给予糖皮质激素(简称激素)冲击治疗,以减轻临床症状和促进神经功能恢复,缓解期RRMS或有高度风险转变为 MS 的 CIS,尽早给予疾病修正治疗(DMT)。近年,多种DMT新药陆续获批用于MS的治疗[2],现概述如下。
作者:何洋;刘广志 刊期: 2016年第09期
胚胎质量和子宫内膜容受性是影响人类着床的两个重要因素。许多不孕症患者因子宫内膜容受性障碍导致胚胎着床失败,改善子宫内膜容受性来提高临床妊娠率已成为近几年研究的热点问题。本文对目前运用药物、手术等改善子宫内膜容受性的措施进行阐述,以期为提高辅助生殖技术的成功率提供参考。
作者:宋杰;匡野;石佳 刊期: 2016年第09期
目的:评估骨水泥钉道强化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治疗陈旧性骨质疏松压缩性骨折合并脊柱不稳的手术疗效。方法2011年6月至2015年6月对26例陈旧性骨质疏松压缩性骨折合并脊柱不稳的患者采取骨水泥钉道强化植骨融合内固定术。其中男5例,年龄61~72岁;女21例,年龄56~75岁。所有患者均有慢性腰背痛病史。采用视觉模拟量表(VAS)和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估患者术前、术后及随访时腰痛情况,末次随访时评估患者内固定物位置情况。结果26例患者均无肺栓塞、感染、骨水泥毒性反应,未出现因骨水泥渗漏引起的脊髓、神经根压迫和损害等发生。手术时间(105.0±20.5)min,术中出血量(200±55)ml。所有手术切口均I期愈合。末次随访时X线提示内固定物及骨水泥位置良好。26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2~27个月,平均随访时间14个月。术后及术后1、3、6、12个月时VAS评分及ODI评分较术前显著改善(P<0.05)。结论骨水泥钉道强化植骨融合内固定是治疗陈旧性骨质疏松压缩性骨折合并脊柱不稳的有效术式。
作者:张新亮;孔令擘;高文杰;王晓东 刊期: 2016年第09期
目的:分析应激性高血糖(SHG)对行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老年患者心肌灌注的影响及其与预后的相关性。方法选择2012年1月至2015年1月首次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STEMI)且于12 h内成功实施急诊PCI的老年非糖尿病患者459例,依据入院即刻血糖值分为正常组(血糖<7.0 mmol/L,148例)、升高组(血糖7.0~11.1 mmol/L,169例)、高糖组(血糖>11.1 mmol/L,142例)。对比各组患者术后心功能指标、心肌灌注情况,术后随访12个月,记录各组主要不良心脏事件(MACE)情况。结果正常组、升高组、高糖组术后心肌灌注血流分级(TMPG)2~3级比例、ST段回落良好比例及左室射血分数均逐渐下降,而肌酸激酶同工酶-MB峰值逐渐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12个月,高糖组患者累积无MACE生存率[76.1%(108/142)]较正常组[89.2%(132/148)]、升高组[85.8%(145/169)]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Cox回归分析结果提示,SHG是老年STEMI患者急诊PCI术后MACE发生的独立预测因子(P<0.05)。结论 SHG可能导致老年STEMI患者行急诊PCI后心肌灌注下降,同时也可使MACE的发生率增高。
作者:吴铮;朱小玲;李文铮;李世英;彭红玉;王健;赵东晖 刊期: 2016年第09期
目的:探讨汉族年龄大于15岁人群动脉血氧分压(PaO2)及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2)与年龄的关系。方法选择无肺部疾患的汉族年龄大于15岁择期手术患者300例,ASA分级Ⅰ~Ⅲ级,其中男162例,女138例,年龄15~93岁,体质量42~103 kg。局部麻醉下行桡动脉或足背动脉穿刺、置管,连接换能器测压,麻醉前经此采血行血气分析。结果单因素线性回归分析表明,PaO2与年龄呈线性负相关,两者计算公式:PaO2(mmHg)=101.7-0.278×年龄(岁),1 mmHg=0.133 kPa,R2=0.903。PaCO2不随年龄改变而改变,平均值为(38.2±2.8)mmHg。结论PaO2随年龄增大而逐步下降,PaCO2不受年龄影响。
作者:代金贞;许巧巧;陈堃 刊期: 2016年第09期
目的:观察布拉氏酵母菌配合捏脊治疗窒息新生儿喂养不耐受的临床效果。方法对120例出现喂养不耐受的窒息新生儿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52例采用微量喂养和静脉营养,观察组68例在对照组基础上口服布拉氏酵母菌并配合捏脊治疗。观察两组达全量肠道喂养时间、恢复出生体质量时间、高胆红素血症发病率及治疗总有效率。结果观察组无论是轻度窒息患儿还是重度窒息患儿,达全量肠道喂养时间、恢复出生体质量时间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0.05)。观察组轻度窒息患儿和重度窒息患儿高胆红素血症发生率分别为16.7%(8/48)和5/20,均显著低于对照组的36.8%(14/38)和9/14,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1.2%(62/68),显著高于对照组的69.2%(36/5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布拉氏酵母菌配合捏脊治疗可缩短喂养不耐受的窒息新生儿达全量肠道喂养时间和恢复出生体质量时间,并可降低高胆红素血症的发病率,治疗效果明显。
作者:成红霞;刘向明;王文静 刊期: 2016年第09期
目的:总结伴有椎动脉发育不良(VAH)的小脑梗死患者的临床特征和血管病变情况。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选择伴VAH和椎动脉粥样硬化狭窄率≥50%的初发小脑梗死患者,按照椎动脉病变分为VAH组(34例)和椎动脉狭窄组(椎动脉狭窄≥50%,37例),比较两组年龄、性别构成、危险因素、临床特征和脑血管病变特点等。结果两组在性别构成、年龄及合并冠心病等动脉硬化危险因素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入院时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VAH 组出现早期病情进展14例(41.2%,14/34),椎动脉狭窄组出现7例(18.9%,7/37),两组早期病情进展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21,P<0.05)。VAH组伴有颈内动脉系统血管狭窄≥50%病变的患者比例为35.3%(12/34),高于椎动脉狭窄组的13.5%(5/3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62,P=0.03)。VAH组除病变侧椎动脉以外合并其他脑动脉狭窄≥50%的患者比例为44.1%(15/34),明显高于椎动脉狭窄组的13.5%(5/3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20,P=0.00)。结论伴VAH的小脑梗死与椎动脉狭窄比较,合并其他脑动脉狭窄(狭窄率≥50%)的比例更高,在病程中更易出现早期病情进展。
作者:唐澍;马志刚;廖琴;孙玉衡;胡洪涛 刊期: 2016年第09期
多发性硬化(MS)是中枢神经系统(CNS)自身免疫性、炎性、白质多灶性、脱髓鞘性疾病[1-2]。其临床表现一般由CNS病损所致[3]。
作者:冯凯;许贤豪 刊期: 2016年第09期
目的:比较结缔组织病相关间质性肺病(CTD-ILD)与特发性肺纤维化(IPF)的临床特征。方法收集2014年6月至2015年12月诊断为间质性肺病的住院患者,同时排除已知其他原因导致的间质性肺病患者。回顾性分析患者临床表现、自身抗体、影像学、血气分析等特征。结果总共纳入628例患者,其中CTD-ILD患者459例(73.09%),IPF患者169例(26.91%)。CTD-ILD 组和 IPF 组年龄分别为(52.10±14.23)岁和(67.10±13.13)岁,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0.092,P=0.000)。IPF 组患者男性比例明显高于 CTD-ILD 组[75.15%(127/169)比28.32%(130/459),P=0.000]。CTD-ILD患者自身抗体多种阳性,IPF患者部分可见抗核抗体、抗干燥综合征抗原A抗体和抗Ro-52抗体阳性。IPF患者胸部高分辨CT以蜂窝状影、肺大疱、肺气肿等纤维化表现多见,而CTD-ILD患者则以实变影、小结节影等炎性表现为主。IPF组呼吸衰竭发生率显著高于 CTD-ILD 组[49.11%(83/169)比13.07%(60/45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CTD-ILD和IPF患者临床特征完全不同,对ILD患者进行临床表现、自身抗体、胸部高分辨CT等全面评估,有利于我们对ILD的认识及合理诊治。
作者:谢荣华;吴振彪;贾俊峰;杨西超;朱平 刊期: 2016年第09期
目的:分析比较两种不同切缘保留肾单位手术对小肾癌患者的临床影响。方法选取2008年9月至2013年4月收治住院采用保留肾单位手术的小肾癌患者64例,根据切缘厚度分为两组:30例患者切缘1~5 mm(A组),34例患者切缘6~10 mm(B组)。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情况以及术后3年复发率、存活率。结果 A组手术时间短于B组[(130.1±24.0)min比(152.3±28.0)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引流时间、术后血肌酐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集合系统损伤发生率高于A组[64.71%(22/34)比40.00%(12/3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3年后复发率、存活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两种不同厚度的切缘保留均可以达到治疗肾癌的临床疗效,1~5 mm切缘并发症少,复发率及病死率不会升高,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于宏川;仲伟一;于学炜 刊期: 2016年第09期
目的:探讨对称性胼胝体病变病因、临床和神经影像学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7例对称性胼胝体病变患者的病因、临床和神经影像学资料。结果27例对称性胼胝体病变患者中16例为慢性酒精中毒性脑病,5例为病毒性脑炎,2例为水电解质代谢紊乱,1例为急性播散性脑脊髓炎,2例脑外伤后,1例原因不明。临床表现:意识障碍8例,精神行为异常5例,癫痫发作5例,共济失调4例,构音障碍3例,头痛2例,头颅CT及MRI均可见胼胝体对称性病变,CT表现为对称性胼胝体低密度灶,边界规则,头颅MRI表现为对称性胼胝体异常信号影,T1WI为低信号, T2WI、Flair、DWI为高信号,伴或不伴颅内其他部分病变。随访头颅MRI病灶消失15例,病灶持续存在7例,4例失访,1例死亡。结论胼胝体对称性病变的病因涉及慢性酒精中毒、感染、水电解质代谢紊乱、脱髓鞘等,甚至有的患者无明显病因可循,临床上主要是对因及对症治疗。
作者:张淑江;吕志宇;荣本兵;李作孝 刊期: 2016年第09期
快速现场评价(ROSE)逐步发展成为介入学科的重要辅助手段,特别是在呼吸系统,人们不再局限于常规的内窥镜操作。ROSE结合针吸细胞学检查(FNA)等优化了常规支气管镜、超声内镜下经支气管镜针吸活检(EBUS-TBNA)和经皮肺穿刺活检等的诊断效能和诊断准确性。ROSE可以对标本进行现场解读,迅速给出初步诊断,并对下一步操作给予帮助。ROSE技术包括快速现场细胞学评价(C-ROSE)和快速现场微生物学评价(M-ROSE)。C-ROSE扩大了常规内窥镜的检查范围,是一种安全且实用的方式。
作者:周莹艳;吴宏成 刊期: 2016年第09期
目的:观察左西孟旦治疗老年难治性心力衰竭的临床表现、血流动力学、脑钠肽变化。方法应用左西孟旦治疗老年难治性心力衰竭患者25例,观察治疗前后临床表现的变化,并测定血流动力学和脑钠肽指标。结果25例患者中,显效13例,有效7例,无效5例,总有效率为80%(20/25)。应用左西孟旦治疗前后各指标变化情况:治疗前后心率、平均动脉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24 h后和治疗1周后心输出量(CO)、心脏指数(CI)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4.59±0.64)和(4.55±0.54) L/min 比(3.31±0.62) L/min、(3.00±0.32)和(3.03±0.30) L/(min·/m2)比(2.14±0.23)L/(min/m2)],肺毛细血管楔压(PCWP)、中心静脉压(CVP)和脑钠肽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15.32±2.12)和(16.22±2.32)mmHg(1 mmHg=0.133 kPa)比(20.40±3.15) mmHg、(6.87±1.58)和(6.69±1.68) mmHg 比(9.26±3.16) mmHg、(620.6±305.6)和(600.8±289.6)ng/L比(1201.4±750.6)n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应用左西孟旦后,2例出现恶心、不适感,但不影响治疗;1例发生室性期前收缩,经纠正低钾血症后消失。结论左西孟旦治疗老年难治性心力衰竭安全有效。
作者:陈欣;韩凌;赵燕;胡文泽;陈萍 刊期: 2016年第09期
目的:探讨免疫组织化学(IHC)和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非小细胞肺癌(NSCLC)间变性淋巴瘤激酶(ALK)融合基因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研究71例NSCLC患者采用IHC(1A4/1H7抗体)和RT-PCR检测ALK融合蛋白/基因的情况,并对两种检测方法进行比较。结果71例NSCLC患者中,ALK融合蛋白IHC检测阳性21例,阴性50例;ALK融合基因RT-PCR检测阳性12例,阴性59例。其中IHC阴性和IHC 1+患者RT-PCR均为阴性;IHC 2+和IHC 3+患者 RT-PCR 均为阳性。手术切除大标本 IHC 检测 ALK 融合蛋白阳性率为28.95%(11/38),活检小标本IHC检测ALK融合蛋白阳性率为30.30%(10/33);手术切除大标本RT-PCR检测ALK融合基因阳性率为18.42%(7/38),活检小标本RT-PCR检测ALK融合基因阳性率为15.15%(5/33)。结论虽然IHC检测ALK融合蛋白存在一定的假阳性,但在IHC 2+和IHC 3+患者中与RT-PCR检测ALK融合基因的一致性高,可联合用于临床筛查和确诊ALK融合基因的NSCLC患者。无法手术的晚期NSCLC患者,活检小标本也是ALK检测的良好标本。
作者:高宁;郭江红;白玮;李亚玲;孙瑞;郗彦凤 刊期: 2016年第09期
目的:比较腹腔镜下前列腺根治性切除术中不同的膀胱尿道吻合方式对吻合口并发症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6月至2015年6月诊断为局限性前列腺癌并行腹腔镜下前列腺根治性切除术121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膀胱尿道吻合方式不同分为两组,采用间断缝合方式36例(间断缝合组),采用连续缝合方式85例(连续缝合组),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后吻合口漏尿、拔管后吻合口狭窄及术后1、3、6个月尿失禁情况的差异。结果121例腹腔镜下前列腺根治性切除术均获成功,无中转开放手术。连续缝合组尿道膀胱吻合时间短于间断缝合组[(20.35±3.10)min比(34.02±3.94)min],吻合口漏尿发生率[3.53%(3/85)比16.67%(6/36)]、吻合口狭窄发生率[2.35%(2/85)比13.89%(5/36)]、术后1个月尿失禁发生率[15.29%(13/85)比33.33%(12/36)]、术后3个月尿失禁发生率[7.06%(6/85)比25.00%(9/36)]、术后6个月尿失禁发生率[2.35%(2/85)比13.89%(5/36)]均低于间断缝合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腹腔镜下前列腺根治性切除术中采用连续缝合的膀胱尿道吻合方式可缩短手术时间,降低吻合口漏尿、吻合口狭窄及尿失禁等并发症的发生。
作者:高占峰;王伟;于广海 刊期: 2016年第0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