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肾脏原发性非霍奇金淋巴瘤--附1例报告并文献复习

张科;黄杰;王田;申杰;罗耀辉

关键词:肾脏, 原发性非霍奇金淋巴瘤, 报告, 原发性恶性淋巴瘤, 文献复习, 淋巴结外, 临床
摘要:肾脏原发性非霍奇金淋巴瘤(primary renal non-Hodgkin'slymphoma,PRNHL)临床罕见,仅占淋巴结外原发性恶性淋巴瘤的0.7%[1].我们在2004年4月曾收治1例,现结合文献复习报道如下.
中国医师进修杂志相关文献
  • 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下肢深静脉血栓的价值

    目的探讨二维彩色多普勒超声(CDFI)在下肢深静脉血栓(DVT)患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通过二维CDFI对68例急慢性DVT患者的诊断资料进行分析,与手术、X线造影和临床对照.结果急性DVT患者36例,慢性DVT患者32例.病变位于左下肢者44例(64.7%),右下肢者19例(27.9%),双下肢者5例(7.4%).其中30例(44.2%)患者血栓位于下肢近端静脉,髂静脉、股静脉、腘静脉;10例(14.7%)患者位于下肢远端静脉,为胫前静脉、胫后静脉和腓肠肌静脉丛,28例(41.2%)患者血栓累及下肢近端和远端静脉.慢性DVT患者中有21例形成侧支循环.DVT形成有一定的声像特征,二维CDFI结合检出敏感性高,可做血栓定位、确定范围和判断管腔阻塞程度,亦可观察有无侧支和交通支开放.结论二维CDFI是一种简便、快捷、实时、安全、无创及全方位检查方法,对早期诊断、治疗及疗效观察有重要价值.

    作者:朱阿丽;管敏;许光瑜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危重病人静脉导管相关性感染

    深静脉插管留置在危重病人的救治中得到广泛的应用,其不但可行血流动力学检测,并可用于长期输液、肿瘤化疗、快速扩容、营养支持及血液净化,但是,随之伴发的导管相关性感染(catheter-related infections,CRI)也增加.11%~37%的院内感染与留置静脉导管有关.CRI已成为医院内常见的感染之一,不仅增加住院时间、住院费用,而且增高病死率.在美国,CRI估计每年有75 000人次,需要额外的花费为3亿到23亿美元,病死率为10%~20%,ICU高达25%或以上[1],应引起临床的高度重视.

    作者:申捷;何岱昆;唐耀东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危重患者免疫低下与感染

    由于病情复杂多变,免疫力低下,危重患者成为医院感染(hospital acquired infections,HAI)的易感人群,同时一旦发生感染,也往往是某些耐药菌株的贮菌库和播散者,成为HAI的感染源.

    作者:瞿介明;邵长国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颈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诊治进展

    脑卒中是威胁人类生命安全的三大杀手之一,西方国家脑卒中的年发病率为200/10万,缺血性脑卒中/出血性脑卒中=4/1,缺血性病变有30%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或闭塞有关.国内年发病率为220/10万,51.1%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的病人有颅外颈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缺血性脑卒中的主要原因之一是颈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据报道,美国60岁以上的脑卒中病人中,颈动脉粥样硬化约占70%.由此可见,缺血性脑卒中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关系密切,重视颈动脉特别是颅外段颈动脉狭窄的早期诊治对降低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生率至关重要.

    作者:李伟;李牧;王嵩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三叉神经鞘瘤21例临床分析

    我们分析1996~2003年收治的三叉神经鞘瘤患者21例,现分析报道如下.

    作者:李尧;邱永明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肾脏原发性非霍奇金淋巴瘤--附1例报告并文献复习

    肾脏原发性非霍奇金淋巴瘤(primary renal non-Hodgkin'slymphoma,PRNHL)临床罕见,仅占淋巴结外原发性恶性淋巴瘤的0.7%[1].我们在2004年4月曾收治1例,现结合文献复习报道如下.

    作者:张科;黄杰;王田;申杰;罗耀辉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介入下的区域性动脉灌注治疗重症急性胰腺炎

    目的探讨介入下区域性动脉灌注治疗重症急性胰腺炎(SAP)的价值.方法20例SAP患者在临床确诊4 h内实施介入下的区域性动脉灌注生长抑素和抗生素等治疗,术后加压灌注5 d;以全身药物治疗的28例患者作对照组,比较两种治疗方法对胰腺炎的临床指标和病死率、并发症率住院时间等的影响.结果两组在胰腺炎的临床症状缓解、血尿淀粉酶和脂肪酶等炎症生化指标方面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区域灌注组患者的住院病程缩短,且病死率降低(P<0.05),其并发症率及中转手术率等方面与全身药物治疗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区域性动脉灌注治疗SAP能快速改善临床和生化指标,疗效明显优于全身用药治疗,可以在临床推广使用.

    作者:周载平;胡泽民;余元龙;谢钢;陈宏;李晓群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机械通气在急危重症中的应用现状

    临床急危重症的终末期大多都会出现呼吸窘迫甚至呼吸功能不全,故如何维持呼吸功能、改善通气、纠正缺氧、防止二氧化碳潴留,使机体有可能度过基础疾病所致的呼吸功能障碍已经成为抢救危重病人的一项重要措施.机械通气技术的出现适时地解决了这个问题.随着对疾病本身认识的不断深入,电子和机械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以及呼吸机的性能的日臻完善,使得机械通气应用的范围越来越广,现已经成为抢救危重病人的重要措施.目前由于呼吸机的应用日益广泛,使心搏骤停、急性呼吸功能不全等危重病人的预后大为改善,是急危重病医学治疗方面的重大进展之一.

    作者:许荣廷;何旭东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双侧前纵隔巨大神经鞘膜瘤1例

    患者女,41岁,干咳1个月入院,无咯痰及咯血,无呼吸困难,无发热.浅表淋巴结不肿大.胸廓对称,右侧呼吸动度及语颤弱.胸部CT:右肺占位伴右上肺少许炎症,右上下叶膨胀不全,右胸腔少量积液(图1).支气管镜检查:右肺中叶开口呈外压性狭窄,考虑周围型肺癌可能性大.

    作者:李廷海;赵东勇;刘志明;靳润响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急症患者抗菌药的合理应用

    由细菌、病毒、支原体、衣原体等多种病原微生物所致的感染性疾病遍布临床各科,其中细菌性感染为常见.因此,抗菌药物也就成为临床广泛应用的药物之一.抗菌药的合理应用原则包括:及早确立致病原;熟悉药物特性(抗菌特性、药动学特性、不良反应等);病人状况(生理特点、肝肾功能、免疫状况);避免滥用;正确的给药方案.

    作者:卢洪洲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66例胸腹联合伤早期诊断及治疗的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胸腹联合伤的早期诊断及治疗特点,以降低病死率.方法回顾性分析66例胸腹联合伤病例的临床资料.开胸手术18例,开胸+剖腹手术20例,胸腔闭式引流+剖腹手术28例.结果66例患者中,术前或第1次手术中明确诊断60例,占90.9%;膈肌破裂漏诊4例;膈肌破裂误诊2例.治愈60例,占90.9%;死亡6例,占9.1%,死亡病例均因心血管损伤致严重失血性休克.结论胸腹联合伤病情重,临床表现复杂,早期正确诊断、及时和合理的手术治疗是降低病死率、提高救治水平的关键.积极抗休克、实行重症监护和防治并发症等措施非常重要.

    作者:沈其猷;刘彪;李培;黄育南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绝经期胫骨平台沉降与膝关节骨性关节炎临床表现相关性分析

    目的探讨膝关节骨性关节炎(OA)的临床表现与膝关节X线片测量胫骨平台沉降系数之间的关系.方法对72例患膝关节OA的绝经期妇女的临床表现进行观察评分,并对其进行X线摄片,对所示胫骨平台沉降值进行测量计算,将结果对比分析.结果绝经期妇女膝关节OA的临床表现与其胫骨平台沉降系数呈正相关.结论临床可以通过手术抬高胫骨平台高度治疗膝关节OA,来改善其临床症状.

    作者:王建华;桑原田;李焰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Ⅲ期肺癌手术后乳糜胸的术中预防措施和效果

    目的总结Ⅲ期肺癌术后并发乳糜胸的防治经验,评价术中针对乳糜胸预防处理的临床效果.方法1998年1月~2005年6月共行Ⅲ期肺癌切除术425例,所有病例术中均行隆凸下和纵隔淋巴结彻底清扫术.其中从2004年3月起,132例患者在术中针对乳糜胸常规采取了预防措施,并以此分为无预防组和预防组.结果无预防组中14例患者术后发生乳糜胸,发生率为4.8%,10例保守治愈,3例再次手术,1例死亡;预防组中仅1例患者术后发生乳糜胸,发生率为0.07%,保守治愈.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Ⅲ期肺癌手术后乳糜胸发生率较高,应引起足够的重视.术中预防性处理可疑的淋巴管损伤是降低术后乳糜胸并发症和提高手术安全性及成功率的重要措施.

    作者:赵波;孙威;付向宁;赵金平;李军;潘铁成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重症急性胰腺炎发病机制与治疗的进展

    重症急性胰腺炎(SAP)是一种起病急、进展快、病情危重、并发症多、病死率高的急腹症[1].病死率国外近期报道高者可达到40%[2].1894年Korte首先提出对急性胰腺炎(AP)采取手术治疗,但疗效不佳.1938年Nordmaun提出对AP应用内科治疗,但疗效仍不尽如人意.究其原因,主要是其发病机制未能完全阐明.现将SAP的发病机制与治疗的进展做一综述.

    作者:张瑞麟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联合断流手术前后的胃镜分析

    目的通过对肝硬化门脉高压行联合断流术的患者进行术前术后的胃镜分析,对此术式进行评价.方法确认肝硬化门脉高压症47例,采用Soehendra、Sarin和McCormack标准对胃镜结果进行分类,比较联合断流手术前后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及门静脉高压性胃病(PHG)在胃镜下的变化.结果47例患者术后胃镜下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均有较大程度改善,食管静脉曲张消除率为93.5%(29/31),胃底静脉曲张消除率为75%(12/16);术后PHG的发生较术前增加并程度加重,术后有2例再发消化道出血,再出血率4.3%,其中1例为PHG(2.1%)患者,另1例患者为曲张静脉破裂所致.结论经腹脾切除、贲门周围血管离断以及吻合器食管下段横断吻合的联合断流术是治疗上消化道出血的有效方法;同时应对术后PHG给予足够重视,采取措施预防或减少由此引起的消化道出血.

    作者:石伟;王忠振;金焰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急性颅脑创伤术后继发对侧迟发性血肿28例诊治体会

    急性颅脑创伤一侧颅内血肿清除术后继发对侧迟发性血肿可以发生在术中或术后短期内,是术中急性脑膨出和术后病情恶化原因之一,其一旦发生,病情十分危险,致残率和病死率均较高.现将我科自1995年6月~2005年6月诊治的28例颅脑创伤术后继发对侧迟发性血肿患者报道如下.

    作者:杨涛;刘建恒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血液净化在危重病中的应用

    血液净化技术作为一种急救技术,除用在急慢性肾功能衰竭治疗以外,在多种危重病,如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多器官功能不全综合征(MODS)、多脏器衰竭(MOF)等,也已被广泛应用.特别是持续血液净化治疗(CBPT)技术是有效的床旁血液净化技术,它已是危重病急救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作者:任新生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肘关节稳定性生物力学

    肘关节不稳定系肘关节损伤、关节面和韧带结构的损害引起.临床可见于肘关节脱位、半脱位或肘部畸形,肘关节连接松弛,尺骨近端呈侧方或前后方移位等.肘关节的稳定是维持正常功能的基础[1].肘关节不稳定基本上有三种模式[2]:(1)后外侧旋转不稳定.(2)外翻.(3)内翻内侧旋后不稳定.后外侧旋转不稳定是常见的不稳定机制,可由单纯骨折到复杂骨折脱位.外翻的不稳定是常见的慢性过度负荷问题,尤其在投掷者.内翻内侧旋后不稳定作为一种重要的不稳定模式近来已被认识.各种不稳定机制几乎都与冠状突骨折相联系.随着对肘关节脱位的病理解剖学认识的加深,人们对肘关节不稳定的兴趣也在增强,并进行了一些生物力学试验,但结论有一定差别.我们曾对冠状突骨折及合并桡骨小头粉碎骨折进行生物力学分析[3],其实验及结论处于国内外领先地位.

    作者:宋景仑;王鹏程;武玉江;张奉琪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Fournier坏疽2例报告

    Fournier坏疽是一种少见的阴茎、阴囊及会阴部坏死性炎症,起病急,进展快,病死率高,2004年8月~2005年5月作者于布隆迪首都大王子医院收住2例患者,报道如下.

    作者:乜国雁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根据简化危险因素评分防治术后恶心呕吐的临床观察

    目的探讨应用简化危险因素评分防治术后恶心呕吐(PQNV)的临床意义.方法住院手术病人120例分为对照组、观察组.在观察组中,将病人分为低、中、高危险因素病人,中危因素病人手术结束前静脉注射氟哌利多0.625 mg,高危病人静注地塞米松4 mg+氟哌利多0.625mg;对照组发生恶心呕吐前不用药.对比两组病人PONV发生情况.结果对照组发生恶心呕吐23例(38.3%),观察组发生恶心呕吐5例(8.3%),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根据简化PONV危险因素评分,预先小量抗呕吐药能减少PONV的发生率.

    作者:刘静;王多友;邹瑾 刊期: 2006年第02期

中国医师进修杂志

中国医师进修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主办:中华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