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EDTA依赖性假性血小板减少症及纠正方法探讨

刘英华;李振燕;李清源

关键词:依赖性, 血小板减少症, 抗凝剂, 血小板计数, 现报道如下, 血液, 形态, 细胞计数, 误诊误治, 纠正方法, 常规检查, 仪器法, 血涂片, 委员会, 手工法, 染色法, 抗凝血, 红细胞, 聚集, 分布
摘要:用EDTA-K2作为血液常规检查的抗凝剂已被国际血液标准委员会(ICSH)认定.此抗凝剂不影响白细胞计数及大小,对红细胞的形态影响也小,并可以抑制血小板的聚集[1].但EDTA-K2抗凝血会引起假性血小板减少症(PTCP),易引起误诊误治.我院2007年发现2例EDTA依赖性PTCP,我们用仪器法、手工法、血涂片瑞-姬染色法进行血小板计数和血小板形态、分布观察,找出纠正方法,现报道如下.
中国医师进修杂志相关文献
  • 红蓝光联合氨苯砜治疗痤疮疗效观察

    目的 观察红蓝光联合氨苯砜治疗痤疮的疗效.方法 采用欧美娜红蓝光治疗系统联合氨苯砜治疗中重度痤疮,随机分成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组46例用红蓝光联合氨苯砜治疗,红蓝光照射每周2次,同时服用氨苯砜75~100 mg/d,4周为1个疗程;对照组单独服用氨苯砜,4周为1个疗程.结果 两组患者经治疗后,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7.83%,对照组为71.74%,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红蓝光联合氨苯砜治疗痤疮可缩短疗程,减少长期服用氨苯砜或其他药物的不良反应,此方法见效快,不良反应少,疗效确切,值得在临床推广.

    作者:黄晓波;宋顺鹏;刘俐;邢媛媛;王宁 刊期: 2008年第15期

  • 糖尿病合并无痛性急性心肌梗死17例临床分析

    目的 总结糖尿病合并无痛性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特点及诱因.方法 抽取糖尿病合并急性心肌梗死的住院患者74例,筛选其中无痛性急性心肌梗死17例(无痛组),就其诱发因素、临床症状、并发症及预后等与另57例有明显胸痛症状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疼痛组)比较分析.结果无痛组病程长、人院前心绞痛发作频繁,以消化道症状就诊者高于疼痛组,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无痛组2处以上梗死者7例,占41.2%,疼痛组10例,占17.5%,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无痛组室壁瘤等并发症多,病死率(35.3%)明显高于疼痛组(10.5%),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0.01).结论 尽管无痛性心肌梗死缺乏疼痛等特征表现,通过结合病史,有关症状及心电图检查仍然能够达到及时确诊、治疗的目的.

    作者:赵通洲;闫月玲;王学梅 刊期: 2008年第15期

  • EDTA依赖性假性血小板减少症及纠正方法探讨

    用EDTA-K2作为血液常规检查的抗凝剂已被国际血液标准委员会(ICSH)认定.此抗凝剂不影响白细胞计数及大小,对红细胞的形态影响也小,并可以抑制血小板的聚集[1].但EDTA-K2抗凝血会引起假性血小板减少症(PTCP),易引起误诊误治.我院2007年发现2例EDTA依赖性PTCP,我们用仪器法、手工法、血涂片瑞-姬染色法进行血小板计数和血小板形态、分布观察,找出纠正方法,现报道如下.

    作者:刘英华;李振燕;李清源 刊期: 2008年第15期

  • 高压氧对糖尿病下肢溃疡的影响

    目的 探讨高压氧(HBO)对糖尿病下肢溃疡(DLU)的影响.方法 糖尿病DLU患者共260例,随机分为HBO组和对照组,每组各130例.两组基础治疗相同,HBO组加用HBO治疗,HBO治疗压力为200 kPa,每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共治疗3个疗程.比较两组治疗后DLU的疗效测定结果.结果 HBO组溃疡愈合时间为(26.34±4.66)d,对照组为(38.78±5.22)d,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HBO组静息痛和感觉异常的有效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1);HBO组总有效率为98.5%,对照组为69.2%,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HBO治疗可显著加速溃疡创面愈合.提示HBO综合治疗DLU效果显著.

    作者:钟小芬 刊期: 2008年第15期

  • 玻璃体切割联合玻璃体腔注药治疗外伤性眼内炎疗效分析

    目的 探讨玻璃体切割联合玻璃体腔注药治疗外伤性眼内炎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2例(22眼)外伤性眼内炎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4眼单纯药物治疗,18眼行玻璃体切割联合玻璃体腔注药.其中3眼同时行眼内异物取出术,1眼术中晶状体摘除术,3眼行硅油充填术,3眼联合巩膜环扎术.15眼手术前后矫正视力有不同程度提高(83.33%),1眼视力没改变(5.56%),2眼视力降低(11.11%).视力>0.5 2眼,0.1~0.5 5眼,<0.1 7眼,眼前指数3眼,无光感1眼.单纯药物治疗的4眼,视力丧失,眼球萎缩. 结论 玻璃体切割联合玻璃体腔注药是治疗外伤性眼内炎十分有效的方法.

    作者:孙戈利 刊期: 2008年第15期

  • 终末期肝病诊治进展

    终末期肝病(end-stage liver disease,ESLD)是指各种原因导致肝功能极度减退甚至衰竭的一种病理状态,其主要特征为肝细胞功能无法满足人体的生理需要.

    作者:金生源;陈尚军;朱长发 刊期: 2008年第15期

  • 动态动脉硬度指数与脉搏波速度的相关性研究

    目的 研究动态动脉硬度指数(AASI)与脉搏波速度(PWV)的相关性,探讨AASI对动脉硬化程度的评价价值,并分析AASI的影响因素.方法 人选患者100例,进行臂-踝PWV测量,并同时进行24h动态血压监测(ABPM),计算AASI.应用直线相关分析判定AASI与PWV的相关性.并应用多因素逐步回归分析判定AASI的影响因素.结果 AASI与PWV和年龄显著正相关(PWV:r=0.516,P<0.01;年龄:r=0.417,P<0.01).AASI与身高呈负相关r=-0.223,P<0.05).多因素逐步分析结果表明,PWV是与AASI关系密切的参数.结论 AASI与PWV相关性良好,是一个反映动脉硬化程度的新指数.

    作者:徐艳秋;崔炜;刘英华 刊期: 2008年第15期

  • HER2与p16在子宫内膜癌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目的 探讨HER2和p16在子宫内膜癌中的表达及其与肿瘤FIGO分期、分化程度的关系.方法 子宫内膜癌46例、不典型增生10例、子宫内膜增生过长10例、正常子宫内膜20例,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法对HER2和p16的表达情况进行分析.结果 HER2在子宫内膜癌组织中的表达明显高于非癌组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其表达随临床分期的增加而明显增强(P<0.05),随分化程度的降低而增强(P<0.05).p16在子宫内膜癌组织中的表达明显低于非癌组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表达随临床分期的增加而明显减弱(P<0.01),随分化程度的降低而明显降低(P<0.05).HER2和p16表达呈负相关性r=-0.4213,P<0.01).结论 HER2和p16在子宫内膜癌中的表达与内膜癌的生物学行为有关,可作为子宫内膜癌预后的指标,指导子宫内膜癌术后的治疗.

    作者:宋印利;孙淑娟 刊期: 2008年第15期

  • 胃肠道间质瘤伴肝转移1例

    患者男,65岁,因反复上腹不适3~4年,黑便1周于2007年8月人院.该患于2005年8月,因上腹不适来我院住院,胃镜检查示:贲门黏膜下肿物,位于贲门大弯侧呈葫芦状,大小1.2 em x 0.8 cm,表面光滑,色泽正常,可滑动,质硬.

    作者:孙梅;王守东;徐鸰鸽;周静 刊期: 2008年第15期

  • 早期应用微量肝素治疗小儿全身炎性反应综合征的临床观察

    目的 观察早期应用微量肝素治疗全身炎性反应综合征(SIRS)危重患儿的临床效果.方法 将符合诊断标准的53例患儿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26例,给予治疗原发病及保护重要脏器等综合治疗;治疗组27例,在综合治疗基础上早期加用微量肝素皮下注射,每次5~10 U/kg,每6 h重复1次,连用3 d.结果两组治疗后Pt升高,CLIP下降;治疗组Pt升高、CRP下降比对照组更显著(P<0.01);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Pt回升时间明显缩短[(28±9)h对(55±14)h,P<0.01],SIRS纠正时间≤3 d所占比例明显增高,多脏器功能不全(MODS)、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的发生率显著减少,病死率明显降低(P<0.05或<0.01).结论 微量肝素早期干预可缩短危重患儿SIRS持续时间,降低MODS、DIC的发生率及病死率.

    作者:虞靖虹;杨少芬;涂燕青 刊期: 2008年第15期

  • 高频电波刀宫颈电环切除术后宫颈粘连相关因素分析

    高频电波刀宫颈电环切除术(100p electrosurgical exci-sion procedure,LEEP)于20世纪90年代开始应用于临床,我国在近10年开始推广.因其微创、方便、具有诊断性和患者易于接受,使其目前已成为治疗宫颈病变的重要手段.

    作者:唱润红 刊期: 2008年第15期

  • 牙龈浆细胞肉芽肿的诊断和治疗(附9例分析)

    目的 探讨牙龈浆细胞肉芽肿的病因、病理、临床表现和治疗.方法 对9例牙龈浆细胞肉芽肿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7例发生在20~40岁(77.8%);多表现为上颌双尖牙和磨牙区的牙龈乳头红肿、易出血和相应牙齿松动、脱落.3例切除牙龈病灶、牙周刮治并中药治疗,保留牙齿;6例牙齿松动并X线片见牙周垂直吸收,手术切除病灶、拔除牙齿,其中2例术后配合激素、放疗.所有病例均治愈,随诊0.5~2.0年未见复发.结论 早期病灶切除、牙周刮治与中医治疗相结合可有效控制本病发展,已造成牙周破坏,应以手术治疗为主.

    作者:王永功;王守儒;闫德民;郑翔;李亚东;刘利娟 刊期: 2008年第15期

  • 表现为三肢瘫痪的低钾性麻痹1例

    周期性麻痹是以反复发作的骨骼肌弛缓性瘫痪为特征的一组疾病,多伴有血钾的变化,以低钾性常见,但该病多表现为肢体对称性弛缓性瘫痪.我们收治1例三肢瘫痪的低钾性麻痹患者,极少见,现报道如下.

    作者:官威 刊期: 2008年第15期

  • 细菌多药耐药的分子机制及研究进展

    随着抗生素在临床的广泛使用,细菌的耐药性已引起了研究者的高度重视.在20世纪90年代,WHO首次认为细菌对抗生素的耐药问题已经是全球性问题.

    作者:王玉巧;张跃斌;吴艳梅 刊期: 2008年第15期

  • 有机磷农药中毒致小脑性共济失调

    急性有机磷农药中毒后临床表现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1)由于乙酰胆碱大量积聚所致的胆碱能神经功能亢进症状.(2)中间型综合征.(3)急性中毒症状消失后滞后出现的神经系统损害症状.已有大量文献报道有机磷农药中毒后周围神经病,也有少量文献报道急性中毒症状消失后患者出现神经精神行为方面改变[1],但很少有小脑性共济失调报道.现将2004年5月至2007年10月我科收治的6例急性有机磷农药中毒后出现小脑性共济失调报道如下.

    作者:孙伟辉 刊期: 2008年第15期

  • 影响新生儿窒息严重程度的危险因素

    目的 探讨影响新生儿窒息严重程度的危险因素,找出防治措施,降低新生儿病死率及致残率.方法 在市级和镇区医院分娩的资料完整窒息新生儿551例,对胎次、分娩方式、胎位异常、胎膜早破、脐带和胎盘情况、羊水污染程度、羊水过多/少、母亲疾病、胎儿宫内窘迫、胎儿先天异常、单胎/双胎(或多胎)以及有无宫内感染进行登记.分析新生儿窒息常见围生期高危因素对窒息严重程度的影响,比较市级和镇区医院之间新生儿重度窒息的发生情况.结果 551例中未定期/未产检有46例(8.3%).围生期高危因素以脐带因素居多(28.3%),其次是羊水过少(18.5%).脐带脱垂、胎盘早剥、宫内发育迟缓、胎儿异常在重度窒息新生儿中明显增多(P<0.05).超低和极低出生体重新生儿重度窒息相对较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镇区医院重度窒息明显多于市级医院(P<O.01).结论 脐带脱垂、胎盘早剥、宫内发育迟缓、胎儿异常容易发生重度窒息,应重视对这些高危因素的处理.此外,未定期,未产检是导致窒息的新突出问题.因此,加强流动人口管理,提高和普及围生期保健知识,是减少新生儿窒息、降低新生儿病死率的又一关键措施.复苏技术强化培训重点应放到基层的镇区医院.

    作者:张晓敏;高建慧;杨春晖;王维琼;陈少波 刊期: 2008年第15期

  • 布托啡诺联合芬太尼应用于开胸手术后患者自控静脉镇痛

    目的 通过观察布托啡诺联合芬太尼用于开胸手术后患者自控静脉镇痛的效果,探讨两种药物复合应用的安全性. 方法 90例ASA分级Ⅰ~Ⅱ级的择期开胸手术患者,随机分为三组,每组各30例,即B组(0.15 mg/ml布托啡诺)、F组(20 μg/ml芬太尼)和BF组(0.1 mg/ml布托啡诺+10μg/ml芬太尼).在手术缝合皮肤前接镇痛泵,记录手术后1、4、8、12、24和48 h患者镇痛评分、镇静评分、Bp、HR、R、SpO2、按压次数、镇痛药物消耗量、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患者对镇痛的总体满意度等.结果 B组患者在术后1、4、8和12 h的镇痛评分均明显高于其他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F组与BF组镇痛评分在各个时间点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F组比较,B组和BF组1、4、8和12 h镇静评分较高,但无过度镇静的发生.从患者对镇痛的总体满意度调查看,B组满意度低,BF组高,F组略低于BF组.F组患者发生皮肤瘙痒(16.7%)、恶心呕吐(23.3%)的比例较高,B组的镇痛效果较差,但B组及BF组均无皮肤瘙痒的发生.结论 布托啡诺联合芬太尼应用于开胸术后患者白控静脉镇痛安全有效,不良反应少,布托啡诺适度的镇静作用成为患者满意度高的主要因素.

    作者:万里;张传汉;王学仁;田玉科 刊期: 2008年第15期

  • 创伤性迟发性鼻出血59例原因分析

    由创伤引起的迟发性鼻出血近年来有增多趋势,除鼻部创伤外,多数患者还合并有其他部位的严重创伤,病情危重而复杂,若不及时救治,常预后差、病死率高.现将我院1998-2006年收治的59例创伤性迟发性鼻出血救治经验报道如下.

    作者:何本超;郑志刚;李健勇 刊期: 2008年第15期

  • 高水平的血尿酸与LDL-C/HDL-C对冠状动脉风险的联合评估价值探讨

    目的 探讨高水平的血尿酸和高脂血症在冠心病发病中的作用及对急性冠状动脉事件的联合预测价值.方法 控制吸烟和体重后,对冠状动脉造影确诊为冠心病并出现急性冠状动脉事件(包括不稳定型心绞痛和急性心肌梗死)的248例(急性冠状动脉事件组)与冠状动脉造影除外冠心病的220例(对照组),进行对比研究,分析血尿酸和LDL-C/HDL-C的差别,以及在不同水平时发生急性冠状动脉事件的风险.结果 急性冠状动脉事件组患者的血尿酸[(378.6±156.8)μmol/L]和LDL-C/HDL-C(2.83±2.60)明显高于对照组[分别为(336.2±78.4)μmol/L、1.68±0.82],P<0.05.经多元回归分析在排除了年龄、性别、血压、血糖等其他因素的影响之后,证明血尿酸和HDL-C与急性冠状动脉事件的发生显著相关.高水平的血尿酸联合高LDL-C/HDL-C对急性冠状动脉事件的风险预测价值显著高于任何单一指标.结论 联合应用血尿酸和LDL-C/HDL-C对评价急性冠状动脉事件风险有显著意义.

    作者:洪军;于勤;初楠;王筱梅亮;刘少奎 刊期: 2008年第15期

  • 多发性骨髓瘤18例误诊分析

    目的 探讨多发性骨髓瘤(MM)的误诊原因,提高对本病的认识,降低误诊率.方法 分析18例MM的误诊过程.结果 18例误诊的MM患者中,误诊的疾病有:骨质疏松、慢性肾炎、左臀部筋膜炎、肺炎、子宫肌瘤、胫骨结核伴肺结核、冠心病、再生障碍性贫血.结论 MM临床表现复杂多样,误诊率高,应提高对本病的认识.

    作者:骆明莲;程宏文 刊期: 2008年第15期

中国医师进修杂志

中国医师进修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主办:中华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