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治远
患者 男,32岁,因饮酒后眼黑、胸痛、气喘半小时在当地医院就诊,查体:呼吸急促,呼吸音粗,心音有力,律齐.血压120/60 mm Hg(1 mm Hg=0.133 kPa).心电图示窦性心律,心率143次/min,胸导联T波低平,诊断为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合并心衰.给予西地兰、速尿、硝酸甘油治疗2 h无好转,遂转至我院.查体:体温37.3℃,脉搏140次/min,呼吸33次/min,血压130/80 mm Hg.神志清楚,颜面、前胸潮红,眼球充血,全身发抖,心肺查体同前.间断呕吐.复查心电图未见动态ST-T改变.仔细询问病史,患者于半个月前患附睾炎在当地医院静脉点滴5 d氧氟沙星、菌必治,此次发病前1 d后1次用药.同时饮酒就餐时无任何不适,故可除外假酒及食物中毒所致.遂考虑药物与乙醇结合,致体内乙醛蓄积而产生双硫醒反应,经给予纳洛酮、补液等治疗后症状缓解,反复查心肌酶无异常,心电图:心率76次/min,ST-T正常.
作者:陈丽霞 刊期: 2006年第28期
急性间质性肾炎(AIN)是肾小管及肾间质的急性炎性疾病,是由多种病因所致的一组临床病理综合征,表现为急性肾功能衰竭(ARF)、肾间质肿胀和炎性细胞浸润,无明显的肾小球和肾血管病变[1-2].现将14例AIN的临床、病理及转归分析如下.
作者:何永平;冯为盛;单爱琴 刊期: 2006年第28期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C是VEGF家族的新成员,自1996年被分离纯化以来[1],认为它是一种特异性的血管、淋巴管内皮细胞调节因子,能诱导淋巴内皮细胞增殖、淋巴管生长,在肿瘤组织中表达增加,有助于促进肿瘤的淋巴转移.
作者:萧淑华;荣福 刊期: 2006年第28期
在高血压的危险因素中,血尿酸(UA)水平的升高很可能是其独立的危险因素.有文献报道血压越高,血UA水平也就越高[1-3].本研究通过对136例患者血压及血UA水平的测定,探讨血UA水平与高血压的关系.
作者:于红玖 刊期: 2006年第28期
细胞分化抑制因子(inhibitors of differentiation,Id),又称DNA结合抑制因子(inhibitors of DNA binding),是一种螺旋-环-螺旋(helix-loop-helix,HLH)蛋白,对促进细胞分化的碱性HLH(basic helix-loop-helix,bHLH)转录因子起负性调节作用.近年研究显示,Id-1蛋白为细胞周期循环从G1期进入S期所必需的蛋白,适当条件下可抑制细胞凋亡[1],Id-1的过表达也可通过钝化肿瘤抑制因子等方式促进细胞的增殖和分裂.Id-1与多种肿瘤发生相关,在乳腺癌、卵巢癌、黑色素瘤、甲状腺癌、膀胱癌、食管鳞状细胞癌、结肠癌、直肠癌及胰腺癌等肿瘤中高表达,胃癌中亦高表达.已有证据表明Id-1表达和肿瘤的分化程度及恶性生物学特性相关,但Id-1在肿瘤发生、发展过程中的变化情况及其致癌机制仍不清楚.
作者:庄瑛瑛 刊期: 2006年第28期
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primary aldosteronism,PA)是原发于肾上腺皮质病变(肿瘤或增生)所致醛固酮分泌增多性疾病,表现为低钾性周期性麻痹,心脏方面以心律失常多见,并发心肌酶显著升高者极少.我科于2004年收治1例男性患者,现报道如下.
作者:李明;赵金梅;刘凤霞;马晶晶 刊期: 2006年第28期
我院1995~2004年收治肠结核患者26例,手术及病理检查前临床误诊16例,误诊率为61.5%.为提高对该病的认识,减少误诊,提高治疗的合理性和疗效,现将16例患者的诊治情况结合有关文献,就其误诊的原因及诊断对策进行分析讨论.
作者:朱荣奎 刊期: 2006年第28期
目的 研究结肠黑变病的临床病理特点和黏膜内病理性色素的性质.方法 全部病例行临床资料分析及组织学观察,以及脂褐素、黑色素、含铁血黄素和胆色素特殊染色,5例行免疫组织化学SP法HMB45和S100染色.结果 结肠黑变病多发生于老年患者,结肠黑变病黏膜固有层都有棕褐色色素沉着,该色素的脂褐素、黑色素、含铁血黄素和胆色素染色均为阴性,HMB45、S100染色亦为阴性.结论 结肠黑变病在某种程度上可能与便秘服用泻药有关,色素可能系巨噬细胞吞噬蒽醌类泻剂后形成的脂褐素样物质,它能否导致结直肠肿瘤还没有直接的证据,尚需进一步研究.
作者:齐雪岭;吴叶菊;于民;胡新梅;郭国庆;高春英 刊期: 2006年第28期
目的 探讨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甲亢)和甲状腺功能减退症(甲减)患者血浆一氧化氮(NO)、血管内皮素(ET)水平及其与心功能的相关性.方法 分别用比色法、放射免疫法测定甲亢患者(甲亢组)和甲减患者(甲减组)及正常人(对照组)血浆NO、ET和血清游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FT3)、游离甲状腺素(FT4)和超敏促甲状腺激素(sTSH)浓度;同时采用多普勒无创心排量检测心功能指标:每搏输出量(SV)、心输出量(CO)、射血分数(EF)、心指数(CI).结果 甲亢组和甲减组患者血浆NO浓度均比对照组明显升高(P<0.01);甲亢组血浆ET浓度比对照组明显升高(P<0.01),甲减组比对照组明显降低(P<0.01);甲亢组各心功能指标比对照组高(P<0.01),而甲减组比对照组低(P<0.01).经相关分析显示,甲亢组NO与CI呈正相关,ET与EF、CI呈正相关;甲减组NO与CI呈负相关.结论 血浆NO和ET浓度变化参与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疾病的病理生理机制;不同的甲状腺功能状态下血浆NO和ET浓度对心功能产生不同影响.
作者:韦华;罗佐杰 刊期: 2006年第28期
呼吸困难是临床常见症状,常由呼吸系统疾病和充血性心力衰竭(心衰)两大病因引起,快速、准确地判定呼吸困难的病因,对疾病进行早期诊断和治疗非常重要,但有时要明确呼吸困难的病因并不容易.本研究初步探讨了快速检测B型利钠肽(BNP)在鉴别呼吸困难病因中的应用,现报道如下.
作者:雷樟根 刊期: 2006年第28期
急性一氧化碳(CO)中毒首先出现脑和心肌缺氧表现,损害重的器官是脑,可引起患者不同程度的昏迷,甚至死亡.我们于2003年3月~2006年2月用醒脑静配合葛根素注射液治疗102例急性CO中毒患者,并与常规治疗的101例进行对比观察,取得了满意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作者:王建亭;田利剑 刊期: 2006年第28期
目的 探讨采用硬通道微创救治危重大脑实质出血的适应证、时机及与近期死亡、远期残障的关系.方法 本组资料采用回顾性方法,对166例各种不同部位危重的大脑实质出血,在CT引导下或在床头行微创血肿抽吸和液化引流术,并结合积极有效的综合治疗;对院内死亡的患者进行死因分析,对存活出院的患者,在发病6个月后采用改良Rankin量表(RS)进行1次门诊复诊或电话随访.结果 166例患者院内死亡17例,院内病死率为10.24%,死亡原因分别为脑疝未还纳、呼吸衰竭、再出血、肾功能衰竭及上消化道出血等.出院的149例患者发病6个月后随访,6个月内再次发病死亡26例,总死亡43例,总病死率为25.90%.6个月后无明显残障者18例,占出院患者的12.08%;轻度残障33例,占22.15%;中度残障35例,占23.49%;重度残障29例,占19.46%;严重残障8例,占5.37%.结论 危重大脑实质出血的患者接受该疗法,获益相对大者是年龄>60岁,壳核外侧或脑叶出血,出血量30~60 ml,不合并脑室出血和脑疝形成,术前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CS)评分>6分,及出血后12~24 h施行手术,并逐步缓慢适度清除血肿的患者.
作者:王恩长;王辉;张召平;董秦川;王珠堂;鱼海;宋薇 刊期: 2006年第28期
目的 探讨藻酸双酯钠(PSS)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血小板活化作用的影响.方法 急性脑梗死患者76例,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38例,每日静脉点滴PSS 150 mg;对照组38例,每日静脉点滴维脑路通600 mg,均连续用药14 d.于治疗前、治疗后第7天、第14天检测两组患者血浆P-选择素含量,并比较两组欧洲卒中量表(ESS)评分的差异.结果 两组患者血浆P-选择素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第7天、第14天时治疗组P-选择素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且两组治疗第14天时均低于治疗前(P<0.05或<0.01).结论 PSS可通过降低血浆P-选择素水平而发挥抗凝、抗血小板活化作用,对急性脑梗死有较好的治疗作用.
作者:王永久;孙一辉;宫珍卿;毕仕强;王淑玲;纪珍华;韩仲岩 刊期: 2006年第28期
目的 探讨动态脑电图(EEG)监护对大面积脑梗死早期诊断的价值.方法 对入院时头部CT未显示缺血病灶且中国卒中量表评分在25分以上、拟诊大面积脑梗死的患者98例,于入院后立即行动态EEG监护,每12 h行头部CT检查1次.结果 第1个12 h内经动态EEG监护,表现为轻度异常36例(36.73%),中度异常35例(35.71%),重度异常27例(27.55%),其中62例(63.27%)被动态EEG诊断为大面积脑梗死.第2个12 h动态EEG监护表现为轻度异常9例(9.18%),中度异常42例(42.86%),重度异常47例(47.96%),累计诊断大面积脑梗死89例(90.82%).动态EEG平均检出时间(12.3±3.5)h.头部CT复查共进行5次,每次累计证实发生大面积脑梗死的例数分别为:12 h累计13例(13.27%),24 h累计29例(29.59%),36 h累计56例(57.14%),48 h累计81例(82.65%),60 h累计89例(90.82%).结论 动态EEG监护可以较CT提前至少12 h发现大面积脑梗死,为及时有效的治疗赢得了时间.
作者:王化贤;王东生;邱佳陵;李英群 刊期: 2006年第28期
目的 探讨缺氧诱导因子-1α(HIF-1α)的表达与大肠腺癌发生、发展的关系.方法 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61例大肠腺癌组织中HIF-1α的表达,并分析其与大肠腺癌生物学行为和微血管密度(MVD)的关系.结果 HIF-1α在正常黏膜组织中无表达;腺瘤组织中阳性表达率为15.4%,且均为弱阳性表达,HIF-1α表达在正常黏膜与腺瘤组织中差异 无统计学意义(P>0.05).癌组织中HIF-1α阳性表达率为65.6%,显著高于腺瘤组织(P<0.01).HIF-1α表达与肿瘤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和Dukes分期密切相关(P<0.01),而与肿瘤大小无关(P>0.05);HIF-1α阳性表达程度与MVD呈正相关.结论 HIF-1α过表达可能与大肠腺癌的浸润、转移及新生血管形成密切相关.
作者:索智敏;任学群;康玉华 刊期: 2006年第28期
缺血性心肌病(ischemic cardiomyopathy,ICM)由Burch等[1]于1970年正式命名.是指由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导致慢性长期心肌缺血、坏死、弥漫性心肌纤维化.ICM以心脏扩大、心律失常、心力衰竭为特征,属冠心病的终末期,又称心力衰竭型和心律失常型冠心病[2].冠状动脉以多支病变、高度0狭窄或完全闭塞为主,预后不良,存活率低[3].
作者:齐国先;黄汝刚 刊期: 2006年第28期
目的 探讨腹膜透析在肾功能衰竭(肾衰)伴大量腹水患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择伴大量腹水及低蛋白血症的慢性肾衰患者,在给予内科综合治疗同时,先给予间歇性腹膜透析(IPD),2周后转为持续性不卧床腹膜透析(CAPD).观察患者自觉症状及浮肿等体征的改善情况,测定CAPD治疗前、治疗1个月后血肌酐(Cr)、尿素氮(BUN)、β2-微球蛋白(β2-MG)、甲状旁腺素(PTH)、白蛋白(Alb)、总蛋白(TP)、血红蛋白(Hb)等指标的变化情况.结果 患者经腹膜透析后自觉症状均明显好转,食欲改善,浮肿逐渐消退,并发渗漏1例,改血液透析1例.患者透父析后Cr、BUN明显下降(P<0.05),Hb明显上升(P<0.05),β2-MG、PTH、Alb、TP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腹膜透析是治疗慢性肾衰伴大量腹水、低蛋白血症的一种有效手段.
作者:金东华;石永兵;沈华英;施晓松;宋锴;姜山 刊期: 2006年第28期
抗磷脂综合征(antiphospholipid syndrome,APS)是以血栓形成和反复流产伴有抗磷脂抗体(APL)阳性为主要临床特征的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APS的主要临床表现为复发性动脉、静脉血栓形成,习惯性流产和血小板减少等症状,是由APL引起的一组临床征象的总称.我院近诊治1例重症APS,结合文献复习报道如下.
作者:方快发;谭立夫;张亦辉 刊期: 2006年第28期
患者 男,71岁,因反复胸闷、胸痛发作半年,加重2 d入院.既往有高血压病史20余年.入院体格检查:体温36.8℃,脉搏78次/min,呼吸20次/min,血压140/75 mm Hg(1 mm Hg=0.133 kPa).神清,无颈静脉怒张,双肺呼吸音清晰,未闻及干、湿性啰音,心音低钝,心律齐,各瓣膜听诊区未闻及病理性杂音.腹平软,无压痛,肝、脾肋下未触及,双下肢无水肿.
作者:巢胜吾;樊济海 刊期: 2006年第28期
缺血性心肌病(ischemic cardiomyopathy,ICM)属于冠心病的一种特殊类型或晚期阶段,是指由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引起长期心肌缺血,导致心肌弥漫性纤维化,产生与原发性扩张型心肌病(以下简称扩张型心肌病)类似的临床综合征.随着冠心病发病率的不断增加,ICM对人类健康所造成的危害也日渐严重.为进一步提高对ICM的认识及诊治水平,现就ICM的临床表现、诊断与鉴别诊断进行简要阐述.
作者:宋治远 刊期: 2006年第2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