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依诺肝素钠不同给药方法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疗效的对比分析

郁志明;洪侃;杨南林

关键词:不稳定型心绞痛, 依诺肝素钠, 静脉推注
摘要:目的旨在探讨静脉推注依诺肝素钠加皮下注射与常规单纯皮下注射依诺肝素钠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治疗效果.方法 64例经临床症状、心电图、心脏超声或心肌酶谱明确诊断为不稳定型心绞痛的患者在扩冠、解痉、抗血小板聚集甚至溶栓治疗等常规治疗的基础上,随机分为两组,1组:首剂依诺肝素钠静脉推注,按1 mg/kg给予,后按此剂量每12 h皮下注射1次,共用7 d.2组:按1 mg/kg给予,每12 h皮下注射1次,共用7 d.观察指标包括胸痛缓解、出血倾向、凝血全套、心电图、心超左室射血分数(LVEF)以及室壁收缩活动的改善等.结果经治疗1周后,对比结果表明先静脉推注组在胸痛缓解程度、时间快慢、心电图ST段恢复、心功能及室壁活动改善方面明显优于单纯皮下注射组(P<0.05),且在出血等并发症方面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先静脉推注依诺肝素钠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效果好,且安全可靠.
中国医师进修杂志相关文献
  • 酒精介入治疗良性甲状腺结节48例报告

    近年来,国内将经皮酒精介入疗法(PEIT)用于治疗良性甲状腺结节,取得了理想的临床效果,但远期疗效、并发症以及治疗后是否会导致甲状腺恶性肿瘤发病率上升等问题仍未阐明,还需要大量的临床实践来加以验证.我们选择了48例良性甲状腺结节患者进行PEIT,效果较好,报告如下.

    作者:俞伟男;丁永宁;武心萍 刊期: 2003年第09期

  • 78例低钾性周期性麻痹的临床分析

    总结我院近3年收治住院的78例周期性麻痹(PP)患者,并对临床资料及辅助检查结果做一分析.

    作者:董春波;于兆虎;黄继辉 刊期: 2003年第09期

  • 放射性核素心肌显像在冠心病诊断中的应用

    放射性核素心肌显像又称核素心肌血流灌注显像,根据心肌对核素的摄取反映冠状动脉血流分布状况,其摄取量与局部心肌血流灌注量成正比,使正常或有功能的心肌显像,而坏死的心肌以及缺血的心肌则不显影(缺损)或显影变淡(稀疏),从而达到了解心肌供血的目的,是诊断冠心病心肌缺血及心肌梗死重要手段之一.近年来由于核医学显像技术及显像方法的发展和改进,放射性核素心肌灌注显像在冠心病中的应用日趋广泛,现将其应用现状及进展做一简述.

    作者:丁荣晶;周旭晨 刊期: 2003年第09期

  • 预防性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治疗肝炎后肝硬化门脉高压症回顾分析

    有关门脉高压症手术时机的选择,历来临床上都存有争议.预防性手术有无必要、预防性手术的适应症等都是有待深入研究的问题.1990年3月~1995年5月我院共施行预防性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96例.现将临床远期疗效分析介绍如下.

    作者:刘俊卯;端木浩;丁海 刊期: 2003年第09期

  • 复方新诺明致大笑不止1例

    患者,男,60岁.因腹泻1 d来诊.查体:Bp 120/75 mmHg,意识清晰,心肺正常,腹平软,肝脾未及,脐周轻度压痛,无反跳痛,脊柱四肢无畸形,神经系统正常,查心电图正常.既往素健,无药物及其他过敏史,遂给予复方新诺明(SMZCo)2片/次,2次/d口服,未服其他药物,病人首次服SMZCo 2片约30 min后,即感全身似受到咯吱一样发痒,忍不住在床上翻滚大笑不止,无其他不适,未作特殊处理,亦未用任何药物治疗,观察约4 h症状即逐渐缓解消失,后因牙痛不慎再用SMZCo,又再次类似发作.以后即不再应用该药,观察多年未再类似发作(该患者后因肝癌死亡).

    作者:陈进文;陈继祥 刊期: 2003年第09期

  • 60例青年脑梗死的临床分析

    将我院脑血管科14年间收治的60例青年脑梗死患者回顾性报告分析如下.

    作者:黄晓兰;王珏 刊期: 2003年第09期

  • 重型颅脑损伤合并大面积脑梗死的防治

    目的探讨重型颅脑损伤合并大面积脑梗死的发病原因和防治方法.方法分析了86例经CT、MRI,证实的重型颅脑损伤合并大面积梗死的临床、影像学、外科治疗及药物治疗.结果按GOS结果评分:良好8例,中残39例,重残21例,死亡18例.术后CT复查:5例2个月后,14例4个月后恢复正常.42例6个月后脑梗死范围缩小,19例1年后脑梗死范围没有改变;其余6例未复查.结论重型颅脑损伤合并大面积脑梗死病情进展快且严重,死亡率高.但如果及时预防,早期诊断和正确而有效地治疗,将有助于患者预后的改善.

    作者:邓群;李巧珍 刊期: 2003年第09期

  • 垂体前叶功能减退危象4例误诊体会

    垂体前叶功能减退危象(hypopituitary crisis,HC)是垂体前叶功能减退症病人由于长期未得到合理的治疗,对外界适应能力下降,在感染、手术、高热、外伤、水电解质紊乱、寒冷等各种应激状态下,由于肾上腺皮质激素及甲状腺激素的缺乏,易发生一系列严重情况,主要表现为休克、昏迷,甚至死亡[1].由于临床表现复杂多样、缺乏特异性,常易造成误诊、漏诊.现就笔者近年收治的4例HC诊治体会报道如下.

    作者:吕以培 刊期: 2003年第09期

  • 脑梗死患者白细胞流变及粘附分子测定的临床意义

    目的探讨脑梗死患者白细胞流变特性及粘附分子的变化.方法对51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及35例健康对照者外周血白细胞聚集性(LA)、白细胞粘附功能(LAF)及细胞间粘附分子(ICAM-1)、血管细胞粘附分子(VCAM-1)浓度进行检测及统计学处理.结果脑梗死后LA、LAF及ICAM-1、VCAM-1浓度明显增加.梗死期与对照组比较P<0.01,均具有显著差异性.结论白细胞流变特性及粘附分子变化在脑梗死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抗粘附分子抗体,抑制CAM的作用将减轻白细胞浸润、从而减轻脑组织损害.

    作者:王丽萍;雷阳 刊期: 2003年第09期

  • 人工心脏瓣膜感染性心内膜炎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人工心脏瓣膜感染性心内膜炎(PVE)的临床特征,提高PVE的诊治水平.方法通过分析26例PVE的临床表现,分析其治疗和预后情况.结果 PVE临床不少见,发热是常见的临床表现(92.3%),其次是贫血(88.5%),栓塞(26.9%).血培养和超声心动图是诊断PVE的重要手段,阳性率分别为46.2%和73.1%.早期PVE较晚期PVE预后差、死亡率高,分别为66.7%、33.3%.主张早期、大剂量、长疗程的抗生素治疗,早期手术治疗可改善预后.本组病人总死亡率34.7%,死亡原因:心力衰竭(77.8%)、栓塞(22.2%).结论 PVE预后差、死亡率高,应早期预防、早期诊断、早期治疗.

    作者:胡雪芹;钱卫民;郑银坤 刊期: 2003年第09期

  • 心血管疾病患者伴焦虑抑郁症状的治疗

    目的应用新型抗抑郁药(SSRIs)--百忧解(氟西汀)治疗心血管疾病伴焦虑抑郁症状的患者,观察其疗效.方法应用心理测试量表,对有心血管疾病伴焦虑抑郁症状的48例患者进行测试,在临床相应的心血管病治疗2周的基础上,加用百忧解20 mg,每日1次治疗.结果经测试,48例患者都有明显的焦虑抑郁症状,心理测试量表评分较高,给予百忧解口服治疗,能显著改善心血管疾病伴焦虑抑郁患者的症状(P<0.01),尤以第4、6周为明显.结论百忧解能显著改善心血管疾病伴焦虑抑郁症状.

    作者:杨季明;蒋振忠;龙明智 刊期: 2003年第09期

  • 心电图踏车运动试验及门控心肌断层显像在诊断冠心病的临床研究

    目的研究心电图踏车运动试验以及门控心肌灌注断层显像对冠心病的诊断价值.方法分别对59例患者行冠脉造影,分成冠心病组和非冠心病组.然后进行心电图踏车运动试验及门控心肌灌注断层显像检查.结果心电图踏车运动试验诊断冠心病的灵敏度及特异度分别为45.2%、82.1%,门控心肌灌注断层显像诊断冠心病的灵敏度及特异度分别为83.9%、39.3%、.二者联合诊断冠心病的灵敏度为90.3%.结论心电图踏车运动试验诊断冠心病的特异性较高,而门控心肌断层显像对冠心病的诊断灵敏度较好,二者联合可使诊断冠心病的灵敏度进一步提高.

    作者:巫少荣;李自成;常青;张爱东;王巍嵩;余健;黄贤珍 刊期: 2003年第09期

  • 改良式Duhamel术治疗先天性巨结肠42例报告

    目的报告改良式Duhamel术治疗先天性巨结肠症及其手术效果.方法 42例患儿经组织学检查或钡灌肠诊断为先天性巨结肠症;方法为切除扩张变性的结肠,于腹膜反折下横断直肠,直肠残端缝合关闭;探通直肠后隧道至齿状线水平,于直肠后壁齿状线上方0.5 cm处横形切开直肠后壁,结肠近端拖出,结肠后壁与直肠后壁切开远端吻合;结肠前壁与直肠后壁用特制环钳钳夹吻合.结果手术后环钳脱落时间平均为8 d.无术中术后并发症.随访4个月~3年,除1例行全结肠切除患儿解稀便外,其他患儿大便均成形,2~4次/d.结论改良式Duhamel术治疗先天性巨结肠症安全有效,远期效果满意.

    作者:廖铭兴;黄继续;陈小健 刊期: 2003年第09期

  • 卡维地洛对心脏的保护作用

    心力衰竭不仅是血流动力学紊乱,也是一种神经内分泌障碍.交感神经活性通过肾上腺素能系统的去甲肾上腺素刺激而传递,是整个心血管系统的中枢,这为应用抗肾上腺素能药物延迟心衰发展提供理论依据.近年来,心力衰竭与心室重塑、细胞凋亡、交感神经的关系愈来愈引起人们的重视,从而使β受体阻滞剂在心脏保护方面发挥更广阔的作用,本文将这方面进展作一综述.

    作者:林虹 刊期: 2003年第09期

  • 负荷超声心动图诊断和评价冠心病心肌缺血的作用

    心肌缺血无论是由于心肌供血减少,还是心肌需氧量增加所致,均表现为一过性心肌收缩功能障碍;持续长时间心肌缺血(>20 min)即可导致心肌梗死,可产生持续性室壁节段性收缩功能异常.可见,检测心肌缺血只能是在心肌缺血发作(如心绞痛发作或心肌梗死)或是诱发心肌缺血时.

    作者:杨跃进;杨伟宪 刊期: 2003年第09期

  • 常规、运动、动态心电图评估冠心病心肌缺血的价值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coronary atherasclerotic heart disease)是由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使血管腔阻塞,或由于冠状动脉功能性痉挛导致心肌缺血、缺氧而表现为一组临床综合征.至今,常规心电图、运动心电图及动态心电图仍是发现和评估心肌缺血的常用也是具有重要价值的无创的检查方法.

    作者:曾定尹;关启刚 刊期: 2003年第09期

  • 小儿美克尔憩室致急性肠梗阻的诊治体会

    小儿美克尔憩室致急性肠梗阻临床少见,现将我院1990-2002年经手术证实的26例的诊治体会报道如下.

    作者:曹辛 刊期: 2003年第09期

  • P波离散度对特发性阵发性房颤的预测价值

    心房颤动是一种常见的心律失常.可引起心脏结构与功能变化,恶化血流动力学状态,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并危及生命.因此,预防心房颤动的发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P波离散度是近年来发现并提出新的体表心电图指标.本文探讨 P波离散度对特发性阵发性房颤的预测价值.

    作者:罗华 刊期: 2003年第09期

  • 电刺激小脑顶核对脑梗死患者血液流变学及临床效果的研究

    目的研究电刺激小脑顶核(EN)对脑梗死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临床疗效及血液流变学的影响.方法 62例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同时接受电刺激小脑顶核治疗,对照组仅给予常规治疗.观察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临床疗效及血液流变学指标的变化.结果治疗组患者临床总有效率为90.32%,对照组67.74%,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治疗组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较对照组明显减小(P<0.05).治疗组与对照组相比血液流变学指标的变化有显著性差异.结论电刺激小脑顶核能显著改善脑梗死患者的临床疗效及血液流变学指标.血液流变学指标的变化可能是其治疗机理之一.

    作者:何娅;苏清华;袁平花 刊期: 2003年第09期

  • 心肌细胞钙调节与心力衰竭

    钙离子在心肌细胞的功能与代谢活动中发挥着关键性的调节作用.静息状态下,心肌细胞内游离Ca2+浓度约0.1 μmol/L,心肌收缩时,胞浆游离Ca2+浓度可达10 μmol/L.胞浆游离Ca2+浓度随着心动周期的变化是依靠胞膜和胞内多个钙转运系统的共同调节来维持的,钙转运失常可引起心功能障碍甚至心力衰竭.本文着重介绍心肌细胞钙转运的调节机制及其在心力衰竭时的变化.

    作者:赵亚莉;吴立玲 刊期: 2003年第09期

中国医师进修杂志

中国医师进修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主办:中华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