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雪芹;钱卫民;郑银坤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coronary atherasclerotic heart disease)是由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使血管腔阻塞,或由于冠状动脉功能性痉挛导致心肌缺血、缺氧而表现为一组临床综合征.至今,常规心电图、运动心电图及动态心电图仍是发现和评估心肌缺血的常用也是具有重要价值的无创的检查方法.
作者:曾定尹;关启刚 刊期: 2003年第09期
目的了解急性冠脉综合征(ACS)冠脉血管病变情况,为临床分析病情、制定治疗方案提供客观依据.方法对其造影显示的冠脉病变支数、部位、狭窄程度、危险分层及相关因素进行分析.结果 148例确诊ACS患者纳入研究范围,不稳定型心绞痛(UAP)66例,急性心肌梗死(AMI)82例.单支病变94例,占63.5%,双支42例,占28.4%,三支11例,占7.4%;犯罪血管分布中左前降支(LAD)81例,占54.7%,左回旋支(LCX)13例,占8.7%,右冠状动脉(RCA)53例,占35.8%,左主干1例,占0.7%.犯罪血管狭窄程度及危险程度分层中,狭窄在50%~74%者35例,占23.6%,狭窄在75%~99%者82例,占55.4%,完全闭塞者24例(其中AMI 20例,UAP 4例),占16.2%,狭窄<50%者7例,占4.7%.犯罪血管危险程度分层中,低危者27例,占18.2%,中危者54例,占36.5%,高危者53例,占35.8%,极高危者7例,占4.7%;中、高危病变共计107例,占总数的72.3%.结论 ACS患者冠脉造影显示大部分有严重的冠脉病变,部分完全闭塞,应积极考虑急诊PTCA及支架术等介入治疗或外科手术,血运重建,改善预后.
作者:于健;魏国峰;李向东;赵香莲 刊期: 2003年第09期
我院自1985年以来收治8例老年闭孔疝,均术中确诊,手术效果满意.术后无并发症,现报告如下.
作者:张绪鹏 刊期: 2003年第09期
目的研究电刺激小脑顶核(EN)对脑梗死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临床疗效及血液流变学的影响.方法 62例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同时接受电刺激小脑顶核治疗,对照组仅给予常规治疗.观察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临床疗效及血液流变学指标的变化.结果治疗组患者临床总有效率为90.32%,对照组67.74%,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治疗组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较对照组明显减小(P<0.05).治疗组与对照组相比血液流变学指标的变化有显著性差异.结论电刺激小脑顶核能显著改善脑梗死患者的临床疗效及血液流变学指标.血液流变学指标的变化可能是其治疗机理之一.
作者:何娅;苏清华;袁平花 刊期: 2003年第09期
病历摘要男,20岁,因反复发热2周伴咳嗽、腹泻于2002年10月23日入院.患者2周前无明显诱因发热,体温高37.8 ℃,以夜间为甚,伴畏寒,无寒战.经青霉素80万U肌注,每日2次,4 d后热退.继而频繁咳嗽,无咳痰.曾呕吐1次,呕吐为胃内容物.5 d前出现腹泻,为黄色水样便,4~5次/d,无腹痛、里急后重.在门诊丁胺卡那0.2 g静点,每日2次,后咳嗽、腹泻消失.
作者:沈美龙;张一 刊期: 2003年第09期
目的旨在探讨静脉推注依诺肝素钠加皮下注射与常规单纯皮下注射依诺肝素钠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治疗效果.方法 64例经临床症状、心电图、心脏超声或心肌酶谱明确诊断为不稳定型心绞痛的患者在扩冠、解痉、抗血小板聚集甚至溶栓治疗等常规治疗的基础上,随机分为两组,1组:首剂依诺肝素钠静脉推注,按1 mg/kg给予,后按此剂量每12 h皮下注射1次,共用7 d.2组:按1 mg/kg给予,每12 h皮下注射1次,共用7 d.观察指标包括胸痛缓解、出血倾向、凝血全套、心电图、心超左室射血分数(LVEF)以及室壁收缩活动的改善等.结果经治疗1周后,对比结果表明先静脉推注组在胸痛缓解程度、时间快慢、心电图ST段恢复、心功能及室壁活动改善方面明显优于单纯皮下注射组(P<0.05),且在出血等并发症方面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先静脉推注依诺肝素钠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效果好,且安全可靠.
作者:郁志明;洪侃;杨南林 刊期: 2003年第09期
目的探讨人工心脏瓣膜感染性心内膜炎(PVE)的临床特征,提高PVE的诊治水平.方法通过分析26例PVE的临床表现,分析其治疗和预后情况.结果 PVE临床不少见,发热是常见的临床表现(92.3%),其次是贫血(88.5%),栓塞(26.9%).血培养和超声心动图是诊断PVE的重要手段,阳性率分别为46.2%和73.1%.早期PVE较晚期PVE预后差、死亡率高,分别为66.7%、33.3%.主张早期、大剂量、长疗程的抗生素治疗,早期手术治疗可改善预后.本组病人总死亡率34.7%,死亡原因:心力衰竭(77.8%)、栓塞(22.2%).结论 PVE预后差、死亡率高,应早期预防、早期诊断、早期治疗.
作者:胡雪芹;钱卫民;郑银坤 刊期: 2003年第09期
慢心律主要用于治疗室性心律失常,一般认为该药安全性大,副作用少.笔者遇到2例病人在口服治疗剂量慢心律后出现窦房结功能抑制,报告如下.
作者:沈胜芝;李焕娣 刊期: 2003年第09期
垂体前叶功能减退危象(hypopituitary crisis,HC)是垂体前叶功能减退症病人由于长期未得到合理的治疗,对外界适应能力下降,在感染、手术、高热、外伤、水电解质紊乱、寒冷等各种应激状态下,由于肾上腺皮质激素及甲状腺激素的缺乏,易发生一系列严重情况,主要表现为休克、昏迷,甚至死亡[1].由于临床表现复杂多样、缺乏特异性,常易造成误诊、漏诊.现就笔者近年收治的4例HC诊治体会报道如下.
作者:吕以培 刊期: 2003年第09期
心肌缺血无论是由于心肌供血减少,还是心肌需氧量增加所致,均表现为一过性心肌收缩功能障碍;持续长时间心肌缺血(>20 min)即可导致心肌梗死,可产生持续性室壁节段性收缩功能异常.可见,检测心肌缺血只能是在心肌缺血发作(如心绞痛发作或心肌梗死)或是诱发心肌缺血时.
作者:杨跃进;杨伟宪 刊期: 2003年第09期
患者,男,60岁.因腹泻1 d来诊.查体:Bp 120/75 mmHg,意识清晰,心肺正常,腹平软,肝脾未及,脐周轻度压痛,无反跳痛,脊柱四肢无畸形,神经系统正常,查心电图正常.既往素健,无药物及其他过敏史,遂给予复方新诺明(SMZCo)2片/次,2次/d口服,未服其他药物,病人首次服SMZCo 2片约30 min后,即感全身似受到咯吱一样发痒,忍不住在床上翻滚大笑不止,无其他不适,未作特殊处理,亦未用任何药物治疗,观察约4 h症状即逐渐缓解消失,后因牙痛不慎再用SMZCo,又再次类似发作.以后即不再应用该药,观察多年未再类似发作(该患者后因肝癌死亡).
作者:陈进文;陈继祥 刊期: 2003年第09期
放射性核素心肌显像又称核素心肌血流灌注显像,根据心肌对核素的摄取反映冠状动脉血流分布状况,其摄取量与局部心肌血流灌注量成正比,使正常或有功能的心肌显像,而坏死的心肌以及缺血的心肌则不显影(缺损)或显影变淡(稀疏),从而达到了解心肌供血的目的,是诊断冠心病心肌缺血及心肌梗死重要手段之一.近年来由于核医学显像技术及显像方法的发展和改进,放射性核素心肌灌注显像在冠心病中的应用日趋广泛,现将其应用现状及进展做一简述.
作者:丁荣晶;周旭晨 刊期: 2003年第09期
目的提高重症硬膜外血肿抢救的成功率.方法分析对比67例重症硬膜外血肿不同手术方式的效果.结果按GOS评价,常规手术组1分5例,2~3分4例,4分6例,5分30例;改良手术组1分1例,2~3分1例,4分2例,5分18例.优良率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重症硬膜外血肿术后脑水肿或脑肿胀加重造成的颅内高压是其致死、致残的主要因素,有效减压是救治这一类型硬膜外血肿的重要措施,侧向硬膜囊扩充减压能迅速降低颅内高压、减轻脑水肿、解除脑疝,减压效果满意,并发症少.
作者:许锦成;杨应明;郑丰任;周德祥 刊期: 2003年第09期
恶性肿瘤合并糖尿病的化疗期处理有一定的特殊性,现将我科近几年治疗的20例患者的情况报告如下.
作者:邹杨;蔡欣;邓晓琴 刊期: 2003年第09期
将我院脑血管科14年间收治的60例青年脑梗死患者回顾性报告分析如下.
作者:黄晓兰;王珏 刊期: 2003年第09期
目的应用新型抗抑郁药(SSRIs)--百忧解(氟西汀)治疗心血管疾病伴焦虑抑郁症状的患者,观察其疗效.方法应用心理测试量表,对有心血管疾病伴焦虑抑郁症状的48例患者进行测试,在临床相应的心血管病治疗2周的基础上,加用百忧解20 mg,每日1次治疗.结果经测试,48例患者都有明显的焦虑抑郁症状,心理测试量表评分较高,给予百忧解口服治疗,能显著改善心血管疾病伴焦虑抑郁患者的症状(P<0.01),尤以第4、6周为明显.结论百忧解能显著改善心血管疾病伴焦虑抑郁症状.
作者:杨季明;蒋振忠;龙明智 刊期: 2003年第09期
心力衰竭不仅是血流动力学紊乱,也是一种神经内分泌障碍.交感神经活性通过肾上腺素能系统的去甲肾上腺素刺激而传递,是整个心血管系统的中枢,这为应用抗肾上腺素能药物延迟心衰发展提供理论依据.近年来,心力衰竭与心室重塑、细胞凋亡、交感神经的关系愈来愈引起人们的重视,从而使β受体阻滞剂在心脏保护方面发挥更广阔的作用,本文将这方面进展作一综述.
作者:林虹 刊期: 2003年第09期
无创诊断方法替代有创检查是医学影像学发展的必然趋势.几十年来,在冠状动脉病变的影像学诊断领域,有创的导管法造影检查一直占据主导地位.目前,该检查方法在临床上的应用仍十分普及.因此,对于冠状动脉疾病的影像学诊断而言,无创影像学诊断方法即使能够部分替代导管法造影也是心血管影像学的重要进展.
作者:王照谦 刊期: 2003年第09期
目的观察雌激素对冠心病患者血脂代谢和凝血系统的影响.方法绝经女性冠心病组32例,对照组30例,在行冠状动脉造影确诊后,检查血中雌激素2(E2)、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纤维蛋白原(Fg)、凝血因子Ⅷ(Ⅷ因子)、血管性血友病因子抗原(VWF:Ag)、Ⅷ因子促凝血活性(Ⅷ:C)的数值并进行比较,根据冠脉造影中危险分数与射血分数进行相关分析.结果冠心病组E2水平与非冠心病对照组比较呈明显的降低现象,冠心病组与非冠心病对照组的比值为37.97:64.92,P<0.01,冠心病TC、TG、Fg及VWF:Ag较非冠心病对照组的水平呈明显的升高现象(P<0.05).同时,危险分数与射血分数也呈显著负相关(r=-0.367 4,P<0.05).结论绝经后的女性随着雌激素水平的降低,血脂谱向着易患冠心病的方向改变.雌激素对凝血功能的调节可能是对心血管起保护作用的机理之一.危险分数是评价冠心病患者血管病变严重程度的良好指标.
作者:姜坚;吕宝经;陆秋芬 刊期: 2003年第09期
目的研究心电图踏车运动试验以及门控心肌灌注断层显像对冠心病的诊断价值.方法分别对59例患者行冠脉造影,分成冠心病组和非冠心病组.然后进行心电图踏车运动试验及门控心肌灌注断层显像检查.结果心电图踏车运动试验诊断冠心病的灵敏度及特异度分别为45.2%、82.1%,门控心肌灌注断层显像诊断冠心病的灵敏度及特异度分别为83.9%、39.3%、.二者联合诊断冠心病的灵敏度为90.3%.结论心电图踏车运动试验诊断冠心病的特异性较高,而门控心肌断层显像对冠心病的诊断灵敏度较好,二者联合可使诊断冠心病的灵敏度进一步提高.
作者:巫少荣;李自成;常青;张爱东;王巍嵩;余健;黄贤珍 刊期: 2003年第09期