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总结浅低温体外循环心脏跳动下施行小儿心脏手术的经验.方法在浅低温体外循环心脏跳动下完成小儿心脏手术88例,总结气栓防止、术野显露及体外循环相关的经验. 结果 88例手术顺利,术野显露达到要求,无气栓发生,1例手术死亡. 结论浅低温体外循环心脏跳动下心脏手术的方法具有实用价值,但对手术操作和体外循环提出了新的要求.
作者:朱水波;殷桂林;张殿堂;胡健才;庞大志;张晓明;王荣平 刊期: 2004年第02期
早期胃癌(early gastric cancer,EGC)首先由日本学者提出并得到公认,主要根据病变浸润深度,即病变位于黏膜及黏膜下层,无论有无淋巴结转移,均称EGC.EGC又分为黏膜癌(MC)及黏膜下癌(SMC).ECG占同期胃癌的比例据各国报道有所不同,美国约为3%~6%,欧洲为8.8%,中国为7.5%,而日本报道高达30%~50%,主要是对高危人群大量内镜检查的结果[1~3].ECG中黏膜癌(MC)的5年生存率约为98%,黏膜下癌(SMC)约为88.7%[4].
作者:车向明;曹红;张小龙 刊期: 2004年第02期
细胞依靠细胞内各种信号分子的活化来完成其增殖、分化、发挥功能和凋亡的生命历程.信号传导和转录活化因子(signal transducer and activator of transcription,STATs)是一类由细胞因子、生长因子等多肽类配体激活的转录因子,配体与细胞表面相应受体结合,通过STATs信号传导通路将信号传递至细胞核内,引起目标基因的激活并且发生相应效应,参与细胞生长、发育、分裂及分化等多种正常生理过程[1].近年来研究发现,在肿瘤细胞中,含有酪氨酸激酶活性的Src、上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Janus kinases(JAK)和Bcr-Abl等蛋白的持续活化引起STATs的持续活化,从而通过上调编码Bcl-XL、Mcl-1、cyclinsD1/D2和c-Myc等细胞凋亡抑制剂和细胞周期调节剂的基因表达参与致癌作用.在体外和体内实验中,活化的STATs信号途径的抑制剂都能抑制肿瘤细胞的生长,为人类肿瘤的治疗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路.
作者:李荣江 刊期: 2004年第02期
目的探讨应用人工髓核(prosthetic disc nucleus,PDN)置换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效果.方法自2002年6月~2003年2月,临床应用人工髓核置换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20例,男12例,女8例,年龄25~68岁,其中L4、5间隙15例,L5S1间隙5例,全部采用单枚PDN置入,所选用的假体PR725型11例,PR925型4例,PW725型5例.结果全部病例术后随访3个月~1年,假体脱位1例,椎间隙感染1例,余病例假体位置理想,临床腰腿痛症状均缓解.术后椎间隙高度较术前平均增加14.9%.结论人工髓核置换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近期效果理想,其操作简单,为临床治疗提供一种新方法.
作者:陈忠羡;梁胜根;陈元庄;赵振东;黄远翘;范全 刊期: 2004年第02期
胃癌根治术的首要目标是:彻底切除胃癌原发病灶、转移病灶及受累淋巴结.其次是如何保证或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提高生存率.因此,真正的根治性全胃切除术,应要求切除标本的病检证实:(1)两切缘无癌残留.(2)切除的淋巴结站数超过被侵犯的淋巴结站数.(3)邻近脏器无残留的肿瘤组织.如果有下列情况时所进行的手术不能达到根治目的,应不称为根治性手术:(1)有腹膜或腹膜广泛扩散.(2)有肝转移灶.(3)侵犯的邻近脏器未能切除.(4)第12~16组淋巴结有转移而又未能清扫者.
作者:张一亥;张甦源;张龙 刊期: 2004年第02期
本院1995-2001年共行胃大部切除术262例,术后共发生胃瘫13例.本文对此作以分析.1 临床资料共发生胃瘫13例,其中男6例,女7例,年龄43~72岁,平均年龄63.7岁.原发病:胃癌8例,胃溃疡3例,十二指肠球部溃疡2例.术式:毕Ⅰ式4例,毕Ⅱ式9例.
作者:方复;吴震宇;万明发 刊期: 2004年第02期
目的探讨捆绑式胰肠吻合术在治疗壶腹周围癌中的作用.方法回顾分析1998年3月~2003年3月手术切除的壶腹周围癌患者39例,采用捆绑式胰肠吻合术(捆绑组)17例,传统胰肠吻合术(传统组)22例.分别观察胰瘘、胆瘘、胃排空障碍等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捆绑组胰瘘、胆瘘、胃排空障碍的发生率分别为0(0/17)、5.9%(1/17)、11.8%(2/17),平均术后住院时间28.3 d.传统组胰瘘、胆瘘、胃排空障碍的发生率分别为22.7%(5/22)、18.2%(4/22)、13.6%(3/22),平均术后住院时间39.2 d.结论捆绑式胰肠吻合术应用于壶腹周围癌治疗有助于避免胰瘘发生,是一种较为安全的手术方式.
作者:施国明;张小文;邹浩;王炳煌;任光圆;王欣;章健;裴俊烽;隋玉军;任培土 刊期: 2004年第02期
目的提高睾丸扭转的诊治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18例睾丸扭转患者诊治资料:18例均有睾丸绞痛症状,Prehn征阳性.均彩超确诊为睾丸扭转.结果 5例发病10 h以内手术复位者,术后睾丸均存活;8例10~24 h手术者,4例扭转<360 °均手术复位,3例睾丸存活;4例扭转>360 °,手术复位保留2例,1例睾丸存活;5例发病>24 h手术的患者,1例睾丸存活.结论睾丸扭转10 h以内者均应手术复位;10~24 h手术者应尽量复位保留,根据扭转程度酌情处理;超过24 h者应手术切除.
作者:谭洪鳌;吴炳华;董小飞 刊期: 2004年第02期
目的探讨完全性肺静脉异位连接(TAPVC)术后心律失常的原因和治疗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1999年1月~2002年6月TAPVC 26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心上型16例(61.54%),心内型9例(34.61%),混合型1例(3.85%).结果术后早期(30 d)死亡2例(7.69%).术后心律失常为室上性心律失常12例(46.15%),其中窦性心动过缓5例(19.23%),交界区性心律5例(19.23%),房性过早搏动1例(3.84%),Ⅱ度房室传导阻滞1例(3.84%).心上型完全性肺静脉异位连接矫治术后的心律失常发生率为56.25%(9/16例).结论完全性肺静脉异位连接早期手术疗效满意.术后心律失常发生率较高,应及时发现和处理.
作者:韩宏光;张南滨;朱洪玉;汪曾炜 刊期: 2004年第02期
目的探讨斜坡-齿状突型颅底陷入的治疗原则.方法分析11例斜坡-齿状突型颅底陷入的临床资料.11例经口腔前方入路切除压迫延髓前方的齿状突,10例经后路枕颈植骨融合固定.结果平均随访1.2年,显效7例,有效3例,无效1例,无加重及死亡者.结论斜坡-齿状突型颅底陷入的治疗应首先考虑经口腔做前路减压,寰枢椎脱位者还需施行植骨融合固定.
作者:张新庆;余新光;朱军;许康;陈通;周定标 刊期: 2004年第02期
进展期胃癌是指癌肿侵犯到胃的肌层或肌层以外,病变常有扩散或持续的播散倾向,分期晚,难于治愈.近年来有关胃癌的发病学、早期诊断、药物及手术在不同亚群的治疗效果、胃癌的地理学、胃溃疡及癌变、切除范围、癌基因诊治等方面的研究备受关注.
作者:纪宗正 刊期: 2004年第02期
目的探讨胃切除术后胃瘫的病因及治疗.方法对1995-2002年650例胃切除术后发生胃瘫38例病人进行病因分析和疗效观察.结果胃术后胃瘫是由综合性因素所致,发病与精神、神经和高龄等因素相关,非手术治疗是佳方案.结论消除病人的紧张情绪,胃肠减压,加强营养,适当应用胃肠道动力药物等,均可达到满意的治疗效果.
作者:王荣;王曙逢 刊期: 2004年第02期
足跟是人体的主要负重部位,其承受的压力及摩擦力较大,其软组织缺损后的重建,不仅要求具有足够的软组织填充以抵抗较大的压力及摩擦力,还应有一定的感觉功能.多年来一直是临床上较为棘手的问题.我院自1990年7月以来,共收治足跟部软组织缺损病例18例,现报道如下.
作者:张康鑫 刊期: 2004年第02期
近年来,随着流行病学、分子和细胞生物学的进展,临床上对胃肠道癌前病变(premalignant disorders)的发生、预防和早期诊断等,都加深了认识.癌前病变是指某器官和组织癌发生之前的大体和组织学变化,这与癌前情况(premalignant conditions)不同,后者仅指病变发展成癌的危险性增加而已.从组织学变化的角度看,癌前病变均表现有发育异常(dysplasia),即紊乱性生长(disorganized growth),而胃肠道紊乱性生长,则意味明确的仅限于基底膜的肿瘤形成的增殖(neoplastic proliferation).癌前病变的同义词还有发育异常、上皮内肿瘤形成和良性肿瘤等.
作者:杨春明 刊期: 2004年第02期
胃癌化疗方案甚多且在不断变化中,这里仅就当前疗效较好,应用相对较广,有一定代表意义的扼要介绍,并酌情叙述其可供临床方案个体化时的药物与用法的变通.
作者:杨世勇;杨东红;姚煜;杨静波 刊期: 2004年第02期
目的总结联合胰体尾脾切除并温热低渗腹腔灌洗化疗治疗胃癌的经验.方法对1993-1997年施行联合胰体尾脾切除并温热低渗腹腔灌洗化疗的18例胃癌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联合胰体尾脾切除并温热低渗腹腔灌洗化疗18例胃癌,术后无严重并发症发生,无手术死亡,随访1、3、5年生存率分别为72.2%、38.9%、27.8%.结论掌握联合脏器切除的指征,关注腹腔内脱落癌细胞的处理,提高外科手术技巧,注重病人围手术期的营养支持是降低并发症发生率、提高手术成功率和远期生存率的重要因素.
作者:范平 刊期: 2004年第02期
我们自2000年12月起对18例浅表性膀胱癌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TURBT)后应用表阿霉素(EPI)改良膀胱灌注方案预防肿瘤复发,疗效及安全性满意,报告如下.
作者:甄景波;吴永吉;李廷海 刊期: 2004年第02期
肥胖是全球的高发病之一,近年来,国内发病率也随生活水平提高而逐渐升高.它与心肺疾病、2型糖尿病和多种肿瘤的发生密切相关,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存时间和生活质量.长期以来,内科治疗(饮食、药物及运动治疗)被认为是肥胖症的基础疗法,然而,对于病态肥胖(morbid obesity),95%左右的患者难以保持长期满意的疗效,此类病人往往需要施行减肥手术治疗[1].半个世纪以来,一些操作复杂、创伤大、具有危及生命的并发症的手术方式已被逐渐淘汰.胃成形术因其操作简便、安全、疗效确切而备受关注.本文综述了胃成形术的术式演变及治疗病态肥胖症的疗效评价.
作者:胡明根;郑成竹;柯重伟 刊期: 2004年第02期
目的探讨腹腔镜技术在急性化脓性腹膜炎中诊断和治疗的作用.方法对104例化脓性腹膜炎患者实施腹腔镜探查,对腹腔镜手术实施率、诊断正确率、治愈率、中转手术率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腹腔镜手术实施率95.2%,腹腔镜术中诊断正确率为98.1%,诊断与治疗可经腹腔镜一次操作完成,治愈率97.9%,中转开腹率4.8%.结论腹腔镜技术运用于急性化脓性腹膜炎诊断和治疗是可行、安全、有效的,具有诊断正确率高、损伤小、术中探查范围广等优点;腹腔镜手术在急腹症中目前尚不能完全取代开腹探查手术.
作者:姜海平;洪晓涛;陈影波 刊期: 2004年第02期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的诊断与治疗.方法回顾分析1998-2003年外科收治并经病理证实的18例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临床资料.结果本组患者平均年龄51.2岁,男女比为2∶1.部位以胃及小肠多见.免疫组化表型CD117阳性率77%,CD34阳性率76%,SMA阳性率44%,S-100蛋白阳性率24%,Desmin阳性率22%.病理诊断GIST良性9例,交界性1例,恶性8例.18例均行根治手术或局部切除.结论 GIST的诊断有赖于纤维光镜及钡剂肠道造影与免疫组化的结合,手术切除是有效的治疗手段.
作者:曹斌;刘弋;陈德利;朱宝和 刊期: 2004年第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