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重症社区获得性肺炎的诊断和治疗进展

赵广东;张中和

关键词:重症社区获得性肺炎, 诊断治疗, 病死率, 免疫功能状态, 感染性疾病, 病原体检测, 诊治指南, 诊治进展, 原生动物, 死亡原因, 人群健康, 立克次体, 国家, 地区, 致病原, 支原体, 衣原体, 老龄化, 抗生素, 局限性
摘要:社区获得性肺炎(community acquired pneumonia,CAP)是危害人群健康的重要疾病.由于社会人群的老龄化、病原体检测的局限性及对抗生素耐药增高等因素的影响,重症CAP的病死率极高.在美国,感染性疾病中病死率高的是肺炎.每年因肺炎住院的病例大约有50万例,死亡约4.5万例.根据不同的资料,CAP的病死率为2%~3%,CAP至今仍是工业化国家第6位常见的死亡原因[1].社区获得性肺炎的致病原不仅十分广泛,包括细菌、病毒、支原体、衣原体、立克次体、霉菌、原生动物等,而且随地区、季节、年龄、人体免疫功能状态而不同.近年来,各国家和地区在制定CAP诊治指南上,对重症CAP的诊断治疗都特别加以阐述.本文就重症社区获得性肺炎的诊治进展加以简要介绍.
中国医师进修杂志相关文献
  • 1型糖尿病及胰岛自身抗体测定的临床研究进展

    糖尿病(DM)是以高血糖为特征的、以糖代谢紊乱为主要表现的慢性、复杂的代谢性疾病.DM是一种家族性疾病,其易感性有很大的遗传因素,其临床特征是血糖浓度持续升高,甚至出现糖尿,重症病人常伴有脂类、蛋白质代谢紊乱和水、电解质、酸碱平衡紊乱,甚至出现双眼失明、肾功能衰竭、肢端坏死等并发症.给患者带来终生残疾甚至死亡.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模式现代化及社会老龄化,其发病率呈逐年上升的现象.DM已成为继肿瘤、心血管疾病后第三位慢性疾病.本文就1型DM及胰岛自身抗体测定的意义做一综述.

    作者:张慧玲;陈永生 刊期: 2004年第21期

  •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患者睡眠体位与呼吸紊乱指数关系分析

    目的了解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SAHS)患者睡眠体位与呼吸紊乱指数(RDI)之间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经多导睡眠图(PSG)确诊的202例OSAHS患者的PSG结果,对RDI、睡眠体位及两者之间的关系进行归纳分析.结果OSAHS患者随病情的加重,侧卧位睡眠时间与仰卧位睡眠时间比增加,该比值与RDI有显著相关性;侧卧位时RDI较仰卧位时低,有显著性差异.结论OSAHS患者随病情加重,侧卧位睡眠时间与仰卧位睡眠时间比增加,可能是机体的一种自我调节机制.

    作者:余勤;张佳宾;汪小亚;岳红梅;胡军民;巴青云 刊期: 2004年第21期

  • 低分子肝素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血栓前状态的研究

    据报道,肺癌存在血栓前状态[1],肺癌易并发肺血栓栓塞[2].因此,我们自2001年2月~2003年12月,应用低分子肝素联合化疗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观察疗效及对血栓标志物D-二聚体(D-D)、纤维蛋白原(Fbg)、组织型血浆酶原激活剂(t-PA)及血浆酶原激活抑制剂(PAI)的影响.

    作者:崔朝勃;班海玲;李龙芸 刊期: 2004年第21期

  • 巴曲酶胸腔内注射治疗包裹性胸腔积液18例

    结核性渗出性胸膜炎常由于治疗不当或反复多次胸腔穿刺抽液导致包裹性积液.包裹性,特别是多房性包裹性积液形成后,常规治疗效果不佳,预后不良.我院自1995-2003年对18例结核性胸膜炎导致包裹性胸腔积液的患者,在常规治疗方法的基础上同时加巴曲酶(北京托毕西药业有限公司生产)胸腔内注射治疗,疗效满意.

    作者:虞振委 刊期: 2004年第21期

  • 社会获得性呼吸道感染社会获得性呼吸道感染病原学变迁

    1社会获得性呼吸道感染(CAP)病原的变迁我在1950年任住院医生时,新入院的呼吸道感染病人的25%为典型肺炎,即胸片示大叶性肺炎,当时基本上均为肺炎双球菌肺炎(即目前的肺炎链球菌肺炎),约15%为化脓性肺炎或肺脓肿,大多为金黄色葡萄球菌(金葡菌)引起,约35%为各类型的肺结核,约15%为非典型肺炎即胸片示肺内未构成叶、段实变的小片阴影,多由病毒、支原体、衣原体等引起,还有约10%为寄生虫引起,包括阿米巴肝脓肿并胸腔感染、肺脓肿,胸片示肺多发性结节状病变,有疫水接触史的血吸虫,咳果酱痰,有到过疫区生食石蟹、蝲蛄史的肺吸虫以及胸液内、血液内丝虫(+)的乳糜胸等.

    作者:陶仲为 刊期: 2004年第21期

  • 免疫受损宿主社区获得性肺炎的诊断和治疗

    免疫受损宿主(immunocompromised host,ICH)好发各类感染,肺部感染尤其常见.过去由于引发免疫损害的各种基础疾病治疗困难,患者大多长期住院,往往因为严重感染不治而终,凡是ICH并发感染总是讨论医院感染为主.但近年来HIV/AIDS高活性抗逆转录酶治疗(HARRT)的发展使患者CD4+较快恢复,而器官移植和肿瘤治疗的长足进步,患者回归社会的机会增加,甚至恢复工作.但感染仍是ICH常见和影响预后的重要并发症.所以ICH的社区感染同医院感染一样引起临床关注.

    作者:何礼贤 刊期: 2004年第21期

  • 男性结节性脂膜炎1例

    患者,男,42岁,因发热3周余、双下肢皮下结节1周于2004年3月13日入院.患者入院前3周无明显诱因出现发热,始为间断性(未测体温),2周后呈持续性,高达39.5℃,伴畏寒、全身酸痛、乏力,自服解热镇痛药(百服宁)后体温可下降但复又上升.1周前发现右小腿外侧出现皮下结节,瘙痒,皮肤抓破后出现红肿.病程中无明显咽痛、鼻塞、流涕、咳嗽、咳痰、恶心、呕吐、腹痛、腹泻及尿频、尿急等不适.既往为过敏体质,对多种抗生素过敏.入院查体:T 38.6℃,P80次/min,Bp125/80mmHg(1 kPa=7.5 mm Hg),R20次/min.

    作者:李晓娟;周平;刘春玲 刊期: 2004年第21期

  • 肺周围型鳞癌和腺癌的高分辨CT鉴别诊断探讨

    目的探讨胸部高分辨CT(HRCT)对周围型肺鳞癌和腺癌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全面回顾分析具有完整胸部HRCT资料并经病理学证实的115例周围型肺癌(鳞癌52例、腺癌63例)的影像学表现,以进一步认识周围型肺鳞癌和腺癌的CT征象.结果(1)周围型肺鳞癌的平均直径(4.6±1.9)cm大于周围型肺腺癌(3.2±1.5)cm,其差别具有显著性(P=0.000).(2)深分叶征、灶状坏死及病灶广基与胸膜相连征在周围型肺鳞癌的出现率明显高于周围型肺腺癌(分别为P=0.000,P=0.000,P=0.003),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深分叶征、灶状坏死与鳞癌成正相关,均是鳞癌的危险因素(B=2.167,OR=8.732 及B=2.080,OR=8.003).(3)胸膜凹陷征在周围型肺腺癌的出现率明显高于周围型肺鳞癌,其差别具有显著性(P=0.005).(4)空泡征或空气支气管征、支气管血管集束征、毛刺征、棘突征在周围型肺鳞癌和腺癌中的差别不具有显著性差异(P值均大于0.05).结论HRCT观察肺癌征象更为细致可靠,在周围型肺鳞癌和腺癌的鉴别诊断中具有一定的定性诊断价值,其中深分叶征、灶状坏死及病灶广基与胸膜相连征三者两两组合或三者同时组合后对周围型肺鳞癌与腺癌鉴别诊断的特异性为89%~100%.

    作者:蔡春仙;罗良平;陈金城 刊期: 2004年第21期

  • 70例良性孤立肺结节的CT误诊分析

    肺内孤立性结节的诊断与鉴别诊断是临床经常遇到的难题,本文回顾性分析CT误诊为肺癌的70例良性孤立性肺结节,其中结核瘤误诊排第一位,错构瘤排第二位,以不规则大结节型孤立肺结节易误诊,通过本文分析以提高良性孤立肺结节的CT诊断.

    作者:来东升 刊期: 2004年第21期

  • 慢性腹泻消瘦劳力性呼吸困难心悸双下肢浮肿发热

    病历摘要患者,男,45岁,无固定职业,因反复腹泻黏液稀便、逐渐消瘦6年,劳力性呼吸困难、心悸,反复双下肢浮肿4年,加重伴畏寒、发热、盗汗、四肢无力、全身衰竭2周于2003年4月19日入院.患者自1997年3月无明显诱因出现腹泻带少许黏液的稀便,当时伴畏寒、发热和四肢无力,在当地医院治疗后好转.以后稍有饮食不慎即腹泻,并逐渐消瘦,觉疲乏无力.1999年开始出现劳力性呼吸困难、心悸,并多次双下肢浮肿.上述症状随每次腹泻发作而逐渐加重,体重减轻了约10 k.2003年初开始,平地行走100 m即觉呼吸困难和心悸,曾多次在当地医院治疗症状无明显改善.本次因腹泻黏液稀便2周,伴畏寒、发热、呼吸困难、心悸、腹胀、双下肢及阴囊高度浮肿、四肢无力、盗汗和全身衰竭而转至本院就诊.

    作者:肖文;赵超;徐蕾;李忆琴 刊期: 2004年第21期

  • 原发性干燥综合征的肺功能分析

    原发性干燥综合征(primary sjogren's syndrome,PSS)可同时累及其他器官造成多种多样的临床表现,其中肺部受累也较为常见.我们测定了40例PSS患者肺功能,结果分析如下.

    作者:杨宇路 刊期: 2004年第21期

  • 安奇治疗小儿急性细菌性呼吸道感染疗效观察

    我科于2000年12月~2001年12月用安奇治疗小儿急性细菌性呼吸道感染,并设阿莫西林对照组,现将治疗结果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1.1病例选择与分组病例为大连市第四人民医院门诊患儿,按照全国<急性呼吸道感染抗生素使用指南>[1,2]中细菌感染标准,以轻、中症并可随访的急性呼吸道感染患儿共118例,均有发热,体温>38℃,白细胞计数≥10×109/L或中性粒细胞>0.6.随机分为安奇治疗组和阿莫西林对照组.

    作者:周金梅;刘海滨 刊期: 2004年第21期

  • 以肺表现首发的显微型多血管炎3例报告

    例1,女,76岁,因咳嗽、咳痰2个月余于2001年11月9日入院.无咯血、肌肉关节痛、皮肤损害.查体温38.7℃.两肺底少许湿性罗音,散在干性罗音.血WBC 11.5×109/L,N 0.818,Hb 84g/L;尿WBC0~1/HP,Pro(+++);肺部CT示右肺下叶背段、后基底段可见片絮影,边缘较清;转结核病院治疗.既往无活动性肺结核病史.多次查结核杆菌阴性,抗生素治疗无效.于2001年12月8日出现少尿200 ml/d,再次住我院.查Bp210/90 mm Hg(1 kPa=7.5 mm Hg),尿RBC散布,Pro(+++);ESR 164 mm/h,Scr 750.1 μmol/L,抗核抗体(-),抗肾小球基底膜(GBM)抗体(-),补体C3、C4正常,血清环核型抗中性粒细胞胞浆自身抗体(P-ANCA)(+),抗髓过氧化物酶(MPO)抗体(+++).肌肉活检:小动脉及小静脉壁内皮细胞肿胀增生,中层纤维素样坏死,伴炎性细胞浸润、水肿.确诊为显微型多血管炎(MPA),肾功能衰竭.确诊时间40d.

    作者:李潍林;徐蔚东;张永娟;杨榕 刊期: 2004年第21期

  • 胸腔积液中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转化生长因子-β和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水平测定的临床意义

    胸腔积液是临床上许多疾病的并发病,常见于感染、肿瘤、结缔组织疾病、心肝肾疾病等,由于在我国胸腔镜检查开展并不普遍,并且许多胸腔积液虽经胸腔镜检查也难以确诊,所以对胸腔积液的诊断与鉴别诊断目前仍主要依靠病史、体检、影像学检查、实验室检查来帮助诊断;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platelet-derived growthfactor,PDGF)、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fibroblast growthfactor,FGF)、转化生长因子(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TGF)均是体内调控细胞增生的主要生长因子之一,与人体肿瘤、创伤修复等有密切的关系,为探讨这些生长因子在胸腔积液诊断与鉴别诊断中的价值,本研究观察了肺癌并胸腔积液、肺结核并胸腔积液的血浆与胸腔积液,正常人血浆的上述生长因子的含量.

    作者:金先桥;李群;周新 刊期: 2004年第21期

  • 慢性阻塞性肺病与胃食道反流的相关性研究

    目的通过抗反流治疗探讨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与胃食道反流(GER)的相关性.方法对64例临床确诊COPD患者及30例健康者进行消化道症状(反酸、反食、烧心、咽部异物感和腹胀等18种症状)发病情况问卷调查,以总分≥6分为症状性GER的诊断标准.当至少符合以下其中之一时,异常GER诊断成立.(1)24h食道pH监测远端电极Demester总积分≥14.72分.(2)远端电极Demeester总积分虽小于14.72分,但食道上、下电极至少有1个咳喘症状相关概率(SAP)大于75%.(3)酸反流试验阳性.胃肠钡餐透视作为辅助诊断.GER诊断确立后以多潘立酮和麦滋林抗反流治疗6周.结果(1)治疗前64例COPD患者中有52例GER,48例为异常GER;健康组GER只有8例,两组GER有显著性差异(P<0.01).对48例异常GER抗反流治疗后发现各项观察指标均有明显改善.(2)11例轻型COPD患者咳嗽气促症状完全消失;9例中度COPD患者症状有明显减轻,SAP>90%;20例患者临床症状完全控制.(3)酸反流阳性试验全部阴转,肺功能检查发现治疗前后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对症状性GER的抗反流治疗,可以有效减轻部分COPD患者长期咳嗽气促症状,证实了COPD与GER之间的密切相关性.

    作者:翁俊良;郑义珊;马琼凤 刊期: 2004年第21期

  • 重症社区获得性肺炎的诊断和治疗进展

    社区获得性肺炎(community acquired pneumonia,CAP)是危害人群健康的重要疾病.由于社会人群的老龄化、病原体检测的局限性及对抗生素耐药增高等因素的影响,重症CAP的病死率极高.在美国,感染性疾病中病死率高的是肺炎.每年因肺炎住院的病例大约有50万例,死亡约4.5万例.根据不同的资料,CAP的病死率为2%~3%,CAP至今仍是工业化国家第6位常见的死亡原因[1].社区获得性肺炎的致病原不仅十分广泛,包括细菌、病毒、支原体、衣原体、立克次体、霉菌、原生动物等,而且随地区、季节、年龄、人体免疫功能状态而不同.近年来,各国家和地区在制定CAP诊治指南上,对重症CAP的诊断治疗都特别加以阐述.本文就重症社区获得性肺炎的诊治进展加以简要介绍.

    作者:赵广东;张中和 刊期: 2004年第21期

  • 糖尿病酮症酸中毒并高血糖高渗状态21例临床分析

    糖尿病酮症酸中毒(DKA)和高血糖高渗状态(HHS)作为糖尿病为严重的急性并发症,临床医师已有了较清楚的认识.但临床上不少DKA患者血浆渗透压明显升高,或较多HHS患者同时有酮症或DKA,这种情况尚未被临床医师广泛认识.自1994-2004年我院共收治了21例糖尿病酮症酸中毒并高血糖高渗状态(DKA-HHS)患者,为提高认识,本文对21例DKA-HHS患者的临床特点作一回顾性分析.

    作者:吕维名;钟国连;许荣 刊期: 2004年第21期

  • 社区获得性肺炎

    社区获得性肺炎(community acquired pneumonia,CAP)是指在医院外罹患的感染性肺实质(含肺泡壁即广义上的肺间质)炎症,包括具有明确潜伏期的病原体感染而在入院后平均潜伏期内发病的肺炎[1,2].

    作者:童朝辉;王辰 刊期: 2004年第21期

  • 全国急诊和ICU质控标准研讨会纪要

    由中华医学会急诊医学分会主办的全国急诊和ICU质控标准研讨会于2004年7月30~31日在广东省珠海市召开.大会由全国急诊ICU质控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杨兴易教授主持,中华医学会急诊医学分会主任委员江观玉教授致词,中华医学会急诊分会危重病学组主任委员任新生教授到会讲话.此次所收论文包括院前急救、急诊、救护、ICU的建设和质量控制标准各个方面,大会交流并纳入汇编者计31篇,有来自上海、天津、江苏、浙江、江西、安徽、山东、河南、陕西、四川、云南、广东、海南、黑龙江、吉林、辽宁、青海、宁夏和新疆等全国各地急诊、ICU专家代表共70余人出席了会议,就我国急诊和ICU的建设、质控有关的热点问题进行了广泛的交流和热烈讨论.现将本次会议讨论的内容分急诊和ICU二个部分分别介绍如下.

    作者:申捷 刊期: 2004年第21期

  • 流行性感冒

    1一般情况1.1概念流行性感冒(influenza)是一种由流感病毒引起、高度传染性呼吸道感染;全球性发病,每年数百万人患病;多少世纪以来引起流行(epidemic)和大流行(pandemic);发生在秋末、冬季或初春;感染者通过咳嗽、喷嚏使呼吸道分泌物产生飞沫,导致人与人传播.各年龄组人群均可罹患,大部分疾病过程呈自限性,少部分引起中重度疾病,导致辍工、辍学、并发症(肺炎和心脏受累),是人群住院和死亡病因,成为严重人类疾病负担[1].

    作者:张忠鲁;王镇山 刊期: 2004年第21期

中国医师进修杂志

中国医师进修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主办:中华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